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宋代哲学之纲常伦理说

宋代哲学之纲常伦理说
-

纲常伦理说
宋代理学家在论述理气观、人性论、格物致知学说时,往往在基本概念中贯注社会伦理原则,使这些哲理的论述以宣扬封建纲常伦理为归宿,即以封建纲常伦理来解释自然,既使白然道德化,又使道德自然化。
三纲五常是中国古代儒学的传统理论,先秦孔、孟发其端
男侧

西汉经学家董仲舒依据“阳尊阴卑”之说,建立起较为系统的“三纲”、“五常”的道德观念,论证封建等级制度的合理性,但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影响仍然有限。唐代安史之乱以后,封建伦常纲纪受到严重破坏,人们思想混乱。韩愈一度力图复兴极衰的儒学,以推翻声势极盛的佛、道二教,同时重振伦常。此后,又经历了五代十国时期的混乱局面。宋代社会阶级结构的重新组合,重建封建纲常伦理学说,便成为维护官僚地主阶级统治的实际需要,所以宋代的理学家们无不着力阐发自己的纲常伦理主张。周敦颐把“理”引申为“礼”,又把,' tL , ,视为封建秩序,对封建的纲常伦理进行哲学的论证。如前所述,他在《 通书.礼乐》 阐释“礼”与“理”的关系,指出“阴阳理而后和”,各阶级或各等级“各得其理,然后和”① 。封建秩序巩固,便达到了“和”的境界。他又说:“古者圣王制礼法,修教化,三纲正,九畴叙,百姓大和,万物咸若。”② 进一步由建立封建秩序,联系到实行“三纲”;然后再由建立封建秩序和实行“三纲”,回复到万物、各阶级“各得其理”上。他还从“太极”的动静产生“五行”, 推演为“五行之性”,人的“五性感动”,就“善恶分,万事出矣”③ 。提出了人性的形成和分类问题。“五性”是仁、义、礼智、信等“五常”。“德:爱日仁,宜日义,理日礼,通日智,守日信。”④ 这就为人们规定了道德行为的标准。
张载也把作为意识的“理”和作为封建秩序的“礼”等同起来,使封建秩序自然化(神化)。他说:“礼者,理也。须是学

穷理,礼则所以行其义,知理则能制礼,然则礼出于理之后。”① “穷理”、“知理”就能“制礼”。所谓“礼”,对于人是顺从“尊卑、大小之象”。这种,' tL , ,出于“天之自然”,不假人手,人只能顺从而已。② 他主张“穷理”,是以学习“礼”为根本,因为’‘礼”能够“滋养人德性,又使人有常业,守得定,又可学便可行,又可集得义。”⑧ 所以,学习“礼”是士大夫的“捷径”④ 。他还把“理”升格为“天理”,使“天理”与“人欲”两个概念对立,指出:“今之人灭天理而穷人欲,今复反归其夭理。”⑤ 也就是要用“理义”来“战退私己”⑥ 。他从“气”论,推断人和物因所得气的清、浊而具有不同的性:“凡物莫不有是性,由通蔽开塞,所以有人、物之别,由蔽有厚薄,故有智愚之别。”O 按照他的话说,物得浊气,人得清气,而圣人得最清的气,恶人得最浊的气。由此,他提出了“气质”之说,把人性分为“气质之性”和“天地之性”两种。后者是人的先天的本性,是善的;前者是因各人所察气的差异而产生的具体的人性,是恶的。所以,他劝谕人们学习封建道德规范,以便“变化气质”。⑧ 他晚年的作品《 西铭》 (载《 正蒙》 第十七《 乾称篇)) ) , 综述义理和纲常伦理,把敬天、忠君、爱民、事亲和仁、义、孝涕等观念融为一体,要求人们顺应现实,服从天地君亲的统治王安石在《 洪范传》 中一开始就从物质性的“五行”,联系到人的感觉和思维的“五事”(貌、言、视、听、思),认为“五事”是“人君”修心、治身、为政于天下的途径,也是“人君”“修其性”和“成性”的方法。他把“道”分为“人道”和“天道”。所谓人道,就是封建道德规范。他说:“道之在我者,德也。”① “王者,人道之极也。人道极,则至于天道矣。”⑧ 说明封建道德规范与“天道”的关系。由此,他进一步使道德、性命、人心三者贯串起来,说:“先王之道德,出于性命乏理,而性命之理出于人心。”③ 实际上使认识论、人性论、封建伦理道德联为一体。他最重视封建秩序的“礼”。他提出君有“君道”,臣有“臣道”。“礼”的作用是定君臣、上下之“位”;如果“下借礼”,就要“上失位”, “人所以乱也”④ 。古代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的“礼”丧失,“夷狄”就会“横而窥中国”⑥ 。所以,’他提倡学习“礼”,以便“尽礼”,诱导人们遵守和维护封建秩序。
二程不愧为把哲理与封建纲常伦理密切结合的能手。他们从理、性和格物致知等方面来论证和宣扬封建纲常伦理。他们认为,“天理”、“道”是永恒存在、不以人的食志为转移的绝对真理。“天地生物,各无不足之理。”“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天地安排得如此合“理”,所以各阶级只是“尽分飞而已⑥ 。“为君尽君道,为臣尽臣道,过此则无

理。”① 遵循现行秩序,便合天理,否则是逆天理。他们把现存的政治关系、家族血缘关系以至各种社会关系,全部归于“理”的名下。“天下之定理”一语成为他们解释整个封建制度的口诀。对于物质性的“气”,他们除将它分成清浊、偏正以外,还按时间、人的生理等分为日气、夜气(良知良能之所存)、恶气、怒气、魂气(人死后存在)、血气等,使这些“气,加上了道德属性。他们又认为,理体现在人的品质,叫做“性”, “性即理也”,所以人性是善的。至于“气”,也与“性”密切关联。他们说:“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② “天有五气,故凡生物,莫不具有五性。”③ “凡有血气之类,皆具五常,但不知充而已矣。,, ,④ 人们由于“气察”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气质之性”, 这是各人的人性不同的原因。他们举例说,连蜂、蚁都知道保卫其君,豺、獭知道祭礼,说明他们具有“自得天理”的“五常之性”,那末人类就更应如此了。他们主张父子之间也要形成象君臣之间的统治关系,而男尊女卑也跟君臣、父子的尊卑一样,是永恒的“常理”。君臣、父子、夫妇便是所谓三纲。在“格物致知”问题上,程颐认为“格物”的目的在于使人们懂得“守〔义”, 唤醒内心的天理,使“物、我一理”⑤ 。所谓内心的天理,主要是指“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⑥ ,这就把“格物致知”的对象规定为社会伦理道德修养。
朱熹在北宋理学家的基础上,使哲理与封建伦理道德完全融
为一体。他的“理”的范畴,既是表示精神而与“气”相对的“理”,又是表示伦理道德和天理人欲的“理”。他认为,“天理”的流行,“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关系,都跟季节之有春、夏、秋、冬一样,系“天理使之如此。”他的“气”的范畴,既是表示物质而与“理”相对的劣气”,又是表示神秘莫测的“气数”、“气运”、“精气”、“浩然之气”等的“气”。他认为人性的本质是善的,性是理的总名,但由于带有偶然性的“气察之殊,其类不一”① ,人们的“气质之性”便出现了区别,因而有寿夭、贫富、贵贱、智愚、贤不肖的“参差不齐”。他又认为,性中的理即仁义礼智等“五常”,人天生有此。只是因为“气质之有偏,物欲之有蔽也,是以或昧其性,以乱其伦”② 。因此,人们需要“知性尽心”, “知性”即“格物穷理”, “尽心”即“致知”③ 。“知性”的任务是“知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各循其理”④ ,从自己身上去体会仁、义、礼、智、信等“五常”。这样,他把“理”、“气”、“性”等从自然界运用到社会上来,有意无意地在这些哲学的范畴中添入了封建的伦理道德的内容,使这些哲理的论述落实到封建伦理纲常,即以封建伦理纲常来解释自然,既使自然道德化,又使道德自然化。他还论证“三纲”、“五常”具有永恒性,认为三纲五常是“天理”在人间的具体体现,天理与三纲五常“亘古亘今不可易”, “千万年磨灭不得”⑥ 。还撰《 小学集注》 ,收集《 礼记》 、《 曲礼》 、《 论语》 、《 孟子》 等古代文献中有关纲常的说教,编成《立教》 、‘明伦》 、《 敬身》 、《 稽古》 等四卷《 内篇》 ,收集古人和当代人的“嘉言”、“善行”编成《 外篇》 两卷。在注释中,予以解说发挥,诱导少年遵照纲常伦理,确定自己的言行。传统的纲常伦理学说,经过他的理论化和具体化、通俗化,从而在社会上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成为后世封建制度的思想支柱。
宋代各派理学家在哲学上常常有所分歧,但在封建纲常伦理上,又并无多少差异,他们的教人之法也各有不同,但根本目的都是劝谕人们消除物欲,自觉地遵循封建伦常,服从统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三纲五常”的形成和影响
人生10乐,你有几乐?
涂可国:儒家伦理学话语体系中的道德规范与责任伦理
畅谈朱熹和他的名言“存天理、灭人欲”
纲常人伦大道上卷--五常者仁义礼智信是也
章启辉:五伦五德源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