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明一代儒将:一生扫清边患,弘历中兴名臣~明景泰年间兵部尚书马文升

大明立国之初,洪武、永乐年间武功之盛,直追汉唐,军备盛极一时,数次主动出击,横扫蒙古诸部落,边境晏然,无游牧民族敢无故犯境,并收天下精兵于京师,此乃居重驭轻之道也,亦是中央压服地方的依仗。仁宣时期,天下大治,武备渐废弛,而蒙古部落正在养精蓄锐,积蓄实力,轻易不敢犯边,企图有朝一日恢复先祖荣光,一举打下中原大地,享受花花世界。在这样的背景下,马文升来到了边疆。

一、加强军备,考核将校

正统年间,“土木堡之变”是大明与蒙古之间的一个战略转折点,大明精锐京营全军覆没,自此大明与蒙古之间攻守易势,大明处于守势,蒙古部落易时长犯边,西北大地就是边患泛滥区。成化以来,西北边患愈发频繁,幸得陕西巡抚马文升,知人善用,指挥得当,多次击败蒙古部落的侵扰,威名远播,保得地方一时宁静。马文升自陕西以来,知兵用兵惜兵,多次向朝廷建言,当重整武备,特别是两京武备,提升中央的军队战斗力,并严格考核将校,培养一批有谋略的武将,裁汰老弱,训练精兵。

第一,加强两京军备,增强军事实力,起到居重驭轻之用。马文升自担任兵部尚书以来,总领天下军马大权,深知大明军备之危机,军队之松懈,军士之辛劳,全国上下可用之军乏也,故亟需加强武备,整训出一只精兵,威压四方。大明实施两京制,两京分为北京和南京,北京为京师,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南京为留都,是制衡南方之所在,自此两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大明建国以来的主要威胁在于北部蒙古部落,自南京迁都北平亦是军事因素思量较重,主要是为了预防蒙古部落,南京亦成为南方的中心。土木堡之变后,京营遭受重创,几近覆灭,虽于景泰年间重建京营,立十团营,但京营锐气已失,再难复洪武、永乐时的威势。成化以来,立十二团营,天下承平日久,再无大的祸患,京营渐渐废弛,军户逃亡渐多,武备荒废,战阵不通。对此,马文升于弘治九年提出,“申明洪、永操法,五日内,二日走阵下营,三日演武。”加大训练力度,力图训练出精兵,重振洪武永乐时期的盛世景象。

成化末、弘治初,蒙古部落又有兴起之象,边患渐趋增多,边镇实力大减,亟需朝廷增援,朝廷亦需要做好战斗准备,唯恐再次出现也先之乱。马文升认为,不单单是为了应对蒙古的犯边,增援边镇之需要,亦是为了增强京师的战力,威慑整个天下,支援国内任何一处地方,起到居重驭轻的作用,“且国家所恃以安者,惟在军马精强,甲兵坚利,将官得人。”

马文升多次上书朝廷,针对当时国内外的形式,特别是外患之严重,详细论述京营的弊端,并提出解决的办法,“乞敕御马监提督四营太监,调取四卫食粮官军文册,照册查选若干名,通前见操之数,共辏一万员名,就在本营,分为两班,如法操练,居常拱卫京师,遇警听调杀贼,庶武备益盛,而北虏闻之亦畏矣。”

马文升于成化时期担任南京兵部尚书,对南京兵备知之甚详,自永乐迁都以来,南京的地位有所下降,再加上社会承平日久,南京兵备甚是荒芜,防务空虚,而“江南之兵,大半运粮,其馀多在沿海备倭。”江南多地自然灾害严重,再加上宁王一脉虎视眈眈,遇有紧急事务,南京无险可守,南京忧矣,故而马文升曾上书朝廷加强九江等屏障南京的军备力量,“奏准于九江卫添设副使一员,专一整饬自九江直抵南京,沿江一带卫所兵备,以防不虞。”

而南京为太祖龙兴之地,战略地位十分紧要,遇有险情,江南再无精兵强将征调,江南亦忧也。故而马文升从全局考虑出发,为了进一步加强南京守备力量,向朝廷提出,“乞降敕南京守备内外官,自今各要同心戮力,彼此协和,操练军马,振扬威武,严谨门禁,防察奸宄。照依在京提督太监总兵事例,不时轮流亲诣各教场提督操练,务使军马强盛,威武奋扬,门禁谨严,关防详密。”

第二,严格考核将校,培养军事指挥人才。马文升自在兵部任职以来,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深刻的反思了大明内外的防务情况,以及深入对地方及京营军队战斗力的认识,察觉到了其中的严重不足之处,特别是统兵大将的自身不足,“国家承平日久,武备渐弛,将材乏人。”马文升从国家安全防务角度出发,加上自身从军经历,认为战争莫过于选将,将领是一个军队的灵魂人物,是克敌制胜的关键所在,“将者三军之司命,国家安危之所系,得其人,则四夷畏服,而国家安。非其人,则四夷猖獗,而国家危。所以自古欲安中国,而慑服外夷者,必以选将为首务。”

《武经七书》的刊发有利于加强对武生的教育,培养出有勇有谋之将才,提高军事指挥官的军事才能,有利于军队战斗力的提高。马文升对地方武备也做了充分的安排,“至弘治中,本兵马文升虑武职不修,议增副佥一员,敕之。自是兵备之员盈天下。”在分割武将权利的同时,加强朝廷对军队的掌控力,本意有利于军事训练和战斗力的提高,间接提升了大明军队地方武将的素养,有利于协调文武不和现象,起到了润滑剂作用。

二、西北边事的妥善解决

大明立国之初,特别是洪武、永乐时期,军容鼎盛,西北边事宁静,无大规模军事冲突,“边境晏然,无事干戈。”自正统以来,西北边患渐起,以甘凉、陕西为重,数次被侵扰。成化年间,北虏多侵扰陕西等地,甘凉地方边境祸患减少,边境稍有宁静。自成化二十年以来,陕西等地边防加固,侵扰不便,甘凉等地地方守将疏忽懈怠,军马松懈,故而甘凉忧矣。大明边患主要集中在西北,西北是重灾区,亦是边防重点,诚可谓中原之藩篱,不可谓不重也。

西北以甘凉为重,甘凉亦为关中之屏障,西北有失则关中震动,而哈密则为大明在西北的代言人,是西域诸国与大明朝贡的关键节点,亦不失为甘凉之藩篱。故而马文升十分重视甘凉和哈密等地,并采取有效措施,有效的解决了西北边事。其一,在现有边防卫所的基础上,防守甘凉,继而屏藩关中。大明西北,甘凉地区与陕西互为一体,荣辱与共,陕西为甘凉地区提供后勤保障,而甘凉地区则是陕西的一道笆篱。

成化以来,陕西遭受了蒙古部落的多次掠夺,府库空虚,边军困苦不堪,民众受苦亦众,“况今各处府库,未见充实。陝西人民,未获苏息,供给转输,赖之何人。及甘凉一带,见今亦有声息。而哈密地方,又被残破。”成化二十年以来,甘凉地区,复被侵扰,边地军事力量不足,边将不敢撄其锋芒,兵马出现短缺,粮饷严重不足,特别是粮食的供给,“况尔因甘凉等处阙粮,陝西临巩二府人民,巳经儹运数次,困苦不胜。”

面对内部的严重情形,特别是后勤供给出现困难,甘凉地区兵马不足,不能也没有足够的力量进行主动出击迎战敌军,故而马文升主张在甘凉地区采取守势,待国内休养生息,积蓄力量,调用客兵,增加甘凉地区军事力量的不足,以图一举击溃来犯之敌,“方略早定,人马预集,务使此虏大遭挫衄,不敢犯我边方。”其二,明军出边,收复哈密。哈密为大明西北外在之藩篱,是西域诸国朝贡必经之所在,是大明“以夷制夷”政策的实践,受大明的册封。

永乐时期,“乃即哈密地封元之遗孽脱脱为忠顺王,赐金印,令为西域之襟喉,以通诸番之消息。凡有入贡夷使、方物,悉令此国译文具闻。”后置哈密卫,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大明与哈密的联系。成化年间,哈密王病故,王母理政,于成化七年,被吐鲁番锁檀阿力王掠去,哈密覆灭。成化十八年,“甘肃守臣乘间奏,以王母外甥畏兀儿种类都督罕慎袭封为王。”而罕慎并非王族后裔,虽获王位,但亦为自身招来祸患,哈密内部对其不服者甚众,外部吐鲁番威胁依然存在,诚可谓内忧外患之象也。

故弘治元年,吐鲁番锁檀阿力王之子阿黑麻以罕慎非贵族为借口,杀掉罕慎,继而向大明进贡,要求册封自己为哈密王。时马文升为兵部尚书,从当地夷情出发,并贯彻朝中“以夷制夷”的方针,驳回其请求,并下旨严厉斥责之。马文升向孝宗详细分析了罕慎被杀的因由,并介绍了哈密内部的夷情,主要分为三种番夷,需要哈密王族后裔才能慑服三大部众,使内外皆心服,兴复哈密。

三、总结

明军攻克哈密,声震西域诸国,“阿黑麻以是畏威悔过,计无所出,遂遣使入贡,并以陕巴、金印来归,且求写亦满速儿等,时弘治九年也。”哈密自此光复,忠顺王陕巴得以顺利稳居哈密,“自是阿黑麻感畏朝廷恩威,并黑楼国等处咸遣夷使入贡,诸番无警,边方底宁,而九重亦纾西顾之忧矣。”西北的屏障无忧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兴复哈密国王记(明)马文升 撰
马文升传
抚安东夷记【明】马文升撰
马文升
【用心原创】怎样看待马文升“五朝元老”现象?
得失之间:为争夺哈密控制权,明朝的拉锯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