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鲁国的盛衰蜕变

鲁庄公之前的鲁国内乱,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温和的,无论是周宣王干涉导致的伯御政变,还是鲁隐公之死都只是围绕君位展开的短期争斗,影响范围都很有限。而鲁桓公虽然死在了齐国,但终究也没有酿成太大的祸患,在国内造成的影响都不足以撼动鲁国的根本。然而鲁庄公死后的这场内乱,将鲁庄公的几个兄弟和公子全部都卷了进来,因此还几乎导致鲁国的亡国之危,而此后鲁国内部内乱纷争不断,对鲁国的政局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内乱前夕

先看看鲁庄公的家庭结构,庄公在桓公的几个儿子中大约排名第二,但因为是嫡子,因此有优先继承权。另外他还有三个兄弟:老大庆父(也有说庆父是老二,庄公是老大,这都不重要),老三叔牙,老四季友——这三个人都不是省油的灯——老大庆父年纪较长,有篡夺君位的野心,而他的同母兄弟老三叔牙则是他坚定的支持者;老四季友在鲁国的公子和大夫中的势力最大,大概是因为他与庄公是同母所生的亲兄弟,庄公比较信任他,他的势力发展的最快,也因此季友在政治上偏向于庄公,跟他的这两个兄长不对付;而这一系列的矛盾都在庄公死后爆发了出来,酿成了庆父之难。庆父和叔牙的势力虽然弱于季友,但毕竟要比国内的其他势力要强大的多,因此他们死后,他们的后代继承了他们在鲁国国内的政治地位,野心反而更大了,三家势力形成了鲁国的“三桓 ”: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始终左右着此后鲁国的政局,被后世称为“三桓之乱”。

另一方面庄公自己也算是妻妾成群,儿女满堂。庄公年轻的时候看上了大夫党氏的姑娘孟任,但是孟任对他好像不太放心,不想嫁给他。但是庄公哪肯罢休啊,就割破手臂,指天盟誓,说我以后就立你为正夫人,如果违背誓言就如何如何。孟任也是太天真,被他的一番热血所感动,就这么不明不白地上了贼床,还给他生了个儿子,叫公子般。但是鲁庄公二十四年,正好是齐桓公开始称霸的时候,庄公到了齐国一趟领会来一个女人,称作哀姜。那可是大霸主齐桓公的女儿,齐桓公好歹也是相当当的中原霸主,鲁国这个时候正被齐国实力碾压,所以就算你答应孟任发过誓这个时候也不能作数了,于是就把哀姜立为夫人,而没有立孟任。

但好歹庄公与孟任也算是青梅竹马穿着开裆裤一起长大的真感情,就算你哀姜有国色天香,没有感情基础都是白搭。况且庄公大概本身就对这场联姻不太情愿,所以对哀姜也不温不火,敬而远之。哀姜一个女孩子,被迫远嫁不说,又得不到丈夫的疼爱,白白地给自己的父亲做了政治牺牲品,再加上没有生下一儿半女,生活处处都不如意,久而久之心里更加抑郁了——这大概也是她名字的由来。也幸好虽她陪嫁来的妹妹叔姜生了一个儿子,名叫启方,所算是多少给了她一点精神上的慰藉吧。

除此之外,庄公还有个儿子叫公子申,就是后来的鲁僖公——这个公子申是哪个妻妾所生,史书上没有明言,但是结合后面的事情来看,大概是很没有存在感的一个公子,庆父和季友打的不可开交的时候谁都没把他当回事,直到最后公子般和公子启方都死了,这才被季友搬出来扶上君位。这倒不是说没有存在感也算是什么好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什么的,而是正是因为他如此没有存在感,如此的弱势,以至于后来卿族崛起的时候他根本没有抵抗的能力,拉开了鲁国卿族乱政的序幕,直到鲁国被卿族和家臣搞的天翻地覆,精尽而亡。

鲁国三桓及国君世系

这些都先按下不表,对于快要死的庄公来说,他要考虑的问题是,夫人哀姜无子,那也就意味着庄公没有嫡子,公子般和公子启方都是庶子,都有继承君位的可能。庄公毕竟还是和孟任的感情最深,因此想要立公子般为嗣,但是这只是自己的意愿,总要考虑国内贵族的政治倾向,毕竟他死了之后什么忙都帮不上了,万一反对的势力太强大,公子般不能如愿继承君位,自己的这番苦心不就白费了吗?

立嗣谜题

鲁国在庄公时期,卿族势力已经得到了极速的发展,已经到了可以制约君权的地步,庄公在立嗣的问题上,自然就要考虑国内各派政治势力的态度,而实力最强最有可能左右政局发展的,就是自己的亲兄弟。

于是公元前661年,庄公在临死前召集了自己的两个弟弟,试探他们的政治态度。他先把叔牙叫过来,言谈之间叔牙表示他支持庆父继承国君之位,至于理由,他说:“一继一及,鲁之常也。庆父在,可为嗣,君何忧?”

这一席话让庄公出了一身的冷汗,叔牙的意思很明白,就是说鲁国一直以来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相交替的,公子年纪小,就让兄弟做,这你还考虑什么?

真的不是我不明白,是世界变化快。对于叔牙来说,他觉得这种做法一直都是鲁国的传统,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可是他不知道的是,现在世道变了,如果放在以前,无论是君主与大夫,还是大夫之间各方面的差距都没有那么大。而历史发展到春秋时期的时候,国君与大夫都在争相兼并土地,国君与国君之间,国君与大夫之间,大夫与大夫之间的实力悬殊越来越大。历史越是向前发展,这种马太效应就越明显,这也正是导致春秋以来各诸侯国内乱不断,战争不休的重要原因。庄公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因此他断然不会因循旧制,将君位传给自己的兄弟的。

然而叔牙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不仅这么想,还敢于这样去说,用我们现在人的眼光来看,这叔牙还真是脑子里面缺根弦,想什么说什么。庄公听了之后觉得这怎么能行?庄公好歹也做了这么多年国君了,心理素质过硬,他不动声色,装作没事一般把叔牙打发了出去。

随后庄公又召见了季友,季友与庄公是亲兄弟,在庄公时期也算是最大的既得利益者,他很明白庄公的心思,表示坚决支持公子般。于是庄公就把叔牙支持庆父的话告诉了季友,季友心领神会,表示一定会把事情办的滴水不漏,庄公听了季友的话,心里才算是安定了,于是满意地把后事交代给季友就驾鹤西去了。

季友作为鲁国执政,位列上卿,有很大的权势,同时还有庄公的授意,就以庄公的名义让叔牙服毒自杀。对他说,喝了这杯酒,你死了你的后代还能继承你的家业地位,要是不喝,哼哼哼,灭你全家。叔牙势力毕竟不如季友,想着胳膊拧不过大腿,而且想来对季友所说的话还是很信任的,于是干脆也没有抵抗,饮鸩自尽。

季友也兑现了承诺,保全了他的全家,让他们继承叔牙的家业和地位,最后终于发展出了叔孙氏,成为三桓之乱的一个重要的势力出现在了历史舞台之上。从这些细节也能看出当时中原的政治风气,与后世的大一统帝国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叔牙支持庆父在国君面前依然能够直言不讳,在生死关头还能相信那个要除掉自己的人会言而有信,而季友在除掉叔牙的时候也并不牵连无辜,可见孔子尊崇古人的美德也是其来有自的,在这种贵族民主制之下,即便是生死之争中,也隐约闪现着人性的光辉。而后世大一统帝国的统治下,皇帝动不动就灭满门,诛九族,大概也是受这类事迹的启发,为了能够保持自己的江山稳固基业长青的而矫枉过正,宁愿突破底线滥杀无辜,也要斩草除根不留后患。

季友在杀掉叔牙之后并没有向庆父开刀,这也是很奇怪的事情。大概是他觉得叔牙之所以那么说,仅仅是表示要支持庆父继位,而庆父并没有那样的想法,季友不忍心再去杀庆父,又或者是对自己的实力太过自信了,相信庆父没有那样的实力和胆量真的去发动政变夺取君位。不管什么原因,总之庆父没有死,反而是安安稳稳地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策划自己的行动而没有受到任何阻碍。

庆父之难

但是季友并没有考虑自己杀死了叔牙之后,庆父会怎么想。如果说庆父之前还没有作乱的想法的话,这个时候他也一定坐不住了,自己的亲弟弟死掉了,在他的内心中必然隐藏着深深的恐惧,这种恐惧让他不得不有所行动,以保证自己在后庄公时代的绝对安全,但是如果硬来的话他自然是敌不过季友的,而且发动兵变会遭致国内贵族的一致讨伐,到那个时候事情也就不好收拾了。于是他就打起了刺客的主意,他找到了鲁国大夫梁氏家中的一个叫荦(luo)的圉人(马夫)去到大夫党氏的家中把继位不久的公子般给刺杀了——好乱的节奏。

事情还得从从头说起,话说是某年月日,鲁国要举行一次雩(yu)祭——就是求雨仪式——这个祭祀典礼有许多的规程,需要事先排练,排练好之后还要进行预先的演习,这个演习的地点就选在了大夫梁氏的家中。演习的那天,公子般和自己的几个妹妹就也跑去凑热闹,正看的起劲的时候,这个马夫看到公主国色天香,咸猪手就有些不老实了,隔着一道墙,在外面偷偷地调戏鲁国小公举——大概就是摸小公举的屁股,没想到被人发现了。公子般也是个暴脾气,知道了之后就把那个马夫胖揍了一顿——但是谁都没想到,就是这样的一件小事,为自己招惹了一个仇人。

庄公死后,季友奉公子般继位,出于各方面的考虑,他并没有住在宫里——这种情况在整个春秋时期并不鲜见——而是住在自己的亲娘舅家,也就是党氏的家里。而庆父正是找到了公子般不经意间招惹的一个仇人,将新任国君杀死在他的舅舅家里。就这样,公子般只做了不到两个月的国君,就追随自己的父亲而去了,庄公临死前殚精竭虑所要极力避免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季友得知消息之后,害怕祸及自身,于是收拾细软跑到了陈国。杀死公子般之后庆父也并没有抢夺君位的实力,鲁国的贵族们就又把叔姜的儿子公子启方(鲁闵公)扶上了君位。启方继位之后,鲁国的贵族很快就通过了决议,与齐桓公会盟,请求齐国把季友找回来,可见庆父的所作所为到底是不得人心,即便是季友不在国内,他的支持者还是以优势票数压倒庆父的。

齐桓公看得出鲁国国内已经分裂,但还是同意了他们的请求,派人到陈国把季友护送回鲁国,与此同时还派大夫公孙湫去鲁国,名为慰问,实为打探虚实。季友回到鲁国之后,与庆父同在鲁国,两人也算是冤家对头,自然是剑拔弩张势同水火,谁也不肯善罢甘休。这种局势被齐国使臣仲孙湫看在眼里,他回到齐国之后就对齐桓公说了“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但是齐桓公关心的可不是如何平定鲁国的内乱,而是想知道能不能借机灭掉鲁国。但是公孙湫却给出了否定的回答,他不同意灭鲁,说要让鲁国的内部矛盾自然发展。而他的理论基础则是,对待有礼仪的国家要亲近,对待团结稳固的国家要依靠,对待内部涣散的国家要采用离间的手段,对待内部昏乱的国家才会直接灭掉。——这一理论基础恰当与否站在今天的角度我们难以揣测,但是这个决策却深远地影响了春秋时期霸业的走向,从这个时期开始,中原霸主即便再强盛,也很少再会采取灭国战实行兼并,而是高举着“兴灭国,继绝世”的大旗东征西讨,上演了一出又一出滑稽的战争游戏,一直到战国大幕的开启,灭国战才再次走上了中原的历史舞台。

但是无论如何,鲁国总算是避免了在春秋时期就灭亡的命运,一直维持到战国时期才被楚国所吞并。也正是因此,死里逃生的鲁国才出现了孔子这样的思想家,出现了统治中国两千年之久的儒家文化,这对于整个中国来说,是福是祸,又有谁能搞得清楚。

庆父之死

史书上说庆父与哀姜有私情,所以是他把叔姜的儿子启方扶上了君位,这点似乎并不确实,更像是时人附会的豪门八卦。前面已经说到了,启方继位之后齐鲁会盟就要求把季友请回来,可见庆父并没有完全掌握鲁国的政局,因此启方也只能是庆父的反对派所扶持的。而庆父一心想要自己即位为君,自然要搞一些事情出来,于是第二年终于让他找到机会把那个不到十岁的国君启方也杀掉了。季友一看情势不对,于是又使出了他的看门绝技:风紧!扯呼!于是随机选择路线跑到了邾国,临走时还把那个毫无存在感的公子申给顺走了。庆父再次弑君之后,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弑君者,反对党愈发的群情激愤,估计连他的支持者都看不下去了,群议纷纷之下,他终于顶不住压力,于是也跟在季友的后面,随机选择路线跑到了莒国去避难了。

庆父一走,鲁国贵族的选票自然都投给了季友。就这样,那个毫无存在感的公子申在季友的拥护下,在国内民众的夹道欢迎中,在鲜花和掌声的簇拥下,莫名其妙地成为了鲁国的一国之君,是为鲁僖公。

季友此次回国,与往常再也不一样了,万里江山一片红,形势一片大好,可以放开手脚处理与庆父之间的恩怨了。于是鲁国就给莒国的国君送了点礼物,让他们把庆父遣送回国。庆父此人连弑二君,败坏纲常,普天之下恐怕没有哪个国家还会袒护他,莒国自然不敢收留,便顺水推舟欣然应允了。

庆父在返回鲁国的途中还心存一丝侥幸,在密地(山东费县)停留下来,派公子渔回国请罪,希望季友能够看在多年兄弟的情分上,宽恕他一命。但是毕竟庆父所做的事情太过出格,即便季友有心饶恕,国内的贵族恐怕也不会答应。不久之后,庆父还是没有等到宽恕的消息,只听到公子渔哭哭啼啼的声音从远方传来,他知道自己罪责难逃,无奈上吊自杀了。

听到鲁国内乱结束的消息,齐国知道灭鲁的机会窗口已经错失了,于是象征性地派上卿高子到鲁国与之结盟,虽然没有出什么力,但是却落得一个支持鲁国平定内乱的好名声,也算是皆大欢喜。

庆父之难算是把鲁国彻底推上了礼崩乐坏纲纪不存的轨道,因为这次内乱,鲁国社稷倾覆,政局衰乱,将鲁国隐、桓、庄三朝所建立的大好局势消磨殆尽,甚至被齐国所灭也只是一念之间。而此后,鲁国的大政也彻底落入了卿大夫之手,陷入了三桓之乱的泥潭不能自拔,终于在衰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从此再也无法与近邻齐国抗衡,直到最后彻底灭亡。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庆父一死,鲁难开始。活久见!| 夹叙夹议说东周46
就这样被你征服
春秋战国时代
鲍叔牙的故事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庆父究竟做了什么?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典故是什么?鲁国因为庆父灭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