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半农一语成谶,“害死”徐志摩和自己

刘半农(1891年—1934年),江苏江阴人,新文化运动先驱,中国的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他又是中国实验语音学及摄影理论奠基人,他的《汉语字声实验录》荣获“康士坦丁语言学专奖”,是我国第一个获此国际大奖的语言学家。

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语言理论奠基人/摄影理论奠基人/诗人/摄影家

1917年,只有初中文化年仅26岁的刘半农,被北大校长蔡元培慧眼识才,破格跻身北大讲台,接着担任《新青年》杂志的编辑,积极投身文学革命,1934年6月,刘半农带领学生冒着酷暑深入内蒙一带考察,不幸染上'回归热'病不幸去世,年仅44岁。

像这样因公务去世的名教授,在北京大学历史上要算第一人,因此,学校在刘半农的遗体上盖上了北京大学的校旗,以示哀荣,据说全校教职员工都参加了葬礼,其规格之高,在北大历史上绝无二人。

病逝后,鲁迅和蔡元培分别写下了《忆刘半农君》和《哀刘半农先生》表示悼念。

《教我如何不想她》影响了一代青年

一语成谶

1931年11月10日,刘半农邀同在伦敦待过的徐志摩等好友数人相聚。谈笑风生之际,徐志摩接到电话,尔后笑意盈盈地说:'我明早六点南飞,明晚此时,当与小曼共饭也。'同座中,刘半农喜开玩笑,听徐志摩说坐飞机,便打趣道:'飞空之戏,君自好之,我则不敢尝。'徐志摩回应到:'危险在所难免,我自甘之。我苟飞死,君当为我作挽联。'刘半农笑答诺。宴席散去,两人握手道别时,徐志摩还依然笑着叮嘱:'一事费神:我若死,毋忘作挽联。'然而,两文人好友之间的玩笑之词,竟成谶语,19日,由南京到北平载着徐志摩的'济南号'遇大雾失事,徐志摩死于非命。

1934年6月下旬,刘半农远足塞外考察,夜宿乡村草房,其他人都睡在土炕上,而他自备一行军床,于房中支架独卧,故作僵硬状,开玩笑说:我这是停柩中堂啊!听者为之大笑,却不料一语成谶,在考察途中,刘半农为虱子叮咬染回归热,回京后耽误治疗,于同年7月离世。

刘半农(左一)与北大国文教授

以身试骂

刘半农为了要编一本'骂人专辑',曾在北京某报纸上刊登启事,征求各地的'骂人语言'。语言学家赵元任见到启事后,立即赶往刘半农的宿舍,用湖南、四川、安徽等地的方言把刘半农'痛骂'了很长时间。随后周作人也赶来,用绍兴话再把刘半农'骂'了一顿。刘半农在大学里授课时,因向学生们征集'骂语',又被宁波、广东的学生相继用方言'大骂'。此后,刘半农又去拜会章太炎,章太炎也听说了他正在收集'骂人语言',就用汉代的骂人话'骂他',还告诉他这句骂人话是谁说的、典出何处;接着用唐朝骂人的话'骂'他,再告诉他是谁骂的,典出何处,一直从上午说到中午。刘半农同来的人只得出来向章太炎作揖说:'我们麻烦老师很久,现在我们要告辞了。'

双簧事件

新文化运动刚起步时,为壮大文学革命的声势、宣传文学革命,钱玄同与刘半农在《新青年》上分别化名并扮演了正、反两个角色,进行辩论。钱玄同化名'王敬轩',以反对新文化运动的顽固派身份,陈述新文化运动的'罪状与弊端',攻击《新青年》,刘半农则以新文化运动的捍卫者身份,针对'王敬轩'所列的新文化运动的'罪状',以犀利的笔锋逐条批驳,将对方驳得体无完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思考题整理(一)
白话文运动
新文化运动一瞥:书信里的文白之变
刘半农与“她”字
作为民国最伟大的文人之一,刘半农创造了这个最具代表性的“她”字
100年前,“新青年”们怎样过年?——1918:胡适、陈独秀、沈尹默、刘半农、钱玄同、鲁迅、周作人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