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卷五. 李白 王湾 崔颢

《唐诗三百首鉴赏》该书图文鉴赏本中所选诗歌都是唐诗中脍炙人口、妇孺能详之作,诗是好诗,赏析亦高雅成趣,同时书中还为每一首诗都配上了壮美幽深的水墨画,造成一种视觉和诗境上的通感,使唐诗之枝繁叶茂、波澜壮阔尽呈眼底,一览无余,相信会给读者带来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上的无限美感。唐朝是一个诗的时代,唐诗代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

目录:

第36章 李白(5)

第37章 李白(6)

第38章 李白(7)

第39章 王湾

第40章 崔颢

第36章 李白(5)

秋(后找)浦歌十七首(其十五)①

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②?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③!

【注】

①秋浦:唐代属池州,在今安徽贵池县。

②缘:因为。似个:这样。

③秋霜:秋季里的白霜,这里形容人的白发。

天宝末年,唐玄宗统治腐败,诗人对国家局势深感担忧。而此时的李白已经有五十多岁了,自己理想一直没能实现,又到处受排挤,内心压抑。种种感情交杂在一起,让诗人愁肠百结,这首诗大约就写于这个时期。

“白发三千丈”,开头第一句就给人描写了一个怵目惊心的画面,一头三千丈的白发。三千丈用现在的长度单位来计量就等于是一万米长,头发哪里有那么长的,这里诗人就是用夸张手法,由此可见,诗人想象力是多么丰富和飘逸不羁。诗人起笔雄健有力,气势雄浑。

诗人紧接着写到“缘愁似个长”,读到这里我们不禁豁然明白了诗人的用意,诗人极言白发之长,是想突出自己的愁之深刻啊,诗人的愁闷也如白发一样有三千丈,白发因愁而生,而愁绪让白发越来越长,白发和愁交织在一起,白发就代表着诗人的愁苦,而诗人的愁苦体现在这三千丈的白发上。两相照应,使“愁”的氛围更加浓重。诗人极为夸张地艺术表现手法,形象地表现了这个“愁”,极具感染力。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看到这句话我们终于明白了,诗人是在自己照铜镜的时候,看到头上的斑斑白发才有上面的深刻感受的。诗人照着镜子看到自己有那么多的白发,自己都怀疑起自己的头发竟然这样白,一个疑问句突出了诗人对年华已逝去的手足无措之感。这两句表达了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永恒哲理,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而青春已逝苦闷心情。这两句比开头两句在语气节奏上舒缓了很多,同时,感情变得凄怆。

这首五绝夸张和奇特浪漫的想象完美结合,短短二十个字,字字都凸显了诗人笔力之雄健,感情之深刻,极富感染力。让人读来,不禁为诗人悲伤,体现了一种壮烈、悲凉的情怀。因此,这首诗凸显了李白的浪漫而飘逸的诗风。

后人点评

李攀龙称李白绝句:实唐三百年一人。(明·王世贞《艺苑卮言》)

塞下曲六首(其一)①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②,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③。

【注】

①塞下曲:本是古时边塞地方的军歌。唐朝时,多数诗人以此题写边塞题材的诗,

②折柳:指折柳曲,是乐府横吹曲,多表现在外漂泊的者内心孤苦,乐曲凄婉。

③直为:只为。斩楼兰:出自一个杀敌建功的典故,据《汉书·傅介子传》:“汉代时,西域的楼兰国常杀死汉朝使节,傅介子出使西域,平定楼兰国,后,楼兰国又反叛朝廷,傅介子用金帛诱杀了楼兰王,再次平定了楼兰。”

斩楼兰

李白作《塞下曲》六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这首诗描写了战士们在塞外寒苦而紧张的征战生活,表现了战士们保家卫国,英勇无畏的气概。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这里两句点名了战士们身处的环境,“五月”,本应是繁花似锦的盛夏,但是,李白笔下的塞外五月,却是天寒地冻。天山孤挺在塞外边疆,常年被积雪覆盖。诗人接下来没有详细地描述边塞的寒冷之景,而是直接写感受“无花只有寒”,一个“寒”字,和上一句的“雪”相映衬,烘托了边地的寒冷艰苦,同时这句话也流露出诗人内心有丝波动。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在这样寒冷的天气里,不知道谁又吹起了凄婉的折柳曲,接着诗人写道折柳相送的场面在边塞里是看不到的,因为这里没有一点春天的气息,人们只能从笛声中回味。诗人借折柳曲进一步渲染了边塞凄清苍凉的气氛。这两句话一句叙述议论,叙议结合,情景交融。

接着诗人从苍凉的气氛中转移出来,开始写军中生活,“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意思是写白天在军乐雷鸣中和敌人交战,晚上就抱着马鞍子睡。这里,“晓战”与“宵眠”相呼应,概括了战士们紧张的战斗生活,语气活跃雄健。“随”字体现了士卒们作战严守纪律,阵容整齐。接着一个“抱”字,生动地刻画了夜间士卒们警惕防备的状态。这两句集中展现了战士们饱满的作战状态,为最后诗人的抒情蓄势。

最后写的是士卒们的抱负,“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这里诗人引用了斩楼兰的典故,表现了边塞将士们不怕牺牲,希望能像傅介子那样征战疆场保卫国家,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直”和“愿”语气肯定且强烈,集中突出了将士们的坚定决心。内心的豪情壮志就在这两句话中喷涌而出,让人畅快淋漓,豪迈之气笼罩全诗。

这首五律充分语言平时无话,气韵浑厚,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叙议结合。苍凉的边塞大地和后半部分战士们英勇斗志形成了鲜明对比,即使条件再恶劣,战士们依然满腔爱国热情,突出了战士们昂扬的斗志。

后人点评

德潜评论《塞下曲》前四句说:“四语直下,从前未具此格。”又说:“一气直下,不就羁缚。”

送孟浩然之广陵①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②,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③。

【注】

①之:去。广陵:即江苏扬州。

②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年长,在当时诗坛极富盛名,李白对他非常敬重。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长江大桥西,传说仙人王子安乘黄鹤过此,故称。

③天际:天边。

开元十三年(725),李白离开故乡四川沿江而下,游历各地,在襄阳时,他拜访了隐居鹿门山庄中的孟浩然,两人志趣相投,遂成为至交。在开元十八年(730),李白听到孟浩然要去广陵的消息,于是,便约孟浩然在黄鹤楼见面。几天后,孟浩然乘船去了扬州,李白亲自到江边送别,看着朋友帆船远去,心中有所感怀,于是便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虽然是送别诗,但是其中少了凄凉惜别等情绪,也没有像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对朋友深切的关怀。这首诗的离别却充满了诗情画意,为什么会这样呢?从诗人的经历来看,诗人当时刚刚离开四川时间不长,所以,他眼中的世界到处都是充满希望的、生机勃勃的,而孟浩然此去的是当时非常繁华的扬州,李白对向往扬州,认为去那里一定是非常快乐的事情,所以,诗人心中没有悲痛欲绝,反倒,认为朋友此行一定是一段愉快的旅程。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里点明了诗人和孟浩然分别的地点以及孟浩然要去的地方,开门见山,直入主题,简单明了。“烟花”二字,既点明了分别的季节是在烟花三月,同时这两个字让我联想到春风和煦,花儿争芳斗艳的绚烂场景,烘托了这里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愉悦,也暗含对扬州的向往。这两句意境优美,文字凝练精美。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写到诗人远望朋友行船远去的场景,虽然孟浩然的行船已经走了很远了并逐渐看不见了,但是,诗人始终站立在江边远望着朋友。“孤帆远影”终于流露出了诗人对朋友的不舍深情。但是最后一句“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看着长江水好像在天际间奔流,诗人内心也当是像滔滔江水一样内心,新潮澎湃,一时无法平静。诗人望着苍茫的长江水,内心有对朋友的留恋,同时也含对扬州的向往。诗人笔下的长江景色旷远辽阔,意境宏阔,充满了诗意。

这首七绝意蕴深远,语言唯美,充满诗情画意。

后人点评

陆游:太白登此楼送孟浩然云:“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盖帆樯映远山尤可观,非江行久不能知也。(《入蜀记》卷二)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①,白水绕东城②。

此地一为别③,孤蓬万里征④。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⑤。

挥手自兹去⑥,萧萧班马鸣⑦。

【注】

①郭:古人在城外修建的一种外墙。内城称城,外城称郭。

②白水:明澈的水。

③一:语气助词,加强语气。为别:作别。

④孤蓬,随风漂浮不定的蓬草。这里诗人用“孤蓬”比喻远行的朋友。

⑤落日:落日依山缓缓而下,比喻于朋友的惜别之情。

⑥自兹去:从此离去。兹,此。

⑦萧萧:马的鸣叫声。班马:指载人远离的马。班,离。

送友人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中描绘了诗人和友人离别时的情景,诗文如画般地再现了送别那一动人场景,情意绵绵,感人肺腑。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这两句点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青山横亘城外的北边,清澈的河水恋恋不舍地环绕东城。在这多彩而秀丽的风景中,蕴含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整两句直接抒发作者心情。在此地一别,朋友就要像蓬草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了。表达了诗人对朋友漂泊他乡的深切关怀。诗人用笔自然如行云流水,意境辽阔。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这两句中诗人巧妙地用“浮云”、“落日”比作朋友和自己,表达诗人此刻的心情。天空中浮动的白云,漂移不定,就像朋友一样到处漂游;而那即将隐落大地的夕阳,不忍离去,正像我对朋友的依依不舍的心情。在这景中有朋友和我的影子,我和朋友之间的惜别之情就像是这云和日一样,物我交织在一起,情景融合一处,浑然天成,将那种别离时的难舍难分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悠远绵长。这两句对仗工整,感情饱满,感情真挚感人。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在诗人“挥手”的那一刻,“萧萧班马鸣”,“萧萧”句是诗人引用了《诗经·车攻》:“萧萧马鸣”的典故,表达诗人此刻的心情。离别的马儿好像也不肯离去,也不断嘶鸣,而在这个辽阔寂静的傍晚,它的萧萧鸣声显得那样的孤独,充满了不舍深情。

这首五言律诗,意境开阔,不舍之情写得豪放,将自己的不舍之情融于辽阔而寂静的自然中。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忱,率直乐观,没有凄婉之感,别具一格。

后人点评

清人沈德潜:三、四流走,亦竟有散行者,然起句必须整齐。苏、李赠言多唏嘘语而无蹶蹙声,知古人之意在不尽矣。太白犹不失斯旨。(《唐诗别裁集》卷十)

听蜀僧濬弹琴①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②,西下峨嵋峰。

为我一挥手③,如听万壑松④。

客心洗流水⑤,馀响入霜钟⑥。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

①濬:蜀僧法名。

②绿绮:古代著名的琴名。《文选》注引晋傅玄《琴赋》序:“司马相如有绿绮。”

③挥手:指弹琴。

④万壑松:千万山谷间的松涛声。客心:佛家语,指俗尘之心。

⑤流水:相传春秋时钟子期能听出伯牙的琴中意,时而志在高山,时而志在流水,伯牙认为他是自己的知音。

⑥霜钟:指钟声,《山海经?中山经》中载:“丰山……有九种焉,是知霜鸣”。

听蜀僧濬弹琴

这首五言律诗写的是诗人听蜀地的一位和尚弹琴的过程,诗中描写了诗人听琴时的感受,体现了琴声的优美,表达了诗人对这位和尚的仰慕和对家乡的思念。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开篇两句介绍了和尚来自诗人的故乡故乡四川。僧人能抱着“绿绮”名琴,也暗示了僧人有高超的琴技,表达了诗人对这位僧人的钦慕之情。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主要写了僧人弹琴,僧人随手一挥,抚琴弄弦,便传出了优美的琴声,那声音好像是万千山谷中传来的阵阵松涛声,声势宏大而清幽。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伯牙、钟子期的典故和霜钟两个典故,表明了诗人能通晓僧人的音乐,两人算是知音,诗人听着僧人弹奏的悠扬琴声,自己也从中受到了洗礼,心旷神怡,让人回味无穷,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诗人将这种感觉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出来。琴声和秋天的钟声融合在一起,相映成趣。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诗人听着听着不知不觉已经到了傍晚,秋云也似乎暗淡了下来,诗人通过云景反衬了弹琴者琴乐美妙迷人。

全诗文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流利畅达。主要侧重于听琴的感觉描写,通过用典、反衬等手法对听乐时的感受刻画得细腻到位。

后人点评

清人应时:真景而运以逸思。“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所谓神往。(《李杜诗纬·李集》卷三)

望庐山瀑布①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②,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③。

【注】

①庐山:山名,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香炉:山名,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其形状像香炉并且山上常烟云笼罩故得名。

②紫烟:指日光照射下使云雾呈现出紫色。

③银河:又称天河。古人将银河系形成的带状星群称为银河。九天:古代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这里指很高的天空。

庐山飞瀑

这首五绝,描绘了瑰丽气壮的庐山瀑布景,诗人夸张而浪漫主义色彩在这首诗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日照香炉生紫烟”,拔地而起的香炉峰周围升起袅袅白烟,缭绕在青山之间,阳光照射现出一片紫色的云霞。诗人描绘了一幅唯美神秘的香炉峰景色,为写庐山瀑布营造了一个幽美的背景环境。

“遥看瀑布挂前川”,诗人从这第二句开始写庐山瀑布,“遥望”说明诗人在远处看瀑布的概貌,诗人想象力非常丰富,看到瀑布就像一条白丝带挂在了山川间。惟妙惟肖地描绘了远景中瀑布的形象。其中,“挂”字写得非常生动传神,同时,诗人细致地将瀑布形象精练地写出来,也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赞叹。

“飞流直下三千尺”,这一句用夸张手法形象地表现了瀑布奔流直下的动态美,“飞”字生动地描绘了瀑布倾泻而下,水花四散的景象,将瀑布写得充满飘逸的美。“直下”二字,突出了山势的高峻陡峭,同时也体现了水流顺势急下,汹涌不可挡的强大力量,仿佛那滔滔瀑布水流,倾泻而下拍击石岸的声音就在耳边,那泛起的白浪清晰可见,意境壮阔。

这样还不足以形容庐山瀑布的奇美,诗文最后写“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人驰骋自己丰富的想象,将现实中的瀑布比作了九天之上的银河,立时,意境上了一个层次,变得旷远超俗。而诗人知道这不是真的,所以用“疑是”二字,好像诗人在俗间找不到更好的东西来比喻这美丽的庐山瀑布了,可能只有天上的景才能和庐山瀑布相配了吧。这个“疑”又给人留下了无限遐想空间。

这首七言绝句,充分发挥了诗人丰富而飘逸的想象力,将庐山瀑布写得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实,虽然只是写一景,但是诗人通过夸张、比喻等手法将瀑布写得丰富多彩、热闹非凡,让人深刻印象。

后人点评

杜甫评李白诗:笔落惊飞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望天门山①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②,

碧水东流至此回③。

两岸青山相对出④,

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

①天门山:山名,在今安徽芜湖西南长江两岸,东岸山名博望山,西岸山名梁山。两山夹江而立,状若天门,故得名。

②楚江:指流经湖北宜昌到安徽芜湖的一段长江。因此地属于古楚,故诗人称此段江为楚江。

③回:改变方向。

④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出:挺立。

望天门山

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仅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

“天门中断楚江开”,主要描写了浩瀚楚江水从天门奔涌而去的雄阔景象。诗人没有直接说楚江两岸的高山怎样险峻,而是用了一个奇妙的想象,好像是天门山原来是个整体,后来被楚江水从中间冲开。仿佛那江水拍击山石,高大的山川横亘江上的景象就在眼前,景象宏伟壮观。诗人赋予了楚江水坚毅的气质,非常形象,意境开阔。这里表现了江水的浩大。

“碧水东流至此回”,着重写夹江而立的天门山阻挡水势,形成水流回旋的景象。汹涌的楚江经过狭窄的天门山时,自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白浪翻飞的壮观景象。这里诗人借水势回旋衬出了山的雄伟。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人精选一轮红日、两岸青山、白帆这些色彩明丽、层次清晰的意象,一幅雄伟壮丽的景象展现在我们面前。诗人乘舟而上,越来越接近天门山,这是楚江两岸的这两座大山的形象越来越清晰。于是,这种“相对出”的感觉就出来了。“出”字真切地在现了行舟中看到天门山的独特感受,同时这个字充满动感,好像天门山在欢迎诗人一样,暗含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后人点评

王安石评其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

第37章 李白(6)

行路难三首(其一)①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②,玉盘珍羞直万钱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④,忽复乘舟梦日边⑤。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⑥,直挂云帆济沧海!

【注】

①行路难:乐府《杂而歌辞》的旧题,内容多为表达世事艰难或离别时的悲伤。

②樽:古代盛酒的器皿。斗十千:一斗值十千。形容酒价较贵。

③羞,同“馐”,食物。直:通“值”,价值。

④闲来垂钓:传说姜太公未遇周文王时,曾在磻溪(今陕西宝鸡东南)长期垂钓。

⑤乘舟梦日边:相传伊尹在受商汤聘请前,曾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之旁。诗文用闲来钓鱼和乘舟梦日边比喻人生遇合无常。

⑥长风破浪:比喻远大的抱负。据《宋书·宗悫传》载:宗悫少年时,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会:遇到。

行路难

《行路难》大约是诗人在天宝三年(744)离开长安是所作,李白写《行路难》三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诗中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抑郁愁苦和对政治昏暗,仕途不顺的愤怒感情。

诗文的前四句主要写朋友准备了丰盛的酒食,盛情款待诗人的宴会上的场景。朋友“金樽”、“玉盘”、“斗十千”、“直万钱”极力描写了朋友不惜金钱,大摆宴席。表明了朋友对诗人的深厚情谊。但是诗人内心愁苦抑郁,无心饮食。“停杯”、“投箸”、“拔剑”“四顾”这一系列动作的描写,真实生动地刻画了诗人因为内心抑郁、激荡的心情。诗人在拔剑四顾,却看到的茫茫然一片,他的内心该是怎样的愁闷,痛苦啊。

接着从“欲渡黄河冰塞川”到“多歧路,今安在”,诗人直接抒发内心的苦闷,诗人在这里用“冰塞川”、“雪满山”,形象地比喻了人生道路上的艰难,而诗人当时被赐金放还不就是如遇冰川和雪山一样吗,自己的满腔抱负无处施展,政治仕途坎坷不平。但是,诗人没有就此消沉下去,接着诗人想到了姜太公和伊尹两人的故事,虽然他们也曾一度不能困境,但是最终还是登上仕途,成就了一番伟业,所以,这样诗人信心倍增。

虽然两个历史人物的事迹给了李白很大的信心,但是当他想到现实的时候,又再次感慨,并茫然一问,“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表现了诗人对仕途的失望,世事艰难,有多少崎岖之路啊,这表现了诗人当时矛盾的心情。但是,诗人总是乐观而自信的。最后他喊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路途坎坷不平,但仍会有乘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的时候的,感情豪迈,慷慨激昂。

这首七言乐府形象地刻画真实地再现了诗人在宴会上从内心彷徨气馁,到最后重新回到自信的情感挣扎过程。感情的激荡起伏,不断变化。在这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中,既显示了当时政治黑暗,诗人因此失落失望,也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愤懑、抑郁和不平,在最后突出诗人的自信、倔强和勇敢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

后人点评

明人朱谏:赋也。世路难行如此,惟当乘长风挂云帆以济沧海,将悠然而远去,永与世相违,不蹈难行之路,庶无行路之忧耳。(《李诗选注》卷二)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①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②。

蓬莱文章建安骨③,中间小谢又清发④。

俱怀逸兴壮思飞⑤,欲上青天览明月⑥。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⑦。

【注】

①宣州:在今安徽宣城县一带。谢朓楼,又名谢北楼,在陵阳山上,南齐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校(jiào)书:官名,即校书郎,负责朝廷图书的整理工作。叔云:李白的叔叔李云。

②酣(hān)高楼:在高楼畅饮。

③蓬莱文章:海中神山蓬莱,据传藏有幽经秘籍。这里用此指代李云所在的秘书省。建安骨:即建安风骨。汉末建安年间,“三曹”和“七子”等所作诗风骨苍劲,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

④小谢:指谢朓。后人将他和谢灵运并举,称为小谢、大谢。这里诗人以小谢自比。清发:指清新秀发的诗风。发,诗文俊秀飘逸。

⑤逸兴(xīng):飘逸放达的兴致,多指游山玩水之兴。王勃《滕王阁序》:“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⑥览:通“揽”,摘取。

⑦散发:不束冠,古人束发戴冠,散发表示安逸闲适,也有不受冠冕拘束的意思,因此隐身为弃官归隐。

李白被赐金还乡后,心中抑郁,游历四方,此诗作于天宝十二年(753),李白来到宣州,这时他的一位族叔李云将要离去,因为二写这这首诗表示送别,诗人借此也一抒内心的愤懑不平,也表达诗人对光明理想的执着追求。

诗人开篇两句和离别没有一点联系,而是诗人一吐为快的牢骚之辞。因为诗人当时内心苦闷,所以,见到族叔内心在朝廷中抑郁不得志,受奸臣诬陷的激愤和常年客居他乡的辛酸全发泄出来了。开头突兀但更显诗人和族叔的感情之深厚,没有任何顾忌和避讳。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诗人在秋风中看秋雁北飞,这自然的景色,让诗人心中的郁闷心情顿时好转,诗人精神重新振奋,要与朋友在酣饮高楼,这两句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潇洒飘逸、豪情豁达的性情。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这两句主要写了两人在高楼上饮酒饯别中,诗人称赞李云的文章有建安风骨,刚健有力。而诗人自比谢眺,说自己的诗文清新秀丽。这两句既体现了两人都是饱学之才,有共同的志趣,同时诗人自比也流露出了他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两人志气壮怀,可以共同揽日月了,“览”字极富张力和表现力,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自己远大的胸怀抱负。

突然之间诗人写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诗人又愁上心头。这里诗人用极为形象的比喻,表现了诗人当时内心苦闷,就像是抽刀断水,水依然流动一样绵绵不绝,即使用酒消愁,也没有用,反倒使内心的愁苦更深了一层。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最后诗人写到人生在世不如意,那就去游历四方,逍遥弄扁舟吧,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愤懑不平和想要逃避现实的想法。

这首七言古诗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感情抑扬有秩。都表现了诗人对昏暗政治的不满和逃避。但整体感情色彩上,哀而不伤,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诗人豪迈放达的气概。

后人点评

明人周珽:厌世多艰,兴思远引,韵清气秀,蓬蓬起东海,蓬蓬起西海。异质快才,自足横绝一世。(《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卷十九)

夜泊牛渚怀古①

李白

牛渚西江夜②,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③。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

①牛渚(zhǔ):山名,即牛渚山,在今安徽当涂县。此题题下原注,此地是谢尚闻袁弘《咏史》处。

②西江:自南京到江西这一段长江被称为西江,牛渚也在此段内。

③谢将军:东晋谢尚,当时他任左卫将军,镇守牛渚,于秋夜泛舟江上赏月,恰闻袁宏在诵己作的《咏史》诗,谢尚甚为喜欢,于是,邀他前来交谈,直到天明。

夜泊牛渚怀古14

这首诗诗人通过在牛渚泛舟,回忆谢尚遇袁宏的故事,表达了自己才华横溢,却不为世用的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直入主题,点明了诗人夜泊牛渚。诗人眼望天空澄澈碧蓝,没有一丝云彩。我们可以想象,天空和长江水连在一起,一个空旷而辽远的江边夜景就展现在了我们面前,这是一个宁静的夜晚。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在这样幽静的环境中,诗人泛舟江上,远望秋月,不禁想到了东晋时也曾在这里泛舟的谢尚,他在这里听到了袁宏歌咏之词,非常欣赏,于是邀请袁宏谈话,他们之间快乐的交流直到天亮才结束,因此,袁宏时来运转,有了做官展抱负的机会,袁宏能遇到赏识他的人,而诗人想到自己的不为人赏识的经历,不禁很感慨。一个“空忆”暗示了这种回忆注定没有结果或回应的。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诗人自叹道,我也能歌善咏,可是,谁能听到我的声音呢?表达了诗人没有遇到赏识他的知音,而内心悲凉的感情,同时,其中也包含点愤懑不平之情。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最后诗人又以写景结束全篇,他想象自己明天挂上船帆离去时的情景,当是枫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一片萧条寂寞,秋叶秋声,更烘托了诗人不遇知音而寂寞冷清的心情。

这首五律内容简单明快,但诗人烘托的意境旷远辽阔另有一种神韵。感情含蓄,语言自然,风格清新明朗,寓情于景,景中含情,悠远绵长。诗中诗人特有的清新飘逸之感依然如故。

后人点评

王琦注引赵宧光评:此篇“无一句属对,而调则无一字不律”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①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②。

月既不解饮③,影徒随我身④。

暂伴月将影⑤,行乐须及春⑥。

我歌月徘徊⑦,我舞影零乱⑧。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⑨,相期邈云汉⑩。

【注】

①酌(zhuó):饮酒。

②对:朝着。三人:指月亮、诗人和诗人自己的身影。

③既:本。不解饮:不懂得喝酒。

④徒:徒然,空。

⑤暂:暂且。伴:伴随。将:和。

⑥及春:趁着春天大好时光。这里诗人将春暗喻大好青春年华。

⑦月徘徊:月亮因为我歌而游移不定。徘徊:来回移动。

⑧影零乱:因诗人起舞而使身影纷乱。

⑨无情游:超然世外、忘却世情的交游。

⑩相期:相互约定。邈(miǎo):遥远。云汉:银河。

第38章 李白(7)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这首诗大概写于于天宝初李白在长安时,因为当时他政治理想没有实现,所以,心中郁闷孤寂。借这首诗一发心中的抑郁之情,《月下独酌》有四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诗人在首句描绘了一幅独饮的画面,为整首诗提供了一个背景。在花丛间摆放着一壶美酒,这是一个很优美的环境,如果此时两三个好友相邀在这里谈笑欢饮该是很惬意的事情,但是一个“独”字,遏制了这种可能,诗人是一个人在这里喝闷酒,这美丽的景色反衬了诗人孤独的身影,诗人越发显得孤单。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虽然自己形单影只,但是诗人并不甘心这样寂寞地独饮,他看到了天空的明月,还有自己影子,这样再叫上自己,那么不就是三个人了吗?此句一出顿时打破了开场单调孤寂的氛围,场面变得热闹起来。这里诗人想象奇妙,立意新颖,且又自然合理。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虽然诗人盛情邀请明月和自己一起饮酒,但是,月亮毕竟是不懂酒的,而影子也只是空随诗人,不会饮酒。诗人写道这里又让人心中为之一紧,这该怎么办呢?也许写到这里诗人可能会陷入孤独愁苦的情绪吧,但是,没有。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诗人豁达写就一笔,暂且让它们陪我喝酒,在这春暖花开的时节,及时行乐吧。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诗人饮酒渐渐进入醉态,开始载歌载舞起来,诗人歌唱时,看到月亮在天空中徘徊不去,好像倾听着他的歌声。身舞影动,因为诗人在酒醉中舞姿很不规范,所以,在月光下的诗人影子也变得零乱,在模糊中好像诗人在和影子一起跳舞。这是多么热闹的场面啊,诗人一个人自娱自乐,把酒言欢,竟然好似比和他人共同饮酒更加欢快、热闹,从中可见诗人旷达的心胸。“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诗人醒时和明月、影子欢娱,非常快乐。待到自己酩酊大醉,停下来的时候,月光和身影才依依不舍地离开。这四句中,诗人与月亮、影子好像相交多年的老友。无情的月亮和影子在这里却变得满含神情。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最后,诗人真诚地和明月、身影表白要永结无情游,约定在银河相见。诗人不忍和它们分离,于是诗人想到这个“无情游”,无情游就是忘掉世间的利害,忘掉自身的存在,也忘掉他人的存在,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样诗人就永远和月亮、身影不再分离了。诗人和月亮、影子共同去银河过逍遥自在的快乐生活,这是何等的自由、逍遥啊。

诗人在这首五言古诗中,运用丰富的想象,将自己独自饮酒的场景写得分外热闹,但是,热闹的背后却更衬托出了他的孤独寂寞,诗人的自娱自乐,让人倍感凄凉。诗人的境况或寂寞或凄凉,但是,从中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消极的李白,乐观追求自由和光明,豪迈旷达。

后人点评

清人爱新觉罗?弘历:千古奇趣,从眼前得之。尔时情景,虽复潦倒,终不胜其旷达。陶潜云“挥杯劝孤影”,白意本此。(《唐宋诗醇》卷八)

早发白帝城①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②。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

①白帝城:在今四川奉节县。

②江陵:今湖北江陵县。

早发白帝城

肃宗乾元二年(759),李白受永王李璘案的牵连,被流放夜郎,行到白帝城遇赦,随后他乘船下江陵,在去江陵途中写下了这首诗。

“朝辞白帝彩云间”,写诗人在早晨,从彩云缭绕的白帝城离开。“彩云间”三字,既体现了白帝城的地势高,同时也流露了诗人内心的愉快舒畅的心情。

正因为白帝城地势非常高,所以,江水落差大,诗人乘舟而下,速度非常快,所以有“千里江陵一日还”之说。这里“千里”空间之远和“一日”时间之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明了行程之快,快捷无阻地行舟江上,加上诗人遇赦,可想而知,诗人行舟江上当是倍感神清气爽。“还”也暗含了诗人归心似箭,心情舒畅之感。

接着诗人写到了在行舟的情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人在江中不断地听见两岸的猿猴啼叫声,不知不觉间轻快的小舟已经驶过了万重山。这里“啼不住”表明两岸辕啼不断,但是,如果船行缓慢,那么辕啼声应该是悠长,那么,这里猿啼不断就侧面衬托了行舟的速度之快。一个“轻”字,不仅表现的是船行轻快,也体现了诗人历尽艰辛,现在前途开阔的畅快心情。

这首七绝诗风格轻松明快,清新俊朗,充满动感,流畅飘逸。感情饱满充沛,字里行间都洋溢着诗人历尽艰辛后的轻松快感。

后人点评

清人宋顾乐:读者为之骇极,作者殊不经意,出之似不着一点气力。阮亭推为三唐压卷,信哉!(《唐人万首绝句选评》卷三)

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①。

红颜弃轩冕②,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③,迷花不事君④。

高山安可仰⑤,徒此揖清芬⑥。

【注】

①风流:古人常用风流赞美文人文采好,善词章,且风度翩翩。

②红颜:指青年时。轩冕:指车子和冠,都是官员使用的东西,所以,它代指官爵。

③醉月:月下醉饮。中(zhòng)圣:“中圣人”的简称,即醉酒。典出《三国志?魏?徐邈传》,魏国初建,为尚书郎,时科禁酒,而邈私饮至于沈醉。校事赵达问以曹事,邈曰:‘中圣人。’达白之太祖,太祖甚怒。度辽将军鲜于辅进曰:‘平日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邈性修慎,偶醉言耳。’竟坐得免刑。”

④迷花:指陶醉于鲜花美景中。事君:侍奉皇帝。

⑤高山:表示孟浩然品高洁,令人敬仰。《诗经·小雅·车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⑥揖清芬:向高洁的品格致敬。

赠孟浩然

这首诗大概写于李白寓居湖北安陆时(727—736),这时他常来往于襄汉,期间与孟浩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诗人在拜访孟浩然时,正遇孟浩然出游,诗人写下这首诗表达对孟浩然的敬仰,表现了两人志趣相投而未能见面的遗憾。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首联直抒胸臆表达,立场鲜明,自然飘逸,没有一点矫揉造作,表达了诗人对孟浩然的仰慕,一个“爱”字统摄整首诗,称为诗文抒情的线索。“风流”二字概写孟浩然的形象,生动地体现了孟浩然倜傥超然的风姿,同时引起下边两句诗人对孟浩然倜傥风姿的详细描绘。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两句主要写孟浩然辞官不就,归隐白首。“卧松云”,形象地勾勒一位归隐山林,醉心山水,超然物外的隐者形象。孟浩然能摒弃高官厚禄而一心归隐,表现了他高洁的情操。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这两句写了孟浩然隐居生活,孟浩然醉心月下畅饮的闲适逍遥生活,沉醉自然,流连忘返,不愿侍奉君主,表现了孟浩然的高雅情趣,不为俗世摧眉折腰。这里先说隐居,再说不事君,和第二联先弃官,后说“我松林”真好是正反结合,笔法成熟灵活。

最后一联诗人直接抒情。把孟浩然的高雅情操比作高山的巍峨,表达自己的敬仰之情,同时,诗人写道“安可仰”,写到只能在此对您高洁的德行表示仰慕,其中也暗含了诗人没有遇见孟浩然而内心的些许遗憾之情。

这首五言律诗,这首诗语言自然有种古朴神韵,鲜明地描画了孟浩然飘逸脱俗的形象。诗文首尾抒情,更深层次地表达自己的对孟浩然的爱戴、敬仰。文章行云流水,感情率真自然。

后人点评

元人方回:太白负不羁之才,乐府大篇,翕忽变化。而此一律诗(《春日归山寄孟浩然》),乃工夫缜密如此,杜审言、宋之问相伯仲。别有《赠孟浩然》诗曰:“醉中频中圣,迷花不事君。”虽飘逸,不如此诗之端整。(《瀛奎律髓汇评》卷四十七)

赠汪伦①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②。

桃花潭水深千尺③,

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

①汪伦:开元年间曾任泾县县令,卸任后,迁居泾县桃花潭畔,李白游览桃花潭时,汪伦常用美酒款待他。

②踏歌:是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即一边唱歌,一边脚踏地打着节拍。这是在唐朝很流行的一种歌唱方式。

③桃花潭:水潭名,在今泾县西南。

赠汪伦

天宝十四年(755),李白从秋浦出发,去泾县桃花潭游玩,居住在桃花潭畔的汪伦常酿美酒盛情款待李白,李白临走时,他又亲自送行,于是,李白写下这首诗赠别,诗中表达了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李白乘舟将欲行”,这主要叙述了诗人即将离开桃花潭。诗人首句挥笔而就,语言自然洒脱。就在诗人要上船的时候“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诗人没有见到其人先听到了热情的歌声就知道是汪伦来送行了,其中流露出诗人的惊喜之情。这一句写得自然随和,体现了两人都是不拘礼节,潇洒自如,放荡不羁的人。诗人和汪伦是在踏歌声中离别的,突出了两人不拘泥儿女情长的豪迈气概。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最后这两句诗人直接赞美汪伦,写得情深意重,感情浓厚。诗人将对汪伦的情谊和桃花潭水作比较,诗中写到桃花潭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这个鲜明生动的比较,将整首诗的感情推向了高潮。诗人语言浅近如口语,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浓浓的情谊,感人至深。诗人在这两句中直抒胸臆,自然真率,也体现了诗人豪放不羁的性格。

这首七绝,语言朴素平淡,娓娓道来,自然流畅,而表达感情真挚深厚,能将这样深沉的感情凝于平淡之中,是极难得的,充分体现了诗人的高深的作诗能力。

后人点评

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

子夜吴歌①

李白

长安一片月②,万户捣衣声③。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④。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⑤?

【注】

①子夜吴歌:南朝乐府,属《清商曲辞》,据传为东晋一名为子夜的女子所作,因为吴声歌曲,故称子夜吴歌。李白的《子夜吴歌》共四首,分咏四季,这是第三首咏秋。

②长安:指唐朝都城长安,即今陕西西安市。月:月光。

③捣衣:古人洗衣时,将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木棒捶打。

④玉关:玉门关。情:这里指对征服的思念之情。

⑤良人:古时妻子对丈夫的称呼。罢:结束

子夜吴歌

这首诗通过对妇女为征人赶制冬衣的描写,表现了妇女对征人思念之情。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诗人以景开篇,描写长安城中家家户户的妇女赶制衣服的忙碌场景。“一片月”,表明月光朗照。一片皎洁的月光将夜晚照得如同白昼,趁着这月光,家家户户的妇女们都在忙着为征人赶制冬衣,诗人联想到妇女们一边捣衣一边思念在外远征的丈夫,因而,这砧砧捣衣声包含了多少思妇对远方征人的思念之情啊。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这两句承接上文直接抒情,在这明月朗照的秋夜,秋风吹拂着,但这清风也吹不掉思妇对征人的思念之情。“吹不尽”,突出了思妇绵长而深沉的思念之情。“总是”二字,使其中的思念之情更加绵长深远。秋月、秋声和秋风联系在一起,浑然一体,没有一句见思妇,但思妇内心绵绵思愁全包含在了这景中。情景相融,更烘托了思妇的“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诗人在最后两句说出了思妇们的共同心声,什么时候战争才能平息,我的丈夫停止远征呢?这是多么深沉的一问,让人读来荡气回肠,饱含了思妇们对和平的渴望。而以问句结尾,给人带入了深深的思考中。

本首五言古诗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诗人没有直接抒发自己对停止战争的渴望,而是巧妙地借千万思妇之口表达这一心愿,更具有感染力,读来让人心灵震撼,说服力更强。

后人点评

王夫之在《唐诗评选》卷一中评到:“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

第39章 王湾

诗人名片

王湾(693—751)

籍贯:洛阳(今属河南)人。

作品风格:开阔壮美

个人简介:玄宗先天元年(712)及进士第,任荥阳主簿。曾参与编写《群书四部录》。后任洛阳尉。其诗仅存十首,载于《全唐诗》。

次北固山下①

王湾

客路青山外②,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③,江春入旧年④。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

①次:本义指路途中停宿。这里指停泊。北固山:山名,在今江苏镇江市北。

②青山:指北固山。

③残夜:夜色已残,即天将亮的时候。

④“江春”句:指南方春天到来得早,还没有过年,就已经有春的气息。

次北固山下4

这首诗是诗人游历楚吴时,途中船只停泊在北固山下时所作。诗中描写了诗人在北固山下看到的优美景色,同时也抒发了诗人怀乡之情。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开头用一对偶句,主要叙述了诗人乘舟来到北固山下,船行在碧水之间。“青山”即北固山,紧扣题目。这两句描绘了诗人的羁旅征途。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江中潮涨,江面上升,放眼望去,江面好像和江岸相平了,这时,坐于船上的诗人视野也变得开阔了。“潮平”导致了诗人视野“阔”,诗人的心境也豁然开朗。这样开阔的江景,当是让诗人很是舒畅的,接着诗人有写到了自己的行舟顺风顺水,这就更让诗人心情变得舒畅愉快了。“风正”中的一个“正”字表明不仅风顺,风力适度,这在“悬”字上也得到了印证,因为,能让帆很端正地高挂在桅杆上,那么,风力应该是适中的,如果风力过大,风帆就成了弧形。这一句诗人用字精练,生动地刻画了一帆的样子,虽然只写一处小景,但是,读者仿佛能看到破平浪静,视野开阔,船行江中的大景象。可见,诗人用笔非常传神。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话点出了诗人行舟的时间原来是在冬季将过的腊月。船行江中,潮涨而无浪,风顺且不猛,江水碧绿,两岸开阔,春天的气息透露无疑,诗人行舟江上,左右顾盼流离,不知不觉中,已经到了残夜,天色将亮的时候了,残夜尚未消退,一轮红日已经从海上升起,这让诗人不由地想到,这旧年还没有过去,而江上所见之景,已经春意先露了。“生”、“入”用得非常形象,同时这两个字都有一种主动的动感,凸显生机和活力,给人一种积极、乐观的印象。这两句都突出了时序的更替匆忙,时间飞逝,而冬去秋来,季节更替,时间不待人,年华易逝,常常让身在异乡的游子心生思乡之情。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最后诗人直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诗人在行舟中看到一群大雁北归,雁儿正要经过洛阳,那么,大雁能传书,那么就让它给家里捎个信,问候一下亲人吧。这两句紧承前三联,承接自然,并且和首句遥相呼应,浑然一体,将整首诗涂上了一层淡淡的乡愁。

这首五律景色、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和谐优美,充满美妙意趣。表达感情乐观积极,虽然最后写乡愁,但也是淡淡一笔带过。对偶工丽且不失灵动。

后人点评

清人沈德潜:江中日早,客冬立春,本寻常意,一经锤炼,便成奇绝。与少陵“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一种笔墨。(《唐诗别裁集》卷十)

第40章 崔颢

诗人名片

崔颢(约704—754)

籍贯: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作品风格:气格奇骏,声调蒨美

个人简介:开元十一年(723)及进士第。曾任河东军幕,天宝年间历任太仆寺卿、司勋员外郎。前期作品多艳体诗,从军边塞后,开始多写边塞军旅题材诗。他在当时与王维并称“才名之士”。全唐诗存其诗四十二首。

长干行四首(其一其二)①

崔颢

其一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②。”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其二

“家临九江水③,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注】

①长干行:乐府《杂曲歌辞》旧题,本是江南民歌。长干,地名,古时建业(今南京)有长干里,在秦淮河南。

②横塘:地名,在今南京西南,与长干里接近。

③九江:长江水流经江西九江分为九派。这里泛指长江下游。

长干行四首(其一其二)

前四句是《长干行》第一首,写的是一个女子询问男子。

开篇就是女子的问话,女子问男子在哪里住?紧接着女子没有等男子回答,就迫不及待地自报家门,“妾住在横塘”,生动地展现了她希望能见到家乡人的急切且喜悦之情。接下来诗文写到“或恐是同乡”那么,男子还没有开口,女子就判断可能是同乡,说明她在行舟时听到男子的说话声音了,于是才“停船暂借问”。而“停舟”暗示女子和男子是偶遇,在封建社会中,男女授受不亲,这个女子全不顾忌封建礼教束缚,停舟相问,也表现了女子的急切心情。因为爱家乡想亲人所以女子这样心急,这充分表现了女子对家乡的怀恋。

后四句是《长干行》第二首,写男子的回答。

“家临九江水”,回答了女子“君家何处住?”句。接着男子说到“来去九江侧”,表明他也是长期在江上漂游的人,这是两人能萍水相逢的原因,男子说到这句话,便使漂泊在外的两人倍感亲切了。“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这最后两句话虽然出自话男子之口,但表达的却是两个人共同的心声。表达了他们长期流落外地,不能回家的无奈,表达了他们对家乡的深深热爱之情。

整首诗都是用白描的手法,第一首描绘了天真无邪的少女询问,第二首描绘了一个憨厚朴实的男子回答。形象生动鲜活,语言简洁凝练,感情淳朴真挚,富有生活情趣。

后人点评

清人管世铭:读崔颢《长干曲》,宛如舣舟江上,听儿女子问答,此之谓天籁。(《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黄鹤楼①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②,此地空馀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③,芳草萋萋鹦鹉洲④。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

①黄鹤楼:故址在湖北武汉黄鹤山西北黄鹤矶上。传说仙人王子安乘黄鹤路经此地而得名。

②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

③晴川:晴日照耀下的山河。这里指长江。历历:清楚可数。汉阳:武汉三镇之一,在今武汉汉阳,因处汉水之北,而水北为阳,故得名。

④萋萋: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鹦鹉洲:唐朝时在汉阳西南江中,后被江水冲没。东汉末年,祢衡在江夏(今武昌)作《鹦鹉赋》,后其被黄祖杀,葬于此州,故得名。

黄鹤楼

这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作,诗人登临黄鹤楼,放眼望景,触景生情,诗兴大发,于是,挥笔而就。

这首诗前四句主要是写诗人登楼怀古,前四句话的意思是:曾经的仙人已经驾鹤远去了,这里只留下了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有悠悠白云始终飘荡在空中。在这四句中三次出现“黄鹤”二字,但诗文气势直下,让人读来没有重复之感,反倒很自然。诗人脱口而出,自然流畅,把读者带入了悠远的历史长河之中,一座空楼被笼罩上了一层深厚的文化韵味。意境空茫浩淼。

接下来四句,诗人从视线从邈远的历史又回到了现实,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时的感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晴川草树,远处汉阳绿树历历在目,鹦鹉洲上萋萋芳草如茵,满洲繁茂。现实中生机盎然的景色和历史空茫对比,不由地生出一种凄凉之气,不禁勾起了诗人的乡愁。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在暮色苍茫,诗人感叹,登楼远望,何处是我的故乡呢?烟波笼罩的长江,在此时更添我的愁绪啊。暮色和乡愁交织在一起,相映成辉。同时,诗人又将读者带入了无限的“悠悠”遐想的氛围中,这和前四句连接,为整首诗涂上了悠远飘渺的意境。

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此诗写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且淳朴生动,一如口语,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引入远古,又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谁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苍凉。这首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被列为唐人七律之首。

这首诗突破了七律的格律束缚,不讲平仄对偶,甚至多次重复“黄鹤”这本是用律的大忌,不过诗人处理得很好,诗文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自然流畅,感情真挚,没有雕琢之色。结尾巧妙地将诗人的心境和环境融合一体,意韵无穷。

后人点评

宋人刘辰翁:但以滔滔莽莽有疏宕之气,故胜巧思。(《唐诗品汇》卷八十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白最脍炙人口的12首绝句,首首传千古!
一人一首经典唐诗,必须收藏!
在诗词中学地理:6首古诗中的地名,你都知道吗?
书法常用诗
古诗常见意象解读(15)|飘泊的孤舟(第334期)
他把眼前的苟且,过成了诗和远方:孟浩然的哲学种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