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山西----高品质的农民大棚

 

孝义市大孝堡乡东盘粮村的别墅大棚。

 

孝义市梧桐镇梧桐新区的雷麒瑞夫妇在新居里一拉一唱地表演着镇歌。

 

城镇化长期性的关键问题是农民进城落户定居问题


数以亿计的有进城意愿的农民来到城市里,因为向往这里良好的环境、先进的教育、发达的医疗,希望通过自己的拼搏在城市里占有一席之地。他们面对的第一个大问题就是要有一个遮风避雨的安居之所,可这个梦想的实现并不太容易。如何解决进城农民的居住难题?政府政策的引导尤为关键。


城镇规划范围越来越大,房屋道路也建得很多,但数以亿计的有进城意愿的农民在城市中穿梭往来,却仍只是城市的边缘人。进入城市,他们面对的第一个大问题就是要有一个遮风避雨的安居之所。居住条件的解决既是农民得以进入城市的生活基点,也是城镇化过程中新市民最大的潜在内需。那么如何解决进城农民的居住难题?


住房成了难以逾越的障碍


家住在介休市汾秀小区的蔺玉华是城镇化进程中的受益者。她原来居住的义棠镇钦屯村因为处于煤矿沉陷区而被整村搬迁。去年夏天,她们一家住进了装修一新的103平方米的楼房。谈到以前,蔺玉华的心情不能平静:“为了孩子的上学问题,我们早就搬出了村子,在外面租房就租了8年呀,一家四口挤在一间窑洞里,房租还要每月50元。直到去年才算结束四处租房居住的生活。”像蔺玉华家一样,很多农村青壮年因为向往城市里良好的环境、先进的教育、发达的医疗而走出农村,希望通过自己的拼搏在城市里占有一席之地,好让自己以及下一代也能成为城里人。可这个梦想的实现并不太容易。


在很多大一些的城市里,住房问题更是多数来城务工的农民们难以逾越的障碍。“其实并非自己不关心房价,而是买不起,就以现在太原市区的房价为例,我几个月工资才能买得起1平方米啊。”老家在河曲的李元成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他来太原市工作已经有两年了,正在一家运输公司做司机,每月的工资三千元左右。李元成说,市区里的高物价和高房价让他承受不了。“回县城里买房相对容易些,身边的有些同事已经在老家买上房子了,我现在也在考虑。”


农民有比较强烈的城市化意愿,但很难转化为对城镇住房的实际需求。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进城务工农民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务工地拥有自购房的农民占比由2009年的0.8%下降至2011年的0.7%,其绝对人数在两年间也出现了小幅下降。从房价可承受性的角度考虑,我国每年新增的适宜进城农民购买居住的住房供给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的3线-6线城市;就总量而言,中性和谨慎假设下,每年适宜进城农民购买居住的新增住房供应分别为100万套和60万套,而这些住房超过80%分布在中西部地区。由于高房价,一、二线城市几乎不存在适宜农民购买居住的新增住房。


不恰当地造城埋下隐患重重


目前,中国正在进入城镇化的加速期。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可是仍有一些传统的思路和模式在发酵。有些地方把城镇化变成了一场 “造城运动”。据媒体披露,陕西延安市根据“中疏外扩、上山建城”发展战略,将用10年时间,在城市周边的沟壑地带建造一个两倍于目前城区的新城。在湖北十堰市,仅“西部新城”截至目前已削掉100多个山头。而此前,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耗资50多亿元、面积达32平方公里、历时5年建设的新城康巴什,由于工业区没有工业,住宅区人烟稀少,被外界称作“鬼城”。


与此同时,城镇化在推进过程中没有从进城农民的实质需求出发,也为城镇化埋下了隐患重重。有些地方,农民的住房与耕地距离10公里,种地还要坐公交车;还有一些住房的设计没有考虑农机具和种子化肥、种植的蔬菜和粮食存放的地方,让很多农民只能在地头再盖房。


给他们一个留下的理由


在孝义市梧桐镇的梧桐新区,记者一进到雷麒瑞和赵继梅夫妇的家,老两口就一拉一唱地表演起梧桐镇的镇歌《家有梧桐凤凰来》,幸福之情溢于言表。这里的楼房排列独特,按照坊院式结构设计建设,20个整村迁入的村庄各自独立为一个小社区,每4村为一坊,共享一个地下车库,每2坊之间有一条商业街。站在楼下的中心空地上一吆喝,四周6层小楼内的居民都能够听到。“梧桐新区在规划之初,就力求结合当地农村的传统习惯,为乡邻交流提供便利。”镇长赵滨介绍。


孝义市大孝堡乡东盘粮村的“别墅大棚”更具特色。在村民范中刚装修好准备入住的120平方米的二层新房里,他说这房子最大的好处就是实用,大棚连着住房,干农活只要捎带着就干了。刚开始村民们还很犹豫,房子盖好了没人买,现在大家都看到了好处,想要买的人很多,只能等着再盖。村干部告诉记者,去年新建的30栋蔬菜庄园,最大的特点就是将原来的看菜房拓展为二层小楼,真正实现了劳动居住一体化。


其实,因时、因地制宜,健康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然要求。随着大批农民进入城市,由于存在着户籍、土地、保障、住房等方面的原因,他们难以真正在城市稳定居住,随时有可能回流到农村。而且,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多数为中青年,如果在有就业能力的中青年时期不能在城市落户定居,老年后再进城定居的动力和机会将大大减少,到那时,城镇化进程事必将面临严重困境。因此,实现城镇化的实质性推动,城市理应为进城农民提供更多留下来的理由。


农民定居城镇有待政策引导


有数据显示,我省今后每年将有60万左右的农村人口进入城镇,未来至少有700多万人口需要转移到城镇、大城市,住房总量不足的矛盾还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因此政策的引导就显得尤为关键。


有专家建议,对于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等城镇住房保障政策应对进城农民全面开放;设立专项启动资金,实施进城农民宅基地与商品房的互换。在大城市应针对薄弱环节集中资源,公共租赁住房向进城农民开放;可以制定专门的“先租后买”的住房政策;从政策上鼓励大企业建设符合卫生安全标准的农民工宿舍;加强对城乡接合部和城中村进城农民聚居地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提高公共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此外,有条件的城市和单位将进城农民纳入住房公积金体系,允许住房公积金用于农民工购买或租赁自住住房。


省社会科学院财税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武小惠研究员表示,城镇化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要想解决全部进城农民人人有住房不太现实,这就需要保障进城农民最基本的利益需求,政府要能够提供一定的政策引导。这几年,在城镇化过程中已经有很多不错的办法、政策,下一步需要的是把这些政策真正落到实处,比如保证有一定比例的保障房能定期地周转起来,设计应该更为人性化。这几年政府已经在民生上加大了投入,但还需要能再多投入一些,让进城农民在提供更多剩余价值的同时,也能享受到城市的各种服务,在城市里有尊严地生活。


截至2011年年底,我省共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房138万套,竣工103万套,300多万城乡群众住房改善。“十二五”我省保障房建设将达123.11万套,并将按照覆盖面不低于20%和公租房占比不低于15%的原则扎实推进。“不求所有,但求所居”、租购并举,城镇中的“新成员”的安居之梦正在一步步地落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保障房越多为何商品房越贵?
安徽省政府再次“喊话”合肥房价 退宅基地至少奖5万/亩
小产权房建设现状(三)小产权房发展趋势分析
从“十四五”规划内容,看清未来五年房地产行业走向
官员称我国住房自有率高达85% 助长房价畸高
近八亿平米小产房亟待合法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