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A股市场国际化进程走到哪步了?

笔者按:

1、今天无意中看到高盛撰写的A股市场实施国际化进程的“线路图”,我认为这线路图值得了解一下,因A股市场国际化进程的进展情况对市场发展极为重要,几乎是里程碑级别的重要,原本A股市场投资者结构中机构投资者的占比就少的可怜,而有限的机构力量——公募基金又误入歧途,与散户为伍热衷炒作,导致市场的投资理念陷入误区,甚至说这是上梁不正下梁歪的后果,以至于A股市场投资者的结构、市场理念长期出于畸形状态,再加之前些年管理的缺陷及利益平衡的失衡,如IPO、扩容、退市制度的缺陷,让高成长经济背景下的中国A股市场在十几年里一直异类与全球资本市场,所以A股市场国际化进程的实施情况,对以后市场治理、理念培养、投资者成熟化等都极具重要意义。为此,笔者前期曾经撰写《从QFII的操作理念看沪港通后A股市场演变格局发展趋势之一 《从QFII的操作理念看沪港通后A股市场演变格局发展趋势之二》两篇文章来介绍沪港通后对A股市场的影响,但第三篇《从QFII的操作理念看沪港通后A股市场演变格局发展趋势之三》一直没有发出,原因是写的时间太长后有点烦了,所以草稿出来了后懒得整理,但借今天看到高盛给A股市场国际化进程画线路图的契机,我先把第三篇《从QFII的操作理念看沪港通后A股市场演变格局发展趋势之三》整理完的部分文稿发出来,文稿后面的部分等我有精力整理完后,我再补充到这篇文章的后面。

2、今天(2014年11月14日)是A股市场破旧迎新的最后一天,今天市场涨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A股市场主力资金是否会把廉价优质筹码心甘情愿的拱手让给正蹲守在门外的外资?事实证明,国内机构确实是情愿把廉价优质筹码愿意拿给外资了,因为对于蹲守在A股市场大门之外、虎视眈眈准备进入A股市场的外资而言,看完今天A股市场的盘口,他们可以放心了,因外资知道他们喜欢的筹码,国内资金是用冷眼来对待的。所以,在此允许我也“卖国求荣”一次,就是恭喜外资机构可以收到A股市场廉价的优质筹码!对于N多年前,国内银行改制时,外资战略入股最后赚的满钵满体时,国人纷纷发表檄文怒骂相关部门把肥水给了外人田,可国人对外资入股中国银行业时,对当时银行业的坏账率普遍高达百分之二、三十,并且外资是以高PB入股等实情则选择性失明,相反是只盯着A股全流通后外资在银行股上最终暴赚数倍利润一事实耿耿于怀,那眼前中资银行业平均1%的坏账率、每年高额的净利润增长,4倍多的PE却视而不见,然后把这样优质的筹码再一次留给外资,那么这次是不是国人自己在卖国?所以,啥也别说了,这样的劣根性如果永远不改,那么最后吃亏的永远是自己!

3、就在我准备把这篇文章发出去的几分钟前,一位在券商做策略分析师的朋友说他们公司自营人员讲“到3000但后再买股票,因到3000点后市场趋势基本可以确立了”。呜呼,一群草包,这让我无言以对,我在上篇文章《我为什么不喜欢招行》里已经说了,公募基金及很多国内机构的思维完全是散户化,都是行情启动初期观望,等行情上涨一大截后确认完趋势没错后开始追涨,所以2006年大牛市初期公募基金跑输大盘,因当时牛市启动初期,公募全线减仓,2012年底银行股井喷行情中,银行股刚启动的几天里公募清空了银行股筹码,等银行股群体飙升百分之五十后,公募开始追高买入,前几天中行拉涨停,买入席位里没有公募基金,卖出席位的前四个则全是公募,这等水平的公募基金管理数万亿基金的资产,是A股市场的悲哀!

 

 

高盛眼中的A股”国际化“路线图——沪港通只是个开始

 

高盛认为,韩国和台湾的经验显示,随着沪港通的开通,中国A股很快将被纳入全球基准股指。外汇管制严格的市场在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MSCIEM)时多采用渐进式方法,从开始到完成通常需要7-10年时间。例如,印尼、韩国、马来西亚和台湾分别用了9年、7年、10年和7年。

以下是台湾股市被纳入MSCI EM 指数所走过的路程:

第一步(1983年始):境外投资者通过在纽交所交易的美国存托凭证(ADR)和证券投资信托间接投资台湾股市。

第二步(1991年):允许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投资台湾股市(发放配额)。

第三步(1991年): 允许投资3个月期货币市场工具(发放配额)。

第四步(1994年): 扩大3个月期货币市场工具配额。

第五步(1996年):允许资本自由流出。

第六步(1996年):MSCI EM 指数首次纳入台湾股市(以台湾股市市值的50%计入)。

第七步(1997年):向境外投资者开放期货市场。

第八步(1999年):允许境外投资者购买可转债和各类金融证券。

第八步(2003年):取消QFII配额制。

第九步(2005年):全面被纳入MSCI EM (台湾股市市值100%计入)。

纳入MSCI指数后,台湾股市发生了哪些变化呢?华创在报告中指出,在外资开放政策和被纳入MSCI指数的共同作用下,仅一年时间里,台湾股指大涨了40%,市值增长了27%。

 

以下是韩国股市被纳入MSCI EM所走过的路程:

第一步(1981年始):允许境外投资者通过外资托管银行投资韩国股市。

第二步(1992年):向境外投资者开放部分国内股票市场。

第三步(1992年):首次被纳入MSCI EM指数(以韩国股市市值的20%计入)。

第四步(1995年):允许外企在韩交所(KSE)上市。

第五步(1996年):允许境外投资者发行固定收益证券。

第六步(1996年):MSCI EM指数扩大韩国股市市值的计入比列至50%。

第六步(1998年):放开境外投资者对私营和国企的持股限制(分别上调至55%和30%),同时取消对境外投资者投资活动的诸多限制。

第七部(1998年):全面被纳入MSCI EM。

华创的报告显示,纳入MSCIEM指数对韩国股市产生了明显影响,尤其是首次被纳入(20%)后的三年里,韩国股指大涨65%,市值增加了79%,交易量上升了153%,外资交易占比从1%涨至了3.8%。

 

那么,中国走到哪里了呢:

第一步(2002年):发放QFII配额。

第二步(2004年):允许香港开展人民币业务。

第三步(2006年):发放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配额。

第四步(2007年):扩大QEII限额、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

第五步(2010年):允许境外投资者以人民币参与银行家债券市场。

第六步(2011年):发放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者(RQFII)配额、公布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管理办法。

第七步(2012年):个人人民币业务拓展至境外。

第八步(2013年):前海跨境人民币贷款业务启动。

第九步(2014年):沪港通开通。

.................................

今年6月,MSCI决定暂不将中国A股纳入MSCIEM指数,称这是因为对A股投资存在限制。但是MSCI表示,将在2015年年中考虑是否将A股纳入。从过去几个月A股的表现来看,市场对此可谓充满了期待,届时A股将会有怎样的表现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从QFII的操作理念看沪港通后A股市场演变格局发展趋势之一》

一、QFII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其投资策略

    1.投资行业的选择思路清晰,以分享中国经济成长为主要逻辑

    2、QFII的各股操作体现价值投资、重仓持有、集中投资的风格

    3、QFII对政策的敏感度和理解,让国内机构相形见绌

    4、金融危机下QFII的操作应对策略

    5、从QFII及公募基金与市场的搏弈看选股理念差异

 《从QFII的操作理念看沪港通后A股市场演变格局发展趋势之二》

第一章、序言

第二章、QFII与沪港通的异同

第三章、韩国、台湾和印度实施QFII制度后市场的演变情况

第一节、实行QFII制度对台湾市场的影响

一、台湾市场对外开放的历程

二、台湾市场实行QFII制度期间制度调整历程

    1、申请QFII主体资格的条件放宽过程

    2、QFII投资额度的调整过程

    3、对QFII持股比例限制的调整过程

    4、对QFII资金的汇出、汇入管制调整过程

三、台湾市场实施QFII制度前后的市场变化历程

   1、台湾实施QFII制度的背景

     2、台湾实施QFII制度后外资的流入情况

   3、台湾实施QFII制度后投资主体的演变情况

   4、市场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是促成QFII大举介入的决定性因素

     5、实施QFII制度后台湾市场市盈率水平和换手率的变化趋势

     6、市场的投资理念走入正轨、波动性有效降低

   7、QFII的进入促进了台湾股市的金融创新

     8、QFII的介入使台湾市场的国际地位提升

  《从QFII的操作理念看沪港通后A股市场演变格局发展趋势之三》 

第二节 实施QFII制度对韩国股市的影响

一、韩国证券市场QFII制度调整历程

二、韩国实施QFII政策后对市场走势的影响

三、韩国实施QFII制度后的市场效应

    1、QFII资金的持续流入使蓝筹股的市场地位更加突出

    2、QFII促进了韩国市场的国际化进程,但也加剧了外汇市场动荡

    3、实行QFII制度后市场投资者结构的变化

第三节、实施QFII制度对印度的影响

第四节、外资介入对新兴市场的负面影响

第四章、实施QFII对A股的实际影响

第五章、沪港通业务对A股市场的影响分析

 

《第三篇》我还没完全整理完,借我转发《高盛眼中的A股”国际化“路线图——沪港通只是个开始》这文时,我把《第三篇》已经整理完的部分文章先发过来,后续文章我有时间再补。

 

第二节实施QFII制度对韩国股市的影响

 一、韩国证券市场QFII制度调整历程

     韩国证券市场是1992年8月起开始实施QFII制度,6年后的1998年5月取消了QFII限制,然后市场全面对外开放。

1、对投资主体的限制

      韩国市场实施的QFII制度对外资主体的资格审查几乎没有任何条件限制。

2、对外资可投资品种范围的限制

      韩国市场的对外开放进程也是实行的分步走模式,1981年率先开放基金市场,1992年1月起对外投开放了股票市场;从1994年6月起开始允许外投以国际价格投资政府债券和公司债券,以及中小企业的可转换债券;1997年1月起又进一步扩大债券市场的开放程度,首先允许外资直接购买韩国中小企业发行的无担保短期债券,然后又允许外资可以购买中小企业无担保的长期债券,1998年起韩国政府又开始允许外资购买大企业的无担保债券,1999年开始允许外资购买韩国大企业的长期债券,而在2000年起开始开放除担保债券以往的全部债券市场。

3、对外资可投资行业范围的限制

     韩国政府对外资的投资行为未设过多限制,政府只是禁止外资投资于涉及国家安全、公共秩序、公共卫生和环保等敏感的行业。

4、对外资持股比例的限制

     1992年2月,韩国政府为防止本国公司被外国投资者控制,政府曾规定:在一般情况下,全部外国投资者持有一家上市公司股份的数量不得超过该公司总股本的10%(但不包括共同基金持有的份额),但是对韩国证券市场上46家著名的大型公司(包括大宇重工、三星电子、三星集团等)持股比例限额可放宽到总股本的25%,对特定区域涉及公用事业的公司,如电力、天然气、电信、交通、水和金融业等公司给予特别保护,外资的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总股本的8%,并且单个境外投资主体持有这类公司的股份数额不得超过股本的3%,如果是通过韩国基金或存托凭证形式拥有这类韩国公司股票的投资者,持股比例可放宽到5%。

      1995年7月和1996年4月,韩国政府又将全部外资持股总额的比例限额由此前的10%,先后调高至15%、18%。

      1997年11月,再将全部外资机构持有上市公司的总持股比例限额调高到26%。

      1997年12月,进一步将全部外资机构持有上市公司的总持股比例限度由26%调高到55%。

      1998年5月,韩国政府宣布全面取消外资机构的持股比例限制规定,也即韩国证券市场开始全面对外开放。

5、对境外投资者外汇资金汇出、汇入的限制

      韩国政府对QFII资金汇出、汇入的控制采取税收政策进行管控,韩国的公司税法规定:外国投资者获得的股息收入按收入额的25%征收预提税,但跟韩国签订有《双重征税协定》国家的投资者可以根据《协定》降低税率;韩国当局还对外国投资者按所得税的71.5%再征收一定比例的附加税。此外,外国投资者还要按资本利得的26.875%或者出售证券后总收益的10.75%(按两者较低者)缴纳资本利得税,但跟韩国当局签有《双重征税协定》国家的投资者可以免除此项税费。

二、韩国实施QFII政策后对市场走势的影响

      韩国政府自1992年起在证券市场开始实施QFII政策,允许外国人投资韩国股票。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造成韩国股市大幅下挫,由于这场金融危机的影响促使韩国政府全面开放本国的证券市场。韩国证券市场实施QFII制度后,从1992年起的连续10年时间外资都呈净流入状态,这10年时间累计流入资金468.8亿美元,外资的持股市值到2001年底时已经达到93.69万亿韩元,这一持股市值已占当时韩国市场股票总市值的36.6%。从2001年到2014年的14年时间里,外资持有韩国股票市值的占比基本长期稳定在35%上下,这与目前外资在台湾市场上持股市值的占比基本相当。但是从韩国市场外资流入净额的细节情况看:与台湾市场曾经出现过的情况类似,在开始实行QFII制度的最初几年里,外资每年汇入净额的绝对额不大。直到1996年韩国市场在MSCI新兴市场指数(MSCIEM)中的权值占比从20%调升至50%,以及1998年在MSCI新兴市场指数中的权值占比从50%调升至100%后,境外资金才真正开始加大对韩国证券市场的资金投入力度,1998年时外资持股市值的占比还是16.6%,但经过短短的3年时间,到2001年时外资持股市值的占比已经跃升至36.6%。与此相应的是:随着外资持股市值的迅速增加,韩国市场开始大幅走高,KOSPI指数涨幅达284.90%。由此可见,随着韩国市场在MSCI新兴市场指数中权值占比的提升(100%),以及韩国取消QFII制度实现市场全面开放,终于引得大量外资涌入韩国股市,并且由此推动市场走出一波大级别的牛市行情。对比台湾市场,外资对韩国市场介入力度的变化过程与台湾市场发生的情况几乎如出一辙,都是在证券市场加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并且在指数中权值占比大幅提升后,外资才开始加大对市场的投资力度。

      从韩国市场和台湾市场加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前后境外资金流入净额的悬殊反差情况看,纳入这一指数对市场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所以韩国市场在成功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后,于2008年起已经连续6年申请加入“MSCI发达市场指数”,但韩国政府此举被编制MSCI指数的摩根斯坦利国际资本(MSCIInc)连续拒绝,MSCIInc指出韩国在外汇自由化、外国人投资环境等方面仍有很多问题需要完善。韩国政府为此特意修改了银行法案,但直到2014年,MSCIInc也没将韩国市场加入MSCI发达市场指数,MSCIInc公司回绝的原因是:“过去几年中,在外国投资者进入证券市场的问题上,韩国和台湾都没有任何明显的改善,所以不考虑将韩国和台湾两个市场予以升格”。 

三、韩国实施QFII制度后的市场效应

     1、QFII资金的持续流入使蓝筹股的市场地位更加突出

     韩国政府自1992年正式实施QFII政策后,当年外资流入额达到1.5万亿韩元,这些资金也是主要投资于韩国证券市场上的大型蓝筹类公司,为此带动KOSPI指数当年就上涨近40%。在实施QFII制度后的10年里,韩国市场上的境外资金连续保持净流入状态,到2001年底时外资持股的市值已达93.69万亿韩元,占当年韩国股市总市值的36.6%。由于境外投资者的持股比例大幅增加、持股市值更是持续提升,外资对韩国股市的影响力明显增强。自从韩国股票市场实行开放后的这20年里,相继经历了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洗礼,但外资机构在韩国市场的投资风格始终没受市场动荡影响,一直是以投资蓝筹股为主,尤其青睐韩国市场上市值排名前列的大型公司,结果无形之中促成韩国市场上市值排行前列的大型公司股票市值在市场总市值中的占比不断提升,如韩国证券交易曾于2012年7月发布数据称:三星电子、现代汽车、浦项制铁、起亚汽车等市值排名前十位的公司股票市值合计已达396.59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2.2万亿元),占韩国市场股票总市值的35%。而这个比例在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期间还是28.8%,金融危机结束后的2011年1月还是32.0%,到2012年1月增至33.6%,而到2012年7月则进一步提升至35%。这其中,世界电子行业龙头公司——三星电子的市值占韩国市场总市值的比例从2008年1月的7.78%提升至2012年7月的15.09%,增长近一倍。而这大型公司股票市值的占比不断提升,其背后原因是大量外资不断增持所致,三星电子的外资持股比例已经高达49.19%,现代汽车的外资持股比例也达到44.2%,浦项制铁的外资持股比例更是达到50.2%,起亚汽车的外资持股比例稍小,但也达到32.4%。但由于韩国股市经历过两次大型金融危机的洗礼,大型公司股票市值的排名也发生过变化:三星电子是长期稳坐排名第一的位置,而内需企业SK电讯从2008年的排名第7跌至2012年的排名第17位,韩国电力从2008年的排名第4跌至2012年的排名第11位,与居民消费息息相关的乐天和新世界排名也大幅下降,其原因应该是与金融危机发生后韩国经济的景气度下降有一定关系。与此相应的是,把扩大出口与提高内需一起抓的现代汽车和起亚汽车两家公司的市值排名都跃居前5位,如现代汽车的市值排名从2008年的第11位跃升至2012年的第2位。这些公司市值排名不断跃升的背后,是外资的持股比例在不断增加,所以,这些公司市值的增长与外资的连续增持有莫大的关系。外资在韩国市场上的投资风格也是极为看重行业发展的基本面情况,其所选行业与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息息相关,能够纳入外资机构投资视野的也多是国际性大型公司。

 

      2、QFII机制促进了韩国市场的国际化进程,但也加剧了外汇市场动荡

      韩国推行QFII制度的最显著特点是开放步伐大,自由化程度高,这确实促进了韩国证券市场迅速完成国际化的进程,但是由于韩国政府的金融监管体制稍显落后,以及外资持股比例较高,所以韩国市场上证券的价格极易受到外资流动的影响。国际资本的大额自由流动又使货币、汇率市场增加了很多不稳定因素,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波及韩国后,韩元货币大幅贬值、股价大幅下跌,证券市场和外汇市场都出现较大波动。2004年时,境外投资机构所持韩国股票市值的占比一度高达44.10%,而此后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使得境外投资机构大量抛售韩国股票,2008年7月底时外资机构持有韩国股票市值的占比下降到29.90%,创下2001年以来外资持股市值占比最低30.5%后的又一个最低记录。这期间,外资机构曾连续40个交易日抛售韩国股票,使韩国股市大幅下挫,韩国KOSPI指数最大跌幅57.21%,好在全球金融危机结束后,韩国股市又重新大幅上涨,不但收复金融危机爆发期间的全部失地而且创出新高。当然,韩国股市如果与上证A股市场相比那还是小巫见大巫,因上证指数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期间最大跌幅是72.82%,韩国股市后期是重新上涨并创出新高,而上海A股市场则是到现在还在低位徘徊。

      3、实行QFII制度后市场投资者结构的变化

      韩国市场推行QFII制度后,投资者主体结构同样出现明显变化。实行QFII制度前,韩国市场的参与主体基本是以个人投资者为主,推行QFII制度后,个人投资者的占比明显下降,而境外投资机构、养老基金、资产管理公司、保险公司及其他各类金融机构的占比迅速提升,这些新增机构对市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潜移默化中让市场上中小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开始转变,逐步形成长期投资的理性观念,投机性恶炒行为逐渐减少,这表明实行QFII制度对韩国市场优化投资者结构同样也起到重要作用。再从韩国证券市场上境外机构投资者群体的内部组成结构看,与台湾市场实行QFII制度初期所出现的情况完全类似,就是率先进入市场的多是中小型外资机构,但随时间的推移,大型实力机构开始逐渐增多。在实施QFII制度的10年后,也即到2002年时,韩国市场上境外机构投资者群体的内部优化才得到有效完善,来自美国和英国的机构投资者开始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他们所持韩国股票的市值开始占外资全部持股总市值的68.1%,这其中来自美国的投资机构持有韩国股票的市值又占外资持股总市值的五成以上;在所有这些境外投资者中,机构投资者持有韩国股票的市值占外资持股总市值的99.7%,而来自境外个人投资者所持韩国股票的市值占外资持股总市值的占比只有0.3%,这一数值已经微不足道。与此同时,在各类外资机构的属性上,资产管理公司的持股市值为427431亿韩元,占外资持股总市值的48.4%,银行性质的机构持股市值为243297亿韩元,占27.6%。

      

  第三节、实施FII制度对印度的影响

一、印度市场实施FII机制的经济背景

      印度政府自1992年9月起开始实施FII制度(外商间接投资,ForeignInstitutional Investors,类似QFII),印度政府依制订外投资机构指导原则(Guidelines forForeign InstitutionalInvestment)后,于1992年9月起开始允许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印度证券市场。按照1995年11月修正的《印度证券交易委员会(外资)规则(Securitiesand Exchange  Board of India(Foreign InstitutionalInvestors)Regulations,1995)》,印度政府要求外资在进入印度证券市场之前,应先向印度证券交易委员会登记申请合法外资投资印度证券市场的资格证照,并依据1973年的外汇法(ForeihnExchange  Act,1973)取得印度中央银行——印度储备银行(Reserve BankOf India )的同意后才能进行投资交易。

      在1991年6月,纳拉辛哈·拉奥就任印度总理时,印度的经济发展已经陷入经济危机泥潭中,国际收支情况急剧恶化,政府财政赤字大幅增加、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工业生产值持续下降,国内GDP增长缓慢。在此危机下,拉奥政府开始进行全面的经济改革,这些改革举措概括起来包括5个方面:1、基本取消工业许可证制度,为公、私营企业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2、修改《反垄断法》,减少对大型私营企业的投资限制;3、改革公营垄断制度,引入竞争机制;4、改革计划管理体制,强化市场调节功能;5、调整外商投资政策、改革外贸体制,促进印度经济的国际化程度。

二、印度FII制度的概况

    (1)、投资主体资格限制

     印度在实施FII制度的初期,就着力于引进侧重长期投资的各类基金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根据1995年11月印度证监会颁布的《外国机构投资者指引(SecuritiesAnd Exchange Board of India)》规定,投资于印度证券市场的外国投资者必须具有专业投资能力、雄厚的财务实力、良好的声誉、优良的历史业绩,并且是注册地金融监管当局严格监管的投资机构,这些专业投资机构进入印度证券市场前,要经过印度证监会和印度储备银行(ReserveBank OfIndia)的批准后才可以取得FII资格,同时规定可以进入印度证券市场的专业投资机构必须是:包括自营投资的退休养老基金、互惠基金、捐赠基金、投资信托、保险公司或再保险公司,为他人进行投资的资产管理公司、投资顾问公司、机构投资组合管理公司和银行等。随着FII制度在印度市场的逐步实施,印度政府也不断调整FII制度以鼓励更多外资机构参与到印度的证券市场,后期FII制度的投资主体资格范围进一步扩大到涵盖、大学基金、各类基金会和慈善基金等。同时,印度政府开始允许外国证券商与印度伙伴合作设立的股票经纪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商业银行等进入市场参与投资。2012年起,印度政府又宣布允许海外个人投资者直接投资股市,这意味着印度证券市场开始全面对外开放,只是对外资对公司持有部分特殊行业公司的持股比例还有少许限制。

    (2)、投资范围和投资对象的限制

      印度政府规定:FII的投资范围包括印度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已经上市的证券(包括股票、债券、认股权证)、未上市的债券以及印度国内的互惠基金及单位信托等,同时为外资设定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投资途径:1、70%以上投向与股权有关的金融工具,30%以下投向债券工具;2、100%投资于债券市场。FII的主体投资于单一印度上市公司的股权上限为10%,所有FII投资单一印度上市公司的股权上限为24%,但特殊情况下,也即经上市公司股东会的决议同意后可以放宽到40%,但是在接近投资上限时,监管部门会对其提出警告,以后的交易都必须经过监管部门的事先批准。但是由于印度经济的高速增长与国民经济结构发展不平衡的矛盾长期存在,如农业生产停滞、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能源和资源紧缺、国际收支逆差不断扩大、通胀较为严重,印度政府为控制通胀一度采取紧缩银根的措施,但这样又造成工业企业、制造商、房地产开放和中小企业融资难度进一步加大,所以印度政府不断调整FII机制以便吸引更多的外资投入印度资本市场,比如2005年之前印度政府一度规定外资在电信行业的公司中持股比例不得超过49%,但2005年后印度政府为了加快国内电信行业的发展,政府修改条例将外资的持股比例限制提高到74%,到2013年7月时又放宽到外资可以持电信类企业的全部股份。再比如针对外资对印度保险类企业的持股限制,2012年之前政府规定外资持有保险公司及养老类保险公司的持股比例不得超过26%,以至于巴菲特在印度班加罗尔的一次媒体会议上称“若我们能够收购超过26%的印度公司股份,印度将更有投资吸引力。这也是我们决定不在印度投资的原因之一”。正是由于外资的态度和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事实,印度政府不得不将外资投入保险市场的持股比例上限调高至49%,当然对外资投资养老金市场的持股上限仍维持26%不变。为了完善印度国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印度政府最近开始鼓励外资增加对印度国防和铁路行业的投资,如印度内阁开始准许外资持有军用设备生产企业的持股比例上限从26%调高至49%,同时还批准外资对铁路建设公司的最高持股比例可以达到100%。

    (3)、资金汇出、汇入限制及账户管理

      印度政府对FII的资金不做汇入及汇出的时间限制,但采用与汇出时间有关的税收政策对资金汇出进行管控,印度政府规定:FII的资金在进入印度证券市场的一年内汇出,政府要征收10%资本增值税和20%的股利与利息所得税后可以汇出,无需再经过进一步的审批;但是在资金进来后的一年以上再汇出,则只征收10%的资本增值税。同时准许FII投资主体可以开立外币账户和非居民卢比账户,两类账户之间可以按照市场汇率自由兑换,无需再经中央银行的审批。

三、印度实行FII机制后市场的变化

      印度政府推行FII制度后,各类国际资本纷纷流入印度,这其中流向于证券市场的资金占很大比重,超越了投资于实体产业的资本投资规模。投向于证券市场的资本大多是通过FII制度流入的,而在实施FII制度之前,印度的公司只有通过海外上市,即以国际存托凭证(GDR)的方式才能吸引国际金融资本,但印度实施FII制度后外资大量流入,如2004—2005年里,印度通过FII机制净流入的资金就已经达到82.8亿美元,而同期印度实体经济的外商直接投资(FDI)只有61.3亿美元。

      印度实行FII制度是其证券市场对外开放的起点、QFII制度的执行对引入外资起到决定性作用,随着印度证券市场国际化程度的逐渐提高,其市场吸引力也日渐增强,境外投资机构对印度市场的参与度也越来越高。1992年刚开始推行FII制度时,外资在印度市场的净买入额是1.74千万卢比,到2005年时就净买额已经达到2.3万亿卢比,13年时间增长13.3万倍。外资进入印度证券市场后也推高了印度股市的活跃度,并且外资在印度市场同样是热衷于投资大型蓝筹公司的股票,比如到2005年底时外资已经全面持有印度孟买SENSEX30指数的全部30只成份股,持股市值当时就已经占到30只成份股总市值的19%。外资在印度市场的操作同样也是注重长线投资,在印度推行FII制度的前10年里,外资即使在1997年发生东南亚金融危机时也呈净买入状态,而只有1999年外资是呈短暂的小额净流出局面。相对于台湾和韩国两个市场,印度证券市场的总规模较大,加上印度在实行FII制度的过程中对外资机构的投资主体资格准入条件、持股比例方面要求和限制较高,所以FII机制执行后外资对印度市场的影响力相对要小于外资对台湾市场和韩国市场的影响力,外资所持印度股票的市值与市场总市值的比例也低于台湾和韩国的外资持股市值占比,但印度市场实行FII制度后,市场规模仍有较大发展,虽然证券价格的波动幅度不大,但市场总体保持上升格局。概括下来,印度证券市场对外开放实际分为三个阶段:

     1、1992年9月,印度政府允许外国机构投资者投资印度股市的一、二级市场;

     2、1995年11月,印度证券交易委员会为鼓励外资长期投资,发布《外国机构投资者指引》予以资格规范,通过差异化的税收政策鼓励外资长期投资。

     3、2012年1月,印度政府规定1月15日起允许海外个人投资者直接投资股市,实际就是市场全面对外开放,但对个别行业仍有一定的持股比例限制。

  从印度股市的实际表现情况看,第一阶段开放后,孟买30指数(SENSEX30)从1993年3月的开始进入牛市,到1994年9月见顶,18个月时间累计上涨121.5%;印度股市大级别的牛市行情是启动于2004年5月,孟买30指数从4227点起步一路狂奔至2008年1月的21206点,44个月时间涨幅4倍有余。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爆发后,印度股市一度下挫63.70%,但金融危机的因素消化后,印度股市自2009年3月份起再度重新走牛,孟买30指数从8407点攀升至目前的26851点,累计上涨239.93%。2014年度内,印度股市仍是全球表现最佳的市场之一,孟买30指数(Sensex30)年内上涨26.83%,超过美国SP500指数最大9.25%的涨幅,同时自5月份以来外资的净流入额持续创2008年2月以来的新高。在市场的火热之下,印度市场的总市值规模已经达到1.52万亿美元,相继超过澳大利亚、韩国和巴西几个市场,再次重新栖身全球市值规模前十大市场行列。带动印度股市走强的仍然是市场中的优质蓝筹股,布哈拉特重型电子、印度国家银行、印度石油天然气等大型权重股年内涨幅均超过40%,市场走好又吸引更多外资流入,进而带动印度卢比对美元的汇率也上涨5.5%。

  印度证券市场开放的步伐走的较为稳健,其根据行业的不同对外资的持股比例要求也不同的差异化管理也值得肯定,因为此举可以在市场开放的同时保护民族工业和一些重要行业(如银行),印度最值得称道的是当局拥有一套相对完善的、与国际市场接轨的金融制度,尤其是通过实行外资进入市场投资期限的长短实行差异化的税收政策,一方面可以控制外资的大进大出,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外资大肆炒作的行为。印度证券交易委员会(SEBI)虽然不是政府机构而只是法人团体,但对外资的违规行为监管及处罚都极为严厉,如瑞银曾经操纵市场而被严惩。,但自1988年成立以来,其监管地位十分稳固。如单纯以技术角度看,印度经济增长速度略低于中国,但印度股市的牛市持续多年,其牛长熊短的格局令人羡慕。

 

……………………未完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一次,A股又被歪果仁截胡了
读研报 | 十年后外资成为A股占比最高的机构投资者
外资(北向资金 QFII)持股市值排名TOP100
QFII加速布局A股 二季度持股市值增66.9亿元
外资最新持股动向浮出水面 QFII持仓宁德时代市值超130亿元
精选60只QFII重仓优质股,除了消费、医药白马,还有高成长科技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