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性的弱点,与企业的金融化......

以前曾经听过一位哥们聊起过人力资源和薪水的事。

他告诉我,毁掉一个人的未来,在人性的角度上,有时候其实很简单,只需要不太多的钱,就能够办到。就是给一个职场新人,发放很高的薪水,他的学历和能力都配不上的那种薪水,比如他在人才市场的薪水价值就是5000,给他发到一万五。发上几个月,让他只做一些很日常的活儿,轻轻松松就拿到了高薪,然后果断裁员。

有了这一段工作经历以后,这个人无论换什么工作,他都很难再摆正心态,蹉跎几年,高不成低不就,最后差不多一生就毁了。—— 类似的案例,在一些失足女性身上,道理也是相通的,躺着就能够赚到钱,怎么可能安心回头上岸,去赚流汗的钱呢?

这话听得我后脊有点发凉。后来因为工作的关系,接触到了一些IT产业的巨头,也曾经作为主考官参与公司的员工招聘,由此还知道了当年不少IT巨头的人力资源套路。

很多IT巨头(特别是外企),在资金比较充裕的时候,会提早锁定名牌大学里的优秀大学生,即使眼下人力暂时用不了那么多,也多招聘一些人,一方面作为后备人才培养,另一方面即使很平庸日常的职位,也要招聘顶级大学的优秀学生(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早年的外资企业上),而且开出相当高的薪水。—— 而其目的,也并不是需要这么多优秀人才搞研究,也是一种人才制度体系了。

招聘优秀的人才,然后把他们变成大企业的螺丝钉,这是IT产业巨头们心照不宣的默契。这样,一方面把人力成本抬高,让二线的竞争对手很难追赶;另一方面,也有效阻止这些人出去独立创业,以免有朝一日搞出什么新东西来,威胁到巨头的地位。

这几年,很多国际IT巨头在中国的竞争力下降,大量裁掉中国本土员工,而应聘上岗的时候,很多人力资源主管才发现,这些当年优秀的985高材生,在外企多年,很多人居然沦为了废柴,并没有很强的技术能力。

和外企的玩法不一样,中国的IT巨头们,后来又玩出了996的新花样。其实多数IT产业巨头,并没有那么多工作要做,996的工作岗位摸鱼的也不少(比如某度内部,摸鱼划水者众)。大家彼此消耗,员工们用大量的加班,换一份过得去的薪水,老板用差不多的高薪加裁员威胁,把员工锁死在岗位上 —— 既没有时间去充电学习新知识,也没有机会去建立自己的人脉网络,甚至没有多少精力经营爱情家庭,直到青春燃尽,这样对老板的潜在威胁最小。

所以,大公司对中年员工的裁员,想起来挺残酷。但是,反过来想,可能还是应了一句话: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我们中国人常说,无功不受禄,一个人拿了不该拿的好处,早晚还得吐出来的,或者说,会让自己受之有愧。IT行业的高薪,也要支付巨额的对等代价。

一个人拿了自己能力不及的好处,或者身处自己能力镇不住的位置,换一句话来说,叫做“德不配位”。中国人常说,“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推而广之,如果一个群体,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赚了海量的钱,多半情况下,他们也会把运气当实力,认为是自己努力的成果。一旦过了这个特定的历史窗口期,一切回归正常,他们再也拿不到那么多的好处。这个群体,并不会在检讨自身,反倒会怨天尤人。如果舆论被恶意引导,还会迁怒他人。—— 比如说H-K,失去了大陆对外开放的窗口地位,后来就是各种幺蛾子。

现在在集成电路领域,美国也在拼命扶植TW的集成电路产业,比如说台积电,大概的道理也是相通的,让那些人赚到远远超过他们的地位的钱。一旦事过境迁,比如梧桐树种下以后,这些人再也赚不到这种钱了,心态上就会很怨恨,迁怒于人,以后治理起来麻烦就很多。

所以,这也是一种利用人性弱点的挖坑方式。按照美国人的尿性,大部分发出去的钱,又可以用收取保护费方式,回流回去,玩的就是操控的把戏。

那么,如果有一家企业,赚到了自己实力不匹配的钱,那会有什么结果吗?没错,我说的是互联网企业,更直接一点地说,就是最近科创板IPO失败的蚂蚁。赚钱多吗?够多。估值够高吗?非常够高。德不配位吗?一定的!

一家企业,跨界进入金融放贷其实是很危险的事情。为什么危险?因为金融业务和日常业务的关系,很难处理好平衡好。这么多企业,其实也就是TX这方面关系处理得比较好,这是因为TX主要是做风险投资股权投资,主打业务而非放贷。

放贷来钱容易,供应链金融也会好,销售贷款也好,甚至于炒自己公司的股票也好,来钱都会比其他部门快得多。对于大企业来说,这会带来企业组织结构的变化,资源总是往最赚钱的部门倾斜,而最聪明的人最有关系的人最有能力的人,都会削尖脑袋往公司最赚钱的部门挤进去,包括各种关系户,也会尽量往这种部门安置。

每一家大企业,能够成长壮大,靠的都是一些独特的东西,可能是资源优势,更大的可能,还是得靠产品技术。来自金融的力量,可以说是锦上添花,但是绝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光靠钱就能够解决问题的话,那么芯片和航发,现在就不是中国卡脖子的领域了。光靠钱就能够强大的话,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可以做成宇宙第一强大。

如果一家企业的金融部门太赚钱,或者企业的利润越来越依赖于金融,那么如前所述,企业的资源都会向金融部门倾斜。即使是在其他领域比如产品研发,也在继续投资甚至投入海量资金,毕竟优先级比金融部门低了一个层面,地位自然也低了一等,很难在公司得到最高程度的重视和支持。

很早年我曾经在H-W的一个重大项目中,当过外聘工程师。因为项目重要性极高,所以公司很重视 —— 项目直接挂帅一位副总裁级别的人物,项目失败,这位大人物要么降级,要么离职。听起来很残酷,但是确保了项目能够得到足够的资源来支持。

A里的这种案例,在国际企业上,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

—— 美国B音公司,二十多年前开始玩金融,企业的主要方向,居然是维护和抬升股价。一方面大力削减研发费用,另一头把企业留存的利润,甚至包括政府援助的资金,都拿来回购股票。一来二去,产品力极度下降,公司也招不到什么优质人才。到最后,不仅产品型号竞争不过空客,而且还从天空上往下掉飞机。

—— 美国通用电气,在杰克.韦尔奇担任CEO期间,大力削减研发费用,大力扶植金融事业部,短期内利润报表非常好看,甚至整个企业一半以上利润来自于金融事业部。几轮金融危机之后,不仅金融事业部亏损累累,主营业务也越发竞争力下降。连最重要的中国市场,也没有把握好机会。最终被剔除道琼斯指数。

—— 还是美国通用汽车,不过这一家是汽车企业,而且在中国投资很成功。一位很懂汽车的朋友告诉我,现在的通用汽车,其实已经算是一家汽车金融投资公司了。在中国的主要业务,大部分都是中国员工完成的,美国再也无力往中国输入多少先进汽车技术。这几年包括通用汽车在内,美系汽车在国内竞争力下降,也算是明证。

......

所以,很长时间以来,我都在看衰A里这家企业。甚至我很早在知识星球里,就给马某人看了面相,结论是此人是一个黑洞。看来果然有一些道理。

其实,国内玩金融暴雷的企业,也是越来越多,近期暴雷的蛋壳公寓,也是一个例子。这也算是一个启示,一家公司如果想赚金融的钱,其实很难长久。金融创新,说来说去,还不就是放高利贷吃利差,所谓的创新点,无非就是杠杆玩得更高,风险玩得更大而已,或者是风险转移给了第三方,还有就是绑架股民、社会和国家。

说穿了,人、企业、国家......按照人性的弱点来分析,道理都是相通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人性的弱点 一场疯狂的金融泡沫,依然是千年不变的人性
抓住人性的弱点去搞钱
两年读了三遍《人性的弱点》总结出的心得体会
注意把握你是否存在这些弱点(7)
创业者如何抓住人性弱点,利用人性营销,赚更多的钱
永远不要借钱给别人,除非你可以接受他不还钱 这就是人性的弱点,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