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书内化,迁移运用----《雾凇》教学(吉春亚)

学习目标

1、学会文章的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2、选用“笼罩、凝结、模糊、弥漫、洁白晶莹、蒸腾”等词语说一段话,描绘一处雾景。感受祖国大好江山的美丽。

4、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品读文章对雾凇精彩描写的句子。

2、选用“笼罩、凝结、模糊、弥漫、洁白晶莹、蒸腾”等词语写一段美丽景象。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解词读句

  师:大家都有预习的好习惯。我们展示一下预习的成果。

出示(课题和词语)

                        雾  凇(song)

认读字:

江畔(pan)   缀(zhui)满   镀(du)上白银 

 吹拂(fu)    缭(liao)绕  琼(qiong)枝玉树

词语:

三九严寒    奇观   凝结   摄氏  淹没    笼罩

夜幕降临   洁白晶莹    弥漫   蒸腾    模糊   

生:(个别生读词语,校对后全班读词语)

师:看来,认读这些新词已经没有问题。这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吗?(指“雾凇)

生:雾凇就是树挂,冬天挂在树上的白白的霜花。

师:你理解地真好。表述很是准确。我能猜到你是根据这两句话理解的。(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这两个句子)

  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的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松花江畔的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

(生读句子)

师:这两个句子不容易读通顺。我们再练一练,同桌之间再相互读一读。

(同学自读,再互读)

师:(走到理解词语意思准确的同学身边)你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指“三九严寒)这个你们理解吗?

生:好象是说,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师:不错。从冬天的冬至曰算起,意味着寒冷开始,过完九九八十一天,春天就到了。三九”是指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民间俗语这么说“一九二九,冷得不出手;三九四九,冻得冰上走。”而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吉林,冬季漫长而寒冷,气温格外低,大约在零下20~30摄氏度之间,冷得瑟瑟发抖。一起读这个词语------

生:三九严寒

师:读得好,词语都变成画面了。(指“奇观”)“观”,在字典上有三种解释,这里应选哪一种?

   (出示)观:(1)看;景象或样子;

(2)对事物的观点,看法。    

 那么,“奇观”是什么意思呢?

生:选择第一种意思,景象,奇特的景象。

点评:吉老师的教学用一个词形容,就是“浓浓的语文味。”无论是让学生正确读音,还是读通课文中的长句,或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可谓扎实到位。)

二、尝试表达,眼中“雾凇”

师:说得好,奇特的景观。江主席在1990年到吉林视察,观赏了美丽动人的雾凇奇观后,兴致勃勃地为此景题词。

出示:“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

(生朗读)

师:一代伟人在形容吉林雾凇奇观时也用上了和我们课文相类似的词语(指“琼枝玉树)玉树琼枝,请大家选择点红的词语形容你眼前奇特的景观。(出示课文中的插图)

  点红的词语有:

  缀满    缭绕   琼枝玉树    模糊     凝结  

 淹没    笼罩   洁白晶莹    弥漫     蒸腾

生:大雾弥漫,周围的一切都淹没在大雾的海洋中。棵棵大树都缀满了洁白晶莹的霜花。

师:你开了一个好头,用上了好几个词语。用词语准确,表达流畅。

生: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到处琼枝玉树,真是奇观

生:四周蒸腾着雾气,笼罩着大地,树枝上缀满了霜花。

师:听你们几个描述,我已经明白了不仅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还能正确的运用,语文学习就是这样,理解、积累、运用。等我们学完了课文,你们还会更好的运用语言形容眼前的雾凇。

点评:积累和运用是语文最重要的学习途径。吉老师牢牢地抓住语文本色学习不放,学有实效,学有成果。“等我们学完了课文,你们还会更好的运用语言形容眼前的雾凇”这次的运用是学课文初级阶段的运用,经过后面的教学,学生的运用能力一定层层递升。

三、欣赏文本,积累语言

师:课文又是用怎样的语言来描述神奇的雾凇的呢?我们静静地读课文。动笔墨读书,把相关的语言都划下来。

(学生自主学习课文两分钟)

    生:(读课文)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生:(读课文)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生: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师:我们都从文中找到描写雾凇奇观的语言。书中的语言要比我们刚才说得精彩得多。到底哪些词句让我们感受到壮观的情景呢?你们默默地品一品。

(学生品文字)

生:“十里长堤”,我感觉到是很壮观的。

师:(课件出示画面)是的,十里长堤,大约5000米,从鹿苑到塘桥这一路上都是雾凇,多么壮观。把这样的壮观的画面带进我们的朗读中。

(生自由读,个别读,齐读)

师:还有哪些词句也让你感受景象的壮观呢?

生:我觉得还有一个词语也能说明景象壮观。“千姿百态”,肯定是霜花各种各样。

师:好,这个词用得十分恰当,那就将你看到、想象到的景象描绘出来吧。

出示:(几个特写镜头和文字)

吉林雾凇像(    ),像(     ),像(      )……

生:吉林雾凇像梨花,像银花,像浪花,像雪花。

师:老师给你补充:吉林雾凇像梨花,婀娜动人;像银花,晶莹剔透;像雪花,洁白高雅;像排排雪浪,蔚为壮观。我再说一遍,其他同学也跟着我讲一遍。

(生跟着老师说排比句)

点评:这里有吉老师教学的灵活机智,这里有吉老师语言表达功底的显现;这里有吉老师语文教学思想的体现-----语文姓“语”教要扎实。

师:再请同学形容形容这景象。

生:吉林雾凇像洁白的梨花,像““玉菊怒放”,像轻盈的柳絮。

生:雾凇像象高山上的雪莲,像大海的浪花,像洁白的雪花

师:是的,雾凇宛若银花怒放,仿佛梨花带雨攀枝;又如朵朵银花,排排雪浪,蔚为壮观。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岑参的名句来――(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生(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师:让我们再饱含深情再次吟诵-----

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师:漫天飞雪挂满枝头,却让我们感受到冬天里暖融融的春意,这样的吉林雾凇真是

生:奇观。

师:让我们再次漫步长堤,感受那奇观,自由读一读我们刚才划的句子。

(学生自由读课文有关句子)

四、再次表达,心中“雾凇”

师:上课伊始,我们选用如下的词语形容眼前奇特的景观。(出示图画)现在我们学习了课文后,理解加深,积累词语更多,心中的雾凇形象就更加饱满了。现在请大家动笔写一写雾凇的景象。

    缀满    缭绕   琼枝玉树    模糊     凝结  

淹没    笼罩   洁白晶莹    弥漫     蒸腾

生: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你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银,排排雪浪,十分壮观。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师:你很会运用书本上的词语,值得大家欣赏。

生: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那松针、柳枝、所有的树木,都像是用美玉雕琢出来一般。

师:你把书本上的句子巧妙地加以运用了。积累运用,就是学习。

生: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行走在绵延十里的堤岸上,一棵棵、一行行松枝、柳树披着霜花,仿佛是千万棵梨树在一夜之间绽放出美丽的花朵,那么洁白,那么晶莹。

生:吉林雾凇像洁白的梨花,像““玉菊怒放”,像轻盈的柳絮;像高山上的雪莲,像大海的浪花,像洁白的雪花。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雾气缭绕着行人,观赏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真令人心旷神怡。

生:雾凇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十里,漫天飞雪挂满枝头,还让我们感受到冬天里暖融融的春意。这样的情景谁都会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点评:积累的言语若在脑海中长期不使用,那么,这些言语也就成了静态的知识,失去了积累的意义。因而,应不断地促其成为动态,即在新的语境运用中焕发活力。吉老师就是这样做的。在运用中使积累实现价值,在运用中使学生语文能力提升。学生的话语是以往积累和现时感受相互作用后迸发的智慧火花。语文教学的实效性从这里可见一斑。

师:老师欣赏雾凇,品读课文的语言,也很有启发,写下了这样的语句,与大家一起分享。(出示)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北国江城,三九严寒。

松花江畔,十里长堤。晶莹霜花  枝头缀满,

琼枝玉树,千姿百态,玉菊怒放,雪莲洁白。

银松雪柳,晶莹闪闪。排排雪浪,蔚为壮观

正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点评:老师的语句,琅琅上口,它是吸收文本语言后的一个巧妙运用。给学生的启迪就是学好语文,一个很重要关键的途径就是就要将文本语言化为己有,去为新的表达服务,这样的语文学习才是最有价值的学习。)

 

点评:

 听了吉春亚老师的课,我真正明白了学习语言要讲究“兼收并蓄”“厚积薄发”。学生在本课的学习中,通过精读、品读、背诵这些语文实践活动,把课文精巧的词语句式连同词语句式所表现的事物、现象、人、行为和情感都和谐统一地储存在自己的记忆中。吉老师还两次创设情景,让学生进行迁移转换练习,且运用能力层层递升。迁移运用是读书内化的最高层次和最后的归宿。语文课的学习,归根到底是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基本功。课堂中留出动笔的时间,能让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所得积极“投入周转。”这样,经历感受、领悟、积累到迁移立体、多维的语言实践,语文学习取得了实效。(江苏王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语文课这样上(13)| 小学语文“写读创”教学案例
《雾凇》课件
《雾凇》资格证面试示范
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薛法根老师教学《雾凇》的深义与妙趣
陈隆升:实用文章阅读教学的基本取向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复习资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