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非常之旅:(九)一言难尽的马赛人(高清图)

   在肯尼亚的南部和坦桑尼亚的北部,生活着一个人口近100万的最著名的游牧民族,他们就是马赛人(Maasai)。


 

   马赛马拉野生动物保护区周围散落着大大小小的马赛人居住地,肯尼亚开放的旅游业,让马赛人知道了天外的天,他们开始追逐现代和时尚,他们有了全新的职业:做司机兼导游,做帐篷酒店的服务员或保安,他们接待世界各地的游客来村里参观,他们向游客高价兜售自制的手工纪念品,但另一方面,他们又保持着原始的生活习惯和习俗,也正是这一点吸引了游客。


                        水塘边洗衣

 


现代住所



身穿牛仔裤、带帽卫衣,手执传统“木槌”的羊倌,还有那永恒的红色。


帐篷酒店巡夜

 


司机兼导游

       


   在马赛马拉,看到许多游客去马赛人的村落参观,我们倒不想去了,一来不想凑热闹,二来觉得这儿的原汁原味不够“纯正”,有商业化、程式化之嫌了。

   去安博塞利Safari,就是想追寻乞力马扎罗的雪,但一整天都是云漫漫的,于是我们想起了马赛人,司机Chris熟门熟路的,一会儿,我们的车子就停在了村口。那颗金合欢很有中国“迎客松”的味道,伸展千臂,敞开胸怀。大树旁像是干柴一样的“围城”,虽然不高,但在空旷的平原上却很是扎眼。

   树荫下歇息的村民马上迎了上来,讲好了我们2人进村参观的费用后,其余人就“闪退”了,只剩下这个身着蓝色“束卡”的小伙子,他能说比较标准的英文,缓慢的语速恰好适合老公的英语水平,他既是一个称职的向导讲解员,也是一个很聪明的有经济头脑的马赛人。听说他的英语是自学的,我咋舌不已,他还告诉我们村里居住着120多人,男人娶妻不限数量,只要有六头牛,就可以娶一个妻子。听说马赛人害怕拍照,因为那会让“灵魂”出窍而减少寿命,向导打消了我们的顾虑:随便拍。并主动与我们合影。

 

     1、村口欢迎 



   对比他们手拿棍子的姿势,我好像拿的是拐棍,不,更像乞丐手里的棍棍





   说话间,一队身着鲜艳“披风”的人,从“城门”里飘移而来,据说这种鲜亮的红色像火焰,狮子、花豹等猛兽会望而却步。男在前女在后,男人精廋高挑,手拿细木棍,女人头上、颈项、手臂、脚踝上戴满了饰物,身背小孩子。他们面对我们站成一排后,无伴奏歌声就飘荡在天地之间。向导不时地把我安置在男生队伍中,又让我回到女人堆里,我听不懂歌词,但看得见动作,四顾左右,随之挺胸直立,或弯腰屈膝。

     相比男人的投入,女人们面部呆板无表情,好像是被绑架来的,很不情愿。





     一段男女声合唱罢了,是女声表演唱,向导示意我走到队伍前面,随着歌声响起,不断有女同胞们从队伍中走出,来到我身边,好像是出来迎接远方客人似的,她们边唱,边重复做着屈膝、踮脚尖的动作,这些女人可能是精心挑选出来的,表演大大方方地比较到位。

   女声歌落,男人跃起。他们礼貌地先让老公平地跳跃,向导说,跳得越高越勇敢,喜欢他的女人也越多。

 

  老公也想往高里跳,无奈从小没经过锻炼,只好举起棍子来伸展高度

 

     马赛男人天生两条羚羊般细长的腿,善跑能跳。

 




    跳过之后,又是下蹲,这是啥意思?不像是休息呀,难道是感谢大地吗?没有领会。

    

   2、村内观光


    村口欢迎仪式结束后,大家四散离开,我们随向导走进村子。

 

     村子像一座“围城”,这就是进“城”的通道,不知到了晚上是否有关闭的“城门”。

 

    走进荆棘树枝的“围墙”,隔着一圈走道,就是村民们的房屋。整体上看像大大小小并蒂相连的蘑菇,斑驳的泥巴墙面看得见裸露的枝枝叉叉。
 
   房屋像连体“别墅”一样,一个挨一个,依“城墙”的弧度,分别扎在城门的两侧,形成左括号和右括号。

 


     左右括号里面又是一圈荆棘树枝筑起的围墙,里面不是“内宫”,而是村民广场,向导说这里是大家聚会活动的场所,晚上就是牛羊们的“卧室”。地上粉末状的是晾干了的牛粪,走在上面松软得像地毯,只是苍蝇混合着牛粪的味道让我们吃不消。穿过村民广场,就是“围城”的后门。

 

     回首向来处,村口的“迎客松”与广场入口的金合欢遥遥相对,树下的男人们可能是父子或兄弟,无论在哪里,他们那根小木棍始终不离左右。

 



   小伙子的耳朵洞吸引了我们,征得同意后,他的几张特写就留下了。

 

     接下来的节目是“钻木取火”,向导说,全村的火源每天都是这样采集后,再送进每一家的。

 



     能进到家里看看吗?向导带我们走进一户人家,敞开的门进去像一个小门厅,摆放着水桶等物件,只留下一人的走道。旋即转弯踏上几个土台阶后,我们就来到了正屋,向导让我们坐在一张“双人床”上,等眼睛适应了屋内的光线后,我们看到屋子中央炭火未息的“灶头”,大大小小的锅盆容器,最显眼的应该是油灯吧?显然这儿是一个多功能场所。

 

     进门时就像要钻进蜗牛壳一样,进入屋内又像是来到一片树林,树干是“钢筋混泥土”框架撑起整个房子,树枝是砖头瓦片,垒起屋子的墙壁,铺就了屋顶,泥巴牛粪是水泥,里里外外填补着漏洞,黢黑的屋子没有窗户,白天的采光来自于墙上的一两个小圆洞。

 


     妈妈背后的门洞是一个小套间,进去就上炕,这里是孩子们的“卧室”。向导说,村上每一套房子的固定住户是妈妈和她的未成年孩子,爸爸的“家”是流动的。



     我们坐的炕上是整张的牛皮,光亮可鉴,我想是没有经过现代的精加工处理的。

 


     从旋转屋门猫腰出来,很难适应外面刺眼的光亮。

 


   准备午饭的母亲和她的孩子。

 

   向导接过男孩采摘的“草根”对我们说:这是可以治病的药。

 

   对于陌生的人,孩子们永远有着好奇。

 


   牛是马赛人的财富,凭它可以娶妻生子,同时,牛也给马赛人提供着食物——牛乳、牛肉、牛血等等,所以,这样的画面很美!

 

   向导带我们来到了“育婴房”,这些小牛犊出生没有几天,有的还站不起来呢。

 

   3、贸易集市   




   村内参观结束时,向导提出去看看妈妈们的手工艺品,多少买一点,也算是给妈妈们几个辛苦钱吧,这样一说,我们也就难于拒绝了,于是我们来到了村外的一条土路上。那些铺在地上的布,可能就是她们身上的斗篷吧?地摊上的物品五彩缤纷,只能粗看,拿起来细瞧,粗糙不堪,这些东西买回来送不了朋友,留着自己也不会佩戴,见我们没有要买的意思,向导再一次提出了请求,我们只好挑了3样小玩意,就当买个念想吧,可一问价,吓我们一跳,这是打劫呀,比酒店小卖部那些精致的玩意贵几倍的,于是果断拒绝,还好,他们也不再强迫了。

 

   4、学校募捐









   离开“贸易集市”,向导提出去看看学校,正好,我们还从国内带了些糖块和圆珠笔呢,这下可以派用途了。

   学校就是一间木板房,孤零零地立在旷野里,这单薄的“身板”怎能抗拒龙卷风呢?
   教室里坐着三十几个孩子,光头光脑的,根本无法辨别性别,只有那些穿裙子的可以肯定是女孩。孩子们以稀稀拉拉的掌声欢迎我们的到来,又集体合唱了一首歌算是表演的节目,接着,“红披风”喊一个男孩上前。这孩子似乎训练有素,照着木板壁上隐约可见的26个英文字母,大声领读起来,教室内交替着单调和响亮的A-A,Z-Z。孩子们的“勤学苦练”刚刚结束,向导就不失时机地介绍说,学校是村里人自己建的,并非政府出资,老师也是义务教学,希望我们可以为学校赞助一点钱……看着这个不能再简陋的“学校”,还有眼前这些脸上盯着苍蝇,拖着鼻涕的孩子,我们怎能不“慷慨解囊”呢!

  “善款”交给了老师,还有糖块和圆珠笔。事后也和老公嘀咕过,他们两人会私吞我们捐助的钞票吗?哈哈,就当我们是小人之心吧。

   

   5、自来水井




   学校出来,向导说带我们去看看全村人喝水的地方。打井、修井都是政府做的,村里有专人管理,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向全村各户供水。向导再次提出希望我们捐助,来改善一下供水的环境,好一个见缝插针的募捐者,这次,我们拒绝了。

   离开村子时,向导又问我们要了小费——100肯尼亚先令(Khs),而我们给他3500(Khs)的进村费时,并没有提小费的事。有“文化”真好,会说英文更好,感谢他的一路陪伴和介绍吧!

    

   再见,安博塞利旁的马塞村落!

   一直在想,马塞村落的原始风貌和自然生态是我们来这儿的诱因,远古的神秘,原味的浓烈,原样的质朴增添着一分又一分的魅力,让每一个来者诧异、新奇。可是,当我们面对这种远离现代的游牧生活,低矮无光的居所和到处飞舞的苍蝇时,又感叹这儿的贫瘠和落后,又希望政府能够改善他们的现状。

   这两者之间孰轻孰重,孰先孰后,能够得以平衡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野性的呼唤(三)走近马赛人部落 摄影/文:卢洁贞 (2010.8)
从马赛部落看到的非洲
马赛马拉草原上的马赛村【肯尼亚之旅】
【坦桑尼亚】保持原始习俗的东非马赛人
这样的野奢游 带给你一个意想不到的非洲
怪事!缅甸小村庄村民,近期到处找牛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