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书个人经验谈
理论篇,愿大家共同进步

和大家一样,我也是一名“在路上”的普通书法爱好者,在我的心里也有一个线条散步的梦。虽习书有年亦收获颇丰,但是对照自己的目标,差的还很远很远。回顾习书路上的点点滴滴,我走的弯路实在不少,对于歧途之误、耗时之憾我感慨良多。很荣幸,6月份当上了版主,在这个论坛我收获了很多,现如今作为版主我有义务、更有责任适时地给广大书友提出自己的意见或是建议,避免他们走我走过的弯路。
       艺术离不开批评,批评是为了更好的进步。我比较喜欢说不足,许多书友可能不大喜欢,但平日里我的点评只是我的一家之言,不一定对,但一定是我最真实的观点,取舍的自由在每个书友。言归正传,就我看的一些帖子而言,我发现大家有几个很明显的共性问题,我觉得有必要专门发个帖子一吐为快:
       1.理论读得少,甚至是不读。我不是理论狂,也不喜欢为了明细某个概念而纠缠,但是我非常看重理论的作用。特别是书法这样一项博大精深的艺术门类,没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一定不可能取得多大的艺术成就。拿咱们这个论坛来说,临习版多数是临帖的作品,那么,什么是碑,什么是帖?什么是笔法?碑帖笔法有何区别?什么是绞转?什么是线质的扁薄······可以说多数书友对于这些必须要搞懂的概念却仍然处在一种含混的状态,故而说不清、道不明、写不出,笔下难以见到甚至见不到原作最核心的精神。
       2.取法的问题。艺术风格多种多样,任谁也无法说个高低之分,但取法一定是有高低之别的。举个例子,仅就隶书的线条质量这一点看,恐怕谁也无法否认《石门颂》的圆实、高古、灵动鲜有匹敌者,这就是取法高。按照这一法则,对于看重隶书线质学习的书友而言,最理想的取法是不言自明的。我想,书友们都希望自己花时间得到的是最精华最高妙的宝贝,没有谁希望自己苦苦临池学到的是一些没多少含量的东西,如此,请看重”取法高”这三个字。
       3.看字以及学习的方向。平日里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我们都要避免“眼高手低”,而书法的学习恰恰需要一定程度上的“眼高手低”,原因很简单,写字和看字都要有一定的功夫,会看字才能看出自己的问题,知道什么该加强、什么必须杜绝。看字的功夫和下面的学习方向的把握又是密切相关的。记得欧阳中石先生有个观点“学习书法有三个问题要搞清楚:从哪来、站在哪、往哪去”(大意如此),可谓精辟,什么意思呢?说的就是要知道自己在过去临过帖子里学到了什么、当下的得与失分别是什么、下一步该学什么?由此来看,不少书友的学习十分盲目,各种帖子穿插,而且风格毫不相干,临习也没有一个侧重,这样的学习只能是浪费精力,书友不可不为戒。
       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肯定不止上述的几点,但是恐怕都离不开上述几个问题的范畴,今天,我着重说说解决的办法,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个人的一些经验,不一定适合每个书友,取舍的自由在大家。
       1.中国书法一路“写”来,在历史的长河中凝结了浩如烟海的理论经典,在理论经典的选择上对于当代的今人而言,如何着“眼”的确要费一番功夫(古人很喜欢意象化的比喻,对于今人而言可能不是那么好懂)。理论读多了会增强人的思维逻辑、加强大脑的思辨性,会让人更聪明,所以我很看重理论的作用,这个部分我尽量说的细致一些。对于有古文基础和一定技法功底的书友而言最合适的就是抱着上海书画版的《历代书法论文选》《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硬啃,坚持下去,对于各种理论上的障碍一定都能够打通,但是这个办法不适合多数书友。
       第二个方法就是针对多数书友的捷径方法(分三步):第一先从今人的理论读起。原因很简单,现当代艺术家的语言和文章写作习惯比较接近我们这个时代,读起来不会有太大的困难。如何取舍呢?艺术要盖棺才能定论,对于当世的艺术家,相关的评论多少会有顾忌,作为后学的我们不一定会听见真实全面的声音,但是对于逝者,相对比较客观(不管是对书家书风的评论、还是书家本人的理论见解,多数都有一个比较公允的社会评价,拿来参考大致不差)。像林散之先生(一生临池不缀、游艺于碑帖之间)、白蕉先生(以箫散、高远、淡雅的书风直追晋人)、沈尹默先生(海派“二王”大家,二王笔法较为纯熟)、陆维钊先生(碑学大家、对于理论多有个人精辟见解)等等等等,这些老先生的书名基本不存在太大争议,理论也较为大众所接受(而且他们的学习取法都很正统),拿来细读肯定不会走弯路,最有利于理论的快速积累和一些大致共通的审美评判,一句话,读懂这些逝去大家的理论就基本树立起了一个明晰的、纯正的理论标尺,对于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大有裨益。记得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刘正成先生主编的《现代书家书论》,大家可找来看看,非常经典的一本书。第二,慢慢涉猎一些当代书法理论,这典型的就是学院派的一些理论。何为学院派?学院派最大的特点就是有最完备的训练体系和最为前沿的理论体系(能不能立得住要留给历史检验,但是可以作为一种思路值得我们学习参考)。本人首推中央美院的邱振中教授,他有着很深的西方哲学和美学修养,行文习惯偏西化,许多书友读起来可能不太习惯,但是对于一些概念,个人认为他讲的透彻简结,没有太多的弯子和古人书论里头惯用的意象化比喻,读了就一目了然,他的一些著作大家可找来看看。还有就是张俊东先生的《二王笔法及其流变》,对于写帖的朋友会很有帮助,大家也可找来看看。第三,有了一定的理论积累以后,就可以关注网上各种观点了(不局限于书家,正所谓高手在民间,许多网友的理论也是很新颖独到的),有一定的理论鉴别力就要在广度上进一步加强了。这个就不胜枚举了,像经常有书家在网上和书友们在线交流,里面一定会有我们没听过但却很有道理的只言片语,我们就要注意收集,做个学习的有心人,学习无止境嘛。
       2.取法的高低离不开书法的眼界——这既牵涉到理论水平又和审美能力密切相关,理论水平的提高在上一部分我做了细致的分析,下一部分我着重说说审美的提高方法。
       3.眼界的提高。眼是一定要高于手的,不然何来眼界、何来审美?首先要读理论(我本人因理论空白的桎梏而导致歧途不断,书友千万引以为戒,重视理论的作用)。其次要多看(这部分有两块):一是要多读帖,临帖要读帖(着眼于每个字的细节,求形似),这个大家都知道,读得越细越好。平时有时间也要读帖,揣摩字形、笔法、章法(求神似),两者结合,对于临字的功夫会有长足的提高。二是古代看经典法帖,现代看各大名家经典名作(这部分涉及一定的鉴别,大家要注意),当代看各种国展、兰亭展、中青展里面的精品,也许一开始看不懂,但养成习惯,有时间就看那么几张,久而久之给你一张字你慢慢就会有一个情感上的导向,也许没办法系统地讲个一二三,但能看出好还是不好了、属于上品还是中下品了,这不就是进步么?再次,看名家的点评文章,当代首推福建师范大学的朱以撒教授,他的评论最为全面客观,从字法、章法到墨法——一张作品里所涵盖的必要信息他都能站在一定的高度作出准确的分析,如果你抄录的是现当代的散文,就连文字内容的好坏他也能给你说上几句,有些书友可能看过他的评论但不喜欢,但我认为他的评论特别开阔审美视野,不读可谓憾事。最后,当你到达技法层面对自己已经不存在障碍的时候就到了该回归大道的时候——美学,书法是线条的美学,要从根本上提高审美水平和构建线条美能力就必须从美学上寻求进一步的突破(当然,一书友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读读美学,一定有好处的)。美学的效果不温不火,你求她来她不一定来,但是在某个无意间她就悄然飘进了你的笔毫,在墨的摩挲下和纸面擦出了前所未有的氤氲和韵致(也许这就是“无意于佳乃佳”?)。这部分如果要展开讲,恐怕不是一个小小的帖子能够说完,在这里我推荐几本简单易懂又隽永耐品的经典之作给大家:李泽厚《美的历程》(厚积薄发的一本小册子,但是才气横溢,时有经典之笔)、宗白华《美学散步》(像一个长者,谆谆引导你对美学展开体验)、朱光潜《朱光潜谈美》等等,中国古代对美学有深入的体验式叙述,但是不成系统,散在诸子百家(《庄子》比较多)、历代文论画论之中,想了解的朋友可以找来中华书局过去出版的一套《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仔细看看,对于传统之美就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了。如果有兴趣拓展视野,可看看西方康德、黑格尔等人的一些经典之作,讲得很细致、深入,但是读起来会让你想撞墙。
       个人经历的一家之言,供大家参考。愿读者诸君有以谅我、大方之家有以教我。第二篇(技法篇)也已经完成,欢迎大家指导

第二篇(技法篇)


这是一篇突如其来的文章。因为我的计划里没有它,我不准备谈技法——自己并非名家,更不是专业书法工作者,在书法屋这个藏龙卧虎的地方,我自己的学习都还很不够,所以我仍然只是站在我的经历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体会。
    感谢朋友们的抬爱,不少朋友私下表示希望看到我就具体的技法展开讲讲,一方面我很欣慰——自己说的一些真心话能够得到大家的关注;另一方面则是惶恐不安。“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技法的具体运用其实没有多大言说的价值,当一个习书者达到一定高度以后,有些问题的答案是不言自明的,而且什么时候用什么技法这也是一个很难说清楚的问题。
    这篇文章我着重从理论上说说个人对于“技法是什么、为什么重视技法、如何看待技法、怎么获取技法”这几个大问题的理解,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不过,别人分享的只能是经验,具体的实践还要靠自己。
    垂髫之年初识翰墨,且所见鄙陋;未及弱冠方才渐入书法大道,迟矣。好在大学时间充裕、资料丰富、名家辈出,学习并不晚矣。下面是重点,我说说自己在技法上的学习和实践体会。
    1.技法是什么?这个问题看似大家都知道,但不少朋友没有完全弄明白。有人对概念都很清楚,甚至可以鞭辟入里地跟人来一场笔墨之辩,但遗憾的是在具体的书写实践中,笔下没有丰富的、具体的技法支撑,这就只能说他的学习还停留在理论认知阶段,现有的理论储备不能称之为技法。所以,读和写是两个不同、但却是互动的过程,大家要注意,二者不可偏废。不仅要知道怎么写,更重要的是要能写,写得出才是你掌握了的技法,要做到“手受之于心”。
    2.为什么要重视技法?技法是一个积累的结果,以运笔为例,点横竖撇捺就是技法的具体体现,越往后,技法要求越高——既要掌握一定量的技法、每种技法的运用又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准。想要在书道上渐行渐远、渐行渐精彩的朋友离不开技法的学习积累和灵活运用。你可以不用,但是不能不会。比如说,笔画有虚有实、有方有圆,有些书家他在特定的书写习惯下就擅长写某一类的笔画,比如孙伯翔先生,多以实笔、方笔面目成作,但看他一些不常见的作品可知,他虚笔、圆笔写得一样到位,所以,这只是个运用问题,大家要思辨看待。
    3.如何看待技法的获取。技法的获取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要么是通过直观的学习,要么是要通过理论的学习并积极实践才能获得。在当下的中国,以科班生的身份系统学习书法的朋友还不多,多数书友还是靠自学或私下拜师。有理论作支撑,一些不会的技法可能你悟着悟着就搞懂了,一写也的确差不离多少。理论就是这么强大,大家务必要重视理论的作用。理论的学习可看我写的前一篇文章:http://www.shufaw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14759   
    4. 如何学习技法?这是一个大问题,要系统论述,估计可以写本书。我大致按照邱振中先生的观点,从平动、提按和绞转三个层面论述技法的学习规律;学习主体我按照初学、中阶和高级三个阶段进行概括,并将学习主体和技法学习规律结合在一起说。
   (1)初学以“顺眼”为导向。先说一下,初学、中阶和高级三个阶段我不以年龄和学书时间长短来划分,划分的依据主是习书者的书写水平,而初学就是字的行笔无法平稳、结构尚不平整、章法无序。我们都知道取法要高,但于初学而言,强调法之高其实不利于兴趣的培养。有几个初学楷书的喜欢《石门铭》或者《郑文公碑》?传统的方法是选唐楷入手,因为唐楷法度较为完备,初学者比较容易找出规律走上书法正道,但是我个人倒认为只要是正书,都可以选为初学。拿我爱人来说,她想学书法我就让她自己选字帖,结果她倒看《石门颂》挺对眼,但我不同意(毕竟《石门颂》风格过于高古、技法要求比较高,变化大,不适合一个完全没练过书法的初学者),后来她选的是《礼器碑》,唐楷倒是第三阶段才写,一路练下来效果也不错,没出什么问题。所以个人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前人推荐的主要碑帖放在一起,看谁顺眼就选谁入手,但切不可心猿意马、三心二意,选定了就要认真临。初学阶段技法的学习以常用的和实用的为主,像绞转、裹锋书写、跳锋、断笔等不在初学之列,一是太难,二是用不上。简而言之,不管学哪种书体,初学者的技法掌握以确保能在相对的平面中平稳运笔为主(也就是笔管平动状态下的大部分笔法以及少量的弹跳笔法),各种技法经过这样一概括,也就一目了然了。大家再结合一些讲得细致的书法教程思考,也就不难得出答案了。
   (2)中阶以“博采”为目的。中阶者经过初学的积累,字法、笔法、章法都初步立起了一套自己的规范,也萌发出了一些个人的审美取向和学习意识,就书写而言,能够写出较为合法度和些许艺术美感的作品,临摹的功夫也有一些了(绝大多数书友都徘徊在这个阶段,不进一步学习且沾沾自喜于一点个人习气而误当成风格者则直接落入歧途,离开书法大道,堕入不入流的旁门左道。不断学习、精益求精者则能够将技法障碍基本打通,并进一步向高级迈进。要想成为在历史上立得住的名家除了要不断加强技法灵活运用外务必加强书外学养的积淀,并持之以恒)。所以在这个阶段要充分学习一切有益的技法(但大量使用且同时凡违背生理规律的技法基本可以断定为无益,知之即可,可学可不学,如回腕法),只要你不会的就都可以学,并充分打破书体的藩篱,学会融汇。比如,练唐楷的你发现自己的用笔扁薄,那么不妨跳出楷书,从厚重古朴的篆隶入手寻求突破,这样有几个好处:一是改掉了毛病;二是学到了新养分;三是学习的转换自然而然(转变和突破是为了改掉毛病,朝三暮四式地见异思迁不在此列);练北碑的同志发现自己下笔刀锋过重、行笔刻板不妨写写圆转纯熟的帖学作品。到了这个阶段,平动、提按和绞转三个层面的笔法都应该尽可能的掌握,但重点是学习绞转笔法我再一次提醒大家,绞转的笔法一定要学,而且要学好,这是笔法、线质以及整体作品面目今古之别的一个重要技法,大家一定要掌握并有意识地勤加运用。具体讲解大家自行上网查阅资料。到了中阶,大家务必让自己的笔能进能退、能跳能定、能提能按,甩得开也收得拢(中阶是能够做到,还没有熟练做到,但求融汇、不求贯通),这样,写出来的字不仅有法度而且开始有味道了。另外,说一下中阶的临帖水平,要做到拿起笔随便临一家没有临过的帖,要有七成形似和五六成的神似。
   (3)高阶以“再现”为追求。我们通常讨论一件作品很重要的就是看作者学得谁,笔画和取法是否都有本,自己的面目又占多少。到了这个层面,技术不应当有障碍,而且能够熟练运用已经学得的技法而不逾矩,用得恰到好处、恰如其分。平动、提按和绞转三个层面的笔法都要能够运用纯熟,没有技法上的死角,但这仅是前提,真正要做的工作是让自己学过的技法能够“贯通”,而不是简单地嫁接,写到一起,能让人很容易地区分开这笔是学王、那笔是学赵、最后一笔是米字······要让人觉得像王非王、似米非米却又亦米亦王,这样的融合才是成功的。有个办法,在同一书体中,当你学完一家马上换另一家,却又以之前的风格临摹,这样,最有利于加深临习的效果,个人认为比背临效果还好,比如用圣教的风格临蜀素、用蜀素的风格临祭侄稿等等,方法的选择上只有大原则,没有具体的对与错。只要不违背大原则,在有意识的情况下,没有什么新方法不可以尝试。大家不仅要敢于创新,重要的是善于创新。
    值得注意的是,不管在哪个层次,如果在比较超前和科学的书法意识、深厚的学识或学养以及丰富的人生经历这三者里努力再加强一两项,技法的进步会快很多,今后的学习也一定会更为顺畅。
    以上仅为个人的一家之言,欢迎大家批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启功艺术初窥当代书法
楷书的分类及临摹
以图示方法详细解密书法之笔法:平动,摆动,提按,转切!
书法基本笔法之摆动、平动、提按及使转手绘图解教程,值得收藏
“当代章草第一龙” 龙育群作客长图论书法:别出心裁,自成一家
书法空间——当代书法 http://www.9610.com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