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民居建筑的消亡,是否也是历史文化的消亡?
撰稿: WebMaster 作者:耿闻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文化与文物研究所副所长周学鹰教授近年为了解古民居保护的现状,曾走访了全国众多历史名城古镇,积累了大量资料。他认为,目前全国古民居保护、研究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总体来说,喜忧参半。
    古民居保护之喜
1.全社会保护意识普遍提高目前,全社会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普遍提高,下至普通百姓、上至政府部门都能积极参与其中,不少地方政府还出台了保护条例,出了保护规划,投入了巨额保护资金。
2.研究得到专家学者重视
    全国传统民居的研究正逐渐得到专家、学者们的重视。有关部门还成立了全国性的科研组织、机构,如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中国园林学会传统民居研究会、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传统民居专业委员会等。在全国高校中,如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都相继成立了专门从事研究传统民居的科研机构。
3.相关保护工作逐次展开
    有关部门正在进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评定。同时,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开展,也极大地推动了全国古民居建筑的保护、研究、传承等工作。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文化繁荣,为全国古民居的保护、研究、继承及其开发,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文化环境。
    古民居保护之忧
1.重开发,轻保护
    目前在加速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面貌等也在迅速改观,不少被破坏,甚至名存实亡。特别是有的地方政府和部门,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片面理解,使得不少有特色的乡村景观快速消失,传统民居自然难以幸免。个别专家和领导,在古民居保护、继承、开发、利用过程中,对传统民居自身的优缺点,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尤其是不少地区,因经济发展缓慢,城市建设重开发,轻保护,个别政府部门和企业领导认识不到位,甚至几乎没有斟酌、理解,就已造成古民居拆毁。
2.认识误区
    不少地方政府及一些普通百姓对民居保护存在不正确的认识,总认为传统民居就是落后,是不现代、不气派的代名词。殊不知稍加改造、增添现代化设施的传统民居不仅完全可以适应现代化生活,而且减少材料浪费、污染,还具绿色、自然、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等巨大优越性,利于人们身心健康。
    现在,一些地方领导和老百姓,还没有认识到传统民居建筑遗产,实际上是体量最大、分量最重的历史文化,是一种具有持续生命力的宝贵资源。
3.独具历史文化意义
    中国古民居建筑遗产,是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中最重要组成部分。建筑遗产组成的村落、城镇、城市及其历史街区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创造出一个个空间场所,不仅是人们生活、工作、交往、游嬉的物质载体,更由于置身这些场所,人们将潜移默化地受到性灵影响。
    没有建筑遗产作载体的所谓历史文化,是空洞、乏味的。这是建筑遗产独具的历史文化意义。
    全球90%以上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都是建筑遗产或建筑遗址,人类创造体量最大、数量最多、分量最重的物质财富就是建筑。不少时候,建筑遗产甚至成为一个民族和国家的象征,如北京天安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美国白宫、法国凡尔赛宫等;或作为民族、国家的精神文化寄托,如中国长城、韩国崇礼门、希腊雅典卫城、法国巴黎圣母院、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等。
    建筑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巨大,无与伦比。
    一个地方古民居建筑的消亡,也是一种地域历史文化的消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平均每天消亡1.6个 传统村落保护迫在眉睫
前沿探索|程美信:最后的汉族古村落
现代文明下的“千村寥落”
凉州十七巷简介——文庙街区
水墨田园——安徽民居
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他指出保护民族建筑文化4点建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