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有了人才和市场保护传承的路才能走得远
 外着锦袍,身插护背旗,并融入了趵突泉、黑虎泉、卧牛泉等不同名泉元素,在济南泉城路芙蓉街中段的一家小店里,笔者发现了老济南人熟悉的“兔子王”。它是济南最具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品之一。在山东,失而复得的不仅仅有“兔子王”,“面塑”、“泥塑”、“皮影”、“剪纸”、“刻瓷”等民间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而记者在采访时得知,重视人才培养和关注市场发展,才能让非遗商品的传承和保护之路走得更远。

    □徐梅“非遗”艺人抱团取暖

    在济南面塑师刘玉超眼中,最近十年,济南的面塑、剪纸、蛋雕等民俗遗产,由濒临失传到产业复兴,正逐渐得到市民越来越多的关注。“最重要的是,由各自为战、艰辛度日到抱团取暖,许多手工艺人开始以自己从事的事业为荣,获得了更多的尊严和自信。”

    刘玉超说,转变,是从2002年济南市民俗艺术馆成立之时,才悄然发生的。

    “这些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对民俗文化、民间艺术等非遗项目进行抢救。”济南市民俗艺术馆馆长刘学斌说,作为当时全国第一家民俗艺术馆,从确定工作宗旨开始,他们面对的是前所未有的工作难度和服务群体。“调研时我们发现,大多数民间艺术家认为自己从事的工作没有任何尊严可言。他们在马路边摆地摊卖手工艺品,缺少相应的保护,打扫马路的清洁工就可以把他们吓跑。”刘学斌说。

    被现实触痛的刘学斌暗暗发誓,“作为济南人,我要将老济南文化的根留住,好好传下去!”十年间,济南市民俗艺术馆对民间艺术家实行抱团取暖的措施,抱团参加各种节会、到国外进行文艺演出、整体对外营销。在很长一段时间,辞掉工作专门制作“兔子王”的杨峰没有很多收入,在参加政府部门组织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到新加坡等国展示时,“兔子王”受到众多外国人的喜爱,增强了杨峰将这项民俗遗产发扬光大的信心。

    通过政府的一系列活动,许多民间艺术家们,成为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他们的品牌形象得以塑造,尊严的树立改变了他们原有的价值观念。“思想决定命运。”刘学斌高兴地告诉笔者,十年间加入民俗艺术馆的艺人有近千人,很多的民间艺术家们在城市安家落户,更有不少从摆地摊实现了向企业家的转型,生存问题得以解决。十年间,济南市民俗艺术馆对非遗的抢救工作也逐步突破了地域的限制,从济南开始,逐渐扩展到山东全省,甚至河南、河北、内蒙古、甘肃等地的艺人也到济南市民俗艺术馆来寻求发展之路。

    人才是传承的关键

    在对民俗遗产的抢救步入正轨之时,刘学斌遇到了“非遗”传承中最棘手的问题——“人”。

    “除了作为个人爱好,很少人愿意把民俗艺术作为一项职业,终生坚守。”在与民间艺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刘学斌发现,“非遗”保护首先是人的问题,像脸谱、面塑、皮影这些民俗遗产,真正出精品的,都集中在一些有固定工作、稳定收入,能潜心研究艺术的退休人士当中。其余的民间艺人,大部分是下岗失业人群、农民工,并以此作为养家糊口的手段。由于受到个人文化、家庭背景、工作条件的制约,艺术造诣上很难再出精品。

    “既然成立民俗艺术馆,就应该做到抢救、继承和发扬的综合开发,不能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黯然消失。”刘学斌说,“2004年,济南市民俗馆研究成立了当时国内第一个民俗艺术学校,目标就是通过对有文化、有素质的非遗爱好者进行科学、系统的教育,培育民俗遗产的高端人才。”

    据刘学斌介绍,经过十年的发展,济南市民俗艺术馆已经发展到皮影、面塑等22个专业研究所、4个艺术表演团队的规模,研究所所长基本均为全省乃至全国领域的领军人物、顶尖大师,完整地构建了民俗文化研究、民间工艺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格局。截至目前,民俗艺术学校培养的民间艺术家数以千计,许多艺术家的口碑已经扩展到国外,而且还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收益。除了精选出优秀人才,为民俗遗产向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培训学校通过对中低端艺人的培训,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促进了就业。

    “虽然人的问题确定了解决的方向,但很多人对传统的非遗工艺从思想深处仍存在偏见。”刘学斌希望正规的院校能够设立“非遗系”,进行学院化的培养。理论和学术上的培训,能从思想深处对人们进行观念的灌输和扭转。“国家每年都有非遗专项资金,但这部分资金在当下的生存状态下并不能全部用到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上,却可以通过对院系拨款的方式使得这部分资金得以落实。”

    以品牌保障质量

    “没有很好的展示、销售平台,民俗遗产还是很难存活。”在很长一段时间,辞掉工作专门制作“兔子王”的杨峰没有很多收入,“过年甚至没有钱给父母买礼物,心里很难受。”菏泽市民俗艺术馆也曾表示,弦索乐、戏曲、坠子等菏泽地方民俗项目由于缺乏市场,每年仅有的几场演出无法支持其发展,而依靠国家的扶持资金又非常有限。

    “政府每年都会举办全国非遗展,从资金扶持上抢救濒临灭绝的非遗项目,但从长远来看,显得杯水车薪。老一辈民间艺术家相继故去,没有市场激励,就不会有年轻人追随。非遗应该找到市场化的出路。”刘学斌说,五六年前,济南市民俗艺术馆开始意识到,民俗遗产不仅是传承,还要实现生产性保护,“有了市场,保护就水到渠成了。”

    民俗遗产市场化的过程中,济南市民俗艺术馆发现一个现状,非遗项目多数由个人单独注册,杂乱无章,缺少监管机构,质量参差不齐。“一个地区缺少统一品牌,都是个人行为,根本无法占领市场。”刘学斌说,在品牌推广上,大多数城市都缺少这种战略性的目标和手段。

    经过一段时期的筹备,济南市民俗旅游文化产业协会代表济南将济南剪纸、面塑、蛋雕等民间工艺品申请了统一商标,名字叫做“济南府”。“这是一个地理性的商标,更有利于品牌的塑造。”刘学斌说,“济南府”商标可授权有资质的民俗艺人使用,但必须符合统一的质量标准,以此提高民间手工艺品的质量和诚信度。

    市场化既保护又创新

    “有的民俗遗产一旦迎合市场,传统魅力就丧失了。商业气息太浓,反而容易加速民俗遗产的消失。”对于民俗遗产的市场化,济南面塑师刘玉超还存有一丝担忧,“民俗遗产只有在坚持文化不能动、代表的地域特征不能动的原则上,才能确保在推向市场的过程中不遭到破坏。”

    “民俗遗产必须推向市场,但在市场化的过程中,艺术品也要区分档次。老民间艺术家亲手制作的艺术品属高档精品,代表着民俗遗产的最高水平。但一些可以规模生产的产品,也应该开发出来,作为普通艺术品来对外销售。”对于如何保留民俗遗产在市场发展中的传统魅力,刘学斌做了区分。

    作为国内著名的民俗艺术学研究专家张士闪认为,与普通的文物古迹不同,民俗遗产具有一定的活态、动态文化内涵,需要活的传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不断创新。对于张士闪的说法,面塑师刘玉超表示了认可,在面塑的市场传承之路上,他进行了一些创新尝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内容和形式进行了创新和改造,深受现代人的喜爱。

    张士闪还认为,民俗艺术是在千百年间形成的,大部分民俗所面临的危机在加重,部分戏曲、传统舞蹈等如果直接推向市场只会加速消亡。对传统民俗艺术应该先保护,让它们有生存的环境,增强其对现代社会和市场的适应能力,然后选择适合市民需要的进行市场化,增强其造血能力。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在非遗保护中,市场化尚需立法等一定的配套设施。笔者在对许多民间手工艺人的采访中了解到,很多民俗遗产的市场前景不错,但仿冒品很多,对工艺品的发展造成了冲击。只有非遗的法律制度逐渐规范,市场化的保护路子才能走得更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济南面塑美在何处?传统与创新结合出山东手造一枝花
济南非遗保护八年摸索中前行
济南面塑
济南公布211名市级非遗传承人和450个市级非遗项目
中华面塑艺术
魅力山西(民俗篇)| 山西人捏的面塑,那叫一个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