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驴友”与“背包客”的内涵辨析

    “背包客”所提倡的是一种独立自主的理念,以谋求个人发展为目的而进行的深度体验式旅游,而“驴友”作为网络催化下的现代文明产物,更加注重集体主义观念,并将“户外”的理念融入到旅游活动中去。尽管“驴友”与“背包客”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但是在追求深度的旅游体验、增强社会交往能力、寻求精神愉悦等旅游动机方面等都是相同的。

    □朱莎

    “背包客”源自西方世界,主要是指那些从事背包旅行的旅游者,它产生于17、18世纪的欧洲,与特定国情背景下的文化传统与社会事件联系甚密。相较于“背包客”而言,“驴友”在国内的辩识度更高,最早是由一些接受西方教育的海外人士引入国内,这些海归人士受到西方背包旅游文化的影响,将背包文化的理念借助网络平台引入中国,依托网络获取信息的便利性,西方“背包客”所崇尚的自助文化在网络上得到推崇。虽然“背包客”与“驴友”在其外在形象上极其相似,但伴随着互联网文化的发展与中式文化的融入,“驴友”逐步呈现出异于西方背包旅游群体的一些“中国式背包旅游文化特色”,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活动内容及深层文化的差异。

    一、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

    关于背包旅游的社会历史根源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教育为目的泛欧旅行(GrandTour),参与该旅行的人员主要是一些上层社会受到良好教育的年轻贵族,他们在家庭教师或向导的陪同下,将其作为一种“通过仪式(RiteofPassage)”,旨在通过旅行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学习语言、文化和艺术(朱礙,

    2007)。通过与社会接触的方式,让年轻人变得更加成熟、独立与自信,由此泛欧旅行作为一种教育方式的文化传统延续了下来。另外一种说法是认为背包旅游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青年运动——候鸟运动,工业革命促使德国进入社会转型期,并出现新旧两个社会阶层的分化,旧市民阶层将古典教育视为“自在价值”,产生怀旧心理,反对工业文明,批判现代性,在旧的价值中寻找精神家园成为这个时代的主题,造成德国社会开始出现一种“青年崇拜”的思潮。参与“候鸟运动”的成员大多为青年学生,他们穿着中世纪的服饰,使用自己的问候语和识别口哨,在反对工业文明,回归自然的理念指导下,在德意志土地上漫游和采风(曹卫东,2013)。无论是哪种说法,可以确定的是,西方文化中的背包旅游的产生都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密切相关,而背包旅游文化所崇尚的独立自主、崇尚自然、社会交往、增长阅历等旅游动机都可以在社会历史根源中找到原型。

    “驴友”一词则是源自新浪旅游论坛,运用修辞和谐音的手法造就的专属名词,谐称“旅友”和“旅游”。“驴”在中国传统语言文化的运用中,多为贬义词,如:“黔驴技穷”、“好心当成驴肝肺”、“驴唇不对马嘴”等,“驴友”则通过诙谐幽默的表现手法将“驴”从贬义词转

    化为中性词(曾毅平,2003)。“驴友”与“背包客”运用的都是形象化造词手法,但是“驴友”中的“驴”同时还体现为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以至现在很多“驴友”在网络上称其为“自虐”,主要是指那些需要进行长途跋涉、野外露营、背负较重户外用品的旅游活动方式。“驴友”流行得益于上世纪90年代BBS的兴起,该词最早出现于1999年创建的新浪论坛旅游版块,俗称“驴坛”。论坛通过发布来自海内外各地网友的原创旅途记录来聚集人气,这也是国内旅游攻略的最初形态。旅行记录的内容大都是“驴友”的亲身体验和感悟,所到之处也都避开传统热门景点,选择民风纯朴、贴近自然的乡郊或野外。也有海外的旅游爱好者发布一些国外知名旅游目的地或绝美风光地,通过文字描述和上传精美图片,将所到之处的自然风光与民间文化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激发人们对于旅游的向往及大自然的热爱。该论坛对“驴友”的解释是:“驴”是取“旅游”中“旅”的谐音,“友”则是“网友”中的“友”,“驴友”就是一群喜欢旅游并通过网络互相交流熟悉的人。能被称为“驴友”的人是旅游人群中的少数自助派,外在表现是拥有自助旅行者使用的户外装备,内在的要求是自主的精神和共同的价值观念(浪子燕青、无家的人等,2003)。该描述给出“驴友”一个较为清晰的定义,也反映出“驴友”是基于网络平台而发展起来的事实。随着旅游论坛内容的日益丰富,“驴坛”开始聚集了众多旅游爱好者,并时常有网友发出旅行征友活动,各旅游爱好者之间以“驴友”称呼,论坛管理员也专门设计

    了“驴标”以方便“驴友”们之间沟通交流与组织外出活动。2003年该论坛在改版以后增设“驴友同行”版块,为“驴友”旅行征友和发布旅行攻略提供了一个专门的平台,鉴于该称号朗朗上口,又能生动形象地描述这类特殊旅游群体,故而被大家广为流传。可以看出,“驴友”在国内是一种现代文明的象征,而互联网则像是一个催化剂,将“驴友”的内涵与外延不断进行放大。

    二、旅游活动内容的差异

    与“驴友”和“背包客”相关的旅行方式主要涉及两种:自助旅游和户外旅游。国内“驴友”参加较多的主要是户外活动或户外旅游,而国外“背包客”的主要活动则是自助旅游。其中户外活动是休闲学领域的活动形式,户外旅游是户外活动的一部分,自助旅游则侧重于强调“自主性”,各种活动类型的价值观不同,因而无法放在一个维度里进行辨析。这里只对为何产生这样的差异进行解释。

    (1)与国内的旅游业发展背景不同,国外的旅游业是在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政府为了满足国民自发产生的旅游需求而发展起来的,因而国外大多是以自驾形式为主的自助旅游方式。基于这样的社会背景,“背包客”仅作为参加自助旅游活动的一部分特殊群体而被关注。国内的旅游发展模式是一种带动式发展,改革开放初期,旅游业作为重要的赚取外汇收入的经济手段,在这种发展模式的带动下,国民的旅游需求是被动的引导式发展,在经济水平有限的条件下,经济实惠的团队旅游便受到国民的喜爱。在互联网发展的

    今天,信息获取的便利性解决了旅游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得传统大众旅游市场中一部分有特殊旅游需求的人转而选择灵活性较强、自由度较高的自助旅游,所以,国内的自助旅游是基于传统的团队旅游模式而被提出来的。而那些自主规划旅游线路,自主安排行程的旅游者们就被当做“时尚”的象征,“驴友”便是这类时尚人群的代表。

    (2)户外旅游是户外活动的一种,户外活动内容广泛,形式也多种多样,包括探险、徒步、露营、滑雪、攀爬等,其活动范围即有城市公园、市郊山野,也有距离城市较远的原始森林等。户外旅游在所有户外活动中突出强调其旅游功能,主要到一些未完全开发或未开发的地区进行深度体验。“背包客”是以旅游为主要目的,但在其旅行过程中会涉及诸如徒步、露营的户外活动形式,也会涉及未完全开发的居民社区或未开发但风景优美的旅游目的地,因而“背包客”的旅行方式主要为自助旅游,并且以长时间的长途背包自助游为特色。国内目前情况而言,“驴友”的活动更为强调“户外”的概念,“户外”作为后现代文化文明传承的理念,宣扬到大自然环境中深度体验,后随着旅游观念的融入,“户外旅游”便成为时下旅游爱好者们喜爱的全新出游方式。综观“驴友”经常出现的网站,大都以组织户外活动为特色,景区线路相对较少,为数不多的旅游线路也是以“无购物”和“无时间约束”为特色区别于传统旅行社的产品。所以国内的“驴友”活动主要集中在户外活动和国内的自助游,像国外“背包客”经常体验

    的长途国际背包旅游,在“驴友”活动内容中还为数不多。

    三、深层次的文化差异

    “驴友”与“背包客”的另一个不同之处在于结伴同行的规模上。中国传统社会的最大特色是以家庭为本位,每个人大部分活动都围绕家庭而展开,家作为避风港带给人们更多的是安全感,因而国人做事情喜欢拉帮结伙,以求寻找集体归属感。西方文化崇尚以个人为本位,注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因为西方人更为独立,习惯于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奋斗,去独立求生存和发展,而不依赖于家庭和父母。

    我们看到的国外“背包客”,人数一般较少,有独自一人也有2-3人,很少见到大规模出游的“背包客”。国内的“驴友”出游人数规模幅度较大,有的甚至会达50人以上,各“驴友”通过网络邀约,规定时间地点,然后集体出发去往某地,有丰富经验的组织者则会被“驴友”们推选为“领队”,大家在领队的带领下完成活动内容。“驴友”喜欢集体出行,一方面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正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另一方面,“驴友”活动多集中在户外,安全系数低,寻找集体归属感并享受由此带来的安全感对他们来说,也显得相当重要。

    “驴友”和“背包客”在旅行过程中的沟通交流也不大相同,“驴友”在旅行过程中会互帮互助,每个人都需要具备团队意识,缺乏集体观念意识的人会被认为不合群,而“背包客”在旅行过程中一般很难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与沟通,相互约伴是为了能够节省房费,减少旅程的额外开支等。可以看出传统文化的差异对两类群体的发展演变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你属于哪类驴——对对号
实用 | 驴友的野外生火新技能,真的比钻木取火更实用!
什么是驴友
【旅游天地】背包驴友全知道,很实用!
户外人当心! | 揭秘驴友圈鲜为人知的10条“潜规则”
背包客需要装备哪些东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