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不断创新亮点频现实现跨越

    ★2012年,全区国内旅游收入和旅游业总收入双双突破1000亿元。

    ★全区旅游业总收入增加到1128.51亿元,增加189%。

    ★2012年,自治区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全区GDP的7.06%。

    ★内蒙古成为蒙古国和俄罗斯入境游客的主要接待区域。

    ★到2012年底,全区有旅行社835家,星级饭店320家。

    ★全区拥有导游资格证人员18102人,注册导游员10560人。

    11月18日-20日,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举办的内蒙古精品旅游展示推介会上,展出的内蒙古200多个景区的精美照片让参观者叹为观止。展会期间,记者了解到,近5年是内蒙古旅游业发展最快的时期,实现了新跨越,迈上了新台阶,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成绩斐然。

    多点开花壮大产业规模

    近5年间,内蒙古旅游业取得突飞猛进的成就,旅游经济指标持续增长,这些可喜的变化都需要通过数字来说话:2007年到2012年,来内蒙古旅游的国内旅游人数从2908万人次增长到5887万人次,增长了102%,国内旅游收入由351.01亿元增加到1080.65亿元,增长了208%,国内旅游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成为内蒙古旅游的主体;入境过夜旅游人数从149.45万人次增长到159.17万人次,增长了6.5%,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由5.45亿美元增加到7.72亿美元,增长了42%;入境旅游在旅游人数小幅增长的同时保持了旅游收入稳定增长,内蒙古成为蒙古国和俄罗斯入境游客的主要接待区域;全区旅游业总收入由390.77亿元增加到1128.51亿元,增加了189%,年均增长23.63%;2012年,内蒙古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全区GDP的7.06%,相当于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0.49%,旅游产业竞争力明显提升,旅游业作为自治区国民经济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地位正在确立。

    更让人欣喜的是,近5年来,内蒙古旅游产业体系建设方面有了很大收获。以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区和旅游汽车为代表的旅游接待能力持续增强,正在成为内蒙古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的引领产业。到2012年底,全区有旅行社835家,其中组团社38家,边境社17家;星级饭店320家,其中五星级8家,四星级30家,三星级以下282家;A级旅游景区241个,其中5A级2家,4A级48家,3A级以下191家。全区拥有导游资格证人员18102人,注册导游员10560人;全区直接从事旅游业人数约23万人,间接就业人数约为117万人,旅游从业人数达到138万人,占全区服务业就业总人数的20%左右,成为自治区容纳社会就业最多的行业之一。旅游与农牧林业,与特色工业,与金融、商贸、文化、体育等产业融合,加速了旅游投资和业态创新,旅游业的现代化程度正在不断提升。

    因地制宜加强带动能力

    内蒙古特有的地域特点导致绝大多数旅游景区都在草原牧区和山区乡村,由于历史形成的交通不畅等原因,这些地区大都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甚至是贫困地区。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因地制宜,依托资源开发旅游,带动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帮助农牧民脱贫致富。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鼓励农牧区发展以体验民俗文化为主的乡村旅游,鼓励大兴安岭林区发展生态旅游,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不断加大支持力度,使得旅游的带动力日渐增强,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新林区建设的重要途径。截至2012年底,全区乡村旅游接待户达到2491家,直接转移农村牧区劳动力24289人,接待旅游者1300余万人次,旅游收入13.25亿元。

    内蒙古许多旗县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都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推进。几年来,自治区形成了一批以旅游为主导产业的旅游旗县(市区),如阿尔山市、额尔古纳市、克什克腾旗、喀喇沁旗、阿拉善左旗、额济纳旗、二连浩特市、满洲里市等。旅游业不仅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消除贫困、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在“稳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有效的拉动作用。

    内引外联突出品牌效应

    在内蒙古,旅游不仅是一个产业,而且给内蒙古带来的美誉度和知名度丝毫不亚于对经济的贡献。说起内蒙古,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美丽的大草原、神奇的大沙漠、浩瀚的大林海、纯朴的蒙古人,以及成吉思汗陵、元上都遗址、王昭君博物馆、阿斯哈图石林、响沙湾、格根塔拉草原、满洲里和二连浩特口岸等著名的旅游景区和旅游城市。内蒙古旅游之美无疑为中外游客了解内蒙古、走进内蒙古递上了一张靓丽的名片。旅游已经成为国内外游客了解内蒙古的重要窗口,体验内蒙古特色文化的重要渠道。

    记者通过一些统计数据了解到,近年来,内蒙古一些重要旅游区域的知名度迅速提升,正在成为全国的旅游热点地区。如呼伦贝尔拥有中国最美的草原、最大的天然林区、风情浓郁的少数民族、充满魅力的界河和口岸等众多自然和人文景观,是中国北方最具特色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在自治区政府的强力推动下,阿尔山—柴河旅游区已经成为重要的温泉疗养、地质观光、生态休闲旅游地,有较高知名度;此外,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世界文化遗产——元上都遗址、成吉思汗陵、响沙湾、额济纳胡杨林等都成为内蒙古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知名旅游目的地,是中外游客到内蒙古的必游之地。旅游成了内蒙古对外交流、展示形象、赢得美誉的一个重要平台。

    近年来,内蒙古充分发挥“地跨三北、毗邻八省、边临两国”的地域优势,开展同周边省区的旅游合作,开发跨区域的旅游线路,先后与东北三省、京津冀晋、陕甘宁等建立了区域合作机制。针对旅游客源结构,主动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客源地城市进行旅游合作,宣传和推广内蒙古旅游品牌形象。同时大力推进区内旅游合作,各盟市打破行政区域界线,跨区域整合旅游资源,建立区域性旅游目的地,构成了自治区东中西部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旅游大格局。呼和浩特、包头、巴彦淖尔、鄂尔多斯、乌兰察布等五个城市建立了内蒙古中部地区旅游合作机制,联合制作旅游宣传品、联合组织旅游促销,共同打造呼包鄂旅游圈。

    同时,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在边境旅游上下工夫,加强与俄罗斯、蒙古国的跨境旅游合作,建立双边边境旅游协调会议制度,在扩大双边旅游合作、开辟新的边境旅游线路、拓展双方地区旅游业务往来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开辟了中蒙俄“茶叶之路”旅游线路、“草原之星”国际旅游专列等,吸引国外游客来内蒙古观光旅游。

    多措并举优化发展环境

    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要让游客买账,就一定要为游客创造舒适的消费环境。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针对旅行社“零负团费”、挂靠承包和超范围经营开展专项整治。5年来,全区共整改203家旅行社,注销89家旅行社,吊销5家旅行社营业执照;取消87家星级饭店,对34家星级饭店进行限期整改,有效维持了旅游市场秩序。同时,全面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内蒙古饭店有限责任公司进入首批“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名单;举办了全区旅游饭店、旅游景区标准化管理培训班,部署全区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按照《旅游饭店星级的划分与评定》、《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抓好旅游饭店星级和旅游景区A级的评定和复核工作,5年时间里,全区新增旅游星级饭店88家,其中5星级5家、4星级18家,新增A级旅游景区131家,其中5A级2家和4A级31家。随着以体验民俗文化为主的乡村旅游受热捧,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制定乡村旅游服务标准,与农牧业厅联合组织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示范点的创建工作,全区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3个、示范点8个,自治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5个、示范点19个;制定并实施《全区乡村旅游接待户星级标准》,全区共评定18家5星级乡村旅游接待户、25家4星级乡村旅游接待户,并组织召开休闲农牧业和乡村旅游经验交流会,让参与者互通有无。好的产品需要专业人员来推荐,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为提升从业人员服务水平,建设了内蒙古旅游学院,举办了近百期旅游执法、规划、景区评定、旅游营销以及旅行社经理、饭店管理人员、农牧家乐经营户等培训班,培训人员3万余人次;并举办旅游饭店服务技能大赛、导游员大赛,选拔优秀导游员参加全国红色旅游导游员电视网络大赛、全国导游大赛,组织全省景区、酒店、旅行社管理人员培训;同时加强旅游安全检查,同多部门进行联合检查,特别是在“十一”和春节等黄金假日期间加强假日旅游安全检查,保持了全国最安全旅游目的地的形象。

    整合资源完善产品体系

    实践证明,要提升内蒙古旅游核心竞争力,旅游产品体系的建设是重要支撑。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充分发挥自治区旅游资源优势和区域形象特色,在提升优势旅游产品——草原、沙漠、森林旅游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和丰富旅游产品体系,增加游客在内蒙古旅游的内容。首先,致力于推进草原、沙漠、森林旅游的提档升级,指导和扶持一批草原、沙漠、森林旅游景区创建国家5A和4A级旅游景区。其中,格根塔拉、呼和诺尔、金帐汗、蒙古汗城等一批草原旅游景区,响沙湾、恩格贝、七星湖、月亮湖等一批沙漠旅游度假景区,阿尔山—柴河、凤凰山、莫尔道嘎、大青沟、阿斯哈图石林、额济纳胡杨林等一批生态旅游度假景区配套设施不断改善,活动项目更加丰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主题形象产品特色更加鲜明,成为吸引和接待游客的主打旅游景区。同时,整合旅游资源,在开发冬季旅游产品上寻求重大突破。牙克石凤凰山滑雪场、海拉尔东山滑雪场、扎兰屯金龙山滑雪场、喀喇沁旗美林谷滑雪场、呼和浩特太伟滑雪场、北极光滑雪场等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滑雪项目的规模和档次日益提升。呼伦贝尔冬季旅游那达慕、冰雪节、满洲里中俄蒙三国旅游节暨国际选美大赛、赤峰克什克腾滑雪节、蒸汽机车摄影节、达理诺尔冬捕节、骆驼节、锡林郭勒冬季那达慕等冬季旅游产品逐渐形成规模,冬季来内蒙古旅游的游客增加,旅游收入大幅增长。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不断推陈出新,把发展生态旅游作为推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大力推进了旅游生态产品建设,到目前为止,全区生态旅游景区占A级旅游景区的比例达到50%;制订了《内蒙古自治区生态旅游服务标准》及《内蒙古自治区生态旅游服务标准评分细则》,高效指导自治区生态旅游的发展。随着自驾车旅游成为新亮点,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与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合作,对全区东西部的自驾车旅游路线进行实地勘测,出版了《内蒙古全境自驾游》,为推动自治区自驾车旅游发展奠定了基础。全区各盟市均推出了自驾车旅游线路,呼伦贝尔大草原、锡林郭勒大草原、阿尔山-柴河旅游区、赤峰克什克腾旗,以及呼包鄂地区和阿拉善盟成为中国自驾车旅游新目的地。同时,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结合地域特色,推进民族文化体验产品开发,支持各盟市充分利用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优势,与自然风光融合,深度开发以体验性、参与性、娱乐性为主的民俗体验型和文化主题型旅游产品,举办草原旅游那达慕、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赛马节、胡杨摄影艺术节、中俄蒙三国旅游节等一批旅游节庆活动,扶持民族文化演艺、历史文化展示和民俗体验型旅游项目的开发,让游客不仅能看到内蒙古的美景,更被传统民俗文化所吸引。

    再创辉煌依托政策环境

    内蒙古旅游业的起步与发展一直得益于党政主导战略,尤其是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旅游业定位实现了历史性突破;2011年6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内蒙古建设草原文化旅游大区战略目标。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提出“把内蒙古建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这给内蒙古旅游业发展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更高的定位,将旅游业纳入了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位中,为旅游业加快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为旅游业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

    2012年2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下发的《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意见精神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促进旅游业加快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将旅游业专项资金扩大到2亿元。今年,自治区出台的《加快服务业发展若干政策规定》明确提出对旅游包机业务安排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予以支持,对农家乐、牧户游等旅游项目免收自治区批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并对旅游企业组织旅游团在税收方面给予优惠政策。这些政策在降低游客出行成本、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扶持旅游企业发展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为促进旅游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自治区政府批准了《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确立了到2015年,全区接待国内游客达到7000万人次,接待入境游客达到2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500亿元以上,占全区GDP的比重达到8%以上;提出了“四大旅游区域、八个核心旅游圈、十二条旅游环线、六十五个精品景区”旅游发展新格局,描绘了内蒙古旅游业科学发展的新蓝图,推进内蒙古旅游业加快发展、再创辉煌。本版采编:本报驻内蒙古记者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全域旅游(7)
头条 | 大调整大变革大跨越——内蒙古将全面优化全域旅游布局
谁言冬天令人恼,雪原风光,内蒙古风景独好
内蒙古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王莉霞为公司揭牌
内蒙古自治区新闻出版局推动世界读书日活动 -- 新闻频道 -- 山西出版传媒网
内蒙古自治区县级以上行政区划一览-内蒙古自治区—中国—行政区划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