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蒋剑勇|为什么大学里教学成了鸡肋、没人向学生和家长负责?





本文为《经济学家告诉你》原创首发



前段时间,川大教师周鼎的「自白书在网络上引发了热议。周鼎老师历史学博士毕业已有9年,仍是讲师,他开设的全校公选课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哎,又是一个痴心教学却科研不够晋升职称的教师。笔者有感而发,写了关于这个现象的经济解释,谈谈自己比较粗浅的认识。


基于经济学的逻辑,本文并不评价这个事件的好坏如何,而是试图来解释一下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于是,问题可变成:为什么大学职称评审这么注重科研的要求?大学中最核心的教学工作为什么反而成了鸡肋呢?




据说,我国大学的职称制度是从美国引进的。那么,美国什么时候产生了这种以论文论英雄的制度呢?资料显示,越战之后,美国国内反权威思想开始盛行。原来的传统评议制度备受质疑,很多年青才俊向一些年长的老教授提出挑战:你们都没有发表什么论文,怎么能够认定我们的学术业绩呢?于是,在广泛的压力下,以论文定学术贡献的规则被提了出来。这样看起来更为客观、公平一些。当然,美国的职称评审看的主要是论文的质量,质量高低主要的衡量依据是期刊是否权威了。所以,在美国知名大学要拿到终生教授的头衔,没有几篇权威刊物上发表的文章是说不过去了。

我国引入了美国的这套评审制度,当然还要加上一些中国特色:除了论文数量和级别之外,再增加诸如什么课题级别、获奖等级,还有工作业绩等等;当然,教学也是有要求的。但是,大学里都知道,这些要求中科研是最为关键的。


那么,为什么要以科研来衡量一个教师的水平呢?经济学理论表明,人与人之间有竞争,有竞争就需要游戏规则来约束。市场机制是一种游戏规则,但是这种规则不可能应用于人们对于职称的竞争中;否则变成了谁出钱多谁就上教授,怎么也说不过去。那么,采用什么样的游戏规则呢?先到先得是一种,应用到这里就是大家熬资历,等到一定年限就能混上教授;曾经似乎用过,后来发现这样不利于激励人,逐步废掉了。


对于大学的管理者而言,教师的职称评审是件蛮头痛之事,弄不好会焦头烂额,甚至影响学校的稳定团结。现在有许多人将当年陈寅恪、钱穆、华罗庚等受聘大学教授视为美谈,但放在今时今日,大学校长若做出如此「出格之事,说不定会被舆论的口水淹死吧。怎么说也不能某人说了算呀,总得需要有个游戏规则来决定谁能晋升。但是,要判断一个人的学问高低绝非易事,同行评价、权威认定等方式都曾经尝试过。但我们知道许多规则到了国内就会被异化,中国人无所不在的人际关系开始充分发挥作用。使得这些规则逐步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更为客观、易度量的评价方式,以此来间接地衡量某位教师的学问高低。这种游戏规则是什么呢?就是「傻子法:数数呀。数论文、课题和成果。又说要比较质量差异呀。那么好吧,分等级呀。于是,就有了权威期刊、核心期刊以及SCI等等,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和成果。这样,教师的学问高低就被这些东西代表了。校长们这下放心了:怎么样,这下公平了吧。


这是校长们的逻辑,但是有一个问题是,如果大学要接受市场的竞争,而学生的质量高低才是一所大学竞争力的根本体现,若教师没有真才实学或者没有将精力花在教育学生上,学生的质量如何保证呢?为什么大学校长们不担心呢?由此可以推论,国内大学并不真正面对市场竞争的压力。其压力来自何处呢?逻辑与事实指向了政府。是的,我们的公立大学都是靠财政拨款的;虽然也收学费,但是在价格管制下这点学费是远远不够支撑公立大学的正常运作的。于是,政府部门是要监管这些钱的用处的,名义上说是替纳税人来监管。否则,政府主管部门会被质疑:凭什么给某些大学多拨钱?是不是背后有什么猫腻呀?所以,教育主管部门要找理由,也就是以什么规则来确定一所大学办学质量的高低呢?什么样的游戏规则最容易被采用呢?必然是监管费用最低的制度。依此思路,哪些产出是容易被衡量的,哪种衡量制度就会被采用。于是,自私的政府主管部门官员就采用了论文、课题、成果等这些明显容易被衡量的产出,来衡量大学的业绩。并且,政府还给出相应的配套措施:设置各类政府课题、奖项等等;并对大学招招手,来呀,听话哦,这是我们设立的规矩,看你不乖乖就范。


于是,大学校长们望着挂在头上的诸多「肥肉,虽然内心有些不甘,甚至会怀念一下曾经有过的大学独立之梦,也只能长叹一声去他的理想吧吃饭要紧呀!因此,在大学里,政府认可的那些成果是第一位的,虽然教学的好坏也要被衡量,但是教学评价问题不少,由于具有主观性难以达成一致,所以就不会成为最重要的指标,除非某位教师的教学实在是差得不行。但是,反过来说,即使某位教师的教学很好,但是少了科研却是肯定不行的。就这样,在当今的大学,教学成了鸡肋,说起来很重要,实际上又是另一回事了。因此,明智的教师是不会或者说是不敢把自己太多的精力花在教学上的,除非他对评职称无所谓,否者就是跟自己过不去。所以,现在的大学,出现了一些如周老师这样的好教师,课上的好却评不上职称,反之一些上课不知所云的人却是响当当的教授。


为什么没有这样的压力机制,倒逼大学来实实在在地重视教学,促使教师全身心扑在教学上呢?关键在于学生以及背后的家长。若上大学真正花费的都是学生家长自己的钱,而不是所谓政府来监管的纳税人的钱。大学就必须对学生和家长负责,而不是政府部门。那么,学生有没有学到真正的本事才是家长唯一的考核指标,才不管你有什么课题、论文和获奖呢。只有在这种压力机制下,才能倒逼大学开动脑筋来想办法提高教学质量。这才是大学的核心使命吧!




作者:蒋剑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高校教学反成鸡肋,这是什么经济学道理?| 功夫观察
都说大学老师很自由,还有寒暑假,你来感受下试试?
讲课成了鸡肋
中小学评职称不需要论文, 教师还需要写论文吗? 高级教师的真心话教
教师评职称课题能不能当论文用
只有“一碗水”,还抱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