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注汤勇:教育最基本的常识是人的教育

点击上方“中国教育新闻网”订阅我们

这是一个需要常识的时代,然而梁文道却说:“此乃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

做教育更需要遵循常识,然而现实中许许多多“反教育常识”的现象,却印证了梁文道先生的断言。我以为,这更是一个教育常识稀缺的时代。

教育最基本的常识是什么?

教育最基本的常识是什么?教育是人学,是人的教育。教育中最珍贵的是人,是人对人的深刻影响。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发展人,而不是知识的掌握、认识的堆积、分数的获得。这些便是教育最基本的常识。然而,当下教育者所遵从的大多只有知识、分数,大多只有空洞的说教,大多只有僵硬的制度,大多只有束缚人的铁笼,而没有“人”,没有“人性”。泰戈尔说,教育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而没有“人”、没有“人性”、没有生命气息的教育只会在远离常识的路上越走越远。

教育应该遵循孩子身心的发展规律,应该遵循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这是最重要的常识。如果我们把学校办成了应试工厂,把教室弄成了应试车间,把教育搞成了应试监狱,一味死整蛮干,让师生疲于奔命,所培养的学生就会成为只会考试的机器,没有问题意识,缺乏批判思维,不关心社会,甚至不能面对自己未来的人生,这样的教育不但没有让人变聪明,反而把人逼向愚昧,那是相当危险的。

教育是生活的过程,或者说教育就是生活。杜威说,教育即生活。孩子们来到学校,其实也就是一个生活的过程。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营造一种好的教育环境,让孩子们过上一种幸福的教育生活,让他们得以自然生长。这是常识。如果我们的教室让孩子感到压抑,我们的学习让孩子感到无所适从,我们的课堂让孩子感到枯燥无味,我们的校园让孩子望而生畏,我们的教育让孩子感受到的是炼狱般的煎熬,而没有真实的教育生活可言,孩子们当下幸福吗?他们今后还会有幸福的生活吗?

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不可能让每个孩子都成为科学家、思想家、军事家,也不可能让每个孩子都考上名牌大学,这是常识。但是如果我们以爱的名义去绑架孩子,以“可怜天下老师心”、以“恨铁不成钢”去胁逼孩子,以不断膨胀的功利心去压迫孩子,如果我们给教育附加太多功能,教育上的乱象丛生,诸如雷人标语、烧香拜佛、撕书烧书、状元雕塑、杀人投毒等,也就会少不了。

孩子在他的校园里生活,肯定离不了作业和试题,也离不了分数和成绩,但是他们的校园生活绝对不应仅仅是这些,而应是丰富多彩的。对孩子来说,一个快乐幸福的童年,远比作业试题、分数成绩重要得多。这是常识。卢梭曾说,孩子不是缩小的成人模型。常听见一些老师责怪孩子“贪玩”、“上课坐不住”、“老喜欢动”,可这些恰是孩子的特点。如果我们用成人的眼光去打量他们,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他们,用成人都不能做到的一些条款去苛求他们,他们就有可能循规蹈矩,整齐划一,最终以失去快乐的童年作为沉重的代价。

教育,应当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不仅让孩子拥有分数,而且让他们拥有良好的品质、高尚的情操、顽强的毅力、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体魄。这是常识。当学校教育剩下的只有知识的传授、应试的本领、高分的角逐,当关注学生的心灵世界、人格成长、行为习惯已不再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当德育主题、德育课程都成为应试教育的附庸时,教育就失去了它的本色。

好的教育应该顺应孩子的天性,注重孩子的个性,让每一个孩子都找到自信,让不同的孩子都找到自己的坐标和人生方向,让孩子成为他最好的自己,或者说成为他自己应该成为的人。这是常识。如果我们忽视孩子的个性差异,一把尺子卡到底,一个标准量到底,只会过早地给更多孩子贴上失败的标签,让他们永远抬不起头来。

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孩子尊重教师,天经地义。教师尊重孩子,既是教育的要义,也是教育的需要,更是教师崇高师德的体现。这是常识。如果教师把孩子分成三六九等,歧视所谓的“差生”,侮辱、谩骂、体罚所谓的“后进生”,让他们丧失对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的人格尊严受到打击,这样的教育对孩子就是一种伤害,给孩子带去的将是一个受伤的人生。

教育,应该尽可能不设防线,不过多干涉。教育,应该允许孩子大胆假设和质疑。教育,应该允许孩子犯错。教育,应该鼓励孩子在思考中多转几个弯。教育,应该注重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多样性。教育,应该让孩子更多地接触美丽的大自然和奇妙的科学世界。教育,应当充满幻想和想象力。这些都是常识。如果教育剩下的只有灌输和控制,教育也就不能称为教育了。近两个世纪前,托克维尔发问:“为什么当文明扩展时,杰出的个体反而减少了?为什么当知识变得每个人都能获得时,天才反而再难见到?”如果长期违背教育常识,答案也就不言而喻了。

教育是慢的艺术,也是等待的艺术。允许孩子慢慢来,慢慢成长,这是教育常识。你可以这样想,如果用5年后的眼光看现在,就不会为孩子比别的孩子少认几个字而过不去;如果用20年后的眼光看现在,就不会为孩子一次考试没考好而大打出手;如果再用60年后的眼光看现在,那么大多都是过眼云烟,留下的仅仅是感受和体验。如果我们急功近利,竭泽而渔,对孩子实施过度的教育,过早地给孩子加重学习任务,特别是将幼儿教育小学化,则只能将孩子葬送在起跑线上。

孩子成长需要陪伴,而不需要过多干预;需要呵护,而不需要一味溺爱;需要引导,而不需要我们越俎代庖。这也是常识。然而,我们总担心孩子犯错,这可能正是孩子以后不断犯错的原因;我们总怕孩子摔倒,这可能正是孩子成人后摔倒了再也爬不起来的重要原因;我们总担心孩子的未来人生不幸福,这恰恰可能是孩子们未来人生不幸福的原因之一。

校园文化,乃至名师、名校长、名学校,其生成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需要时间的积淀、岁月的历练,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夜之间“打造”出来。这也是常识。如果我们硬要在几天,或者在短时间内打造出校园文化,打造出名师、名校长、名学校,并且还大吹大擂如何创造了教育的奇迹,那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只会贻笑大方。

为何一些教育人与常识背道而驰?

什么是常识?常识,乃“寻常之见”,也就是一些简单而基本的道理、准则。那么,为什么一些教育人常常要与常识背道而驰,干出诸多违反教育常识的事呢?

黑格尔说,越是熟知的,越是无知的。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以为,一方面是因为,越是常识,我们越是常常不识;越是显而易见的东西,我们往往越容易视而不见,或者即使见了也觉得“过时”、“老一套”、“不时髦”而将之抛在一边,非要弄一些“新概念”、“新模式”、“新时尚”不可。另一方面是因为,在社会的浮躁与喧嚣中,不少人被浮云遮住了眼睛,既缺失了对教育理想的捍卫、对教育良知的坚守、对教育责任的担当,也缺失了一颗宁静的心、一颗朴素的教育心、一颗对孩子的仁爱之心。与此同时,教育的功利化让教育远离了本真,远离了规律,也远离了常识。哲人说,可怕的不是堕落,而是堕落时的清醒。一些人不是不懂教育常识,也不是缺乏教育常识,他们很清醒,尽管知道这样做不对、遵循教育常识才对,但是面对教育功利的现实,面对普遍存在的无可奈何的情绪,为了适应,为了顺从,抑或为了迎合,而让教育偏离了方向,一步步走向了远离常识的深水区。

教育者没有高深的教育理论知识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教育常识。没有教育知识,可以走进教室、走进书本,可以重新学习,可以源源不断地获取新知识。而一个教育者如果没有教育常识,那就是教育责任、教育态度和教育品格的问题,恐怕是一时半会儿学不会的。

周国平说,今天我们最缺的不是伟大的理论,而是普通的常识。正是这些普普通通的教育常识,往往决定着教育的好坏。

但愿在这样的时代能多一些遵循教育常识的好教育。

本文摘自《回归教育常识》,汤勇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4月出版,源创图书策划。摘录已获授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汤勇:教育者要卓越,更要幸福
呼唤常识的回归
汤勇: 不读书,我走不到今天
汤勇 | 什么是孩子向往的教育
校长不一定是教育家,但一定要有教育家的追求
孩子需要自由也需要规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