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山地名的“空间”味儿(下)
url:http://www.hsdaily.cn/html/2016-05/19/content_3_3.htm,id:0

□洪琳王珏

二、方位地名的结构分析

黄山方位地名结构里的任何一个位置都可以出现方位词。也就是说,方位词可以出现在地名词里的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位置上。其次,方位地名词里最少可以出现一个方位词,也可以出现两个方位词。以方位词数量为主、出现位置为辅,黄山方位地名可分为单方位词地名和双方位词地名。

(一)单方位词地名

单方位词地名含有一个方位词。方位词可位于地名的前、中、后任何位置。据此分为如下三类。

1.通名 方位词

这种结构的地名在我国地名中比比皆是。如山东、山西都以太行山为参照系而省略了专名“太行”,淮阳、淮阴都以淮河为参照系而省略了专名“淮”。率水河西岸有个村子,当地人称之为“河西”。实际上“河西”的全名应是“率水河西村”,在省力原则的制约下,参照系“率水河”由于唯一性而无需全说,只要说出“河”,交际双方就知道指率水河。再加上通名一般略去,经过掐头去尾,“河西”一名就应运而生了。黄山市该类地名一共336个,根据参照系不同,可以分为“山名 方位词”、“水名 方位词”等类别。前者如“山边、山根”等,后者如“河西、河边”等。

2.方位词 通名

该类在我国地名命名中也司空见惯。如闻名天下的西湖因位于古代杭州城西门外而得名,省略了参照系的专名“杭州”,只保留方位词“西”而构成“西湖”一名。黄山市该类地名一共577个,根据所用通名的不同,可以分为如下小类。

方位词 山名:西山、东山、南山、北山、阴山、阳山、前山、后山、外岭。

方位词 水名:前坑、后坑、外湾、里湾、外磻坑。

方位词 地形名:后坞、里坞。

方位词 地物名:上宅、里碓。

此外,还有与上略有不同的“方位词 地名”结构类型。它们往往构成整齐对称的地名。其中,“上、中、下”分别表示该地域、地点位于水流的上、中、下游或距离源头的远近,构成三个或两个一组的对称地名。三个一组的如:

上葛塘、上街、上古关、上新管、上牌头、上平坑

中葛塘、中街、中谷关、中新管、中牌头、中平坑

下葛塘;下街、下谷关、下新管、下牌头、下平坑

两个一组的如:

上土太、上胡、上林、上灶坞、上郝村、上长庆、上叶祺、上培头、上托山、上考坑、上黄音坑、上岭背后、上汪村、上长林、上叶村

下土太、下胡、下林、下灶坞、下郝村、下长庆、下叶祺、下培头、下托山、下考坑、下黄音坑、下岭背后、下汪村、下长林、下叶村

此外,“里、中、外”分别表示该地域、地点位于一个相对封闭区域的内、外地段,交通便利处为“外”,否则为“里、中”。它们较少构成三个一组的对称地名(只有“里琅源、中琅源、外琅源”等),经常构成两个一组的对称地名。如:

里鲍、里沈、里屯田、里禹坑、里高山、里曹家棚、里余家山、里家土太、里土在头

外鲍、外沈、外屯田、外禹坑、外高山、外曹家棚、外余家山、外家土太、外土在头

3.专名 方位词 专名

这类地名可以看做以上两类地名的完整式,数量很少。如:山口岭、岭后坑、山上洪、城东路、门东坑、吴家前楼。另外“新南路”在“南路”之前加上“新”作为修饰语,以有别于“旧南路”。

(二)双方位词地名

双方位词地名包括两个方位词。按照出现位置,可以分两类。

1.方位词 通名 方位词

该类地名的中间是通名,两端是方位词。前者表示地域、地点的位置,后者突出某一侧面。如“上溪头”的“上”表溪处于上游,“头”突出其源头。再如:

上溪头、上培头、上路口、上岭背后、南门外、东坑口

下溪头、下培头、下路口、下岭背后、北门外、西山边

以上两行整齐对称,主要是用了反义方位词的结果。但也有很多不对称的地名。如“中坑下、下村下、北山下”等,这往往是地名变更或消失造成不对称。

2.方位词 方位词 通名

该类地名里的两个方位词依次出现在前两个位置,但功能有所不同。第二个方位词表示该地域、地点的微观位置,先与通名构成地名。第一个方位词表示其宏观位置,多用来区分同名的地名。如歙县上南村位于磻溪上游南岸,其中的“南”先与“村”构成地名,表示该村位于磻溪南岸,“上”表示其宏观位置在磻溪流域的上游。整个地名的意思是“位于磻溪上游之南岸的村子”,以此有别于中游或下游的“中南村”、“下南村”、“南村”和“马南村”等。再如:

北洪、西村、前山、西山、南村、马南村

上北洪、上西村、上前山、里西山、上南村

下北洪、下西村、下前山、外西山、下南村

以上两行地名也整齐对称,主要也是因为使用了反义方位词的结果。当然也有不少不对称的地名。如“下东坑、外东峰”等,这往往也是地名变更或消失导致的不对称。

上文告诉我们,黄山地名里,方位地名的静态数量很高,结构类型多样,而且“上、中、下”、“头、口”、“里、外”、“前、后”等方位词的大量使用造成了对称地名的高频出现。这无疑是黄山地名文化的显著特征之一。该特征与黄山的地理、地形特征息息相关,这就是俗话所说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吧。黄山的山水铸就了黄山的地名特征。

来源: 黄山日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山地名的“山”味儿(上)
甘肃武山县地名语言文化初探
黄山地名里的千古之谜——歙县八个村名里的“那”
岭南聚落地名自然要素特征与人地关系研究
浅析贵州遵义的地名词语
苏州市民政局·《苏州市道路、住宅区和建筑物(群)地名命名更名规则(试行)》(2014-8-14)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