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胤公迁玉林之后人江西寻根记(我支非峭山公系)

注:载玄原序现存于围棋塘两本不同年代之手抄本《黄玉书公家谱》上。我祖玉书公,讳景宇,号受璋,载玄公之十四世孙也,国子监生,文林郎,生于乾隆三十七年,道光十二年曾捐资主修《黄左泉祠》上座。道光二十五年公七十五岁过世,传下自来祖胤公至岭垌载玄分支、共十九代裔孙之世系家谱一册。今岭垌,围棋塘两房裔孙所藏之谱均存此序 。

载玄修墓修谱时,家属虽获短命皇帝洪熙(在位十个月)“赦宥”多年,但后登基皇帝并未为子澄公平反昭雪,家族乃心有余悸。为避风险,载玄在对外公开之碑文中、有意把迁郁时间提前四年。碑文刻为“始祖讳胤公,于建文初年自广东广州府南海县迁居郁林”。乾隆廿年重修左泉墓志时,未经考证,也为尊重前人,又重刻了此一碑文。而在对内传阅之家谱序言中,载玄公则如实记载迁郁时间为“永乐元随贸居梧转从郁林州”。并含蓄暗示了先祖迁郁原因:“建文初年,讳公子澄,官至太常寺卿。因蔫举失人,串夷其族”。

初看谱序,来祖似乎因经商从广东南海迁来,然而仔细一想:为何要浓墨联上黄子澄?为何只字不提来祖以上世系?为何谱序迁郁时间与碑文不同?何为“蔫举失人,串夷其族”?翻开《明史》《明史记事本末》、《辞海》等书一查,遂豁然开朗。原来黄子澄公系江西分宜县人,洪武十八年(1384)会试第一名。太祖朱元璋令其伴读东宫,为皇储师。太祖在位时,太子朱标早死,太祖将皇位传与太孙建文皇帝。建文帝登基后,封老师子澄公为太常寺卿(相当于丞相),与兵部尚书齐泰共参国政。时藩王坐大,不服朝庭。子澄公为使国家长治久安,力主削藩。身为藩王之太祖四子燕王朱棣心怀怨恨,以靖难为名,公开叛逆,兴兵篡位。因太祖晚年多疑,滥杀开国将帅,使当时无将可用,在老将耿炳文拒燕兵败后,子澄公蔫举李景隆将兵平叛。惜景隆昏溃无能,郑灞村、白沟河两战,八十万中央军几乎全军复没,至使朝廷元气大伤,回天乏力。建文四年六月,李景隆又打开南京金川门降燕,至使京师失守,建文帝出逃。七月燕王朱棣登基,以首犯通缉子澄。时子澄公正奉旨外出、募兵勤王。闻朱棣通缉、公并未逃隐保身,继续与苏州知府姚善、袁州知府杨任图谋尽职。于嘉兴被人告发执回南京后,朱棣爱其才干,亲自威迫利诱子澄为其效劳,子澄死不助逆,尽忠建文,朱棣大怒,当庭磔死子澄,并诏夷其十族,“族人出江西者无分长幼皆斩之”。未逃而被捕之族人六十五人皆遇害。亲戚三百八十人,男的或杀或充边,女的则充教坊。时建文四年(1402)九月也,子澄公死时五十又二岁。先后被暴君“灭十族”杀害者,尚有兵部尚书齐泰,铁铉,礼部尚书陈迪、户部尚书卓敬、刑部尚书暴昭、侍讲大学士方孝儒等不愿附逆之建文帝忠臣及家属、亲戚、部下一万多人。连八十多岁之子澄公老师郭汗杰也惨遭杀害。一时间腥风血雨,惨绝人寰。后人有《过太常祠》诗曰:

如公节义振千秋,不负科名第一流。晁错计纾忧更切,景隆荐误恨难收。

一朝鼎镬君臣薄,异代蒸尝奸宄羞。最是伤心株连处,还多十族入双眸。

此即为明史上株连最广,杀人最多之宫廷政变“靖难之变”也!亦即吾祖载玄公所言“蔫举失人,串夷其族”之一大变迁也。据《明史》记载,子澄公逃出一子,改姓名为田经,隐居咸宁,正德年间进士黄表即其后也。事隔一百七十年后,万历帝登基,始获彻底平反昭雪,记为忠臣,写入国史。并由朝廷分别于南京,分宜,咸宁修《太常墓》建《太常词》褒忠。

我来祖胤公、与子澄公是何关系?祖上何人?吾阅世有识以来,为解开来祖迁郁之迷,追远报本,认祖归宗,常苦思难眠,遍查众谱,广阅史书,近年又与吾弟业昆、族兄统成、共同研究,终有收获。

据载玄谱序及史志记载,我等曾于1996年做了如下之推测:

一、来祖胤公迁郁原因:受子澄公“蔫举失人,串夷其族”之祸株连而“流散四方”逃隐玉林。既如此,则胤公为子澄公家族之人必定无疑矣。若非与子澄公至亲至近,非提不可,(不提则忘祖,本人和后代都有不孝之罪。这在历代视忠孝重于生命之家族是不允许的),否则,完全没必要在当时冒杀身之祸在谱序中言及黄子澄。若是一个广东商贩“随贸居梧转从郁林州”,则大可直书先人世系,而没必要惹祸上身、在族谱中扯上黄子澄罹难一段文字。

二、来祖胤公迁郁时间:“永乐元年(1403)随贸居梧转从郁林州”。正是靖难事变半年后到达玉林,与扶老携幼、爬山涉水从浙江、江西、到广东南海再坐船上梧州来到郁林所需时间吻合。

三、来祖胤公迁郁路线:“先乔迁粤东之南雄府珠玑巷,复迁广州府南海县李籍社,永乐元随贸居梧转从郁林州”。此即从江西逃难来玉林所要经过之路线也。因是受子澄公“蔫举失人,串夷其族”之祸株连而逃,胤公父子疑是随子澄奉建文密旨,出使江南各地、募兵勤王。见事不济,化装商人、来到梧州。居梧数月,因梧州府为当时岭南闹市,朝廷耳目众多,心有余悸,遂再迁更边远之郁林州。

四、往昔谱挂福建邵武宗支峭山公三七廿一子之后,实为当时编谱者有心追远报本,又无法实地考证而随大流之误也!以上之推测确切乎?则有劳我族人到分宜、咸宁考证也。先祖庇佑我族枝繁叶茂、兴旺发达已六百年。今我辈尚不明己之所出,愧对列祖列宗矣。共和国辛已年(2001)阳春三月,风和日丽,国泰民安;余亦公事稍闲,遂预约同有孝心之新桥廿三代器荃公(原玉林市纪委书记),东街廿五代统成兄(原玉林市气象局工程师),本房廿四代赐朝小叔(司机)四人共组寻根之旅,由余出资,用余之车从玉林出发,途经五省,历尽千山万水,用时十六日,行程八千里,耗资万余元,仰先祖保佑,一路顺风,终于解开了来祖六百年之迷,查清了来祖前之历代世系。

原来吾族确非福建邵武派峭山公三七廿一子之后,而是江夏另一大宗支,浙江金华派宋太史山谷公(黄庭坚)长房黄杨之后。下请细听其详:

出发前,有感千里迢迢,人生地不熟,何以联上族人?幸得柳州地方志主编黄嘉猷叔热情帮助,先与分宜县地志办严一新主任取得了联系。我等四人,先到了子澄公出生地江西分宜县。受到了县人大李主任,地志办严主任,族人伏海叔等人的热情招待。严主任亲自带我等到子澄公出生地、大岗山乡大坑村礼源里参观。只见祖地重峦叠翠,群山环抱,门口有一水塘及一片稻田,真似韶山冲也。据大坑村郭书记介绍,今本村已无黄姓人家,全为子澄公老师郭汉杰族人居住。并开玩笑说,“是否你们祖宗显灵,出去六百年你们都不约而同回来了,就在两天前,湖北孝感两位黄氏老人也来寻根”。并告诉了育涛、桂庭二公之地址、电话。很可惜与我们擦肩而过。回县城后,经族人介绍及查县志得知,子澄公有同胞兄弟四人,靖难事发之壬午(1402年)九月五日,锦衣卫抄家,居分宜未逃之“从子文福、富远辈六十五人、妻族外亲三百八十人,无分大小出江西者皆斩之”。今县城尚有幸免于难之老四子濡公后裔五百余人,老二子澄公殉国后,则有一子逃往湖北咸宁。老大子源、老三子渊已去向不明。据长辈伏海叔介绍,咸宁族人福斌处尚存老谱,可去查阅,并提供了地址电话。

     16日后驱车赴南昌,游滕王阁,再游九江浔阳楼。17日驱车直登庐山顶,18日在武汉游黄鹤楼。19日用电话与孝感长辈育涛公、桂庭公取得了联系,直奔孝感。由桂庭公引路、到云梦县北十五里之义堂镇黄孝村(即古之江夏安陆源口)、祭拜远祖汉尚书令黄香公之墓。20日与孝感长辈育涛公同赴咸宁,子澄公裔孙福斌叔等在家热情招待。明日由福斌叔领路、赴咸宁以西四十里外之蒲圻郭家潭皮鞋山、祭拜明太常寺卿子澄公墓,岂知两位生前一人之下,万民之上的显赫祖宗,今日裔孙满天下,而墓庐竟不及近世之野老村夫;昔日朝廷御建之辉煌大墓,雕龙刻凤之石碑牌坊,尽数被拆作他用,只余杂草丛生之两堆黄土而已。香公墓尚有水泥墓碑一块,上书:“汉孝子黄香之墓、义堂镇政府立”。而子澄公墓已无一砖一石一字。逝者如斯乎?惜哉!痛哉! 忆先祖山谷公曾有诗云: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后人更有诗云: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烧香祭拜毕,面对孤坟野草,重温先祖功名,余百感交集、万千感慨!归来路上,众皆默然,吾等裔孙,愧对先人多矣!

黄胤公先祖迁玉林前之考证--——寻根行记

作者:广西玉林岭垌廿五代孙 —— 黄业成

我玉林岭垌黄氏一族为浙江金华世系之宋太史山谷公(黄庭坚)长子黄杨之后裔,

而非福建邵武世系之峭山公三七廿一子之后裔。峭山公只是我族曾伯祖,

古语云:水有源,树有根。我等黄氏子孙,迁居玉林六百年矣,而来祖胤公、其根系何处?父系何人?何时何地出生?家谱失记,清朝以来,为追远报本,众说纷纭。有说广东南海来的,有说广东化州来的,有说福建来的,更有说山东来的,流传最广,影响最大者当属光绪年间公纲所编南流谱,将来祖胤公挂接福建邵武峭山公三妻廿一子之后。就连本人在乙亥(1995年)续修玉林岭垌黄氏族谱时也附和了此说。经近年查实,被挂接方北流原老谱并无此分枝。

近年随岁月增长,知识增多,对福建说怀疑日多。为何吾族各房、除南流谱来祖以上世系挂接峭山公外、其他各房老谱均留空白、只字未提与峭山公之关系。相反所有吾族各房老谱,如大里谱、成均谱、岭垌围棋塘谱等序言皆浓墨提到与子澄公之关系。如系峭山公后裔,边远山区族人必有保留客家话者,然遍访各村均未有也。相反老辈称人为老表者倒不少。如系峭山公后裔,各支谱序应有内外八句认祖诗,老辈必有懂认祖诗者,然遍阅各谱、遍访老辈皆未闻也。我族现存最古、最完整、最权威、最有水平之谱序,首推来祖长房岭垌五代孙载玄公所作之《一修谱序》。迁郁一百廿八年后之嘉靖十年(1531)我族裔孙已生发到第七代十几房人,五代祖载玄公年事已高,为使后人勿忘先祖,遂立石重修左泉公墓,并开始一修家谱。

载玄谱序全文如下:

“按:本姓系出少昊金天氏、高阳祖陆终公后,受封于黄,因姓焉,即今之黄州府是也。虞夏商周之际,至于七国春申相楚,秦汉而复太守江夏,遂郡之,今之江夏县是也。厥后风云汉室,或以暮勇冠军,或以毁躯破魏。颖川一相,善政多闻。叔度风涵,汪波盖世。此固班班可考也。至若晋宋随唐及元,其族益茂,明人类多。考其本源,皆荆湘湖藉也。建文初年,讳公子澄,官至太常寺卿。因蔫举失人,串夷其族。此一大变迁之回矣!绣壤错处,流散四方,不一而足。洪熙赦宥,各得所归。而桂林一枝,实先乔迁放粤东之南雄府珠玑巷,复迁广州府南海县李籍社。永乐元随贸居梧转从郁林州,寓居南流江畔。公讳胤,即其鼻也。生子西应,应生三子,长刚、次谕、三环。刚,大明永乐丁酉举人,升授河南汝宁府左堂。捐馆荣归,下葬州城南门外胶木社面前。坐北向南,金线吊葫芦是也。景泰七年葬,嘉靖十年辛卯岁,玄孙载玄等重修碣志并序”。

此序亦未言及福建峭山公及认祖诗。看来,视我族为峭山三妻廿一子之后,并无根据。

注:载玄原序现存于围棋塘两本不同年代之手抄本《黄玉书公家谱》上。我祖玉书公,讳景宇,号受璋,载玄公之十四世孙也,国子监生,文林郎,生于乾隆三十七年,道光十二年曾捐资主修《黄左泉祠》上座。道光二十五年公七十五岁过世,传下自来祖胤公至岭垌载玄分支、共十九代裔孙之世系家谱一册。今岭垌,围棋塘两房裔孙所藏之谱均存此序 。

载玄修墓修谱时,家属虽获短命皇帝洪熙(在位十个月)“赦宥”多年,但后登基皇帝并未为子澄公平反昭雪,家族乃心有余悸。为避风险,载玄在对外公开之碑文中、有意把迁郁时间提前四年。碑文刻为“始祖讳胤公,于建文初年自广东广州府南海县迁居郁林”。乾隆廿年重修左泉墓志时,未经考证,也为尊重前人,又重刻了此一碑文。而在对内传阅之家谱序言中,载玄公则如实记载迁郁时间为“永乐元随贸居梧转从郁林州”。并含蓄暗示了先祖迁郁原因:“建文初年,讳公子澄,官至太常寺卿。因蔫举失人,串夷其族”。

初看谱序,来祖似乎因经商从广东南海迁来,然而仔细一想:为何要浓墨联上黄子澄?为何只字不提来祖以上世系?为何谱序迁郁时间与碑文不同?何为“蔫举失人,串夷其族”?翻开《明史》《明史记事本末》、《辞海》等书一查,遂豁然开朗。原来黄子澄公系江西分宜县人,洪武十八年(1384)会试第一名。太祖朱元璋令其伴读东宫,为皇储师。太祖在位时,太子朱标早死,太祖将皇位传与太孙建文皇帝。建文帝登基后,封老师子澄公为太常寺卿(相当于丞相),与兵部尚书齐泰共参国政。时藩王坐大,不服朝庭。子澄公为使国家长治久安,力主削藩。身为藩王之太祖四子燕王朱棣心怀怨恨,以靖难为名,公开叛逆,兴兵篡位。因太祖晚年多疑,滥杀开国将帅,使当时无将可用,在老将耿炳文拒燕兵败后,子澄公蔫举李景隆将兵平叛。惜景隆昏溃无能,郑灞村、白沟河两战,八十万中央军几乎全军复没,至使朝廷元气大伤,回天乏力。建文四年六月,李景隆又打开南京金川门降燕,至使京师失守,建文帝出逃。七月燕王朱棣登基,以首犯通缉子澄。时子澄公正奉旨外出、募兵勤王。闻朱棣通缉、公并未逃隐保身,继续与苏州知府姚善、袁州知府杨任图谋尽职。于嘉兴被人告发执回南京后,朱棣爱其才干,亲自威迫利诱子澄为其效劳,子澄死不助逆,尽忠建文,朱棣大怒,当庭磔死子澄,并诏夷其十族,“族人出江西者无分长幼皆斩之”。未逃而被捕之族人六十五人皆遇害。亲戚三百八十人,男的或杀或充边,女的则充教坊。时建文四年(1402)九月也,子澄公死时五十又二岁。先后被暴君“灭十族”杀害者,尚有兵部尚书齐泰,铁铉,礼部尚书陈迪、户部尚书卓敬、刑部尚书暴昭、侍讲大学士方孝儒等不愿附逆之建文帝忠臣及家属、亲戚、部下一万多人。连八十多岁之子澄公老师郭汗杰也惨遭杀害。一时间腥风血雨,惨绝人寰。

     后人有《过太常祠》诗曰:

如公节义振千秋,不负科名第一流。晁错计纾忧更切,景隆荐误恨难收。

一朝鼎镬君臣薄,异代蒸尝奸宄羞。最是伤心株连处,还多十族入双眸。

此即为明史上株连最广,杀人最多之宫廷政变“靖难之变”也!亦即吾祖载玄公所言“蔫举失人,串夷其族”之一大变迁也。据《明史》记载,子澄公逃出一子,改姓名为田经,隐居咸宁,正德年间进士黄表即其后也。事隔一百七十年后,万历帝登基,始获彻底平反昭雪,记为忠臣,写入国史。并由朝廷分别于南京,分宜,咸宁修《太常墓》建《太常词》褒忠。

我来祖胤公、与子澄公是何关系?祖上何人?吾阅世有识以来,为解开来祖迁郁之迷,追远报本,认祖归宗,常苦思难眠,遍查众谱,广阅史书,近年又与吾弟业昆、族兄统成、共同研究,终有收获。据载玄谱序及史志记载,我等曾于1996年做了如下之推测:

一、来祖胤公迁郁原因:受子澄公“蔫举失人,串夷其族”之祸株连而“流散四方”逃隐玉林。既如此,则胤公为子澄公家族之人必定无疑矣。若非与子澄公至亲至近,非提不可,(不提则忘祖,本人和后代都有不孝之罪。这在历代视忠孝重于生命之家族是不允许的),否则,完全没必要在当时冒杀身之祸在谱序中言及黄子澄。若是一个广东商贩“随贸居梧转从郁林州”,则大可直书先人世系,而没必要惹祸上身、在族谱中扯上黄子澄罹难一段文字。

二、来祖胤公迁郁时间:“永乐元年(1403)随贸居梧转从郁林州”。正是靖难事变半年后到达玉林,与扶老携幼、爬山涉水从浙江、江西、到广东南海再坐船上梧州来到郁林所需时间吻合。

三、来祖胤公迁郁路线:“先乔迁粤东之南雄府珠玑巷,复迁广州府南海县李籍社,永乐元随贸居梧转从郁林州”。此即从江西逃难来玉林所要经过之路线也。因是受子澄公“蔫举失人,串夷其族”之祸株连而逃,胤公父子疑是随子澄奉建文密旨,出使江南各地、募兵勤王。见事不济,化装商人、来到梧州。居梧数月,因梧州府为当时岭南闹市,朝廷耳目众多,心有余悸,遂再迁更边远之郁林州。

四、往昔谱挂福建邵武宗支峭山公三七廿一子之后,实为当时编谱者有心追远报本,又无法实地考证而随大流之误也!以上之推测确切乎?则有劳我族人到分宜、咸宁考证也。先祖庇佑我族枝繁叶茂、兴旺发达已六百年。今我辈尚不明己之所出,愧对列祖列宗矣。共和国辛已年(2001)阳春三月,风和日丽,国泰民安;余亦公事稍闲,遂预约同有孝心之新桥廿三代器荃公(原玉林市纪委书记),东街廿五代统成兄(原玉林市气象局工程师),本房廿四代赐朝小叔(司机)四人共组寻根之旅,由余出资,用余之车从玉林出发,途经五省,历尽千山万水,用时十六日,行程八千里,耗资万余元,仰先祖保佑,一路顺风,终于解开了来祖六百年之迷,查清了来祖前之历代世系。原来吾族确非福建邵武派峭山公三七廿一子之后,而是江夏另一大宗支,浙江金华派宋太史山谷公(黄庭坚)长房黄杨之后。

下请细听其详:

出发前,有感千里迢迢,人生地不熟,何以联上族人?幸得柳州地方志主编黄嘉猷叔热情帮助,先与分宜县地志办严一新主任取得了联系。我等四人,先到了子澄公出生地江西分宜县。受到了县人大李主任,地志办严主任,族人伏海叔等人的热情招待。严主任亲自带我等到子澄公出生地、大岗山乡大坑村礼源里参观。只见祖地重峦叠翠,群山环抱,门口有一水塘及一片稻田,真似韶山冲也。据大坑村郭书记介绍,今本村已无黄姓人家,全为子澄公老师郭汉杰族人居住。并开玩笑说,“是否你们祖宗显灵,出去六百年你们都不约而同回来了,就在两天前,湖北孝感两位黄氏老人也来寻根”。并告诉了育涛、桂庭二公之地址、电话。很可惜与我们擦肩而过。回县城后,经族人介绍及查县志得知,子澄公有同胞兄弟四人,靖难事发之壬午(1402年)九月五日,锦衣卫抄家,居分宜未逃之“从子文福、富远辈六十五人、妻族外亲三百八十人,无分大小出江西者皆斩之”。今县城尚有幸免于难之老四子濡公后裔五百余人,老二子澄公殉国后,则有一子逃往湖北咸宁。老大子源、老三子渊已去向不明。据长辈伏海叔介绍,咸宁族人福斌处尚存老谱,可去查阅,并提供了地址电话。

16日后驱车赴南昌,游滕王阁,再游九江浔阳楼。17日驱车直登庐山顶,18日在武汉游黄鹤楼。19日用电话与孝感长辈育涛公、桂庭公取得了联系,直奔孝感。由桂庭公引路、到云梦县北十五里之义堂镇黄孝村(即古之江夏安陆源口)、祭拜远祖汉尚书令黄香公之墓。20日与孝感长辈育涛公同赴咸宁,子澄公裔孙福斌叔等在家热情招待。明日由福斌叔领路、赴咸宁以西四十里外之蒲圻郭家潭皮鞋山、祭拜明太常寺卿子澄公墓,岂知两位生前一人之下,万民之上的显赫祖宗,今日裔孙满天下,而墓庐竟不及近世之野老村夫;昔日朝廷御建之辉煌大墓,雕龙刻凤之石碑牌坊,尽数被拆作他用,只余杂草丛生之两堆黄土而已。香公墓尚有水泥墓碑一块,上书:“汉孝子黄香之墓、义堂镇政府立”。

而子澄公墓已无一砖一石一字。逝者如斯乎?惜哉!痛哉! 忆先祖山谷公曾有诗云: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后人更有诗云: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烧香祭拜毕,面对孤坟野草,重温先祖功名,余百感交集、万千感慨!归来路上,众皆默然,吾等裔孙,愧对先人多矣!

当晚于福斌叔处拜读黄氏老谱。根据成化五年《忠孝堂谱》记载考证:吾祖胤公原系宋太史山谷公九代孙,明太常寺卿子澄公胞弟子渊是也。子澄公兄弟四人,长曰子源,落叶江夏;次曰子澄,裔居咸宁;老四曰子濡,根留分宜。而老三曰子渊,成化五年咸宁老谱卷一第三页上子渊一行载:“子渊(错抄为“涃”,据分宜县志应为“渊”):文卿公三子,原籍江西袁州分宜县,因兄子澄殉难逃往他方。”此谱记载与《袁州府志》《分宜县志》所记《太常祠祭文》中、享受祭祀之四十六名遇难家属名单、只记有“子渊妻刘氏、子渊子思勉、杏意、雪居”而没记载子渊本人,也是吻合的,证明子渊其人当时未遇难,而且逃了出来。有何可证子渊即逃到广西郁林之吾祖胤公?请看:吾祖讳“胤”与“子渊”二字意合,犹诸葛讳“亮”、字“孔明”意合也!而吾家老谱载:“祖讳胤,字本仁,号乐山”,在罹难时,岂敢直书真名?只得把“字子渊,排老三”改写为“字本仁,号乐山”用谐音暗示后人“本人是老三”也!妙哉!又五代祖载玄公一修谱序中云:“建文初年,讳公子澄,官至太常寺卿。因蔫举失人,串夷其族--流散四方,不一而足,永乐元随贸居梧转从郁林州,寓居南流江畔,公讳胤,即其鼻也。”永乐元年胤公因避灭族之祸而逃到广西郁林换名隐居,其迁移时间、迁移原因又与咸宁老谱“因兄子澄殉难逃往他方”吻合也!又据《广东通志》《广西通志》《郁林州志》所载、胤公之孙刚公永乐丁酉年(1417)中举,环公弘治十一年(1498)致仕。从兄弟二人中举及致仕之真实年代往上推算,胤公应生于元朝至正十二年(1352)壬辰岁。《辞海》载子澄公生年为1350年(元朝至正十年),正好长胤公二岁。(注:明制七十岁至仕,则环公生年应为1428年,母亲当年45岁,刚公生年应为1400年,母亲当年17岁。按我家族实际平均每代间隔24年往上推,西应公应生于1376年,胤公应生于1352年)至此,名讳对,字号对,出逃原因对,出逃时间对,生年对。彼我两方家谱、志、史、皆吻合,彼谱“逃往他方”之子渊公、若非吾族来祖胤公其谁可属耶?非胤公莫属也!

更有奇者,本年为家族遇难六百周年,同时逃难孝憾的长房子源公后裔廿三代育涛、桂庭亦不约而从,先我等数日携谱至咸宁、分宜寻根。观其老谱序亦有“子澄公殉难后,子言公宦居南京,后迁江夏”之句。难道真系先祖显灵,天意安排我兄弟合家团圆?共和国辛已年三月廿日,子源、子澄、子渊三房裔孙在咸宁欢聚一堂。言及此事,众皆称奇,盛赞先祖有灵,苍天有眼,使我三房逃难他乡的兄弟六百年后又团圆。

业成有诗曰:

壬午罹难家难圆,江咸郁宜各为村。 燕王无道诛忠裔,苍天有情衍孝孙。

六纪沧桑纲常在,一朝聚会兄弟全。先祖九泉应含笑,诗书万代有人传。

至此,我玉林黄氏始迁祖胤公之来历已查清。即胤公出生地在明朝江西分宜县大岗山乡大坑村礼源里,生于元朝至正十二年(1352年),为宋朝大文豪黄庭坚九世孙,明朝太常寺卿黄子澄胞弟。父名文卿,生四子,长子源、次子澄、三子渊、四子濡。建文四年初,子澄公奉旨带全家往江南各地募兵勤王,公六月底、京师失守,建文帝出逃,七月朱棣登基,以首犯通缉子澄。子渊公父子遂弃官扮商,携媳陈氏,长孙左泉,历尽千辛万苦,从江浙逃到广西梧州。居梧数月,永乐元(1403年)再迁郁林,隐居南流江边之深塘屯。子渊公到达郁林时五十一岁,为我族始迁祖也。据子澄公玄孙<<彦玑公墓志铭>>载,我族为浙江金华世系之宋太史山谷公(黄庭坚)长子黄杨之后裔,而非福建邵武世系之峭山公三七廿一子之后裔。峭山公只是我族曾伯祖,要上朔到东汉与司徒王允谋诛董卓之太尉黄琬公(黄香曾孙),才是金华与邵武宗支共祖。峭山为琬公长子黄侃公后裔,从江夏安陆源口、先迁河南光州、再迁福建邵武。而我族系琬公六子松寿公后裔,祖上从江夏安陆源口、先迁安徽再迁浙江金华,山谷公之七世祖始迁江西。后来山谷公命长子黄杨受业于苏东坡,遂居蜀,元季兵乱,又避居江西分宜大岗山。此即吾来祖以上之大概世系也!


◇ 共和国辛已年(2001)四月玉林岭垌廿五代孙黄业成记
◇ 联系电话:0772-2610104
◇ 邮件:huangyc@vip.81890.net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黎氏尋根問祖資料《譜序滙輯》1
家谱序言范文欣赏㈡
祖国风光(3641)广西玉林
[公告]介绍一种编修族谱(家谱)的新方法——族码法(转载)
谱牒文化探讨
宋真宗为王旦家谱题序原文论证三槐是琅琊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