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西游记】(四)春风曾度玉门关
  玉门关和汉长城,多少让一个初来者有些心理落差——很多去过的人说,玉门关就是一个大土堆,没啥意思。但是岁月的沉淀、历史的沧桑,又会让你心向往之。特别是那一句“春风不度玉门关”悲壮苍凉的情绪,让人不觉对这座古老又神奇的关塞更平添几分仰慕之情。

 玉门关,俗称小方盘城,位于敦煌市西北90公里处。相传西汉时西域和田的美玉,经此关口进入中原,因此而得名玉门关。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文化、贸易交流日渐繁荣,为确保丝绸之路安全与畅通。大约公元前121年---107年间,汉武帝下令修建了“两关”,即阳关和玉门关。
  
 当年巍峨雄壮的雄关,经过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已是满目沧桑。汉武帝为阻挡匈奴侵扰而下令修建的长城早已不复存在,只剩得一个城门。城门外斑驳脱落,城门内荒草萋萋。放眼望去,映入眼帘的只是辽阔苍凉的戈壁及满目的黄沙。那时的金戈铁马,那时的狼烟烽火,如今荡然无存,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孤独地矗立在西北边陲,供人们观瞻凭吊怀古。
 

  其实比起那句耳熟能详的“春风不度玉门关”,我其实更喜欢这一首《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前往玉门关的路上,到处都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沙滩,一条大路在茫茫戈壁中伸向远方。师傅问我们看到这样的景象,会不会想起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我说除了这个只能用一个字来表达,那就是非常晒.......

 立柱上写有隶书大字对联“看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秦燧汉关今犹在,听塞外羌笛胡角马嘶张骞李广俱往矣”,不觉有几分唏嘘之意。

 游客很少,四周寂静。这片景区周围数百公里都是无人区,看了心里有一种悲凉的感觉。唐代诗人王之涣脍炙人口的边塞名篇《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就篆刻在小方盘城的导引石碑上,想起有人考证“黄河”为后人誊抄“黄沙”之误,觉得还是有几分道理的。

 玉门关俗称“小方盘城”,蒙古语称“跌倒半斤”,意为方城。大约公元前121-107年间——那是2100多年前,汉武帝下令修建了“两关”,即“阳关”、“玉门关”。两关曾是汉代时期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丝路交通要道,当时中原与西域的交通必须取道过之,也是古代中国对外开放交流的门户之一。

 师傅驱车先到了距离十多公里外的大方盘城。所有人都冲着玉门关的名气去了小方盘城,却遗忘了这里。套票的3个景点里,这里人最少。蓝天,一望无际的荒地,当中立着这样一座孤零零残破的旧城,在青天白日下,让你回想曾经的风光无限。

大方盘城,又名河仓城。据考证,此城建于汉代,是一座储备粮秣的仓库,目前在甘肃仅存一处。城为夯土板筑,呈长方形,东西长132米,南北宽17米,残垣最高处6.7米。城内筑南北方向土墙两堵,把整个城隔成了3部分。南、北残壁上留有小洞。似为通风设备。每部分均开南门,外围东、西、北3面加筑两道围墙,第一道围墙断壁尚存。

 大方盘城前孤独的胡杨,死而不倒。



 师傅说,每次带游客过来都会来看看它,和模样一样,它的名字叫“帅帅”。守城人是一对夫妻,还专门拿来自家的黄瓜给我们吃。

当然师傅还会带来帅帅爱吃的火腿肠。



 断壁残垣伫立在茫茫的戈壁中,与蓝天、大漠、绿草构成了一幅辽阔壮美的神奇画面。经过千年的风蚀已经看不出曾经的繁茂,留下的是苍凉和震撼。

 相比玉门关,河仓城更大,但是相对风蚀程度也更严重。整个城墙都用铁栏杆围着,不能近距离观看。整个城墙分为三个部分,其中有一面保存的较为完好,城墙上都开有小洞。







 步行绕城一周,凝望着这座距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的古代军需仓库,不觉感叹古代将士们守土卫国的英雄气概。

单调的戈壁中,突然跃入眼中的一抹亮色,让人眼前一亮。



















 两千余年岁月留痕,惟见戈壁滩上巍巍然四四方方一座黄土城,这就是小方盘城,也就是大家口中的玉门关。东西长24米,南北宽26.4米,面积六百多平方米,西北各开一门。黄土垒就了高10米、上宽3米、下宽5米的城墙,城墙四面保存基本完整,建筑结构为黄胶土夯筑,中间夹有芦苇、草席以保持结实。历经两千余年风雨和沙尘,玉门关岿然不倒,已是罕世奇迹。

 玉门关的设立,始自西汉武帝时,距今已有2千多年的历史。秦汉以来,好战的匈奴对汉民族威胁很大。汉初,匈奴东败东胡,西逐大月氏,占据河西,并以河西为基地,屡犯汉境。汉王朝开始曾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希图换取暂时的安宁。汉武帝时,放弃了和亲政策,对匈奴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反击。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兵西征,沉重打击了匈奴右部。同年,汉分河西为武威、酒泉两郡。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又增设张掖、敦煌两郡,同时建玉门关和阳关。从此,玉门关和阳关就成为西汉王朝设在河西走廊西部的重要关隘。

 西归汉以后,内陆通往西域及欧洲诸国的通路打开了,中国特有的丝绸源源不断运往西方,西方的音乐、宗教以及葡萄、石榴、核桃,苜蓿等也从此传入中国。人们习惯把东起长安(西安),联络亚、欧、非3大洲,遥遥数千里的交通大道称为"丝绸之路"。这条路自敦煌以西分为两路,一条出敦煌向西北经玉门关、鄯善北行,叫天山北路;一条出敦煌向西南经阳关、安南坝,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行,叫天山南路。因此,玉门关和阳关也就成为丝绸之路上通往西方的重要关卡,是西行商旅和文臣武将的重要停息站。当时玉门关,驼铃悠悠,人喊马嘶,商队络绎,使者往来,一派繁荣景象。

  一个人脑子里如果没有装上几十首边塞诗,不了解一些汉唐时代经营西域的历史的话,这小方盘城的土堆别无长物,确实没什么看头。但如果你记得《史记"大宛列传》里张骞通西域的凿空之举,《后汉书》里班超的投笔长叹,“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的故园之思。想起甘英“临西海以望大秦”,从此“拒玉门、阳关者四万余里,糜不周尽焉”的豪迈。那么,围着玉门关走上一圈,心中要有多少就有多少感慨。

 现在的汉玉门关遗迹,是一座四方形小城堡,耸立在东西走向戈壁滩狭长地带中的砂石岗上,南边有盐碱沼泽地,北边不远处是哈拉湖,再往北是长城,长城北是疏勒河故道。



顽强的骆驼刺,成为戈壁中独一无二的景色。




















玉门关往西十公里左右就是汉长城

眼前的疏勒河已经不再是古时的天堑,遥望茫茫戈壁,你能回想起古诗词中描述的驼铃叮咚、人欢马嘶、商贾云集的玉门关盛景吗?





 汉长城遗址,近百米的汉长城被铁栏杆围住,加以保护。







 当年抗击匈奴最北端的马鬃山(当时酒泉郡、敦煌郡的北部)是第一道天然屏障,匈奴必须南越马鬃山才能进入河西;疏勒河是世界上少见、中国唯一的由东向西流淌的大河,是抗击匈奴的第二道天然屏障,跨过湍急的大河绝非易事;再往南就是汉长城,第三道屏障。由于汉长城北邻疏勒河,经过芦苇遍布的沼泽地带,建汉长城时便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一层泥沙、一层芦苇夯筑而成。泥沙中所含的盐碱胶凝结后非常坚固。

 如今,汉长城大部分已然黄土化。好在古人还是留下了这段如此完整的汉长城围墙和烽燧遗迹。



出景区前来一个维尼合影,下一站雅丹魔鬼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秦文学】王兆民:【西行万里探寻戈壁大漠 丝路千年聆听驼铃声声】
玉门关
“春风不度玉门关”,玉门关在什么地方?它为何出现在很多诗中?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玉门关和阳关有何不同
秦时明月汉时关,丝路西去出阳关,碎叶东归入玉门
诗词“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玉门关,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