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云南会泽:竹艺编织“织”出残疾贫困户的新生活

在云南省会泽县易地扶贫搬迁县城安置点的扶贫车间里,整齐摆放着竹篮、竹编茶桶、花瓶、果盘、帽子,十余名残疾人正在娴熟地编织各式各样的工艺品,一条条薄如蝉翼的竹篾在他们的手中上下翻飞、左右穿插,犹如注入了生命。竹刀破竹的“嚓嚓”声,竹条分层的“唰唰”声,竹片划空的“哗哗”声,仿佛奏响了一场竹器编织交响乐。他们正用精湛的技艺,用心用情“编织”幸福新生活。

让竹资源不再浪费

在牛栏江畔的上村、雨碌、大井、鲁纳等乡镇,气候温润,非常适宜竹子生长,当地农户家家都有种植竹子的习惯,以至于沿江有上万亩竹林。丰富的竹资源并没有为当地群众带来多少经济效益,闲暇之余的老竹艺人只会编织简单的箩筐、筛子、簸箕、筲箕等生产生活用品供自家使用,偶尔也会把多余的背到集市上售卖,每个售价在二十至三十元左右,更多的好竹子仅用于做燃料、编篱笆、拦地埂,竹子的商业价值几乎为零。

雨碌乡马桑坝村总支书记保选龙是本地人,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昆明见到了竹编工艺品。保选龙心里盘算着:“老家不就有一些‘篾匠’吗?优质竹资源这么白白浪费太可惜了,我们也可以做嘛!”他的这一思路受到了省、市残联的高度重视,县残联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引进竹编工艺名师,把培训班办到残疾人家门口,发扬非遗传承,再续竹编技艺。

让篾货走出大山

2017年4月,省残联在雨碌乡举办第一期竹编培训班,邀请昆明市非遗传承人、云南启宸职业学校老师李加云手把手培训,教大家从选竹、破竹、削篾开始。

参加培训的座江村大坝子小组王玉荣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他小时候患小儿麻痹,只能杵着拐杖行走。记者今年一月到他家采访时看到,他正在打花箩底,家里摆着花箩、背箩10余个。进一步了解得知,他的妻子是先天性聋哑人,有三个子女,两个在县城读高中,成绩优异,家庭收入靠传统的种养殖和他的“篾货”。

王玉荣从事“篾活”40余年,只会简单编织常用的生活用品,挣不到多少钱,听说有竹编培训班,他便早早报名,参加培训。通过两期培训,现在能够熟练地编织竹篮、茶盒、帽子等工艺复杂的竹制品了。“这个培训太实用了,我非常感兴趣,学到了很多技巧,接下来我会认真研究实践,把篾货做出样子来,让它走出大山,卖上好价钱。”

“我要让我的作品成为精品”

起底、编织、锁口是竹编技艺的三大工序,之间穿插着编、插、穿、削、锁、钉、扎、套等各种技法,互相插扭,一个小巧精致的竹编工艺品就诞生在代德苍的手心。

代德苍来自雨碌乡座江村常委会普家村小组,当篾匠已有30余年,他织的筲箕、簸箕、背箩在周围小有名气,但仅限于竹篾的编织,没有多少创意。自从参加了三期竹编技能培训,技艺猛涨,培训期间的10余件作品全部被培训老师以200元每件的价格收购,这让他信心倍增、刻苦研学,现在已经是扶贫车间的技术骨干。

2018年,代德苍被临沧、广西等地聘请去当老师,“每天200元钱,供食宿,来去都是他们派人接送。”代德苍高兴地向记者讲述。从学员到师傅,从几十元的箩筐到上百元的工艺品,代师傅的人生价值逐渐得到体现,作品参加第六届云南省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获第十名,2019年曲靖市第一届残疾人才艺展演中,他的《鱼篓》《提篮》荣获三等奖。“这些荣誉是开始,是鼓励,是鞭策,我一定会让我做的每一件作品都成为精品。”代德苍信心十足地说。

据会泽县残联相关负责人介绍,竹编培训班从2017年开始办班,现在已办了3期,培训学员120余人。免费提供竹艺刀具,每天还有50元的生活补助,旨在为残疾人和有兴趣的贫困群众提供学习平台,让他们拥有一技之长,增加家庭收入,助力脱贫攻坚。目前,雨碌乡正在成立“竹编工艺合作社”,将以订单模式批量生产竹编工艺品,远销大中城市,为群众打开一条致富新路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方志四川•“温暖的回响——脱贫攻坚四川故事汇”征文】周永珩 ‖ 编出脱贫致富梦
竹编工艺品
1952年,周恩来从巴拿马回来后电讯全国,要寻找一个编竹子的篾匠
独具禅意的竹丝扣瓷『四川特有的传统手工艺』
历经千年老手艺,不破不立如熊猫
【我是小小非遗保护者】第十期:竹艺亮相森博会,非遗传承添新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