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上好公开课(16):关注哪些因素能让公开课增光添彩?
userphoto

2022.08.04 重庆

关注

就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最近我都是围绕《如何上好公开课》这一专题展开如(1)公开课的准备;(2)公开课,那些你可能不曾关注到的细节如何上好公开课;(3)如何设计一堂有亮点的公开课?如何上好公开课;(4)如何快速设计一堂的公开课?(5)好课多“磨”(附磨课流程与磨课案例)。今天笔者继续和大家一起探讨,关注哪些因素可以让你的公开课增光添彩?

因素一:公开课设计要关注听课对象

公开课有两拨听课对象:学生和听课教师及评委。两个群体关注的点是不同的。学生关注的是教材知识本身,即知识是什么,如何用获得的知识解决问题,教师的着力点就是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并将获得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解决具体的问题。从这一角度公开课和日常课的目标是一致的。但是老师和评委对知识是熟悉的,他们关注的不是知识是什么,而是教师怎么呈现知识,学生是如何运用知识的。公开课需要同时满足两个群体的需求。所以公开课设计的时候,怎么样让学生有所收获,又要将呈现方式让评委一眼就能够看出来。

“以学论教”是现代课堂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因此,听评课者多从重点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师生互动、关注学生的学情,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作为评定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具体而言,教师公开课设计要尽量做到以下“三点”:

一要让评委看见学生是“如何学”的。授课教师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如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辨一辨,让学生去观察、去动手、去感悟、去总结和掌握规律。这是认知和掌握知识的过程,是发现、发展能力的过程,也是培养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过程。具体关注学生的以下“六种状态”:

一是注意状态。尽量让学生的目光追随发言者(教师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回答完全针对所问;学生的倾听全神贯注......。(学生是专注的,学生的注意力是集中的)

二是参与状态。教师就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学生全员全程参与学习,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阅读、讨论;自主进行练习(听、说、读、写);让部分一些学生参与教(指点帮助同学或标新立异)。

三是交往状态。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友好合作,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师生、生生之间交流语言得体;整个课堂气氛民主、和谐、活跃。

四是思维状态。学生的语言流畅、有条理、善于以自己语言说明;敢于质疑、提出有价值问题,并展示争论;学生的回答或见解有自己的思考或创意。

五是情绪状态。学生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学生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之中,并能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对学习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具有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

六是生成状态。全面投入学习;有满足、成功、喜悦等体验,对后续学习确有信心;学生总结当堂学习所得,或提出新的问题。

二要让评委看到你的引导、点拨和启发。引而不发,自寻答案,悬念在悬着的时候学生才有欲望,点拨讲究火候,补充充分,修正及时,引申恰当。

三要让他们看到你的学法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应是整体的,学生的学习认识活动并不是孤立的智力活动,它总伴随着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和意志等非智力活动同步进行。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有两个系统,动力系统和操作系统。动力系统对学生起着定向、强化、促进和保证作用,解决“想学”和爱学的问题,操作系统是学生学习的技巧、策略、手段和途径,解决“会学”和“学会”的问题。

因素二:公开课的隐性因素要可视化设计

公开课需要将隐性的东西显性化,在短时间内呈现出最完整的东西。比如以学生为中心、学科素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这些东西,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是站在一个学期来看的,是一个动态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只是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也可以体现在课外活动之中,还也可以是教师与学生的相处当中去体现。但是公开课就像相亲,你要在最短的时间把你“保险箱”里所有的“宝贝”通过最显性的方式展示出来,让对方觉得你“家底”很厚,并“一见钟情”。如教师设计学生探究活动以展示我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体现学科思想的问题来展示学科核心素养;设计特别的引入和结尾来告诉别人,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达成了的......。其目的就是要让评委们在形式上一眼就能够看出,我的设计很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方向。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老师总觉得公开课表演痕迹太重的原因。但是真正好的公开课,其表演是一种美的享受,因为它既兼顾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下面举两个例子说明课堂隐性因素显性化、可视化,仅供参考。

附一:特级教师戈向红用案例告诉你,“以学生为中心”的可视化课堂是这样的:

一是从“听你说”到“我来讲”:辐射个体思维的成果。

针对《牛津小学英语》3B Unit5 Plus and minus这一课,我请愿意当小老师的同学完成一份教案的提纲,挑选了两篇写得不错的教案,请学生上课。

两个班级分别请的是Betty和Alice来上课。Betty通过个位数three, four, five, six, seven, eight, nine,依次引出了十位数thirteen, fourteen, fifteen, sixteen, seventeen, eighteen, nineteen,然后她请学生找一找数字13-19有什么规律?接下去孩子们又在她的引导下,认识了plus和minus,有条不紊地进行了20以内的加减运算。Alice则是从24小时计时法的时间认读开始,导入13-19的认读,她还设计了当堂的统计练习,巩固了数字的认知。

小老师的教授切入思路能深深唤起学生的认同感,同时,他们的教学过程也是在和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体会,效果非常好。(附Betty的教案和Alice的练习设计)

二是从“等你教”到“我先学”:引发自主学习的智慧。

①Vocabulary notebook:我的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就准备了一本笔记本(Vocabulary notebook),让学生搜索与他们正在学习的主题相关的单词,如三年级学了3B Unit8 Where?之后,到五年级学习5A A new house,都是有关房子的,在进行描绘一间房子的口语活动前,学生可以先进行头脑风暴,列出关于房子内的一些居室和居室内物件的名称,在词汇本上完成类似下例的一张单词结构图。

② Favourite word/phonetic symbol/sentence:学生可以选择一个他们喜欢的单词,每周轮流在课上介绍它,说出为什么喜欢这个单词或者根据单词画图或写出例句、或者编一首儿歌。

③ My dictionary:学生们会课前的三分钟介绍自己学会的一些新词,长期的积累,孩子们的词汇本就成为了我们班公用的小词典,如学生在阅读时,或者写循环日记时,遇到上下文不能解读的单词,我就会问:小词典呢?就有学生来作答,如果大家都不会,就会有人课后去查询然后来解答。我用这样的方式让他们明白:学习不一定要在老师的身边发生,只要善于利用已有经验,去尝试解决问题就能进入自主学习的轨道。

三是从“学知识”到“用知识”:让儿童成为资源的创造者。

儿童是“理论的创造者”(theory maker):他们经常在生活和学习中提出自己“天真的理论”(native theories),这些理论是其日后发展成为成熟的探究者的基础和生长点。

①因此,我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创编作品,如学了What’s in the classroom? There is/are…. 邓逸尘就编了Where? What? (见下图)

②每学一个单元,我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话去总结一个单元主要学到了什么?帮助他们去了解语言规律,得出自己的结论。这会使学生学习更有自信,更为主动。只有当他们回顾了自己的学习经历,总结了已学知识,储备好了接下来所学内容,才可以说是经历了学习的每个阶段。(附Sam和Tom的单元小结)

附二:思维可视化学习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

“核心素养”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础,如何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教学改革、评价改革、教师发展等,是基础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核心素养要想真正落地,教学是关键,思维又是教学的核心。学习和创新最根本要依靠思维去推动,思维是发展学生智力与能力的突破口,也是各项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面向未来的教学,对思维能力的要求从注重记忆理解的低阶思维能力到更加注重高阶思维能力,包括学生的非认知能力、元认识能力、系统分析、评估与判断及创造能力。而科学的、有意识的、系统的思维培养有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品质,为其获得良好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奠定基础。因此,力求将思维的培养渗透每个学科,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第一目标。

视化思维和语言化思维,是人类认知和思考世界的两大系统。Robert Horn在其著作《Visual Language》中指出,尽管人们日常的工作场所大多是语言性或非图示化的(口语、文字和数字等),但事实上人脑的80%功能都是用于处理视觉信息的,人们对接受视觉信息具有天生的敏感度。而且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视觉信息量正以海量和爆炸性的方式不断增长,如果我们能够把看不见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清晰地呈现出来,能更好地理解、记忆与运用。

由于图像包含的信息量是较大的,人们在每 1/10 秒内获得一个视觉信息,要比通过阅读、消化和理解一段文字快捷得多。比如一张静态的图片就可表达一个复杂的概念或者与一个主题相关的图片有时比起详细的解释更能有效的描述主题。因而人们更喜欢阅读悦人眼目的、使用恰当颜色的可视化信息。

基于此,研究学者Hartley指出,可视化思维工具(Visual Thinking Tool)是通过智力相关的图形化符号来连接创建一种对概念的信息和知识的认知模式。可视化思维(VT)将本来不可视的思维(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径)呈现出来,有效地提高了信息加工及信息传递的效能,更利于我们记忆与理解,从而开启人脑的无限潜能。

在公开课中,教师可以借助情境创设,思维导图等。

因素三:可以利用逆向思维设计公开课

公开课想要出彩,就要从不同的视角去处理习以为常的教学内容。首先,找到要讲的这个部分几乎所有人的习惯性操作(教材处理);其次,思考如何反向操作,如一般是从动态出发,那你就从静态出发;一般是从宏观着眼,那你就微观挖掘;一般是面面俱到,那你就只突出一个部分。但是前提条件是知识不能出错,逻辑要严密,不能偏离课堂教学目标。切忌为了不同而不同。

公开课是年轻老师提升讲课水平的最好方式。随便讲100堂课,不如反复打磨一堂课。因为上公开课的目的是为了提炼精华和方法,去上好我们每一堂日常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数学可见: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追求
第四届“我的教育理想”读书征文选登之44 让思维可视化
【这!就是专业】深耕厚植阅读教研,扎根落地核心素养——2020国际语言中心公开课
陈洪杰:贲友林——学为中心,成人之美 || 课堂上有“潜规则”
公开课、观摩课应注意的细节
一节公开课体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