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江阴地名故事丨利港
userphoto

2023.06.29 江苏

关注

地名,是历史的产物,也是城市的记忆,蕴涵着不可再生的文化积淀,其历史信息、传说故事、文化内涵,是见证一个城市历史的“活化石”。

江阴地名源远流长。江阴有7000年的人文史、5000多年的文明史,3800年的筑城史,2500多年的文字记载史和1400多年的街坊史。为了让江阴人更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从6月22日起,推出《江阴地名故事》系列推文,充分挖掘江阴古地名中蕴藏着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内涵。

下面,让我们一起沿着那些熟悉的地名,去追溯江阴的人文血脉,走进江阴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利 港

利港本名渔浦,后称利港,是以利港河而命名的集镇。嘉靖《江阴县志》载:利港,县西五十里,自顺塘河泾口东北行二十五里入江。在利港入长江的港口,明末清初时,入江海捕鱼的渔民,扬着篷帆,捕鱼归来,此时大小鱼贩,推着小车,挑着箩筐,早在利港港口等候,到鱼鲜一上岸,开始了交易。利港口,就逐渐形成了卖鱼买鱼市集。市集称渔浦,浦是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区。当地人对渔浦还有另一种解释,是江海鱼鲜交易的地方,渔者获利的地方。在清朝同治(1862-1874)年间,渔浦成了居民的聚居地,形成了集镇。

▲20世纪90年代利港西街雪景

利港老河自南而北贯穿集镇中心,集镇东西,有桥相接。据《利港镇志》载:在解放前,桥东称河东街,桥西称河西街。街道约长100余米,宽3米左右,石板路面,集镇面积有0.3平方公里。集镇虽小,但是市面却很繁荣,镇上有粮行9家、南货店6家、豆腐店3家、布店4家、肉铺6家、药店4家(其中中药店2家,1家药店兼邮政代办)、诊所2家、铁铺2家,木行、染坊、车匠店各1家,饭店3家、酒店2家、理发店2家、杂货店4家、当铺1家、茶馆4家。水上交通十分便利,溯利港河向南,可达京杭大运河,到常州有班船,过江有义渡,可达靖江的夹港。

▲1961年的澄西中学教学楼

利港在宋元时期,属永陵乡、良信乡。在明代,利港属永陵乡一都四图和良信乡四都七图。清代康熙三年(1664)以镇辖保,利港境属丁墅镇。民国元年利港分属丁墅、丁桃沙两乡。1950年,利港为镇。1955年,利港为乡。1958年,成立利港人民公社。1984年,利港为乡。1988年,利港撤乡建镇,成立利港镇。2001年,西石桥镇并入利港镇。西石桥镇和利港镇的合并,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更大发展。2013年3月,利港镇撤销,以其行政区域并入临港街道。2017年,撤销临港街道办事处,重建利港街道办事处。

▲20世纪80年代初期西石桥中心小学老师在西石桥南街老槐树下为少先队员讲革命史

利港因是江海鱼鲜交易而成的市集,再加上大江南北人员密切来往杂居于港口,因而居民有操吴音的上乡人,操江准方言、人称“滩里话”的下乡人。在解放前,利港的小集镇上,就居住着操着吴音的和说“滩里话”的上乡人、下乡人 300 余人。在利港境内,有大量移民进人,有记载的有:道光二十年(1673),黄丹龙头圩建成,最早定居的为太平洲迁来的夏、姚、杨三姓;芦埠港恒兴圩建成,前来开垦定居的是苏北迁来的陈氏农民。后因经常倒圩,这地方今称破圩。

利港地势南高北低,有“上八七下”之分。南境八个村,地形高低起伏,灌溉不便,称“上乡”或“上岸”;北境七个村称“下乡”或“滩里”,都是长江流沙沉积而成的滨江圩田,有八条大小河港通长江。上乡居民多以村落聚居,语音属北部吴语区太湖片常州小区。“下乡”居民因新圩滩的不断围垦,多从长江北边迁来,依圩堤呈东西向长方形居住,比较分散。语音与上乡差异极大,人称“滩里话”,属江淮方言,风俗亦大异于上乡。

利港境内的长江岸线,东起申港,西至天生港,全长10.6公里,水深域宽,是长江下游地段中难得的黄金水道。1984 年建成利港汽渡,1988年建成江苏利港电厂。以双良集团为龙头,今天的利港,活力无限,日益繁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江阴利港老街
江阴各镇地名漫话!
(80)江阴地名的来历
伍子胥的江阴猜想(6)
地名探源之张家港市
灵璧县最牛的2个小城镇,双双入选全国重点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