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继的《枫桥夜泊》是一首杰作,但是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你能谈谈自己的看法吗?


“枫桥夜泊“是唐朝诗人张继的一首羁旅诗。

在历代众多诗人词客的羁旅诗中占有一席之地,是著名诗章。这首诗与后辈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夊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可谓异曲同工。写尽愁字难见愁,满腹忧愁与水流。

“枫桥夜泊“用一首七绝的表现手法,描绘出诗人舟行秋夜所见所闻所思的羁旅之愁。

在一个明月西沉,寒霜渐凝的夜晚,诗人行舟江畔。夜空中飞鸟如鸦,啼空而过;渔火闪烁,一晃眼前;面对激流行舟,碎浪如钩,勾起诗人满腹忧思,“对愁(而)眠“。不知不觉中,来到姑苏城外的寒山寺已是夜半,系舟泊船,只听寒山寺僧人的钟声已经敲响,仿佛告诉人们客船到了。.

短短的二十八个字,黑暗与光明相映(“月落丷、“霜满天"对“渔火“),无声与有声衬托(“对愁眠““城、寺、夜半”对寂夜“钟声“),景为情中之景,声为意中之声,愁为淡淡行愁。“对愁眠“是此诗诗眼,虚与实、景与情、黑夜与光明(渔火)、无声与有声,皆为诗眼服务,一切尽在不言中。

正如《古唐诗合解》所言:”此诗装句法,似连而断,似断而连。”说它是一首杰作毫无夸张!



首先,谢谢你的信任和邀请。在回答这个问题前要先弄清楚张继的生平,寒山寺的由来。

张继,字懿孙,襄州人,生卒年月不详,有人推算大约在715-779年。天宝十二年(753年)中进士。曾官任御史,并一度分掌洪州税赋。与皇甫冉,刘长卿交谊颇深。他的事迹散见于《唐诗纪事》,《唐才子传》和傅璇宗《唐代诗人丛考-张继考》等各家著述中,一生除《枫桥夜泊》这首七绝外,其他存诗不足五十首,有人统计为四十八首。

寒山寺。位于苏州市姑苏区。始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年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二百年后,唐贞观年间因天台宗高僧寒山“来此缚茆以居”。所以,在唐玄宗时著名禅师希迁创建伽蓝,题名为“寒山寺”。后因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诗,使寒山寺名闻天下。

现在,来谈一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因篇幅关系,就不一句一句展开说了。这是一首七绝。前两句,写明了在乌鸦乱啼,月影东移的一个秋天的夜晚,作者在一条停泊在枫桥边的客船上,望着远处点点渔火和近处经霜染红的枫叶,心情惆怅,久久不能成眠。后面两句接着写到,偏偏这时从寒山寺中传来阵阵钟声,更增添了旅途之人的凄凉愁苦。这首诗,曾因有人提出''寺院一般不在夜半敲钟,乌鸦也不会在半夜啼鸣''而引发争论。但不论真假,我是赞同一些人的观点,就是,无论钟声乌啼是否合乎事实,仅从文学表现上看,那种秋夜凄凉乡愁难遣,寂寞孤独中呈现出一种清丽,萧瑟的意境,让人吟咏起来,感到一种情味凄美的诗意美。

就简单谈一下我的体会。再次谢谢。


这是一个非常励志的人和事,尤其是在正值高考招录放榜的当下讲来。

1200多年前,湖北襄州(今湖北襄阳)才子张继进京赶考,满怀期待能证明自己才华的他,却在放榜之日,迎来了一个榜上无名的失意结果。

考场失意,这是张继个人的不幸,却成为了苏州的大幸。落魄江湖载酒行的张继途经苏州,在一个失眠的夜晚,将满怀愁绪合着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写成了《枫桥夜泊》这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句: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首先以素描的笔法,拉开了一幅只有黑白两色的萧索画面,月和霜,是凄冷的白,夜和乌,是寂寞的黑。继而,江枫和渔火在黑白的思绪中,展现出局部的暗红,却远不能温暖整个失眠的夜晚。画面接下来随着诗人的诗笔荡开,从枫桥边直到姑苏城外寒山古寺的所在,那是因为有划破苍茫夜色的钟声相牵。这夜半时分响起的古刹钟声,撩拨着客船之上羁旅诗人愁苦落寞的心弦。是劝解,是鼓励,是祝福,还是召唤?或许,不同的听钟人,会生出不同的感叹。

这首诗句句形象鲜明,有颜色,有声音,可画可感,可思可悟。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又非常清晰,尤其是夜半闻钟的情景,饱含未尽之言,令人回味无穷,堪称写愁的经典。从而还衍生出一个独特的文化标签,让苏州一座原本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石拱桥名满天下,名字也由原本的封桥改作了诗中的枫桥。更让原本名声不显的寒山寺,从此跻身中国十大名寺之列。

1979年除夕,在苏州市对外友协倡导配合下,寒山寺举办了第一届寒山寺听钟声活动,此后人数、规模逐年扩大,已成为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此诗在日本也家喻户晓,还被选入日本小学课本,其国三尺之童,无不能诵此诗。1929年,对此诗已经爱到魔怔的日本人还在本国青梅山仿照苏州寒山寺筹建了一座寒山寺,同样立着张继的《枫桥夜泊》诗碑,并建“夜半钟声”钟楼一座,亦在附近溪谷清流之上架起了“枫桥”。当然,对于正版的苏州寒山寺钟声,日本人更是抱有朝圣般的心态,在苏州寒山寺举办听钟活动之后,日本人每年都会组团来中国听钟。唐朝的张继,至今都还在为苏州的GDP做着巨大的贡献!

1200多年过去了,谁还记得当年上榜的状元是谁?但一个落魄书生的失意愁苦之作,却惊艳了千年,产生了跨国的影响。自古得失之事,真是玄奥难参!顺便说一句,天宝十二年(约公元753年),复读生张继终于得中进士,但春风得意的张进士却再也没有一篇诗作可以与当年的失意之作相提并论……

张继的《枫桥夜泊》的原诗可能不是如今我们看到的样子。依据是早些年出土一个北宋磁洲窑的瓷枕,上面有一首诗。原诗是叶落猿啼霜满天,江边渔父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与我们如今看到的诗有四处不同。所以,我以为张继的原诗更可能是我文中提到的诗。如果这样,评价如今我们看到的诗,难免有以讹传讹之嫌。当然,如果评价如今这首《枫桥夜泊》,各位大贤已评价的很到位了。

《枫桥夜泊》是中国最早的印象系列的全景电影。作者张继就是一千年前的张艺谋。

导演张艺谋在全国各地的著名景区导演了一系列的歌舞表演,比如《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印象·西湖》、《印象·海南岛》、《印象·大红袍》、《印象·普陀》、《印象·武隆》等等,看似简单,其实他的伟大之处是把本来就美丽的风景胜地用现代声光电的手法画龙点睛。如同给景区打包并且安了个把手,旅游者游完了美景,可以提起来带走了。

就像以往的奥运会开幕式都是大型团体操表演,张艺谋导演的2008年奥运会给全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就是突破了团体操的形式,演出了一场声光电的全景电影。

以往的诗人在描述风景时都会有两种手法,一是过度的形容,二是过分的表述自己的志向。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再比如宋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些都是写风景的著名诗篇,但是要拍成电影很难实现,镜头表现不出来。

再看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如同一部现代化手段的声光电的实体表演,就是一部旅游风景片。镜头一开始是一个定格画面,在朦胧的笼罩着大雾的河面上,只有两岸的树木在夜幕下点缀一点暖色,画面中用快进的方式表现一个月亮的运动过程。紧接着一个特写镜头推倒了停泊在河边的小船上,船头挂着鱼灯,镜头开始摇移到小船的各个角落,熟睡的船夫,难眠的书生……画面的配音先是乌鸦的叫声,显得整个画面凄苦宁静,紧接着钟声响起来,镜头切换到寒山寺,这时画面动了起来,几条小船划了过来,在静静的水面上只有桨与小船的摩擦声,吱嘎,吱嘎……

张继用写实的手法把每个细节写进了人的大脑印象之中,难怪他没能考中,唐朝的时候没有电影学院。


这是唐诗人写的一首七言绝句,张继,今湖北人,考中进士,但逢上“安史之乱”,所以随着大批文人,士族逃难到江,浙一带,这是作者在逃难途中写的一首羁旅诗,写游人的离愁,忧郁,无奈。这首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对于张继,我们也只能从这首诗上认识他了,也由此可见历来文人墨客对这首诗的喜爱和重视。

全诗二十八字,情节很简单,描述了游客在船上辗转反侧夜不能寐情景,月落,(指上弦月,后半夜开始向西坠落),乌啼(应指乌鸦叫,有人认为是和地名有关,但纵观全诗的情景,风格,应该是乌鸦叫更符合作者的内心情绪),霜滿天,(指秋夜凌晨的霜雾,应该是较大的,用滿天一点也不过分,有人认为是夸张,本人反而认为是写实,水边的雾气,别说是秋天江南的气温,即使冬夜也是很大的),江枫渔火对愁眠,即对着江边的枫树,渔火,不能入睡。而不是对着江枫渔火睡,这正反应了作者流落它乡,对国家和自己的前途充滿疑虑,困惑,无解的一种愁绪,今后怎么办,一愁莫展,流落它乡,怎么能睡得着呢?(正在为不能入睡而焦虑时),夜半钟声到客船,姑苏城外寒山寒的钟声偏偏又响了,在寂静的深夜,船上听的分外揪心。

张继的这首诗所以为人喜欢,称道,推崇,流传至今,和诗人高操的艺术手法有很大的关系,写心情,全诗没一个字提到心情,写离愁全诗没一句一字和愁有关。但只有心情低落,滿怀愁绪的人才能体会到诗的真谛,诗言志,诗为心声,作者绝对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只是借景抒情,借景解愁而己。正应了那句话:“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借酒解愁。

由于作者这首诗,苏州的寒山寺也名闻中外,许多游客都想一听寒山寺的钟声,究竞会有怎样的收获或怎样的心得呢?我想:人人都会有,个个都不同。


《枫桥夜泊》是唐朝安史之乱后,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的一首羁旅诗。在这首诗中,诗人精确而细腻地讲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这首诗句句形象鲜明,可感可画,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又非常清晰合理,内容晓畅易解。不仅是中国历代各种唐诗选本和别集选入此诗,连亚洲一些国家的小学课本也曾收录此诗。寒山寺也因此诗的广为传诵而成为游览胜地。



我是觉得如果张继不是科举失意,史书里懒的提几句他本人的生平事迹,可能《枫桥夜泊》这首诗不会有这么多的欣赏者。想到这首诗,再想到张继的创作背景,很多体会过失意或者不痛快的人,才会有很深的共鸣。这首诗的魅力就在于此,说他好在什么地方,可能说不上来,但读者就是有共鸣,如果读者从来不知道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心理上就不会觉得这首诗写的非常好。诗歌或者很多文学作品,都融入了作者在自身或者社会现实状态下的情感,如果你不了解这些背景,可能就体会不到是真的在笑或者是真的在哭。


张藉这首诗写出了落榜生的心情。“月落乌啼霜满天”,赶考落榜,此时此刻的心情有如“月落”、“乌啼”,更象“霜”一样冰凉。落榜了,如何面对家人和朋友呢?于是就有了“江枫渔火对愁眠”,一个“愁”字道尽了无法去见家人和朋友的难堪和苦楚。“姑苏城外寒山寺”,情绪低落,却又偏偏借宿在“寒山寺”,这进一步烘托出了作者极度失望的心态。“夜半钟声到客船”,在愁眠中,客船到达的钟声响了,不得不乘船离开,强忍赶考落榜的痛苦返回家乡。全诗没有一处直接描写自己落榜后的的心情,而是以景物、声音衬托出作者的愁怅和失落,这是这首诗的高妙之处。这就是我对此诗的看法。



我的回答一向简单,古诗一般很难翻译成现代汉语,一旦用现代汉语来表述,意境就没有了。所以这首诗我认为关键是意境好。像"空人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种意境只有慢慢体会。多读多体会就会感觉到。仅仅个人看法,如有错误,敬请谅解,多多指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张继《枫桥夜泊》
唐诗《枫桥夜泊》讲解鉴赏,详细讲解!
《唐诗鉴赏辞典》第四百四十首《枫桥夜泊》(张继)
他因一记钟声写下一诗,短短4句,却被争相传诵了1200多年
【书画欣赏】 田英章 楷书《枫桥夜泊》两种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原创] 沉思于“苏州枫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