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主席2次为刘胡兰题词,却不给董存瑞题词,为何?真相让人感动

“我们县22万人民恳请伟大领袖毛主席,给董存瑞烈士题词。”

1956年冬,河北省隆化县民政科的冀兴坡接到了一个大任务,代表县里到北京,请毛泽东同志为董存瑞烈士题词。

凌冽寒风中,冀兴坡裹紧身上的大衣,站在中央办公厅门口。

很快,一个瘦瘦高高的干部走到他面前,告诉冀兴坡,下星期再过来。

得到准确的时间,冀兴坡心里的大石头总算落了下来,毛主席一定是答应题词了。

可没想到的是,当冀兴坡按约定时间二访办公厅时,又被告知:这件事领袖们还没定下来,你先回县里等着吧。

这下冀兴坡慌了,不就是一个题词,怎么会这么麻烦!

之前毛主席就给刘胡兰烈士题了词,董存瑞也是烈士,请求题词又不是什么非分之举,为什么主席不同意?

冀兴坡不知道的是,毛主席做此决定,其背后有一个让人感动的原因。

那么,这个原因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同样是烈士,毛主席却没给董存瑞题词。为董存瑞烈士题词一事,最后又是如何解决的?

(董存瑞塑像)

接下来,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伟人题词是何等荣誉。

主席为谁提过词

众所周知,每逢重大事件、重要活动或节日,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会题写一些有纪念意义的话作为纪念。

这些题词,或是简明扼要地指出英雄人物们的贡献,或是勉励勉励全国人民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而努力奋斗。

得到国家领导人的题词,即使对个人先进事迹的表彰,也能推动更多的人了解英雄、缅怀先烈。

毛主席、周总理、朱老总等人,都曾在不同场合题词。

那么,毛主席都为哪些人提过词呢?

据不完全统计,1938年至1964年间,毛主席曾为23位个人和群体题词。

其中,不乏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任务和经典句子。

1944年,毛主席的卫士张思德同志,在带领战士们执行烧炭任务时,突遇窑洞塌方。他选择把战友推出去,自己却被了埋在窑洞里。

毛泽东为他亲笔题写“为人民服务”5个大字。

1951年,“革命小英雄”陈永康,面对敌人不害怕,帮助解放军破坏了特务在学校安装炸药的计划。

毛泽东得知此事,特别题写“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句箴言不仅送给陈永康,也写给全国正在读书的青少年。

此外,写给雷锋的“向雷锋同志学习”、写给白求恩的“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写给抗日爱国将领张自忠的“尽忠报国”等等,都是主席的有感而发。

在主席题词的这些人物里,有小战士也有大将军,有革命同志也有国际友人。

由此可见,不论身份地位高低,只要为党和人民做出了突出贡献,就有资格获得题词。

(向雷锋同志学习)

但在毛泽东的题词故事里,有两个人最为特别:刘胡兰和董存瑞。

刘胡兰的题词,是毛泽东一生中唯一一次,为一个人题写两次同样的词。

董存瑞则是因为,毛泽东拒绝了为他写题词。

而毛主席之所以拒绝为董存瑞题词,却为刘胡兰写了两次,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两人的身份和事迹的不同,接下来让我们从这两段光辉事迹之中,明白毛主席的深意。

年龄最小的女烈士

1947年1月,军阀阎锡山手下的一支部队,突袭刘胡兰生活的云周西村,多名我党工作人员被抓。

担任妇联干部的刘胡兰等人得到消息,立即设法营救。

还没商量好解救方案,革命队伍里却出现了叛徒。

云周西村的农会秘书石五则,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胆怯叛变了。他对村里的抗日队伍了如指掌,提供的信息无疑会给党组织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刘胡兰塑像)

为了保护剩下的革命力量,同年1月11日晚,众人被捕3天后,文水县陈区长紧急通知刘胡兰等人,准备往山上转移。

谁料还是慢了一步。天刚破晓,阎锡山的部队就包围了整个村子。

刘胡兰来不及转移,只能留下来另想办法。

敌人这次气焰十分嚣张,封锁各个路口,然后通知每家只能留一个人,其他人都要到村南观音庙前集合。

村里的人纷纷想要掩护刘胡兰,不让她出去。

但刘胡兰知道,对方不抓住她,是不会罢休的。她不能连累乡亲们。

果不其然,刘胡兰一到观音庙,就被军阀的狗腿子认了出来。

他们把刘胡兰押进了观音庙。大殿上,满是先前牺牲的6位同志的血迹。

(刘胡兰故居)

刘胡兰是他们目前确定的唯一的共产党员,还是个小干部,知道的肯定比其他人要多。

而且,一个小姑娘,骨头能有多硬。

敌人信心满满,一定能从刘胡兰身上得到有价值的线索。

他们先是用死亡威逼,不说的话就杀了刘胡兰。刘胡兰不为所动,“死了没关系。十几年后,我又是这么大”。

6个同村的乡亲死在刘胡兰面前,她心痛如刀绞,但她明白,她不能屈服。不然,党组织真的全完了。

见威胁没有用,敌人又改为了利诱。想要用给她家多分地,让刘胡兰主动自白。

刘胡兰扭过头,不屑地说:“你们就是给我抬一个金人来,我也不会说”。

说完后,刘胡兰从容地走向血迹斑斑的铡刀,自己躺好,等待着生命的终结。

(刘胡兰就义彩绘图)

就在她牺牲半年前,组织上告诉刘胡兰,区委会已经全体同意:吸收她为候补党员,等待年满18岁,她就可以正式入党。

刘胡兰最终没有等到在党旗下宣誓的那一刻。

事迹感人,毛主席两度题词

1947年2月,刘胡兰牺牲后的第25天,《晋绥日报》详细刊登了关于她英勇就义的事迹报道。

报道一出,立刻在当地引起很大反响。

恰好延安各界慰问团来文水县演出,副团长张仲实看到这篇报道,深受震撼。立刻拿着报纸去向当地党委和村民了解情况。

(人民日报相关报道)

听完村民们的讲述,张仲实久久说不出话来。他决定,一定要把刘胡兰的事迹向党中央、毛主席汇报。

就这样,刘胡兰的事迹被带到了延安。

同年3月25日,张仲实在向任弼时同志汇报慰问团演出情况时,特意讲述了刘胡兰的故事。

讲完之后,张仲实饱含深情地提议:晋中党委要纪念刘胡兰烈士,他们想请主席题几个字,以示表彰。

次日,任弼时将这件事传达给了毛泽东。

听取完汇报后,毛泽东也被深深触动,当即在窑洞里奋笔疾书“生的伟大,死的光荣”8个大字,送往文水县。

纪念活动上,中共晋绥分局决定:追认刘胡兰为正式党员。刘胡兰成为了当时我党年龄最小的女烈士。

(毛主席题词)

毛主席的题词,代表着党对刘胡兰英勇事迹的认可。

纪念活动之后,晋中地区率先开展了“向刘胡兰革命烈士学习”的活动。

很快,这股学习浪潮蔓延到晋绥、陕北、华北,最终席卷全国解放区,成为革命党员勇敢牺牲精神的生动注脚。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毛泽东见到了刘胡兰的母亲胡文秀。

谈起7年多前女儿的牺牲,胡文秀仍然历历在目。

这时,毛泽东才得知,他为刘胡兰写的第一份题词,已经在频繁的战乱中遗失。

毛泽东深感遗憾。

会议结束后,毛泽东又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当中。刘胡兰题词的事,被他深深埋在了心底。

(刘胡兰纪念碑)

直到1956年12月,刘胡兰就义10周年之际,刘胡兰烈士陵园落成。共青团山西省委提出:请主席为刘胡兰烈士重新题词。

1个多月后,毛主席的题词被送到山西省委。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这份刘胡兰烈士的题词,在经过1次遗失、10年漂泊后,再次回到了故乡云周西村。

此后,这8个大字被铭刻在刘胡兰陵园的汉白玉纪念碑上,接待着无数前来感受烈士精神的人民群众。

舍身炸碉堡的“小黑子”

刘胡兰牺牲半年后,1948年5月,在冀察热辽解放区,刚刚成立的第四野战军11纵队来了一个小班长。

他的名字叫董存瑞。

因为个子不高,肤色黢黑,连长和指导员就给他给了个亲切的外号“小黑子”。

(童年董存瑞)

这次董存瑞要参加的,是解放隆化战斗。

隆化县,是热河省会承德周边的重镇,地理位置至关重要。敌方部队在此修建了大量的碉堡、工事,易守难攻。

为了击破这些碉堡工事,我方需要一支专门进行爆破的攻坚突击队。

誓师大会上,董存瑞作为全连的尖子兵,身先士卒,举手要求做这个“爆破元帅”。

同年5月25日,随着三枚红色信号弹划破天空,解放隆化战斗打响。

董存瑞跟着自己所在的第二梯队,向隆化县外围的隆华中学前进。

虽然准备了足量的三角支架,但敌方碉堡的坚固程度还是大大超出了预期,第一进攻梯队的推进并不顺利。

(董存瑞)

突然,前方传来命令,前线需要大量三角支架。这个任务,落在了第二梯队身上。

要把物资运到前线,必须穿过隆化中学旁边的一个交通壕。

这个交通壕正对隆华中学东北角的炮楼,西面还有个正在喷吐火舌的桥型碉堡。

二者形成交叉火力,完全没有死角。

董存瑞所在的六连尝试突围,先后两次派出爆破手,试图炸毁炮楼和碉堡。

可惜的是,爆破手甚至来不及靠近目标,只跑出数十米远,就已经被敌人的炮火击毙。

顶着巨大的压力,董存瑞站了出来,“连长,我去!”

董存瑞最后看了连长一眼,夹好胳膊下的炸药包,朝胸前围了一圈手榴弹的战友郅顺义挥手。

然后,两个人一前一后,往交通壕西侧跑去。

(解放隆化战斗)

他们没有选择开阔的平地,而是从敌人没有清理干净的工事里绕行。

交通壕里的战友还没有看清他们的路线,桥型碉堡附近已经传来了一阵密集的爆炸声。

有了郅顺义的手榴弹掩护,董存瑞终于到达了河岸和桥身的连接处。

接下来只要放好炸药包,任务就完成了。

但没有三角架了!董存瑞尝试了几次,炸药包都滑了下来。

没有办法的董存瑞拖着伤腿,挪到碉堡三分之二的位置,托起炸药包,顶在桥肚子上。

然后伸出右手,拉燃导火索。

“轰隆”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桥型碉堡瞬间被夷为平地。

董存瑞的生命,也永远留在了19岁。

(舍身炸碉堡彩绘图)

究竟该由谁题词

董存瑞牺牲8年后,战争彻底结束,国家早已安定下来。家乡决定为他扩建烈士陵园,并修建纪念碑。

纪念碑上该写什么?当地干部想到,可以向中央、向毛主席请示。

在冀兴坡的推动下,为董存瑞题词的请求传到中央,中央领导十分慎重,经历了多番交流。

这就导致,冀兴坡为了拿到题词,半年时间内多次往返河北、北京。

1957年6月,陵园扩建即将完成之时,冀兴坡第五次来到办公厅内务部,终于收到了题词。

内务部优抚司的邹司长看到冀兴坡,热情地把一张16开大的题词交给他。

打开一看,“舍身为国,永垂不朽”,笔力遒劲,又点出了董存瑞烈士的精神。

任务完成,冀兴坡激动不已。

可再看落款:朱德。

(朱德题词)

有朱老总题词,冀兴坡当然高兴,但他们当时不是请求毛主席题词吗?冀兴坡有点懵。

见状,内务部的邹司长连忙解释,这是主席和朱老总商讨出的结果。

接到给董存瑞题词的请求,毛主席很重视。要怎么题好这个词,他想了很多。

一番考虑过后,毛主席还是决定,由朱老总来题。

刘胡兰是群众,由毛主席题词合适。而董存瑞是军人,还是朱总司令题词更好。

一个小小的题词,既体现了对朱老总的尊重,也是对董存瑞烈士的重视。

1957年10月,朱老总为董存瑞烈士题写的8个大字,被鎏金镶嵌在14.5米高的董存瑞烈士纪念碑上。

静静的矗立在陵园里,向后人诉说着先辈的英雄事迹。

(董存瑞纪念碑)

除了朱老总,中央的聂荣臻元帅等领导人,都先后给董存瑞题了词。

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故事,经过电影、戏剧等艺术改编,也被全国人民所熟知。

他舍生忘死的义举,“为新中国前进”的志向,也成为大家不懈奋斗的精神指引。

2002年《人民政协报》刊发文章《为董存瑞烈士纪念碑题词的前前后后》,45年前朱老总题词始末第一次被曝光。

大家这才知道,原来当年题词一事,还有这么多波折。

同时,全国人民也深深意识到,我党对烈士、对国家有贡献的人,是多么看重。哪怕题词这样一件小事,也不会随意应对。

后记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没有革命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负重前行,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

从刘胡兰到董存瑞,他们为新中国所做的牺牲,党永远不会忘记,战友永远不会忘记,人民也永远不会忘记。

参考文献:

王振平.毛泽东为啥没给董存瑞题词[J].党史博采,2001,(第9期).

雷云峰.毛主席为刘胡兰烈士题词经过[J].人文杂志,1983,(第6期).

编辑:金金

责编:林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毛主席两次题词刘胡兰,为何拒绝给董存瑞题词?事后才知伟人高明
毛主席2次题词刘胡兰,为何拒绝给董存瑞题词?伟人:我写不合适
毛主席2次为刘胡兰题词,却拒绝给董存瑞题词?主席:我不合适!
舍身为国炸碉堡的董存瑞,毛主席为什么拒绝给他题词
毛主席2次题词刘胡兰,为何“拒绝”给董存瑞题词?主席:不合适
毛主席两次为刘胡兰题词,却不给董存瑞题词,原因很感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