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名人家教之旷世奇才李清照|李清照|李格非|父亲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

  纵观古今中外,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素养和才气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最近看《李清照评传》更是印证了这一观点,以前喜欢李清照的诗词,知道她是个旷古奇才,现在看她的传,才发现她的家学渊源,父母的教育格局造就了她的才华和品德。

  

  父亲博学多闻,母亲相门之后

  李清照的母亲王氏是相门之后,王准的孙女,王准的儿子王硅是当朝宰相,王硅有四个兄弟,清照母是王硅其中一个兄弟的女儿,王硅的侄女,秦桧的姑母(你没看错,李清照和秦桧是表姐弟,只是一个流芳百世,一个遗臭万年)。在《宋史·李格非传》中有王氏善文的记载,也是才女,当时王氏以相门之后的身份嫁给李格非,是为下嫁。

  

  李格非虽然后面官至礼部员外郎,在京为官,那也是一步一步靠着自己的才气和实力上位的,他中进士后,初任冀州(今河北冀县)司户参军、试学官,后为郓州(今山东东平)教授,继而升任大学正,再官至礼部员外郎。他因为才气和文章受到苏轼的赏识,在苏轼官途顺畅时,对他多有举荐,他也和廖正一、李禧、董荣一起被称为苏门“后四学士”。可见他在当时的才华也是非常有名。

  相门之后的王氏和才华横溢的李格非结合后,优秀的基因一碰撞,就生下了更为优秀的李清照,接下来的良好家教又让这位才女的才华得以培养和展现。

  

  母亲倾心培养,父亲言传身教

  李清照的母亲虽然是相门之后,父亲在朝为官,但他们的物质生活并不奢靡,因为父亲李格非为官清廉,在李清照出生前后的一段时间,家里相对较为清贫。因为宋朝有兼职兼薪的制度,郡守不忍看他们家的清贫之苦,想让李格非兼任其他职务,以增加俸禄,但是被李格非谢绝(他认为既然当官就不能再去兼任其他职务,他的思想对李清照也有一定的影响)。虽然家境相对来说比较清贫,但他们的精神生活相当丰盛,家里藏书丰富,清照双亲不但看书成习,清照父亲还多有著作,母亲善于文采,清照在这种文化素养的熏陶下,手边案头常不离书。这也体现出清照双亲的家教格局和远见,不受限于封建礼教,因为在当时,培养女儿以针织女红为第一要务,姑娘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诗词歌赋更要排在后后面。但李清照没有受到父母的限制,而是在书籍的精神世界里遨游,她不但在书籍的世界里遨游,也常常在大自然中游玩,欣赏美景,并不恪守不出家门的闺训,饮酒作诗不在话下,可见当时的李清照父母的教育观念并不为时势所局限,而是能够充分按照李清照的兴趣和优势对她进行培养,这在当时非常难能可贵。清照不仅通读家中典藏书籍,还对父亲的著作熟记于心。李格非对女儿的才情相当赞叹,将女儿比作蔡臣的女儿蔡琰,清人陈景云也提到“中郎有女堪传业,文叔之谓那”,文叔是李格非的字。李格非可以说既是李清照的父亲,又是李清照的伯乐,在父母的培养下,李清照的诗词成就与思想格局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在李清照一岁时,家里亲戚发生了一件事,那就是王硅谢世。王硅当时在朝为相时,因为没有建树,被称为“三旨宰相”,取圣旨、领圣旨、得圣旨,朝中大臣对他颇多微词。而王硅作为李格非的岳父的亲兄弟,他的谢世对王、李两家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主要是仕途方面)。但李格非与王硅的为人处世作风完全不一样,他以王硅的作风为戒,严厉要求自己,为官任上多做益事。可以说父亲的言行对李清照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后来的李清照为人处世方面酷似李格非,这就是父母言传身教的效果。

  

  李清照渐渐长大,父亲的官职也因为实力及苏轼的推荐一路攀升(苏轼有段时间在政途极为得志,李格非受到他的举荐官位自然是要节节攀升),在清照5、6岁的时候,清照父亲就已经进京在东京(今河南开封)任学官,按道理来说可以携家眷一起过去,但清照父亲为了能专心著作和职务,独自一人在东京为官,妻子王氏在老家抚养清照及清照弟弟。所以清照不但得到了父亲为人处世方面的言传身教,在读书识字诗词歌赋方面也得到了母亲的悉心教诲,再加上她自己聪慧好学,博闻强记,是以如此出色。

  

  李清照11岁时,在东京为官的父亲遇到了一件非常棘手的事,当年是章谆做宰相,推行新法,想要拉拢李格非,任命他做“检讨”官职(“检讨”是翰林院掌修国史之官,位次编修)。但是因为当时被重用的苏轼由于章谆推行新法的缘故(章谆和苏轼是政敌),可能会受到严重的清算和打压,而苏轼对于李格非有举荐之恩,所以李格非谢绝了章谆的任命,但也因为违背了当朝宰相的意志,李格非被降职到广信(今江西上饶)做通判,由京官贬到了州府做副手。李格非这种高尚的道德情怀,对于聪明早慧的李清照来说,又是一场来自于其父的言传身教的良好家教。也才有了后来因为政党争端父亲落难,李清照上诗时相赵挺之(李清照的家公)以营救其父;在夫君赵明诚落难时不离不弃共患难,夫君离世后重情重义护送书册和金石,这些良好的品质都离不开父亲的言传身教。

  

  才华展露,名动东京,缔结美好姻缘

  李清照16岁时,和母亲、弟弟一起,离开生活了16年的祖籍,怀着对东京繁华的憧憬,来到了东京,一家人和在京为官的父亲合家团聚。虽然当时的女子奉行的是不出闺门,但是李清照的父母显然并没有对她在这方面有所限制,她见识了东京的繁华,也将这些繁华融入诗词中,对于她来说,生活中的任何一样东西任何一件事物都是入诗作词的好素材。16岁正值花季的她,写了一首名震朝野的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那个时候的她因为这首词名动东京,可谓家喻户晓,才名远播。而这首在当时引起轰动的词也引来了当朝宰相(赵挺之)之子赵明诚的青睐,他因读到这首词,开始仰慕作词的女词人,假借梦见会娶女词人为妻为由,向李清照家里提亲,缔结了一门美满姻缘。

  

  优质人脉资源亦师亦友

  不单单是父母的文学修养和言传身教影响了李清照,父母作为人中龙凤的人脉资源也对李清照起了不小的作用,李清照的忘年交晁补之就是李格非的朋友,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他常常在士大夫面前称赞李清照,和李清照是亦师亦友的忘年交,也在平常的交往过程中对小清照非常照顾,时常在学业上加以指导。而李清照在诗词分界上里程碑式的重要作品《词论》,就是在向晁补之请教的过程中,看了晁补之的《评本朝乐章》后,受到了启发,创作出了压倒前辈的词学新作《词论》。父母的这种优质的人脉资源对李清照这种旷世才女来说,简直是推动她不断进步不断提升不断取得自我突破的助推之力。

  

  旷世才华、高尚品德、远大格局

  李清照的旷世才华得益于父母的优良基因、良好的家教培养、自身的不懈钻研。要感谢李清照的父母,没有用封建思想“女子无才便是德”那一套扼杀李清照的才华,反而以一种为李清照营造了宽松的学习成长氛围,成就李清照的才华展现。李清照的诗词思想高度在历史长河中可以说是璀璨发亮。而她的高尚品德更大部分来源于父亲的言传身教,让她有了高尚的品德,能够对落难的父亲上诗相救,对被罢官的丈夫不离不弃。而她传奇的人生遭遇也造成了她在思想上的远大格局,真正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给我们的启示

  通过李清照的家教,在家庭教育上可以给到我们以下启示:

  1.家庭教育的眼光要放远,不局限于当时的社会文化和界限,给到孩子充分的成长空间;

  2.家长良好的学习行为和习惯是最好的老师,对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3.家长的道德品质直接以言传身教的方式传达给孩子,所以家长首先要立身正,孩子才不会学歪;

  4.要想孩子优秀,家长自己努力不断让自己变得优秀。

  本文参考资料:

  《宋史·李格非传》《李清照评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著名诗人李清照,出身名宦之家,父亲李格非更是文采惊人
她是千古第一才女,前半生家境优渥,后半生颠沛流离
李清照作了一首“流传千古的绝句”,使其丈夫羞愧而死
北宋那些好父亲
李清照能有"千古第一才女"的美名,离不开她背后的这个男人!
李清照婉约柔美中的铮铮铁骨,从她前后期的经历解析她的一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