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校就业质量年报”离真正合规仍有距离|报告
内容合规率整体提升,但四成高校发布不及时


从指标合规得分率来看,2015年整体合规率较2014年提升。在所有的15项评价指标中,7项指标的合规得分比例较2014年有所提升。7项指标与2014年基本持平,仅“发布及时性”1项指标较2014年下降。2015年在“就业质量”、“用人单位评价”两项有关就业情况相关分析的薄弱环节上突破明显。有17所高校提供了反映全校以及分学院/专业就业质量的数据(2014年仅有8所)。有63所高校提供了用人单位的评价数据(2014年为56所)。但在整体合规率提升的趋势下,涉及对教育教学的反馈的3项指标合规率仍较低:招生的影响(37.2%)、对专业设置的影响(35.3%)、对人才培养的影响(50.7%),反映出各校年报普遍缺失对教育教学的反馈。报告发布合规率平均得分为79分,高于2014年的73.9分。在其他媒体上发布就业质量年报的部属高校较2014年增多近一倍,共58所。但2015年发布及时率不太理想。仅64.0%的高校于规定的12月底前在官网上发布了就业质量年报(2014年发布及时率为81.1%)。


2013-2015年“高校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各评价指标合规得分率



注:1. 因去年同期对2014年度报告进行评分时,无法获取北京语言大学2014年度报告,故评价覆盖74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北京语言大学除外)。

2.合规得分率计算方法为:所有学校该指标下所有分项合规指标总得分/指标总分/学校数;合规学校数计算方法为:该指标下所有合规指标均得满分的学校总数。

*13年是实施评价的第一年,对是否具备“就业率”、是否具备“就业流向”、是否具备“就业质量”的评价标准相对较低。14年,教育部提高要求,我院相应地修改了对此三项内容是否合规的评判标准。由于标准较低,13 年此三项合规得分率、合规学校数均高于14、15年。


引用第三方评价就业质量水平仍较低,七成高校不重视


2015年年报内容的完备性及公信力较2014年也有提升。2015年内容完备性与公信力平均得分60.8分,高于2014年的 58分。2015年使用校外第三方评价机构调查月收入、就业现状满意度(签约满意度)、专业相关度(专业对口)、离职率(违约率)等反映就业质量的指标的直属高校较往年增多。2013年有11所,2014年有15所,2015年增至20所。然而,高校引用第三方评价就业质量仍处于较低水平。有7成高校未使用第三方评价数据。本次评分中发现,有高校在报告中使用“据某第三方机构调查”等遮掩含糊、难以查证的表述。
三年比较,“高校就业质量年报”改进明显


2015年是教育部要求各高校编制及发布毕业生就业年报的第三年。21世纪教育研究院已连续三年对部属高校就业质量年报进行合规性评判。2013年,部属高校“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发布情况整体不达标。自2014年起,各高校开始重视就业年报的编制及发布,在以下方面改进明显:1、基本内容覆盖率提升。各校基本都能按照教育部要求覆盖的内容编排年报的一级标题、二级标题。其中,就业基本情况、主要特点下的6项内容的覆盖率均在90%以上。2、就业相关分析增多。2015年使用反映就业质量的数据、用人单位的评价对就业情况进行分析的高校增多。3、数据使用规范性增强。2013年有11所高校未注明就业率统计时间节点,2015年只有3所高校未注明统计时间节点。且普遍开始重视标明各类数据来源。4、公信力增强。逐渐重视引入第三方评价。如前所述,2013年使用第三方评价数据的仅有11所,2015年增至20所。5、报告编制精细化:年报展现形式已逐渐优化、图文并茂、设计精良。且均能提供便利的下载形式、阅读格式。



“高校就业质量年报”离真正合规仍有距离


自2014年起,各高校逐步重视就业年报的编制及发布,但仍存在不少问题,离真正合规仍有距离。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

1、“数据统计口径不一、可比性差”。就公众最关心的就业率而言,各校统计时间节点不统一,从6月份到12月份中各均有。其次,就业率的统计口径计算方式不统一。多数高校采用教育部规定的算法,将签约、升学、出国、灵活就业、暂缓就业都算进就业率。但也有例外,如中央美院使用“非失业率”这一概念。按照如此大口径统计就业率,各校就业率均接近100%上,呈现出形势一片大好。但实际上,公众更期望看到纯粹的就业率,即签约率。也希望高校报告升学、出国、灵活就业、暂缓就业的各类毕业生比例。

2、缺少对就业质量、就业趋势的分析,对教育教学的反馈。对就业数据进行统计归根结底是要服务于高校人才培养的改进,通过就业情况反思教育教学、专业设置、招生等各个环节,并作出有理有据的调整。有的学校完全没有就业趋势研判,或笼统地介绍行业发展特点,国家当前就业形势,缺乏基于自身就业数据对本学校就业趋势进行统计分析。在对教育教学的反馈这一部分,很多学校只是一笔带过,既没有数据支撑,也缺乏具体阐述,叙述过于模板化,如“对招生规模、专业设置做适当调整”。

3、缺乏就业质量评价指标。就业质量报告虽为高校自评,但也不能局限于自说自话。高校应该秉承严谨的态度,使用科学、系统的指标反映真实、全面的就业情况。教育部已要求各校尽快制定就业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但目前,在年报中明确提出就业评价指标体系的直属高校寥寥无几。高校需加强对就业情况进行系统评价的工作。

4、缺乏信息监督机制。高校就业质量报告经教育部汇总集中发布后,引起了媒体及公众对“毕业生去哪儿了”的热切关注。各类解读纷纷出炉,如对比某地区、某类院校、某专业毕业生去向、薪酬水平。然而,各校报告的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可比性却无人把关。教育部曾在相关通知中提到会对高校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编制发布情况进行检查,但却从未公开公布过检查结果。2015年教育部在通知中继续提出“将在2016年1月底前对各地和高校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编制发布情况进行检查”,希望届时,教育部能公示检查结果。


对比2013-2015年各校综合得分和排名,得分和排名连续三年提升的直属高校有10所:南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武汉大学、兰州大学、长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南京大学。得分和排名连续三年下降的直属高校有10所:中国矿业大学(华东)、华东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河海大学、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


2013-2015年各高校综合得分及排名变化情况


了解《2015年“高校就业质量年度报告”评价排名》报告全文,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本文 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高等教育信息公开”项目组撰写。转载请注明来源:“21世纪教育研究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校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发布 顶尖名校排名靠后
75所部属高校就业年报:清华北大浙大均不及格
教育部74所部属大学就业率排行榜
高校就业质量报告排名 清华北大不及格
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就业质量榜 湖南大学排第2
西安交大发布《2019年度陕西高校及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指数评价报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