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简牍
简牍
甲骨
金石
简牍
缣帛
造纸
甲骨主要用于占卜,青铜器则通常作为庙堂中的礼器使用。因此,虽然其上都有文字,但它们各有各的用途,并非专门的文字载体。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用文字载体是简牍。
写有文字的竹片称为简,写有文字的木板称为牍。简牍始于何时已不可考,但至少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简牍已大量使用。秦汉时期(前221—220),简牍是最主要的文字载体。随着造纸技术的不断进步,3世纪后,简牍逐渐被纸张取代,结束了作为文字载体的历史。  
西汉  马王堆汉墓遣策 西汉  马王堆汉墓医简 西汉  甘露二年御史书简策
竹木要成为一件书写工具,还需适当加工。木牍加工相对简便,只需斫(zhuó)木成板,刮削磨平后即可写字。竹子因水分含量高,易腐朽生虫,故而加工前还需在火上烘烤。烘烤时,青竹水分逸出,宛如发汗,故又称为“汗青”。
简的长度并不固定,通常重要的文字以长简记录。先秦时期最长的简长约三尺,多用于书写国家法律条令,故有“三尺律令”之说。每根简上所写字数也不相同,但多数竹简较窄,仅能书写一行。牍的大小也无严格规定,有时将面积稍小的牍称为札,而面积更小的牍则称为笺,这些源于简牍的词汇直今仍在使用。  
三国  吴  木牍 东汉  错金铁书刀 汉  封泥
简牍上的字体也因时代变化而各有不同。先秦多用篆书,秦汉时则多用隶书。与甲骨文和金文的刻写方式不同,简牍上的文字用毛笔醮墨书写,因而会出现写错字的情况。字写错后,要用书刀将墨迹刮去,然后再写上正确的字。因此,经常写字的文吏会随身携带笔和刀,称“刀笔吏”,《史记·萧相国世家》曰:“萧相国何,于秦时为刀笔吏”,指的就是这种负责处理文案的小吏。
单枚竹简容纳文字有限,大段文字必须分写于多根竹简之上,为防止错乱及阅读方便,需要将其按顺序编连成策(古时,“策”也称“册”)。通常在竹简上下一端或两端编连,使用的线绳多为丝、麻或皮质。书写编连好的竹简卷成一卷存放,以节省空间。即便如此,简策的体积重量仍然很大。当搬运文书较多时,就要用车来运载。因此,古人就以“学富五车”来形容一个人的博学多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画册演变史
汉字发明后,纸张普及前,古人把字写在哪儿?
祖国风光(3888)长沙简牍博物馆
书法人需补上简牍、帛书这一课
存疑老子《道德经》成书过程
文献的载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