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州浒墅关真山大墓
关于苏州浒墅关真山大墓

进入9 0年代以来,苏州市考古工作在配合经济建设总方针的指引下,根据“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文物政策,深入田野第一线,获得了可喜的成绩。其中如1992年吴县草鞋山考古揭示出六千年前水稻田遗迹(中日联合发掘)以及苏州浒墅关真山古墓群的发掘,1997年昆山少卿山、绰墩古文化遗址的发掘,都有一批重要成果,这些都是研究吴越文化的珍贵素材,尤以真山地区从1992年至1994年间分期分批清理发掘了各类古墓12座,其中两座东周大型墓(D9MlD1M1)最受瞩目。而D9M1墓在苏州市历年出土的东周墓葬中为最大的一座,出土以珠玉石器为主,达万余件(),有些是制作精美、非常少见的,为继良渚文化之后玉敛葬的又一次重大发现,在吴越文化研究上将起重要补缺作用。考古界对此两墓备加关注,崇论宏议,层见迭出,《中国文物报》、《文物》月刊等均出过专门报导。作者有幸承苏州市文化局之邀实地参观了部分现场,以后又承苏州博物馆展示了大墓出土精品,进行室内观摩及提供了一些现场资料,颇有启发,愿据所见敷陈一二,请专家学者指正。

真山得名及周围东周墓群

真山原名甑山,民国《吴县志·舆地考·山》载:“甑山在阳山北,山有三峰。”道光《浒墅关志·山》云:甑山“山颠有七穴,如瓦甑,故名。每阴雨出云如釜上气”,这可能系太湖边沿古地质构造之遗迹,每逢气候变化即有蒸气升腾,类似古陶甑蒸煮时上逸之气雾。后因苏州方言“甑”、“真”不分,乃误成“真”山。一批重要墓葬一般说与该地的历史沿革有关。真山位于苏州城西浒墅关镇西北15公里处,为著名阳山之北脉。阳山古名秦余杭山。《吴越春秋·夫差内传》云:夫差既伏剑,“越王乃葬吴王以礼于秦余杭山卑犹。”又称“宰嚭亦葬卑犹之旁”。道光《浒墅关志·冢墓》云“琼姬墓与夫差墓相近,夫差女也”。道光《浒墅关志·山》与民国《吴县志·舆地考·山》都称徐侯山在阳山西北,一名卑犹、徐枕,越王葬夫差处(李根源《吴郡西山访古记》云,土人呼为瓦山、华山或小花山。问以徐侯卑犹之名均不知。)明嘉靖岳岱《阳山志》则云:“蒸山南夏驾大冢者,越王不寿古冢也,阳山亦名蒸山。”此次D9M1墓出于真山主峰顶部,其余4座东周墓有1座编号为D1M1大墓出于小真山(真山第二高峰)顶部,另3座则分别出于上述两座大墓近侧。因此真山地区显然是东周时期吴越楚贵族墓区之一。

真山之南即阳山之主峰及太湖东北岸之沿湖丘陵地,山势起伏连绵,蜿蜒数十里,各山山巅及山脊上多吴越地区特有的土墩石室遗迹,从环太湖各山一直延伸至苏浙皖交界处均累累若城堡,其中亦多杂有吴越古墓。如旺山、何山等过去曾发现春秋战国之间的大墓,而严山所出春秋末期之玉器窖藏迹早已定为吴宫遗珍。因之,考古工作者近数十年来一贯奔波苦觅的吴越遗踪,正日益被揭示于众。现特就两座大墓的发掘所见作重点介绍如下:

关于D9M1东周大墓

D9M1东周大墓位于大真山峰顶,由于依托了整个山峰,总计高程80。其封土堆积高65,气势相当雄大。封土分内外两重,均经夯打,封土内含春秋中晚期的陶瓷残片一批。封土下为一深入山顶岩层18的长方形岩坑墓,墓室不分头脚厢,仅见用泥石混筑、高仅02之棺床位于墓室西半部,约占整个墓室13面积。墓内棺椁腐朽无存,仅存残漆皮。墓主尸骨未见。墓早年被盗,盗沟上口长达18,宽3,显系大规模公开的有组织盗挖,因此墓室内除四周边沿外,其中央部位随葬品均被严重盗扰,有的随葬品可能早已散佚了。再加上二千多年来自然侵蚀造成墓内结构不均衡沉降,更促使随葬品移位与受损,这为出土物功能判断及复原研究带来相当困难,因此有的复原研究不经反复推敲,容易形成某些误解。

随葬品基本可分两种类型:

①基本未受盗扰的,计有位于墓室西部的原始青瓷筒形盖碗7只,陶三足器1件,串饰漆匣1只,位于东部边沿的贝类盛器,内有各种完整的贝饰或贝币干余件。这些随葬品原貌保存较好,但明显受过挤压,有表面变形或局部受损等现象。所有上述各件均无横向移位之迹象,有的串饰尚可见组合原貌,可部分复原。

②被盗扰的,随葬品被盗扰部分主要位于墓室除边缘之外的中央部位附近,可分三处叙述,1.墓室西部:主要大件玉器多集中在此。有玉虎璜、玉瑗(略似小璧)2件,玉拱形器6组件,束腰形长方形玉器3件等。2件玉虎形璜共计长度31厘米(如系眉饰,每条应在5厘米左右)2.墓室中部:以187片玉牌饰为主,虽属散置,基本集中在棺床外侧一个不大的范围内。玉牌纹饰分三种,一是双面纹,二是单面纹,三是素面无纹。但每片边缘均有7个小孔,可作穿缀用,少数多2孔。根据纹饰不同,分析其作用有三种可能:一是贴身(包括服饰)不转动的,用单面纹;二是双面纹的,是转动的挂件;另一种无纹的,属中介性饰件或备件。故目前留在墓室内的很难说是一组完整的衣饰,其中肯定有缺佚或扰乱。3.墓室东部:大多为零星散件,如无纹玉瑗1件,条状半弧形玉璜4(与昆山少卿山出土良渚玉璜十分相似),尚有残石、陶器等。另外整个墓室内散布有各种珠、串、管等万余粒()。这些情况证明被扰的随葬品全部与墓主尸体脱位,是政治性复仇行为的结果。墓内未见任何铜器及残迹,既可能被盗,也不排除是未以铜器殉葬之特例。

关于棺椁,由于早已腐朽无存,仅残存漆皮,有些漆皮互相叠压达数十层,显系扰乱所致,被扰原因既不能排除自然因素(棺椁腐朽崩坍时,原来一物可分置二个方向),也可能系人为因素。上述情况,原发掘简报分析可能系重棺重椁,但是否是“七棺二椁”尚缺少历史依据和可靠的实证。至于漆皮,据《真山东周墓地》专刊第8182页南京博物院文物保护研究所检测说明,未见明确结论,故应予存疑。

此墓随葬品中的大件玉器,如璜、瑗、拱形器等有30余件。其中拱形器远不如过去在吴县严山出土的吴国王室玉器窖藏中的鹦鹉首拱形器生动。可能时代比较早一些,但不可能提前至春秋中期。从琢玉工艺分析,其中不少精品均用浅浮雕纹饰,这类琢玉技术一般始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这与冶金技术进步有直接关系,而且越到后期工艺越精细繁缛,纹饰层次有地纹、主纹、边饰等多种,而蟠虺(龙蛇)纹以互相纠结成堆云状是其特点。玉虎璜应该说是这批玉器中特别引人注目的,虎的造型不同于早期的张牙舞爪、虎虎生威的形象,而是垂首、拱背、卷尾、匐伏、收足,颇似王家苑囿中的驯虎。根据排比,D1M1这两件玉虎璜最接近于陕西宝鸡益门村M2所出的玉虎璜,当然从琢玉工艺比较,D9M1玉虎璜较益门村M2玉虎璜更进步,更精致,有些较晚出现的虎爪上的鱼鳞纹不仅面积大,有厚实感,作工也更规整。蟠虺纹纠结缠绕得更为紧密,虎体各部分组合密度也有区别。而总体上比较,D9M1的玉虎璜器形大而薄,说明取材及剖玉技术更高。(宝鸡益门村M2玉虎璜长129,宽33,厚06厘米,而D9M1玉虎璜长155,宽81,厚035厘米),因此D9M1出土的玉虎璜制作时间应略晚于宝鸡益门村M2的玉虎璜。与历年来各地出土玉虎璜比较,D9M1的玉虎璜也是春秋晚期片雕玉虎璜中最大、最精、时间应是最晚的少有的珍品。宝鸡益门村M2的金玉器,李学勤先生在专文论述中指出属春秋晚期,则D9M1的玉虎璜至少也应在春秋晚期中段或略晚一些。这样,D9M1墓的入葬时限的上限仅从玉器方面分析不可能超过春秋晚期时段。又从封土中杂有春秋中晚期的残陶片,也可为佐证,因一般墓葬时限应晚于封土中的文化遗物。

除玉器以外,D9M1墓的出土原始青瓷碗一组7件,是比较有时代特征的另一批器物。这一组盖碗排列成花瓣形,外圈6只,中心1只,出土时未见移位迹象(不排除某些缓慢沉降),造型统一,十分规整。一般称作筒形碗,或称盅形碗。胎质细腻,无疵粒,施青黄釉,釉色晶莹闪亮,出土时尚有光泽,盖上有桥形纽,碗内壁及底均有旋轮纹,系春秋战国之交原始青瓷上品。南京博物院邹厚本《略论宁镇地区青铜文化序列》及杨楠在20003期《文物》上《论商周时期原始瓷器的区域特征》中指出类似真山大墓(D9M1)出土的原始青瓷盖碗为春战之交的制品。因此可以进一步推定D9M1墓的入葬时限以春战之交更为适宜,因玉器较陶瓷器珍藏时间一般较久,有的甚至可以早晚时差达到上千年,而陶瓷器的时间差距就大大可以缩短,据其推断墓葬入葬时间应更符合实际一些。在出土文物中缺乏青铜器及有关铭文等过硬物证的情况下,只能就随葬玉器瓷器等作此相对时限的分析。

以下再进一步叙述其墓葬规格,为便于说清问题,有必要进行相应的比较。如D9M1这类岩坑墓,屡见于吴、越、楚地区的贵族墓,如随县曾侯乙墓,绍兴印山越国大墓及宁镇地区的一批贵族墓。兹选择镇江磨子顶墓及绍兴印山大墓作主要比较对象。这两座墓都是春秋晚期吴越国贵族的大墓,都受到过复仇性盗挖,随葬品都严重散失,但墓体结构基本面貌尚在;且此三墓全是夯土堆筑的大坟丘,墓室都是凿山为穴,都位于单独的小山顶上,与附近城市都保持相当距离,故可资对比。

①关于封土堆筑规模D9M165,底径东西70,南北32。磨子顶墓封土残高8(10左右),底径60。印山大墓封土高98,底径东西72,南北36。三墓比较,D9M1.墓封土最低,底盘范围也最小。

②关于墓坑、墓道的规模:《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专辑指出,所有西周至战国之诸侯或国君墓,不仅墓坑特别巨大,而且大多有一至二条墓道(个别特例如小国国君曾侯乙墓无墓道,但岩坑工程特别大,殉葬品十分丰富)D9M1的墓坑长138,深18,宽约78,墓道长38。绍兴印山大墓墓坑长46,墓道长54。磨子顶墓墓道长13,墓坑长12,但深度为55,因此墓坑实际容量规模仍大于D9MI墓。从工程质量比较,D9M1墓墓坑墓道质量最粗糙,墓道过分短小,宽窄不等,很不规整,属于比较少见的情况。

③关于殉葬人、陪葬坑、附属设施等方面:磨子顶墓有殉葬人二,都是青少年个体(一男一女),且有3具马牲殉葬,是符合吴地贵族葬俗的(史料中有阖闾葬女以人殉葬的记载为证),太湖北部良渚文化部族首领墓有不少也都发现殉葬人。但D9M1墓至今未发现殉人,亦无陪葬墓与马牲,相反发现反映越人风俗的原始青瓷碗7只随葬,这在高级贵族墓中却是稀见的。印山墓也无殉葬人及马牲等发现,此可能是太湖南部良渚文化之遗风;但墓周有888长的隍壕(围沟),这证明其身份特殊(据分析可能是越王允常墓)

D9M1墓发掘之后,各方面均颇关注此墓墓主身份。根据以上三方面比较,D9M1的墓主身份显然低于印山大墓;但从随葬玉器之多而精这一特色出发,其贵族身份也不会很低,估计为卿大夫级贵族地位比较合适,与磨子顶墓约略相当或稍低一些。

小真山D1 M1东周大墓

D1M1墓位于小真山顶部,因开山采石被炸毁,故大部残缺,为此次抢救发掘之首座大墓。从残存部分可见系一甲字形岩坑墓。墓室深62,墓口长116,宽97,墓道长11,宽3多,与墓室接口处有一台阶。棺椁已不存,墓内未有尸骨,早期是否被盗不明。

随葬品有具体出处的,仅有墓室进口外两侧各立两件长秘(即柄)铜戈及鳟4件出自墓道,其余均为追缴品及采集品。是否尚有炸毁或散失者不可稽。追缴品是否出于一墓或有古地层无确切记载。从出于真山DM。墓附近可资证实。因此DlMl墓有可能即是这一贵族的墓葬,否则不可能出有五鼎(其中一鼎已佚)之殊荣。据此可知DIMI墓应晚于春申君被杀之后入葬,即战国末期。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

①《江苏苏州浒墅关真山大墓发掘》见《文物》19962期,苏州博物馆。

②《吴国王陵区初探》见《东南文化》19904期,肖梦龙。

③《真山东周墓地》苏州博物馆、文物出版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东阿曹植墓
等级分明的夏商服饰
此墓史上多次被盗,幸存大量顶级文物,专家:比海昏侯墓级别高
「滕州生活」惊动国家文物局!滕州官桥出土大量珍贵东周时期文物,墓主人或是诸侯!
入围终评项目 || ​​山东滕州大韩东周墓地
真山陵墓出土米粒状的文物,它们不是种子,而是“少见”的玉制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