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莉莉?玛莲》:一首超越国界的战地情歌
《莉莉·玛莲》:一首超越国界的战地情歌(附照片)
默秋
看过《莉莉·玛莲》这部电影的人,一定不会忘记那难忘的一幕——二战中,夜幕降临的北非沙漠,士兵们在坦克旁围着一架老式手提留声机,里面传来一位女歌手温柔的歌声,这歌声是那么优雅、抒情、动人。与此同时,从巴伦支海附近的北极哨卡,到突尼斯酷热沙漠上的非洲军;从东线血腥地狱里苦战的步兵,到大西洋底默默守候的舰群,成千上万的年轻士兵都在聆听着同一首歌。在德国人附近,还有英国人、美国人、俄国人……甚至出现了战壕里交战双方的士兵同时哼唱此歌的场景。
直到大半个世纪后的今天,许多人仍在互联网上推介、欣赏、谈论着这首歌。这是一首什么样的歌?它又为什么能超越国界而拨动人们的心弦呢?
——编者
诞生于一战中
故事还要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初。
1915年4月的柏林,一个大雾弥漫的夜晚,一名被征召到德军俄国前线的汉堡诗人、年轻的军官学校学生汉斯·莱普正在一个兵营外站岗,路上的街灯在浓雾中闪烁。
上岗之前,莱普刚刚离开一个叫莉莉的漂亮姑娘。此刻,他正思念着心上人,路灯下走来了海蓝色眼睛的美丽姑娘玛莲,她与莱普是在一家艺术画廊相识的。玛莲挥手向莱普致意,正在这时,巡岗的军官走了过来,莱普只得眼巴巴地望着玛莲消失在浓雾中。
夜里,莱普躺在床上翻来覆去,脑海里徜徉着莉莉和玛莲的身影,于是,他写下一首用她们的名字组合起来的诗。诗的原名为"Das Mädchen unter der Laterne"(德语:“提灯下的女孩”),后来出版时改为《年轻哨兵的歌》。诗中讲述的是一名战士在营房外的灯光下与心上人莉莉·玛莲告别的故事。战士渴望着爱情,但军号已经吹响,恋人只能依依不舍地分离,他不禁在想:走上战场的我,命运将会怎样?我的灵魂还能像现在这样拥抱她吗?
被唤醒了的《莉莉·玛莲》
被送到俄国前线的莱普再没能见到莉莉和玛莲。大约20年后,他将《年轻哨兵的歌》收入自己的一本诗集,柏林作曲家诺贝特·舒尔策看到了这首诗后为它谱了曲,并改名为《莉莉·玛莲》。
舒尔策把歌曲送给男高音歌唱家拜恩,希望他能演唱,但拜恩以“太简单”为由谢绝了。舒尔策又将它送给在夜总会演唱的女歌手拉拉·安德森,她充满激情的嗓音正好适合这首歌。1939年,一家唱片公司灌制了安德森的演唱,但由于二战的爆发,唱片仅卖出700张。在此后的两年里,《莉莉·玛莲》一直默默无闻。
德军侵占南斯拉夫后,在贝尔格莱德开设了广播电台,向部署在巴尔干和北非的德军广播。然而,经过一次次轰炸,幸存的唱片寥寥无几,电台主任四处寻找能够播放的唱片。在维也纳的一个地下室里,一名战士发现了一堆落满灰尘的旧唱片,其中就有安德森演唱的《莉莉·玛莲》。1941年8月18日晚,贝尔格莱德电台首次播出《莉莉·玛莲》,成千上万的德军士兵立即被它迷住了,许多人纷纷写信要求重播。
多年后,一位幸存的英军士兵回忆说,“一天夜里,收音机里传来一位女歌手温柔的歌声,这歌声深深地打动了我,令我至今难以忘怀,虽然我一点也听不懂她唱的是什么。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一样,因为我们不属于德国的非洲军团,而是英国第8军——沙漠之鼠,但我们仍为这亲切的歌声所吸引,它似乎深深渗透到我们的内心。
“在距离我们不远的地方,德国士兵也在收听同一首歌曲,分享着我们的孤独与渴望。当时正是1942年春天,对阵双方的战士都远离家乡,我们都喜欢歌中的女孩。我想,无论哪个国家,战场上成千上万的士兵也一样。”
这首歌在后方也极为流行,柏林的电台经常播放。一位德国母亲写信给作曲家舒尔策说:“我的儿子已经死在战场上,他在最后一封信中提到了《莉莉·玛莲》,我一听到这首歌就会想起他……”
纳粹向《莉莉·玛莲》伸出黑手
纳粹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十分憎恶《莉莉·玛莲》,他偏爱的是《轰炸英格兰》之类的歌。1943年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30万德军被歼的消息传来后,戈培尔下令禁止播放《莉莉·玛莲》,销毁所有唱片,并称它为“徘徊在酒吧中的死亡之曲”。
令戈培尔始料不及的是,《莉莉·玛莲》的唱片这时已被偷偷送到中立国瑞士,在戈培尔下令禁播三天之后,《莉莉·玛莲》重又回响在无线广播中。
气急败坏的戈培尔只得将他的怒气发泄到歌手身上,拉拉·安德森被逮捕,关进了集中营。
被译成14种语言
小说家约翰·斯坦伯格说过:“歌曲有一种超越国界的力量。”《莉莉·玛莲》曾被与隆美尔作战的英军“俘获”,但英国军队的高级将领也不喜欢这首歌,理由是,它不适合鼓舞他们的战士前进,特别是在用德语唱着它的情况下。
然而在英格兰,一些老兵经常在酒馆里哼唱《莉莉·玛莲》。一天夜里,歌曲出版商菲利浦遇到一群正在唱这首歌的老兵,他好心地提醒他们:乡村警察可能会把他们当成德国间谍。可是,一名战士愤怒地向他喊道:“如果你们对它不满的话,为什么不为我们写一首英语歌呢?”
菲利浦在歌词作者汤米·康纳的帮助下接受了这一挑战,《莉莉·玛莲》被改写成《我灯光下的莉莉》。新的“莉莉”是一位留在家里的姑娘,她正期待着她的爱人安全归来。
在军营门口的灯光下
亲爱的,我记得你习惯地在等待
在那儿你温柔地对我低语
你将爱我到永远
我灯光下的莉莉
我心爱的莉莉·玛莲……
这首温情脉脉的叙事曲倾诉了远离家乡的战士渴望结束战争,返回爱人怀抱的心情。歌曲发表后立即引起轰动,在6个月里,仅单张歌片的销售就超过50万张。埃迪博·皮亚夫将它唱给法军,玛特莲·迪特里希将它唱给美军,美国第5军的战士唱着它挺进佛罗伦萨……
如今,莱普诗歌的改编作品已经以14种语言问世,并有不下一打的故事片和纪录片将《莉莉·玛莲》作为它们的主题曲。直到今天,只要有老战士相聚,很多人仍然会唱起这首孤独而温情的恋歌。
在炮弹肆虐、血流成河的战争中,《莉莉·玛莲》之所以能够超越国界、经久流传,正是因为它传达了人们渴望和平、温柔和安宁的心声。
演唱《莉莉·玛莲》的两位歌手
与《莉莉·玛莲》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是两位演唱过它的著名歌手:拉拉·安德森和玛特莲·迪特里希。
拉拉·安德森(1905-1971)是这首歌曲的原唱,关于她的故事在影片《莉莉·玛莲》中有较全面的展现。安德森的嗓音沙哑,被称为“希德尔加德”型。而《莉莉·玛莲》是一首很朴素的歌,“路灯下,营房广场旁,我曾与玛莲相会,她年轻又漂亮……”安德森娓娓唱来,有一种拨动人心的哀伤缠绵。
然而,拉拉·安德森最初录制的版本并不走红,直到1941年,贝尔格莱德电台向德军士兵播放后,这首德语歌曲很快冲破了同盟国和协约国的界限,传遍整个二战战场。每到晚上9点55分,战壕中的双方士兵,都会把收音机调到固定的频率,去倾听安德森演唱的《莉莉·玛莲》。
由此,拉拉·安德森一举走红,她以“大兵的情人”闻名,被称为“钉在墙上的漂亮姐儿”。当有人问起这首歌曲为什么会如此流行?拉拉·安德森这样回答:“风能解释自己怎么变成风暴的吗?”
然而不久,盖世太保以扰乱军心及间谍嫌疑为由取缔了电台,拉拉·安德森被捕。但《莉莉·玛莲》并没有就此消失,反而越传越广。
1942年,纳粹重又允许安德森登台演出,但采取了很多严格的限制,其中之一就是不许再唱《莉莉·玛莲》。
战后的1949年,拉拉·安德森与一位叫阿尔特·布尔的瑞士作曲家结婚。1972年,安德森死于心脏病。
玛特莲·迪特里希(1901-1992)是德国著名影星和歌手。她大胆的中性扮相,穿裤装抽香烟,歌声低沉性感而冷酷,曾风靡二战前的柏林。1930年,迪特里希因出演史登堡的电影《蓝天使》而走红大银幕。
纳粹上台后,迪特里希毅然离开祖国,加入美国国籍,表示坚决反战。在美国,她在电影和舞台上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观众最爱的还是她唱的《莉莉·玛莲》(无论英文版还是德文版)。她不仅让这首歌取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更是对残酷战争的无言控诉,唱出了千万人心中对逝去的幸福的向往和哀悼。同时,迪特里希在她的歌声中,也抒发了自己内心一份永远无法释怀的乡愁。
1937年,希特勒开出优厚条件请玛特莲·迪特里希回国,但遭到拒绝。从此,她一生中再也不曾踏上故乡的土地。1992年,玛特莲·迪特里希在巴黎去世。她的尸骨重回柏林,尊敬她的德国人用迪特里希的名字命名了柏林的一个广场。
法斯宾德拍摄电影《莉莉·玛莲》
1981年,“莉莉·玛莲”的故事被德国著名导演法斯宾德拍摄成同名电影,成为这位后现代电影大师的代表作之一。
电影改编于二战中的真实故事,片中女主人公维莉的原型就是演唱《莉莉·玛莲》的歌手拉拉·安德森。
影片讲述的是德国女子维莉和犹太籍青年作曲家罗伯特的爱情故事。1938年,他们在二战期间欧洲唯一的永久中立国——瑞士相识并热恋。当时,纳粹对犹太人的屠杀正如火如荼。罗伯特的父亲门德松正在领导一个帮助犹太人逃离德国的秘密计划,罗伯特也时不时的去慕尼黑或柏林传递情报。
在一次去德国执行任务的时候,维莉利用自己的雅利安籍身份成功地掩护罗伯特完成了任务。但当他们驾车返回瑞士的时候,门德松因担心儿子和维莉的交往会给秘密行动带来危险,于是设下圈套,在返回瑞士时,使边防站拒绝维莉入境。
伤心的维莉只能留在德国,靠唱歌来维持生计,她迫不得已向戏剧家亨格尔求助。事实上,亨克尔是一名纳粹分子,而之前在瑞士时,亨格尔曾邀请维莉回德国演出曾被她拒绝了。
依靠亨格尔的推荐,维莉有了自己的第一场演出。演出之前,维莉意外地接到了罗伯特的电话,因为线路的问题,她的话严重影响了报幕员的声音,为此还导致了打架事件。她的第一场演出算是彻底失败了。
在亨格尔的安排下,维莉灌制了唱片《莉莉·玛莲》,在经历了将近20个小时的反复演练,维莉终于圆满完成了唱片的录制,而在录制过程中罗伯特的到来,更让维莉的演唱充满激情。
当《莉莉·玛莲》在战场上广为流传时,亨克尔已经是纳粹的一名高级将领。由于元首及一些更高级的官员也喜欢这首歌,于是,已经成为大明星的维莉得以出入纳粹高层。
罗伯特在瑞士日夜思念着恋人,他通过广播听到了维莉的歌声,罗伯特冒险来到德国看望维莉,两人情意缠绵,却不知已身处险境。由于亨克尔的秘密安排,罗伯特被盖世太保逮捕。
盟军情报部门说服维莉进行战场巡回演出,以收集纳粹在集中营的屠杀证据,同时把拍摄的胶卷安全送出德国。为了能及早救出罗伯特,维莉接受了任务,她冒死寻到揭露德军集中营屠杀战俘证据的胶卷,在德、瑞边境交界处,用胶卷交换罗伯特和其他难友。
此时,狡猾的亨克尔察觉出维莉可能有问题,他下令取消了维莉的巡回演出,并监禁了她。
罗伯特了解到维莉冒死营救他的事,决定要救出维莉。按照组织的安排,罗伯特冲进电台,向德军士兵广播,告诉他们:演唱《莉莉·玛莲》的女歌手被关在集中营!以致整个战场的德军士兵士气低落。纳粹高层迫不得已,只得释放维莉,并同意她重新登台演出。维莉在得知罗伯特已安全返回瑞士后,拖着衰弱的病体唱完了《莉莉·玛莲》。
战争终于结束了,维莉风尘仆仆地赶到瑞士来找罗伯特。这时罗伯特已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指挥家,他正在指挥着一场音乐会,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在罗伯特一次次谢幕的鲜花和掌声中,维莉发现罗伯特的身边已经有了妻子米里安。
维莉强忍着内心的悲伤,黯然离去。
银幕上的“莉莉·玛莲”
在电影《莉莉·玛莲》中出演女主角维莉的是德国女演员汉娜·许古拉。汉娜最早在法斯宾德的“反戏剧社团”中当演员,她的第一部故事片是1969年法斯宾德拍摄的处女作《爱比死更冷》,接着她先后参加了法斯宾德的12部影片和几部电视系列片的拍摄,此外还出演了一些舞台剧。无论是在电影、电视片,还是在舞台剧中,汉娜的表演风格都广受好评,其地位也日益受到重视。
1978年,汉娜在法斯宾德导演的《玛利亚·布劳恩的婚礼》中扮演的玛利亚大获成功,荣获1979年西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在1983年的戛纳国际电影节上,汉娜又因主演意大利影片《清醒的疯狂》而获最佳女主角奖,从而迈进了国际一流女演员的行列。
聚焦走廊  《莉莉·玛莲》歌词
曾经在雄伟的兵营的大门旁,
我和她双双站在一个天窗边。
当时我们腼腆地互相说再见,
现在却已只剩那个天窗依旧。
最爱的,莉莉玛莲,
最爱的,莉莉玛莲。
各处都能看见我们俩的身影,
我们俩的歌声似乎依旧飘荡。
但何时所有的人才会再看见,
我们又能相会在那个天窗边?
最爱的,莉莉玛莲,
最爱的,莉莉玛莲!
在门外岗哨边你吹起了口哨,
我跑到三天不见你的天窗边。
虽然我们只能互相挥手再见,
可我坚信和你的爱将会永远。
只和你,莉莉玛莲,
只和你,莉莉玛莲。
你那熟悉而轻柔的步履声声,
我几乎白天晚上都渴望听到。
现在我却偶然知道要上前线,
上帝才知能否再站在天窗边。
只和你,莉莉玛莲,
只和你,莉莉玛莲。
无论在地球上哪个寂静角落,
我都希望梦中拥有你爱的唇。
当雾色早已将一切淡淡笼罩,
我依旧还静静站立在天窗边……
只和你,莉莉玛莲,
只和你,莉莉玛莲!
电影《莉莉·玛莲》导演法斯宾德
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1946-1982)是“德国新电影”的领军人物,他被誉为“新德国电影运动的心脏”、“新德国电影最有成果的天才”、“当代西欧最有吸引力、最有才华、最具独特风格和独创性的青年导演”等。
法斯宾德36岁便猝然谢世,然而在他短暂的生命中,在十几年的从影生涯中,他却以超人的精力和热情拍摄了20多部舞台剧、电视片、电视剧及广播剧,几乎是“新德国电影四杰”中其余三人(施隆多夫、赫尔措格和文德斯)所拍影片的总和。而他一年拍摄7部影片的工作强度和速度,也非一般电影工作者能企及。
法斯宾德是个电影天才及全才,除了导演身份,他也是制片人和演员,不仅编导自己的大部分影片,而且有时还亲自掌镜摄影、亲自剪辑,甚至亲自配乐。
纵观法斯宾德短暂却成就斐然的艺术历程,无论是初期的《玛塔》、《艾菲·布里斯特》,探索期的《佩特拉·冯·康特的辛酸泪》、《布莱梅的自由》,还是成熟期的“德国女性”四部曲,即《莉莉·玛莲》、《玛丽亚·布劳恩的婚礼》、《罗拉》、《维洛尼卡·佛斯的欲望》,他都选择了女性作为银幕上的主角。
对此,电影理论家们认为这是法斯宾德作为一个善于刻画女性形象、擅长女性题材的导演的标志;政治评论家们认为他的态度与当时的妇女解放运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激进的女权主义者们又尖锐地抨击他是一个地道的“厌女症患者”。但法斯宾德对这些并不在意,他只是在敞开他心中的世界——处处以爱为主题,却又让爱处处不可见。
《莉莉玛莲》
记得俄国有句著名的话是:“大炮开口,缪司闭口”。战争是非常态的,但有时共同的人性可以藉着艺术超越国界,超越残酷和血腥,《莉莉玛莲》就创了这样的奇迹。
这首歌歌词源自1915年汉斯?莱浦的一首德语诗作,1938年罗伯特?舒尔兹作曲。作曲家的女友薇莉是德国一位美女歌唱家,为了生计与纳粹上层将领有联系,她始终坚持只唱男友罗伯特为她写的《莉莉玛莲》。这首歌讲一个姑娘,思念上战场的男友,真切的情感打动了所有战场上的士兵,成为德国民族精神的鼓动力。但歌声没有国界,战场对面的美英俄军队,也流行起她的英俄语版本来。美国大兵们甚至都拜倒在英语版演唱者,玛琳?迪特里希――一个坚决的反纳粹德裔美国演员――的石榴裙下。
一位作家写道:“前线的生命在歌声中延续着,为爱而延续,为每个人心中的莉莉玛莲延续。从巴伦支海附近的北极哨卡到北非酷热沙漠上的非洲军、从在东线血腥地狱里苦战的步兵到大西洋底默默守候的战士,被鲜血染红的天空下,坚毅雕刻的脸庞上终于流下两行清泪,硝烟退却成皮肤深处的丝丝眷恋,眷恋生命的寂寞,成为了战场上不分敌我的共鸣。”
纳粹以为这是精神统治武器,反复播放,并要求莉莉进入纳粹上层为战争歌唱。然而他们没想到歌声可以穿越国界,甚至穿越战争,1943年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30万德军被歼的消息传来后,戈培尔下令禁止播放《莉莉玛莲》,销毁所有唱片,但《莉莉玛莲》的唱片已被偷偷送到中立国瑞士,在戈培尔下令禁播三天之后,《莉莉玛莲》又回响在无线广播中。
战后德国拍摄的电影《莉莉玛莲》中表现:歌声安慰着在生死边缘的困苦的人。在战壕中,刺刀的光又脏又冷,士兵们听着《莉莉玛莲》,迷醉在最后的希望中……
令许多中国观众感怀的一个镜头是:战壕里的德国兵听到远处广播里头的《莉莉玛莲》,很是感动,在军官的带领下朝广播方向靠近,播放音乐的苏军发现后,开枪射击,德国兵在歌声中全中枪倒下。军官倒在广播的电线杆下,听着音乐表情陶醉,笑着说:俄国人,然后死掉。
我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期看过的几部最经典的影片之一。片子很感人,建议兄弟们有机会都看一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打动轴心与同盟的心--莉莉·玛莲
【欧美经典音乐】《莉莉.玛莲》拉莱·安德森
【欧美经典音乐】《莉莉.玛莲》拉莱.安德森
德国电影《莉莉·玛莲》
著名的德国情歌《莉莉玛莲》
德国【莉莉·玛莲】国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