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本遗失的恋爱日记
一本遗失的恋爱日记
本期内容
逛马路、兜公园、小馄饨、电影票,
我们曾经的恋爱往事都遗忘了吗?
我们的年少轻狂是否都随风而去?
爱情路上何时有第一次牵手?
恋爱之旅何日步入婚姻殿堂?
请看白发人的粉红色记忆。
6月11日《上海故事》邀您共同阅读《一本遗失的恋爱日记》。
【解 说】
林鸥先生是上海民间的一位收藏家。十多年前的一天,林先生在旧货摊上淘到一本蓝色塑料封皮的小本子,林先生称它为 “恋爱日记”。
【解 说】
1975年11月23日晚上6点半到11点钟,我们两个人一路从河南路
片名《一本遗失的恋爱日记》
【解 说】
这本日记记录的是1975年到1977年两人约会的时间、地点、逛了几条马路、看了几部电影,日记的主人如今应该已过花甲之年,他怎么会把这本如此珍贵的日记弄丢了呢?
【小标题】第一次见面的地方
【解 说】
这本174页的“恋爱流水账”,几乎是那个时代男女青年恋爱经历的缩影,它或许会勾起很多人的集体记忆。
【解 说】
恋爱日记从1975年10月19日星期天开始写起,男女双方在邻居家中介绍认识后,就一路逛了丽水路、人民路、河南路等五条马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上海住房特别紧张,处在蜗居年代的青年人,他们的情感生活和恋爱方式都有很深的时代印记。
【同期声】公园路人
梁大明 上海市民:我第一次约会,我记得是在岳阳路普希金雕像的下面。
王英英 上海市民:我们第一次约会在外滩。
周正清 上海市民:我们约在肇嘉浜路。
申文兰、许建华夫妇 上海市民:我们约在卢家湾有个桥那里。
林阿凤 上海市民:我们两个经我姐姐的介绍,就在复兴公园这个座位上认识的。
【解 说】
网名叫做“玫瑰公主”的陈晓华,在微博上发起了一个关于七八十年代上海人怎样谈恋爱的话题,有位叫“耘池墨砚”的网友说出了她的恋爱往事:“我的第一次约会就是在上海图书馆,然后又去了人民公园。”
【同期声】陈晓华 网络写手
人民公园大家都会去,因为那边市中心嘛。离淮海路,西藏路,南京路都很近的。
【解 说】
很多上海青年男女第一次约会的地点就是原上海图书馆钟楼前面、人民公园门口,见面后,那里有很多恋爱的途径,可以去“大光明”看电影,或者顺着南京西路边走边谈,也可以去人民公园的长椅上坐坐。
《现代家庭》杂志社的主编马尚龙,他认为公园相亲的好处就是可以随机应变、当机立断。
【同期声】马尚龙 上海知名作家 《现代家庭》杂志主编
往往介绍人,我们说的媒人,他们是不进去的。然后留下这一男一女,两个素不相识的年轻人,两个人买了5分钱的门票朝里面走了。公园很小,就从这扇门跑到那扇门,大概就是十几分钟的路程。到了对面的门口大家就决定了,我们是继续走下去,还是分道扬镳。恋爱的道路虽然漫长,紧要之处也就那么几步。
【小标题】爱情的长路
【解 说】
当年的上海除了看电影,几乎没有别的娱乐方式,所以要把第一次约会进行到底的人,从此走上恋爱的“长征路”,从恋爱到结婚的时间有多长,他们走的路就有多长。
【解 说】
日记从1975年10月两人第一次见面一直记到了1977年4月结婚,日记的主人有个统计,从1975年10月19日到12月31日,他们总共见了52次面,平均每1.4天一次,1976年一年共见面514次。
【独白】
1976年7月6日,上午8:15到10:15我们兜南京路、中百十店;下午3:00到5:00又碰面兜南京路;晚上9:00到11:45,我们两人第三次见面,看电影《红军不怕远征难》,看完以后送她回去。
【解 说】
高雅琴、郭履纲在谈恋爱的时候每个周末都会见面,他们最喜欢逛的是复兴路和延安西路。
【同期声】 高雅琴 62岁 上海市民 郭履纲 63岁 上海市民
真的是叫做数电线杆、压马路。现在人家说小手牵牵、小腰搂搂,没有这个动作的,很老实的,人家讲起来。
【解 说】
现在的年轻人喜欢做运动,在跑步机上奔跑锻炼,而当年的青年人只要谈谈恋爱,就可以健身了。1977年从农场里回来后成为最早一批个体户的盛金发、卢宏英夫妇常常兜的是南京路和淮海路。
【同期声】卢宏英 56岁 上海市民 盛金发 57岁 上海市民
压马路、练脚劲,觉得很有趣的,不怕下雨,不怕刮风的,很开心的。
【解 说】
荡荡马路,要是能吃上点东西,是会给恋情升温的。在1975年约会的两个半月里,“恋爱日记”的两人只在西郊公园吃过一顿中餐。那时候一个月的工资是36元,吃一顿饭要花几块钱,很多人都舍不得,于是吃点心成了谈朋友时一个不错的选择。说起当年单位里一对同事谈恋爱吃点心的小故事,陈复明至今依然记忆犹新。
【同期声】 陈复明 58岁 上海市民
特别小姐妹间,空余的时候去问她,哎,你们昨天晚上他买了什么东西给你吃。阳春面。一次。然后隔了一个礼拜,因为像速战速决的,每个礼拜都出去的,很有趣的。然后又问,哎,这次给你吃什么东西啊。阳春面。这个女的而且很开心的样子,第三次一讲,好了,这个男的以后我们看见他就叫他“阳春面”,“阳春面”,叫到现在了。
【同期声】 马尚龙 上海知名作家 《现代家庭》杂志主编
就有一个点心店叫和合坊,就是在现在的淮海电影院对面呢,这个点心店是很出名的。它有一个生煎馒头是很出名的,是1毛6分四个,还有是咖喱牛肉汤,是8分钱。
【同期声】 陈晓华 网络写手
像夏天的话,如果晚上买1毛5分钱一杯刨冰吧,有橘子刨冰、赤豆刨冰这种。
【解 说】
那是一个节俭的年代,但是为了谈朋友,人们也会偶尔奢侈一下。蒋晓红和他先生谈恋爱的时候,曾经去过一次铜仁路上的咖啡馆。
【同期声】 蒋晓红 53岁 上海市民
我谈朋友的时候倒是吃过一次咖啡。那个时候档次老高的。上海咖啡馆,那个时候也很有名的,我们住在静安寺,逛过去,从南京西路逛过去,就逛到上海咖啡馆,喝好,我记得老清楚的,回来这一晚上没睡着过。
【解 说】
在蒋鸣玉先生的记忆里,他最难忘的是和女友在甜爱路的那段岁月。今天看似嘈杂的甜爱路,在那个年代却是他最甜蜜的记忆。
【同期声】蒋鸣玉 51岁 上海市民
两个人的距离是空开一些走,可能一个走在前一个走在后。然后走进那个甜爱路了,因为那个年代甜爱路一个没有那么多的行人,更没有车子经过,是很幽静的一条小路,走进这个路以后,两个人就慢慢地靠拢了,越靠越拢,但是仅此而已。
【解 说】
女诗人张烨写于1984年的诗《车过甜爱路》,最能表达蒋鸣玉的心声。
【诗 歌】张烨《车过甜爱路》
一路上胸口悸动脸颊发烫
可这一切
微笑在路边的梧桐
旧时相识的飞鸟都知道
车过甜爱路
没有停下,我一声也不响心中的天空正在下雨
【解 说】
今天,当我们路过甜爱路,它已经没有以前那份幽静的感觉了,但是设在路旁的爱心邮筒却分外引人注目。当今的年轻人可以通过手机短信或者电子邮件来传递爱意,但是在那个年代唯一表达爱情的方式是一封贴上4分钱邮票的信。
【小标题】 情书的忐忑
【解 说】
在这本恋爱日记里,或许是他们天天见面的缘故,找不到任何关于情书的内容,但是,当年很多情侣是通过情书来表示好感的。
【同期声】马尚龙 上海知名作家 《现代家庭》杂志主编
当年它就是一个羞涩的年代,当年是一个很怕被拒绝的年代。
【解 说】
当一封封情书通过邮筒传递到对方手中时,我们可以想象寄信人在邮筒前的那份忽来忽去、忽上忽下的忐忑和勇气,沪上知名的电台主持人晓林也曾写过情书,向心爱的女孩告白。
【同期声】 晓林 东方都市广播节目主持人
我也写过情书。那个时候感情的积累,你不太容易向人家去表白你知道吗?我记得写十几页的情书啊,写完写了多少,酝酿多少时间才写,写了多少时间还不敢送。然后到自己把这个情书送给人家,当天给人家就退回来了。你知道这个,当时感觉是五雷轰顶。
【同期声】蒋鸣玉 51岁 上海市民
在我离厂不远的地方,有一个邮筒,然后我就扔进去,然后扔进去以后,这个一个星期可以说我是很忐忑、很忐忑的,就是说我希望她有给我一个回应,或者给我递一个纸条,或者给我一个眼神的暗示,但是一个星期过去了,什么都没有,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解 说】
许惠芳和他的爱人从小是街坊,青梅竹马,弟妹们成了他们之间传递信息的鸿雁。
【同期声】许惠芳 58岁 上海市民
我看中他、他看中我,都是没有办法。那么通过自己的弟弟、妹妹,写张小纸条,折折好去交给他,叫他约会约到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去看电影啊,或者怎么样。
【音 乐】《爱你在心口难开》(张蔷)
爱你在心口难开
我不知应该说些什么
哦爱你在心口难开
【解 说】
含蓄、矜持、克制是当时多数恋人们的一种共性,他们不会把“我爱你”挂在嘴边,但却能相濡以沫白头到老。
【小标题】公园是恋人的好去处
【解 说】
恋爱日记的末页夹了一张小纸条,纸条上清楚地记录了当时上海游玩公园的一览表,共计二十多个,不知日记里的情侣是否跑遍了这些公园?当时,公园是白天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最佳去处,在公园的某个角落,留下了许多情侣们甜蜜的身影。
【同期声】卢宏英 56岁 上海市民 盛金发 57岁 上海市民
康健公园骑毛驴记得吗?
你那个时候骑着个毛驴不跑了,不跑了,后面朝毛驴屁股一拧,那毛驴窜起来,你在上面大叫。
哎呦,哎呦,盛金发,怎么办,怎么办。人家都看了笑了,我在毛驴上面是真有趣啊,那个时候。
【解 说】
当时上海的一些公园往往都有自己的特色景观吸引着恋人们前往。1975年11月13日,“恋爱日记”记下两人去虹口公园看菊花展。其实当时菊展有名的要数中山公园,桂林公园是名副其实的金秋桂花香,划船那得去长风公园了。
【同期声】陈复明 58岁 上海市民
我们喜欢到长风公园去,因为夏天有露天电影可以放,我们可以看露天电影,坐在草地上看露天电影,一边看电影一边谈情说爱。
【解 说】
令当代青年男女诧异的是,那时的公园尽管是个隐蔽的好去处,但是稍有一些出格的举动,比如牵手或者拥抱,常常就会引来工人纠察队的注意。高雅琴听说过长风公园恋爱角的故事。
【同期声】高雅琴 62岁 上海市民 郭履纲 62岁 上海市民
我听人家讲,长风公园有一个角落,你从下面看呢,永远没有人看得见的,就是说,这儿也看不见,那儿也看不见,很多人就会落到这个位置里去,但是它上面有一个办公室,这个位置只有办公室从楼上看得到下面,稍微有一点越轨的行为呢,他们办公室人就会有人冲下来。
【同期声】许惠芳 58岁 上海市民
假使真的有不规范的话要通过单位,单位再把你领回去,这是很丢人的。以前是很严格、很严格的。现在是开放了,没有这样的情况。
【小标题】电影院上演爱情小动作
【解 说】
整个恋爱过程除了荡马路、兜公园外,看电影也是青年恋人们的常规节目。“恋爱日记”记录了他们每次看电影的时间、地点和片名,所有的影片加起来足可以算得上那两年上海影院的统一排片表了。
【同期声】晓林 东方都市广播节目主持人
当时的电影票都便宜嘛,多少?5分、1毛、1毛5、2毛,不得了那个片子。
【解 说】
价格尽管不贵,但是在那个娱乐设施苍白的年代,电影票不是那么容易买得到的。不过对许惠芳来说,这倒不难。
【同期声】 许惠芳 上海市民
因为工会主席和我很要好的,经常有了电影票就给我。电影票我拿到手的时候,男朋友又没有的,那么怎么交给他呢?也是通过弟弟、妹妹,塞张电影票,纸头包好交给他,去看电影了。
【解 说】
那个年代的影院播放的影片并不多,恋人们去电影院,更多的不是为了看电影,为的是寻找两人世界的自由空间。
【同期声】 晓林 东方都市广播节目主持人
电影院是一个谈情说爱的地方,你会发现每次看电影的时候,一开场了以后,人可以减少一半。慢慢的你前面都是两个头本来这样的,灯一关,最后会合在一起。然后他们大多数不是在看电影,在耳鬓厮磨也好,在卿卿我我。后来慢慢也就知道,像我这样真的想看电影的,你必须去坐到前排去,坐在后面,你永远,头要跟着他们动来动去。
【解 说】
上海当时一流的电影院有“大光明”、“和平”、“大上海”,落成于1933年的“大光明”绝对是当年上海滩最有名气的电影院,也是年轻人心中甜蜜的恋爱角。
【解 说】
在“恋爱日记”里,他们在“大光明”看了《海河战歌》、《小螺号》、《碧海红波》、《黄河少年》、《工业学大庆》等文革年代的故事片和纪录片。
【同期声】 马尚龙 上海知名作家 《现代家庭》杂志主编
“大光明”的花楼很深,所以它花楼下面的那个座位,就比别的电影院更加暗。那么这是恋爱老手们会去的地方,也是他们可以做一些小动作的,爱情小动作的地方。
【解 说】
后排而且要靠边的位置自然比较抢手,不过那里被手电筒照到的频率也会比较高。
【同期声】 马尚龙 上海知名作家 《现代家庭》杂志主编
当两个小青年在热恋的时候,在卿卿我我的时候,突然会有一束白色的,惨白的电灯,那个手电筒灯光打过来,“注意点”。
【解 说】
文革中,爱情电影是绝对禁止的,拥抱接吻不可能出现在大荧幕上。1976年《追捕》上映,青年人希望他们和真由美、杜丘一样,执着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1980年9月,《庐山恋》轰动全国,荧幕上张瑜在郭凯敏脸上那轻轻一吻,也许成为很多人爱情的启蒙。
【解 说】
此时,来自日本的纪录片大师牛山纯一在人民公园里偷偷拍到了一些甜蜜的小动作,在这样一个刚刚开放的时代,很多单位工会举办的迪斯科交谊舞会也悄悄地开始了。
【同期声】陈晓华 网络写手
因为当时跳舞是蛮流行的,刚刚开始嘛。然后大家跳舞是一个很好的一个交际手段。
【解 说】
那个年代恋爱的青年男女们在马路上漫步时,最多也是肩并肩,很少看到拉手的。舞会中,他们可以理所当然地靠近,双方的距离感在瞬间消失。
【同期声】陈晓华 网络写手
因为我个子比较高,有的时候可能会过来一个男孩子比较矮,然后我一站站起来,他就吓得自己先跑掉了。
【音 乐】
“你到我身边,带着微笑,带来了我的烦恼,我的心中早已有个她,哦,她比你先到”。
【解 说】
爱情的萌发有时往往需要音乐的催化,此时,来自港台的流行音乐刚刚传入,还羞涩于直面诉衷情的人们,借助于歌曲来表达自己炙热的情感。
【小标题】外滩情人墙
【解 说】
上海的外滩是全国闻名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夜幕下的外滩,成为当年谈恋爱最浪漫的场所,人们称它为外滩“情人墙”,从黄浦公园一直到十六铺码头的那道亮丽风景也是那个苍白年代中的一抹彩色的爱情记忆。
【同期声】赵忠祥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
我出差的时候,我在上海大厦住,离外滩很近,于是在黄昏的时候,我就独自散步到外滩一带。在沿着黄浦江,齐胸高的那个围墙那儿,真是给我震惊了。我觉得一望无际的是密密麻麻的人群,他们都贴着墙好像在看一个什么美景,走近了一看呢,才知道都是三三两两或者是一对一对的情侣。
【解 说】
恋爱日记上没有写他们去外滩“情人墙”,但是他们经常会在外滩附近的马路上兜兜逛逛,估计他们去过那里。
【解 说】
当时《纽约时报》的一名记者这样记录:“沿黄浦江西岸的外滩千米长堤,集中了一万对上海情侣。他们优雅地倚堤耳语,一对与另一对之间,只差一厘米距离,这是我所见到的世界上最壮观的“情人墙”。”
【同期声】马尚龙 上海知名作家 《现代家庭》杂志主编
这是一条黄浦江,后面是万国建筑,有一种以城市的感觉,又有一种河水的流淌,那么这是对烘托爱情的气氛是非常非常好的,爱情是和水发生关系的,没有水的爱情肯定是干涩的爱情。
【解 说】
当时经济落后,物资匮乏、文化娱乐设施单调、住房特别紧张,很多人家七、八口人挤在十几个平方的房子里,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没有私密空间互诉衷肠。
【同期声】晓林 东方都市广播节目主持人
别说你谈情说爱,你怎么可能在一家人,兄弟、姐妹、父母,甚至还有几代同堂的,在众目睽睽之下,两人在那儿搂搂抱抱谈情说爱,不太可能。
【解 说】
从农村回到城市的返城知青,增加了这一波段的人口密集度。即便在生存状况无比艰难的年代,也依然阻挡不了青年的激情和浪漫。当时有个统计,“情人墙”每公尺内就有三对恋爱男女。
【同期声】卢宏英 56岁 上海市民 盛金发 57岁 上海市民
那个时候说外滩“情人墙”,你没有位置的话,左肩膀要从别的男同志那里先挤进去,挤进去一点点,自己先挤进去了,挤进去后慢慢地你再挤进来,先半个人,旁边再挤过去,一个人正好。然后两个人挤进去扑在上面,然后变成我们两个人的地方,反客为主。
【同期声】晓林 东方都市广播节目主持人
人多的时候,你的手本来想搭在他的,结果这个手很可能搭到(旁边)那个人的腰上。会搭错,搭错腰你知道吗?因为人太挤了。
【解 说】
上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咖啡馆、舞厅、音乐茶座、卡拉ok等娱乐设施的增加,以及住房条件的改善,“情人墙”已不再是恋人们约会的首选之地。然而,对经历过那个年代的情侣来说,外滩“情人墙”却是他们永远难忘的记忆。
【同期声】晓林 东方都市广播节目主持人
上海那个时候叫谈“敲定”,这个地方,就是我们俩已经成为朋友了,就是我们明确关系叫敲定,然后他们会到那边去。
【解 说】
去“情人墙”热恋的男女,经历一段时间后,大都会步入婚姻的殿堂。1977年4月10日,“恋爱日记”的两人终于喜结连理,日记也就圆满落幕。他们在另一张小纸头上记录了结婚买喜糖的清单,总共买了35斤糖,花了55.5元,每袋糖8粒,平均每袋一毛四分九。
【音 乐】因为爱情
【解 说】
日记简单明了但是细致用心,我们猜测主人可能不小心把它弄丢了。林鸥先生希望通过电视台找到这本日记的主人,把这段迟到了三十多年的粉色记忆还给他。
【解 说】
我们也希望,在那个年代里终成眷属的有情人,把这些恋爱的往事永远珍藏在自己记忆的仓库里。
《援疆三年间》—
《援疆三年间》—
《援疆三年间》—
《援疆三年间》—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联系我们 -帮助说明 -版权声明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10号 沪ICP备10207042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寻找40年前的恋爱细节
1976 情人墙 白天不懂夜的黑
中国情侣密度最大的恋爱场所
魔都上一代人约会的经典项目
#呼吸的碎片#乔茗星:上海最浪漫的地方
金宇澄:1970年代的情人墙 | 一席·枝桠第二季 19、20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