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雕梁画壁的清代海南大宅

雕梁画壁的清代海南大宅—海南海口旧州镇包道村侯氏宣德第-2014.2.28

(2014-03-07 17:22:59)

 雕梁画壁的清代海南大宅—海南海口旧州镇包道村侯氏宣德第-2014.2.28




一、典型海南民间建筑雕刻特点的古民居建筑群

 “宣德第”坐落在海口市旧州镇包道村,距海口市区约有48公里,是一座具有一百多年历史的海南民居院落,由包道村的侯氏先人所建,是海南目前整体保存较为完好、具有典型海南民间建筑雕刻特点的古民居建筑群。

  宣德第在建筑布局上十分注意通风采光,建房所用木材也十分讲究,庭院里的石砖与石雕均采用当地盛产的玄武岩,做工精细,柱础则是海南农村常见的塔状,间或还有一些鼓状柱础。屋脊雕龙、屋檐勾角、外墙绘彩、屏风雕花,细致之处不胜其繁,在海南民居建筑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据侯氏后人介绍,这幢房子由侯氏迁琼七世祖德熙公修建,时间约为清朝乾隆年末、嘉庆年初,即公元1800年前后,至今已有约200年历史。“宣德第”是海南目前整体保存较为完好、具有典型海南民间建筑雕刻特点的古民居建筑群,宣德第坐北朝南,占地20余亩,主要由并列的一幢四进式正屋、三幢三进式正屋和一排横屋组成。

 

  宣德第坐北朝南,占地20余亩,主要由并列的一幢四进式正屋、三幢三进式正屋和一排横屋组成,大大小小共有30多间房子,并通过围墙、房屋外墙和大门围成一个相对封闭的院落,称得上是深宅大院。而这个大院落里又分别套着四个小院落,即每一幢四进、三进式正屋之间又都通过围墙和横屋分别连成一个小院落,在东西两侧开门进出。这样的房屋布局,适用于大家族居住,大家在保持较为紧密的联系的同时,也保留了各个小家庭相对的生活私密性。可惜的是,宣德第前原有一大水塘,前傍水后靠山,现在已填平建了房子。   

 走进宣德第,就像走进了一座迷宫一样,如果不熟悉里面情况,陌生人进得去,都不知道该如何走出来。在宣德第第二个院落里的西墙上,一个大大的“寿”字经历了300多年,如今仍清晰闪亮,充满着侯家人对健康长寿的追求。而在中间一排主院落里的“福”,更是多种多样。

  最西侧的一幢四进式正屋较为矮小,是侯氏先人最先建成的老房子。据侯氏后人介绍,这幢房子由侯氏迁琼七世祖德熙公修建,时间约为清朝乾隆年末、嘉庆年初,即公元1800年前后,至今已有约200年历史。由于这幢房子修建的时候,侯氏先人正处于艰苦创业年代,这幢房子在建筑风格上并没有太多地注重美观,其雕花艺术也没有过多考究,结构、样式都与海南普通民居无异,但选用的建筑材料却属上等,虽历经200年风雨,至今仍十分牢固。

  各种各样的雕刻彩绘,做工之精致、细密,令人叹为观止。

 宣德第在建筑布局上十分注意通风采光,每一幢四进、三进小院落之间都留有直巷,同一个小院落里的正屋都建在同一中轴线上,并且前后开门,个别正屋的后墙上部还建成镂空的雕花,有利于通风透气。

  建房所用木材也十分讲究,绝大部分是黑盐木(坤甸木)和菠萝蜜格,还有部分是花梨木,门、窗、柱、屏风、斗拱等原木雕刻的飞鸟、走兽、虫鱼、花草栩栩如生。庭院里的石砖与石雕均采用当地盛产的玄武岩,做工精细,柱础则是海南农村常见的塔状,间或还有一些鼓状柱础。屋脊雕龙、屋檐勾角、外墙绘彩、屏风雕花,细致之处不胜其繁,在海南民居建筑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宣德第的雕刻、彩绘十分注重寓意吉祥,屋脊、翘头雕龙,寓意“风调雨顺”;当铺前院照壁绘有一只大蝙蝠和四只小蝙蝠,寓意“五福临门”;正屋墙壁上部彩绘内容多为花草,寓意“花开富贵”;柱础多用塔状,并雕有云彩,寓意“青云直上”;柱体四个棱角雕竹,寓意“竹报平安”。   

 建于光绪十七年的三进“十七瓦路”正屋,是侯氏大院所有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这三进正屋建在同一中轴线上,屋脊雕龙、屋檐翘头,前后开门相通,分为前堂、中堂、后堂,前堂为待客之所,中堂用于拜祖,后堂是主人居处。前庭大门两侧上端和前庭照壁上绘有花草虫鸟,照壁前还建有一个小花池,花池外侧雕有简单的图案。 

  前堂斗拱上雕有凤凰、喜鹊,屏风上以浮雕、阴雕、镂空等多种形式雕有各种花、果、牛、鸟图案,后墙上部则为木制的镂空“双喜”字样,给人一种通透的感觉。

  中堂的房屋前墙和庭院围墙上部都绘有各种图案,连石质门础上也雕有花草,堂中摆放的用于祭奠祖先的神床、神龛,更是密密麻麻地雕满了各种各样的花纹图案,简直繁密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做工之精致、细密,令人叹为观止。

  有关专家认为,宣德第的历史价值,在于它作为一个院落在整体上保护得较为完好,雕刻、彩绘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具有典型的海南清代民居的特点。   

 1.1、海口侯氏“宣德第”

 “宣德第”大院房子均为土木结构,用料十分讲究,大都是黑盐木与菠萝格,还有部分花梨木。但宣德第的大门并不高大,很窄小,仅容2人并立。一入大门,顿觉豁然开朗,院落相套,房屋相连,大门后,正是宣德第建于光绪十七年的三进“十七瓦路”正屋,深宅大院进入眼底。

  和许多传统的中国古代民居建筑一样,这三进正屋均以一条无形的中轴线为准,环环相扣逐序而建;依次为前堂、中堂、后堂,每堂左中右各三间,都很宽敞,堂堂前后开门相通,大堂门前各留有一大块前庭。侯中安说,前堂用为待客,中堂用于拜祖,后堂为主人居处。

1.2、名字的由来

  据侯氏后人口头相传,先祖经商发财后先后入仕为官,因政德卓著、忠孝双全,家业旺、人和乐,美名远扬,被奏闻朝廷,皇帝大悦,赐府名“宣德第”以褒奖,相传现在府门上的“宣德第”三个大字还是当时的两广总督张之洞所书。站在侯家大院,遥想当年侯家人丁兴旺、家业鼎盛,不禁令人顿生世事沧桑之感。   

1.3、历史兴衰

 由于历经百年风雨,宣德第外墙的彩绘和浮雕已颇显斑驳,但当年的华丽与繁盛依然清晰可见。经商发家创下庞大家业,百年大院见证兴衰和荣耀。据侯氏族谱记载,包道村侯氏家族来自广东新会,于明朝末年迁琼,分居于包道、美敖、土地三村,至今已有三百多年。侯氏先祖主要以经商发家致富,开当铺是其中一项主要收入,并藉此创立了宣德第侯氏的庞大家业。 

  包道村侯氏当铺历史,至今已有170多年。据侯氏后人说,约在1830年前后,侯氏入琼八世祖绍先公首创海南乡村第一家当铺———包道当铺,开始从事典当业并经商。当时,侯氏先人还兼营本地名特产红沙糖(俗称“糖角”)、黑豆、黄豆等生意,同时经营比较名贵的布料生意,为后人积累了大笔发展资金,并为后来兴建宣德第打下了经济基础。  

 由于经营有方,侯家当铺生意兴隆,先后在现在的甲子镇和旧州镇上开设了第二家和第三家分店,为当地群众提供了民间融资渠道,在方圆百里影响很大。旧州镇由于邻近当时的交通主要通道南渡江,商业经济和农业生产在清末民初相当发达,农经物产十分丰富,是琼北地区主要的商品集散地之一,这为侯氏当铺的发展提供了相当大的空间。 

  侯氏当铺经营最红火的时期应为清朝道光后期到光绪末年之间,时间长达50余年。当铺生意衰落于1904年,这一年由于九世祖道仁公病逝,侯氏子孙全部回家奔丧,甲子当铺无人看管,所有财产被盗窃一空,当铺生意遭受毁灭性打击,并加剧了侯氏家族的内部纷争,甲子当铺因此被迫最先关闭,包道当铺随后也因财产归属问题无法解决而歇业。旧州当铺由于是与张姓人家合伙经营,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一直经营到20世纪30年代才散伙。侯氏当铺自创立至散伙,前后历时近百年,相当程度上浓缩了旧州地区清末民初商业经济发展由盛而衰的历史情况。  

 宣德第见证了侯氏家族的兴盛和荣耀,也经历了由盛而衰的历史命运。如今,侯氏后人正在多方努力,探寻宣德第的保护、开发与利用之路,以期把这一民间艺术精品更好地留给后世。  

 然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曾经盛极一时,集琼北古民建筑艺术之大成的宣德第也式微、衰落了。1904年成了宣德第的永久的梦魇。这年,侯氏九世祖道仁公病逝,侯氏上下纷纷回家奔丧,无人看管的甲子当铺,财产被盗窃一空,当铺生意由此遭受沉重打击;九世祖道仁公的离去,侯氏家族顿时群龙失首,内部纷争亦由此开始。至此,历时近一个世纪的侯氏当铺宣告破灭。宣德第从此一蹶不振。

1.4、百年古宅是当时当地经济繁荣的见证 

  作为当铺,在古代的城市里并不鲜见,甚至在小市镇中也经常能见到它的影踪。然而,包道当铺却将典当生意开在了乡村并获得了成功,个中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也引起了记者的思考。 

  告别宣德第,记者来到了包道村附近的埠头村,据介绍,这里有一个古渡口,从中或许能解开这一谜底。古渡口位于旧州镇埠头村南渡江东岸,隔江而望,新坡镇就在对面。古渡口台阶由大块表面平坦的巨石铺成,约有上百级之多,在渡口上卧倒的两块石碑中,可知这一渡口在清朝及民国期间曾有过修葺。经过数百年成千上万过往商客的踩踏,石台阶显得光滑无比。 

  与渡口相连的是一条宽约3米的通道,两旁有几间略显破败的民居。据在这里居住的一位老太太介绍,在以前,通道两旁都是商铺,人来人往,生意兴隆,现在渡口荒废,商铺也就慢慢消逝了。同行的友人也告诉记者,埠头村古渡口不光是是渡口,它实际上是个码头,民国时,该码头还是船来船往,商贾云集的景象。到了1945年海口南渡江大铁桥通车,文昌、加积一带的货物改走陆路,渡口也就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喧嚣与繁华。 

  从埠头村古渡口到包道村的宣德第,不难发现,琼山旧州一带曾经有过一段商业活跃的历史。据《光绪琼山县乡土志》等史料的记载,在清末,随着海口正式成为对外通商的口岸,大批的洋货比如火柴、洋纱、面粉、煤油等随着外国商船进入海南。同时,岛内的牛皮、牛油、赤白糖等物产也大量向香港、上海等地输出。而琼山作为紧靠海口、连接岛内县市的要冲,自然成为了进出口货物转运的必经之地。来自史料的统计数字显示,在清末,琼山有人口20多万,从商者不下七千人,其中还包括了出洋经营的二千余人,商业之盛,可见一斑。琼山境内活跃的商务活动为包道当铺的生意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包道当铺堪称清末琼山商业繁荣的一个历史见证。

如今,青苔爬上了宣德第的高墙,昔日荣华不再。宣德第的荣华和光芒现在只能留存在侯氏子孙的口头上,而侯氏的后人则盼望着政府能修缮保护好宣德第。 

 步出宣德第,记者依然不舍,登高俯瞰整个宣德第,金秋十月,暮云之下,侯家大院辉煌大气依旧,只是内部早已日渐毁蚀。 

  历史的兴衰代表着历史正在前进,没有兴衰交替就没有新的历史产生。

1.5、后人讲诉家族传奇 “二婆祖”智退日军 

  在百年风云变幻中,宣德第人才辈出,也留下了种种精彩的传奇故事。 

  据侯氏后人介绍,1943年,日军到处烧杀抗日军民。当时,本村东边(包道内)黄姓一保长不知道从何处捡回一顶日军头盔,将它藏在一个鸡笼边。当时,有一名日军在巡逻时失踪,日军在准备收兵时发现了铁盔帽,以为本村人杀了这名失踪的日军,便疯狂地对黄姓人家进行烧杀。在这危急关头,二婆祖挺身而出。她说包道村的百姓都是良民,同时指出,如果不问明情况就到处烧杀良民,势必造成良民起来反抗。通过日军翻译一番解释,日军军官觉得她的话有道理,也被她一名弱女子的气概所折服,罢兵不再烧杀包道村。这个故事,也被老一辈人做为教育后人不要忘记“二婆祖”等先人的典范。 

1.6、别让历史风沙淹没风采 宣德第老宅亟待保护

  百年宣德第,历尽风云变幻和世事沧桑。省内有关文博专家和侯氏后人曾多次向社会各界呼吁,如果不及时加以拯救与保护,这一民间艺术精品将会被埋没。记者今天在现场看到,如今由于保护不周,许多很有价值的东西已经被破坏。一幢明末建筑土木结构瓦房,竟由于年久失修而倒塌。 

  宣德第的建筑既有明末木结构建筑风格特色的民居特点,又具有清代海南木结构民居建筑特色,对海南民间建筑艺术研究提供了极有参考价值的实物史料。宣德第民居建筑的艺术装饰非常精湛,墙壁上有浮雕,也有绘彩画,中国传统的儒、道、佛文化艺术相通并交融,风格特异。特别是室内雕刻艺术,多数为原木镂空雕刻,技术高超,刀法精湛。每一件雕刻艺术都蕴涵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寓意深远。 

  长期致力于研究古建筑的海南文博学会常务理事阎根齐表示,宣德第的历史价值,在于它作为一个院落在整体上保护得较为完好,雕刻、彩绘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具有典型的海南清代民居的特点。宣德第除了其自身保存比较完整的具有民间建筑雕刻艺术群之精华与民间当铺之价值外,在建筑风水学上,宣德第的规划、布局与设计,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也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仍是值得现代建筑美学专家研究与学习的,其保持兴盛上百年,如今又复见兴旺,也是令后人敬仰的。就其历史价值、作用与社会意义,宣德第应列为海南省历史文物加以重点保护。 

二、地图

  位于海口市琼山区旧州镇岭南村委会包道村。 









三、门票

免票

四、布局

 宣德第最早建于明末,至今已有300多年,最晚建成的房子时间为清光绪17年,即1892年。整个大院占地约12000平方米,相当于33个篮球场的大小,整齐布置建设了南北向四排房子,共有15幢。 

  值得一提的是这幢四进院落里的两间横屋。建在第一进正屋右前侧的横屋是当年侯氏先祖赖以发家的当铺,其修建时间也已近200年,而第一进正屋就成了存放所当物品的仓库,正屋大门上至今还留有用于插放横木、阻隔外人进入的插孔,所当物品只能隔着横木交递,以确保安全。而建在第三进和第四进正屋之间的横屋,在体积和高度上都比正屋要大,这在海南传统民居中是十分罕见的。据了解,侯氏先人在经营当铺的同时,还兼营当地的一种特产“糖角”,这间横屋就是简单的小作坊,建得较高主要是为了熏烘糖角。  

 随着家业兴旺,侯氏先祖特意选在清朝光绪十三年(1887年)、十五年(1889年)、十七年(1891年)分别兴建了后来的三幢三进正屋,并依据年号分别建成十三“瓦路”(椽)、十五“瓦路”和十七“瓦路”大小的房子。这些最晚建成、目前保存得最好的正屋,至今也已有100余年的历史。据琼山文史专家黄培平介绍,侯氏先人后来选定单数年间和单数“瓦路”建房,所建的正屋也只定为三幢、三进,合起来一共一幢四进正屋和三幢三进正屋,正好是十三间正屋,这是很有讲究的,因为按照中国的传统,单数为阳,双数为阴,取“阳”意为“和”、“泰”,即兴旺发达。 

  作为一个官家民宅,“宣德第”三字,据说是清朝光绪皇帝所赐以作府名,由两广总督张之洞亲自挥毫,笔墨光润饱满,楷体端庄稳重,隐隐透出儒家温良恭俭让以及外柔内刚的优良品质。记者由此想到,正是这种优良的传统品质支撑起了宣德第的兴旺发达,人才辈出,成为富甲一方的盛大家族。 

  通过侯中安的讲述,记者隐约勾勒出侯家祖上的发达之途。早在明末动乱时期,一个叫侯纯化的人,为避战乱,从当时的广东省新会率四个儿子迁入海南琼山包道村,并经营典当生意,这是当时海南乡村第一家典当铺——包道当铺。随着生意的兴隆和家族的壮大,其后,侯纯化孙子侯观受在包道村盖了两间民房定居,这便是侯家大院——宣德第的雏形。如今,在整个宣德第中,早期的那两间民房依然存在,位于侯家大院最左侧。 

  因为系首创,包道当铺成为海南民间典当业之先,也成为当时琼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催化剂之一。包道当铺经营最红火的时期应为清朝道光后期到光绪末年之间,时间长达50余年,正因为这种经济上的贡献,侯纯化的后人之中有人被举荐到朝廷为官,后又因看不惯当朝者的腐败,辞官归里。这一辞官,当时的皇帝便给了大笔丰厚的赏赐,侯家第八代侯绍先利用这笔赏赐,开始筹建侯家大院。光绪十三年(即1888年),宣德第大院内最东一排民居全部兴建完工;光绪十五年(即1890年),建成了大院内东侧三幢房子;光绪17年(即1892年)兴建起规模最庞大、最豪华的“五进五”一排三幢的房子。 

  清朝光绪皇帝为侯家大院赐“宣德第”荣誉府名,又由两广总督张之洞题名,宣德第一时盛名广传,威压乡里。“到我奶奶的时候,还骑着高头大马回乡,门口设有门童,外人不经门童传信,是不能进到前堂见我爷爷的。”侯中安的叙述里,还带着对这幢大院昔日辉煌的骄傲。 

 五、“宣德第”

 走过村口的大榕树,再转过大石块铺就的古村小巷,一道绵长的院墙呈现在记者眼前,闻名遐迩的侯家大院即深藏于这道斑驳的院墙内。让记者略显意外的是,宣德第的宅门,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大雄伟,而是略显低矮,一点都不显眼,丝毫没有“朱门高耸铜环”的气派。若不是大门旁竖着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志及门楣下的“宣德第”3个大字,很难把它跟曾经富甲一方的豪门大宅联系到一起。问起“宣德第”这一名称的来源及含义,接待记者的侯氏后人介绍说,其祖上经商发财后,曾有族人入朝为官,因政德卓著,加上名声远扬,皇帝特赐府名“宣德第”以示褒奖,大意为宣扬中华美德之家类似的意思。侯氏后人还称,现在府门上的“宣德第”3个大字就是来自当时两广总督张之洞的手笔。



























六、大门横木及横屋

 值得一提的是这幢四进院落里的两间横屋。建在第一进正屋右前侧的横屋是当年侯氏先祖赖以发家的当铺,其修建时间也已近200年,而第一进正屋就成了存放所当物品的仓库,正屋大门上至今还留有用于插放横木、阻隔外人进入的插孔,所当物品只能隔着横木交递,以确保安全。







 而建在第三进和第四进正屋之间的横屋,在体积和高度上都比正屋要大,这在海南传统民居中是十分罕见的。据了解,侯氏先人在经营当铺的同时,还兼营当地的一种特产“糖角”,这间横屋就是简单的小作坊,建得较高主要是为了熏烘糖角。







5.1、东直道

 

 



5.2、东便门













5.3、 西大门 




5.4、西直道







5.5、西便门 







   六、一进院 

 走进“宣德第”大门,沿着小道步行10多步,向左转,再跨过一道用厚厚的石砖建起的院门,就进入了侯家大院所有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建于光绪十七年的三进“十七瓦路”正屋,“宣德第”的富贵气派在这里得到了完美地呈现。“十七瓦路”正屋和许多传统的中国古代民居建筑一样,依次为前堂、中堂、后堂,并列在同一中轴线上。每堂左中右各有房屋3间,其中间一间宽约七八米,长约十二三米,堂前堂后开门相通,大堂门前各留有一大块前庭。侯家后人告诉记者,三进正屋各有用途,前堂用为待客,中堂用于拜祖,后堂为主人居处。“宣德第”大院房子均为土木结构,用料十分讲究,大都是黑盐木与菠萝格,还有部分花梨木。但宣德第的大门并不高大,很窄小,仅容2人并立。一入大门,顿觉豁然开朗,院落相套,房屋相连,大门后,正是宣德第建于光绪十七年的三进“十七瓦路”正屋,深宅大院进入眼底。

 

  和许多传统的中国古代民居建筑一样,这三进正屋均以一条无形的中轴线为准,环环相扣逐序而建;依次为前堂、中堂、后堂,每堂左中右各三间,都很宽敞,堂堂前后开门相通,大堂门前各留有一大块前庭。

    前堂用为待客,中堂用于拜祖,后堂为主人居处。

 




6.1、“寿”字壁

  宣德第的“寿”“福”,令人回味无穷。在先祖兴建的西屋第一个院落里的南墙上,一个大大的“寿”字经历了300多年,如今仍清晰闪亮,充满着侯家人对健康长寿的追求。

 

 









 6.2、横房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在宣德第的一景一物中通过潜移默化方式传播给了后人。不论你从哪一个门进入宣德第,你每走一步,雕塑画、绘彩画,花雕、木雕艺术等无不映入你的眼里,如雕成“竹”状的石柱,“竹报平安”;而屋内装饰雕刻如凤鹿争鸣,山水写意,牛羊戏闹,百鸟欢唱……无不反映出了侯家人对幸福和谐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一幅幅镂空窗屏,“双喜”隐现,五只栩栩如生的蝙蝠,象征着“五福临门”;一个百花盛开的花篮代表着“花开富贵”;还有一幅幅描述先人不畏万水千山游学天下之壁画彩绘,讲述着一个个为追求学问,立志成才的故事……我的童年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在老一辈人的教导与宣德第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的熏陶中长大,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也默记着宣德第的辉煌历史。

七、前堂 

  对用于待客的前堂修饰,侯氏祖先颇费苦心,古代的工匠技艺也很了不起。

7.1、建筑外观

7.1.1、正面


   在这三进正屋里,处处显示出侯氏家族的富贵雍容,特别是无处不在的雕刻,更是让人惊叹无比。高大的石柱坚实挺拔,诠释了豪门的非凡气概。前堂的柱基上分别刻有一个篆体“寿”字,后堂柱基雕有云彩,分别寄寓“益寿延年”和“青云直上”的愿望。前堂斗拱上雕有凤凰、喜鹊,屏风上以浮雕、阴雕、镂空等多种形式雕有各种花、果、牛、鸟图案,处处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吉祥韵味。

 门前是两根方形石柱,挺拔坚实;石柱础上分别刻有篆体“寿”字一个,无不寄托着侯家人追求益寿延年的美好夙愿;石柱四边饰以竹节雕纹,不仅寓意着竹报平安,还显示主人的高风亮节。



  自上往下,屋脊塑龙,状如戏珠;







  屋檐翼然,其下斗拱雕凤刻凰,栩栩如生;



  墙壁图画,除了传统的中国水墨,亦有水彩,300年的风雨沧桑亦抹不去它们当年的纷繁。

 








7.1.2、背面



  镂空“双喜”

  前堂后墙两侧上部则为木制的镂空“双喜”大字样,易于通风透气。

 

 




 




















 

 

7.2、内堂

  前堂的屏风、中堂摆放的用于祭奠祖先的供桌、神龛,更是密密麻麻地雕满了各种各样的花鸟鱼兽,让人目不暇接,做工之精致、细密,堪称琼岛一绝。据侯氏后人介绍,曾有岛内的老板慕名前来,意欲通过观摩后复制“宣德第”的雕刻装饰,但结果却很不理想。这也让侯氏族人更加明白,这座祖上留下的宅院,不仅是先人遗传的祖产,同时也具有难以比拟的艺术价值。

 














7.3、屋架













7.4、木雕屏风门--镇宅之宝

 木雕屏风门由双面上下三层雕花的可开启的六块门扇组成。每扇门由左右相扣的内凹木制扣相连,内有内凹的木制横木为插锁,由于锁闭门扇。

 

7.4.1、合并组成屏风



7.4.2、打开用于通风与同行












7.4.3、成套木制锁扣
  每扇门由左右相扣的内凹木制扣相连,内有内凹的木制横木为插锁,由于锁闭门扇。

 








  上下 门轴为雕花木雕

屏风后亦雕刻有繁复的花纹图案,精工细琢,前后呼应;其上刻有五只翩翩起舞的蝙蝠,取五福临门之意;

 

 

















7.4.4、六块双面上下三层雕花的可开启门扇

  木雕屏风门由双面上下三层雕花的可开启的六块门扇组成。

   在堂内偌大的一块屏风上,浮雕、阴雕、镂空等多种形式相融,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屏上雕有花草树木鸟兽等图案,或麒麟戏珠,或龙凤嬉戏,或仙鹤栖松,或喜鹊鸣叫,或鱼游水中,或神鹿回顾,惟妙惟肖,神态各异,一派生气欲出屏下,令人目不暇接。记者连连叹其巧夺天工。做工之细,木质之好让人瞠目结舌。 

  以下为六块双面上下三层雕花的可开启门扇的所有图案,共36个木雕图案。其中上下为竖图,中间位横图。

























































































 

 

7.4.5、“五福临门”

   前堂后门门楣上,以木刻形式镶有5只偏偏起舞、神态各异的蝙蝠,取“五福临门”之意。










 

 

八、二进院

    

  位于三进正屋旁边的,分别是“十三瓦路”和“十五瓦路”正屋。所谓“瓦路”,即是“椽子”的俗称,“十五瓦路”就是正屋的宽度为十五格瓦路。值得一提的是,侯氏后人所称的这些“十三瓦路”、“十五瓦路”、“十七瓦路”正屋都跟建设年份相对应,它们分别是建于光绪十三年、光绪十五年和光绪十七年。对于这一现象,虽然侯氏后人也难以解释其中的所以然,但可以确认的是,不论是十三、十五还是十七,都符合中国传统上讲究的阳居单数为阳的准则,在这一古老的哲学中,“阳”意为“和”、“泰”,也就是代表着平安兴旺的意涵。







 8.1、“福”花墙壁

  在中间一排主院落里的“福”,更是多种多样,前院里小花池墙壁上的倒“福”,时刻祈望着幸福生活的到来。而二进院墙上几个大大的“福”与富贵花拥簇着,衬托出侯家人对美好的未来生活的追求。

















8.2、中堂建筑外观

   中堂用于拜祖,后堂为主人居处。

   8.2.1、正面

  







  中堂的房屋前墙和庭院围墙上部均绘有各种图案,石质门基上亦不例外。





















 较于前堂雍容尔雅,豪华大气,中堂和后堂依次显得简单朴素,从这里亦可以看出古人等级尊卑的思想来。

 中堂前墙右侧上有一处烧香的地方,左侧则没有,因为只有长子或者长辈才能住在右边的房子。

 



  8.2.2、背面

 




 

8.2.3、屋瘠













8.3、内堂

  祭祖牌位在门檐之上,设立类似戏台的开口,内挂祖先画像,两侧精美木雕




 


 









































 










   屏风







九、三进院

   后堂及东西便门。后堂用于居住。



9.1、东西便门


 



9.2、后堂建筑外观

  用于居住






























9.3、后堂内堂

  用于居住

















 







十、四进院
























十一、包道村













十二、侯氏宗祠


12.1、大门









12.2、宗祠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在宣德第的一景一物中通过潜移默化方式传播给了后人。不论你从哪一个门进入宣德第,你每走一步,雕塑画、绘彩画,花雕、木雕艺术等无不映入你的眼帘,一幅幅描述先人不畏万水千山游学天下的壁画彩绘,讲述着一个个追求学问,立志成才的故事。宣德第的雕刻、绘画及整座大院的建筑风格,都与中国传统的儒、道、佛文化艺术相融通,彰显着海南古代民居精湛的建筑艺术。

 

  然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曾经盛极一时,集琼北古民建筑艺术之大成的宣德第也式微、衰落了。1904年成了宣德第的永久的梦魇。这年,侯氏九世祖道仁公病逝,侯氏上下纷纷回家奔丧,无人看管的甲子当铺,财产被盗窃一空,当铺生意由此遭受沉重打击;九世祖道仁公的离去,侯氏家族顿时群龙失首,内部纷争亦由此开始。至此,历时近一个世纪的侯氏当铺宣告破灭。宣德第从此一蹶不振。

 

  如今,青苔爬上了宣德第的高墙,昔日荣华不再。宣德第的荣华和光芒现在只能留存在侯氏子孙的口头上,而侯氏的后人则盼望着政府能修缮保护好宣德第。

 

步出宣德第,记者依然不舍,登高俯瞰整个宣德第,金秋十月,暮云之下,侯家大院辉煌大气依旧,只是内部早已日渐毁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集琼北民居建筑艺术大成的乾隆年间古大院
(2)【寻常海南17】会文镇的老屋
文昌印象●符家宅(松树大屋)
客家人的土木堡垒——走近梅州围龙屋
《四库全书》编修吴典故居 巷道深处隐古宅
温州的前世今生|城西历史文化街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