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华风物志(碑碣篇)

清华风物志(碑碣篇)

 

    1929年6月3日,王国维先生逝世两周年忌日国学研究院师生集资修建“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以作永久的缅怀。此碑由梁思成设计、陈寅恪撰文、林志钧书丹、马衡篆额,初立于第一教学楼西,文革期间被毁,后又重立于一教与二教之间小山东麓

    碑铭全文如下:“海宁王先生自沉后二年,清华研究院同人咸怀思不能自已。其弟子受先生之陶冶煦育者有年,尤思有以永其念,佥曰宜铭之贞珉,以昭示于无竟。因以刻石之辞命寅恪。数辞不获已,谨举先生之志事,以普告天下后世。其词曰: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此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义宁陈寅恪撰文  闽县林志钧书丹  鄞县马衡篆额  新会梁思成拟式  武进刘南策监工  北平李桂藻刻石  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三日二周年忌日  国立清华大学研究院师生敬立”

    为了纪念抗战时期“偏安”西南边陲八年之久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由清华校友总会集资、建立了“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该碑位于“工字厅”南广场林木丛中“甲所”与“丙所”之间开阔地,1988年清华校庆77周年时落成。
   
此碑为红色花岗岩,高1.3米,宽2米。“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九个字为篆书,庄重古朴。碑上刻有“西山苍苍,南国荡荡,联合隽彦,大学泱泱”字样,嵌“西南联大”之意。碑文简略记叙了西南联大的历程,全文是:“一九三一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一九三七年又发动七七卢沟桥事变,侵占华北。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在战火中南迁长沙,共组临时大学。由于日寇不断进逼,政府军节节败退,学校继续往西南迁徙,于一九三八年五月在昆明成立西南联合大学,距今已半个世纪。抗日战争胜利后,一九四六年夏,北大、清华、南开北上回原址复位。联大八年,师长同学为国家与民族的前途,为教育与科学的发展,共历艰辛,共志进步,共创业绩,谱写了抗日战争教育史上的光辉篇章。”
    2007年10月27日,为纪念西南联大,清华复制了位于原联大校址(今云南师范大学校内)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坐落于清华团委北侧。纪念碑面朝西南昆明方向,正面为冯友兰撰写碑文,背面为抗战时期参军学生名单,一侧为西南联大校训“刚毅坚卓”,一侧为今日复制纪念碑的碑志,由人文学院徐葆耕教授撰文。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志:一九三七年,日本帝国主义陷我平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师生泣血南渡,在长沙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后再迁昆明,更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战胜利,始得北返,凡历九度春秋。三校师生,一代英才;身处危境,刚毅坚卓;盖茅筑室,不废弦诵;心忧国运,血荐神州;孕育于民族屯蹇之际,辉煌于复兴大业之中;既为世界教育史之奇迹,更为中华民族文化百折不磨之明证。三校北返前夕,刻碑以为纪念。文为冯友兰先生所撰,闻一多先生篆额,罗庸先生书丹。碑阴镌入抗战期间参军学生之姓名。为纪念西南联合大学建立七十周年,缅怀青史,光大传统,激励后人,特按原碑复制,矗立校园,以供瞻仰。
    在荷塘东南侧、西湖游泳池东北隅的护栏外,矗立着一座用巨石制成的石碑,上书“人文日新”四个大字。

这是1934届校友在毕业60周年之际,赠给母校的礼物,于1994年4月24日校庆83周年之际落成。

“三·一八”断碑存放在校河畔,与“闻亭”和“自清亭”毗邻而立。

   “三·一八”烈士韦杰三纪念碑是清华学生在1926年从圆明园遗址运来的一根大理石断柱,碑座上刻“十五年三月十八日、韦杰三君死难纪念碑、本校学生会同人立。”方石上的说明是:“三一八”断碑,1926年为纪念在“三一八”反帝爱国示威中惨遭段祺瑞执政府杀害的韦杰三烈士而建。韦杰三,广西蒙山人,牺牲时为我校大学部一年级学生。临终前遗言:“我心甚安,但中国快强起来啊!”时年仅23岁。

    清华英烈纪念碑是1989年9月28日,为纪念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牺牲的23名校友所建,位于“水木清华”北山之阴,“三·一八断碑”西侧。

    碑高3.2米,正面撰“祖国儿女  清华英烈”八个铜铸大字;背面刻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献身的清华英烈永垂不朽”字样及23位英烈的名字和简要事迹。 

校训石碑坐落在清华学堂南侧醒目位置,是1954届校友于2000年4月捐赠的。

    正面书写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后面刻字:“一九一四年冬,梁启超先生讲演题为君子以周易乾坤二卦之卦辞为中心内容,激励清华学子发愤图强,后采集为校训”。

    1923级纪念碑位于晗亭东侧、荷塘旁边,由1923级校友于1993年捐赠。当时1923级顾毓、施嘉炀、陈植、吴卓、葛益炽、葛炳林六位学祖都已年逾九旬,在1993年喜庆毕业七十年大庆之际,多次信函往返,商定于建校八十二周年之际在近春园内建立一纪念物,精选巨石,镌刻碑文,敬献母校,永志纪念。 

    “近春园沿革”碑立于原荒岛荷塘旁的近春园遗址上,近春园为道光年间熙春园分东西两园时之西园,后为咸丰帝的奕詝之赐园,昔曰建筑物有260余间。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清廷曾有重修圆明园的计划,因近春园在其近旁,所以园内的斋堂轩榭尽被拆卸,准备重建圆明园,后来未果,而近春园却因此沦为“荒岛”。1982年清华将其改造为公园,重建亭榭、石桥。

    碑后的“近春园沿革”中记述:“清道光时,熙春园被割为东西两园,以现在静斋前马路为界,东部袭用熙春园原名,赐其第五子奕誴;西部另取名近春园,赐其第四子奕詝(即后来的咸丰皇帝)。近春园有建筑二百六十余间,分前后两组,斋堂轩榭棋布,周围环以荷池。水木清华,为一时之繁囿旺地……”。

    校训壁碑位于图书馆老馆门厅正中位置,由1958届校友在欢庆毕业40周年之际捐资建立,1999年4月24日校庆88周年时落成揭幕。
我的更多文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先生:梅贻琦用一生演绎了传承百年的清华校训
清华的西南联大纪念碑
自信的清华更开放,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8周年!
杨振宁先生在演讲中#冯友兰先生为西南联大撰写的纪念碑碑文
感受清华(三)校园里的雕塑
联大记忆—三绝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