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海外王妃贾探春

关于海外王妃贾探春

(2009-12-09 12:30:38)

                         关于海外王妃贾探春

                                               ---与丁维忠老师商榷

关于探春远嫁海外当王妃这个结论,我本以为早已铁板钉钉、不是问题了,谁知前二天,我在书店偶然买了一本丁维忠所著《红楼探佚》,里面却有专门篇章证明探春“外藩王妃决不可能”,这使我大跌眼镜并感慨万千,因为我知道,探春远嫁海外当王妃这一学术观点,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由梁归智先生提出并予以详细论证,怎么二十年后问题又回到了原点?说实在话,梁归智的《探春的结局---海外王妃》写得是很不错的,论证有理有据,我读后,从内心感到心服口服。后来我写《探春远嫁爪哇国》,对探春远嫁海外当王妃,基本上不予涉及,而是直接跳了过去,因为我想,既有梁归智专文论证,我没有必要浪费笔墨重复他人观点,但现在看来,我还是太天真了,有些冷饭,还必须适当地炒一炒,—-当然,这个“炒”,也要有新意,不然,还不如把梁归智文章拿来再抄一遍。故本文也可以说是对梁归智“探春”一文的补充。

庚辰本红楼梦第七十回,有一段探春放凤凰风筝的描写,毫无疑问,探春是凤凰,而凤凰当然是后妃的象征。这也罢了,妙的是探春的凤凰风筝与天上另一个凤凰风筝绞在一处,后来“又见一个门扇大的玲珑喜字带响鞭,在半天如钟鸣一般,也逼近来”的风筝绞住,随着三家线断,那三个风筝飘飘摇摇都去了,---也就是说,三个风筝飞到海角天涯、无影无踪了,实际上,这也就是暗示探春飞到“爪哇国”去了。我们根据上述这一段极其明显的伏笔,可立马判定探春远嫁海外当王妃,毫无疑问。

可丁维忠竟认为这暗示探春远嫁给广东粤海将军之子!问题出来了,这广东粤海将军之子称得上“凤凰”?因为曹雪芹文章中写得很清楚,探春是凤凰,她是被另一个“凤凰”绞住的!!

我们说,外藩国王,当然可以比附“凤凰”,可粤海将军之子,无论如何是无法与“凤凰”两字连在一起的。

再从曹雪芹文章看,两个凤凰风筝被一个门扇大玲珑喜字带响鞭又半天如钟鸣一般风筝绞住,这是何等的风光,何等的气派,又是何等之高的规格?岂是一个粤海将军之子娶妻可比拟!

还有,粤海与南京相距“以海路计算,恰恰是三千多华里”。可我们知道,海上距离计量单位是海里,旧称“浬”,而不是陆上的华里。海里与华里,相差可大了去了(1海里等于1.852千米,等于3.704里)。如果我们不嫌麻烦折算一下,那么,三千华里在水路是多少?也就是800多海里,还不到一千浬!这与探春判词“一帆风雨路三千”根本不靠谱。那么,探春判词的“三千”是指里还是海里呢?不用说,当指海里。曹雪芹不会出洋相,去指什么陆上距离单位“公里”或“里”。(笔者按:查有关资料,南京到上海是200海里;上海到广州是912海里。合计为1112海里。折算成华里是4118.8。我查不到粤海具体在广东哪个地理位置,所以对丁维忠老师给出的三千华里只能存疑,但不敢随便否定。)

丁维忠认为探春远嫁到粤海,因交通不便,娘家失势,她又与丈夫不睦,故她终身不能回京师,与探春曲子“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相一致。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我们说,探春交通不便,娘家失势,失去人身自由,等等,都不能构成探春终身回不到京师的理由,如果说“暂时”,那倒还有可能。何况,问题有另一方面,即探春无法回京师,可京师里探春的娘家人,难道不能去主动地探望探春?应该说,探春能去粤海,则娘家人也能去粤海。---但,探春如果嫁到海外,作了某一岛国王妃,情况就大不一样。探春必将有去无回,而她娘家人,也永远无法去见探春。这就名副其实地构成了“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

根据红楼梦所写,两个凤凰风筝连同门扇大喜字带响鞭风筝飘飘摇摇都去了,众人哄然一笑,并说“忒促狭了些”。于是,丁维忠抓住“忒促狭”三字做文章,但很显然,这是过度穿凿,毫无道理。

丁维忠认为探春放风筝那段描写,是“凤皇于飞,和鸣锵锵”的形象描绘。这当然不无道理,但问题是,这是次要方面,其主要方面,理应暗示探春远嫁爪哇国。

又元春是王妃,故探春不可能作海外王妃,因为探春地位不能压过元春(根据“三春争及初春景”)。这话是不错的,但问题在于,元春不是王妃,而是皇妃,后来,她更是做了中华皇后。

说元春是王妃,来自六十三回。当时探春抽了个“杏花”签,红字写“瑶池仙品”,诗云:日边红杏倚云栽。众人笑道:“我们家已有了个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元春明明是皇妃,难道曹雪芹笔误,错把皇妃写成王妃了?其实,事情并非如此。

我们知道,红楼梦是一部有着强烈自传色彩的小说,在现实生活中,曹雪芹姑妈就是一个王妃。所以,“我们家已有了个王妃”,从自传角度上来说,一点都不错;但从小说角度上来说,“元春”由王妃变成了皇妃。

同样情况还发生在十八回。元春明明比宝玉只大一岁,却与宝玉情同母子。宝玉幼年认识好几千字,也由元春亲自传授。这“矛盾”,怎么理解?其实,生活中的“元春”是曹雪芹姑妈,年龄比“宝玉”至少大十四五岁,而小说中,“元春”就只比宝玉大一岁了(见甲戌本、庚辰本第二回冷子兴的介绍)。

十八回,透露出的是曹雪芹姑妈与“宝玉”的真实情况,而“元春”是按小说情境规定,只比宝玉大一岁。故“宝玉”十九岁登仙,“元春”二十岁死亡(“二十年来辩是非”。事实上,元春是死在是非堆里的,而且非常地“乱哄哄”)。

“我们家已有了个王妃”,这是从生活真实上说的,如果就小说而言,此处“王妃”,实乃“皇妃”,指的是小说中人物贾元春,而不是曹雪芹姑妈(所谓真中有假,假中有真)。

其实,探春所抽“杏花”、红字“瑶池仙品”、加上诗云“日边红杏倚云栽”,合在一起,已经完全能证明探春乃海外王妃,何况还有众人打趣、李纨强调、袭人作陪等等(袭人:“桃红又见一年春”,此分明捎上了探春,暗示探春与袭人一样,好景只有“一年春”。)

我们在上面说到“小说”两字,按理说丁维忠应该懂得,可我实在不明白丁维忠为什么要强调清朝历史上并没有“和番”制度,并且还为此问题求正于清史专家张书才。曹雪芹的《红楼梦》,谁说一定是写清朝?!曹雪芹明明说红楼梦无朝代年纪可考,也无东西地域,它只考虑主题是否需要,情节安排是否合情合理。归根结底,红楼梦是小说,而不是历史,但它无疑比历史更浓缩、更深刻!我曾不止一次地说过,我们必须懂得什么叫小说。我们如果不把红楼梦当小说看,探春当然不会和番,她也绝不会嫁到什么爪哇国去(“理由”是清朝或曹雪芹家里没人嫁到爪哇国)。

元春当皇后,探春当海外王妃,是否重复、多余?一点也不。因为“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在红楼梦里,元春刚死(正月十五),探春登场当海外王妃(同年清明节。详细论证请参阅拙作《红楼梦八十回后情节推考》)。但她俩均没有好下场,均没有把秋捱过。(迎春: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把秋捱过?)。元春、探春的悲惨结局,深刻地反映了曹雪芹对封建社会的彻底绝望。曹雪芹笔下可爱的“女儿”,不论国内、国外,都无一例外地面临“灭亡”,此实乃“千红一哭悼红楼”的主题需要。

补叙一点:“反认他乡是故乡”,这“故乡”,是指神州故国;“他乡”是指外国。由于元春是中华皇后,“故乡”被元春占据,“他乡”当然只能留给探春了,何况,探春还想在国外大干一番呢(从“反认他乡是故乡”即可看出。但探春“生于末世运偏消”,岂有她施展才能的地方!)

有人认为探春远嫁海外当王妃是“境遇独佳”,这种理解完全错误。探春终身不能回到神州故国,亦与朋友、亲人终身永隔,不能相见,岂有丝毫幸福可言!探春犹如明妃,是封建政治的牺牲品。我们看探春离开南京时,在船上掩面而泣,伤心欲绝,而贾府送行人,又有哪一个不是悲悲戚戚的?探春入海时,冷冷清清,送行之人唯有赵姨娘与贾环,没有任何热闹欢庆可言,更没有什么“王师”同行,此在探春判词里有明确反映。所以,即便探春当海外王妃,她依然是薄命司中人。

其实探春远嫁海外当王妃,我们从王熙凤言谈中也能看出来。五十五回,王熙凤对平儿说---

 

 你那里知道,虽然庶出一样,女儿却比不得男人,将来攀亲时,如今有一种轻狂人,先要打听姑娘是正出是庶出,多有为庶出不要的。殊不知别说庶出,便是我们的丫头,比人家的小姐还强呢。将来不知那个没造化的挑庶正误了事呢,也不知那个有造化的不挑庶正的得了去。

 

上面王熙凤的话,充分证明封建社会的男子娶妻对女方正庶身份的认定是极为讲究的,也是极为重视的,此即便是普通百姓人家也如此,何况粤海将军之子。我们完全可以相信,海外国王因没有中国传统思想作怪,故不会对探春庶出身份放在心上,而这一点,恰最能打动探春芳心,因为探春内心深处对“庶出”两字简直是深恶痛绝。我们如果从小说的情节发展、内在逻辑来分析的话,也可以明确说,探春不可能嫁给粤海将军之子,而去会嫁给脑子里根本没有什么正庶观念的外国国王。

还有一点极其重要,我们必须清楚探春远嫁是在元春死后的当年清明节,此时的贾府虽然还没有被抄家,但后台已倒,而且面临大崩溃。在这种情况下,粤海将军之子娶探春,岂不自找倒霉、自找灭亡么?这并不单单是世态炎凉的问题,而是是否应与“钦犯家族”联姻的问题。这个问题弄不好,丢官事小,丢性命都有可能。我想,任何人,包括粤海将军之子,脑子不会进水,竟然会糊涂到不顾生死的地步。

但,探春远嫁海外当王妃,这一切问题,子虚乌有。

在探春人生的十字路口,必有一个难得的机缘出现在探春面前,这就是某海岛国王求娶中华女儿。南安太妃或许在其中起了重大作用,但有一点可以明确,南安太妃绝不会把探春推进粤海将军之子的怀抱,而会把探春举荐给某个岛国国王。

我们以上推测,绝非毫无道理。记得黛玉在七月十五之鬼节作《五美吟》,其中“明妃”诗直接勾连贾探春;而薛宝琴十首怀古诗之七的《青冢怀古》,也是以明妃之不幸影射凤凰贾探春。如果说贾探春不嫁给海外国王,则黛玉、宝琴岂不在无病呻吟、纯粹瞎忙。

事实上,薛宝琴早在五十二回就给贾府特别是探春带来了海外某岛国的有关信息,并还当众念了“外国女孩”所作的一首中国五言律诗。如果说这一切都与探春无关,则红楼梦里废言赘语也实在是太多了些!

另在六十三回,宝玉突然给芳官三改其名,并对犬戎进行大肆攻击。这些,毫无疑问透露出红楼梦八十回后将写到战争,使元春成了虞姬,探春成了明妃。她们一个是中华皇后,一个是海外王妃,却都陷进万劫不复之绝境。

总而言之,探春远嫁海外当王妃,这是铁板钉钉的事实。对于这一学术观点,我们不能随意否定。我们做学问,当然不能因循守旧,陈词滥调,但也绝不能为了所谓的出新出奇而去生拉硬扯,曲解红楼。

本文写到此,暂告一段落。错误、缺点在所难免,还望广大红迷不吝赐教。

                                                               鸳鸯剑

                                                              2009.12.8.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贾探春
贾探春最后做了王妃?想太多!她真正的夫家写在第七十二回
红楼梦:探春屈辱和亲远嫁背后的故事?早就被马道婆一语道破了!
“莫怨东风当自嗟”,曹雪芹用这句古诗,把林黛玉嫁到了外国去
贾探春(文学艺术)
探春的三大疑案:为何远嫁,正册排名,抽签王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