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国学常识全知道之地名由来,我们为什么叫中国,九州到底怎么来的

一,中国由来

 

 

古代“国“字的含义是“城”或“邦”。“中国”就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周代文献中,“中国”一词有五种不同含义:一指京师,即首都;二是指天子直接统治着的王国;三指中原地区;四指国内、内陆;五指汉族居住的地区和建立的国家。

自汉代开始,人们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兄弟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称为“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自称为“中国’,把北朝称为“魏虏”,北朝也自称为“中国。把南朝叫做“岛夷”。辽与北宋,金与南宋,都自称“中国“,都不承认对方为“中国”。严格说来,古代“中国”是一个形容词,而非专有名词。历史上的“中国”不等于今天“中国”的范围。我国古代各个王朝都没有把“中国”作为正式国名。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才把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全国解放后,把“中国”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二、华夏寻根

 

相传,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夏朝。古时候,黄河流域一带的先民自称“华夏或简称“华”、“夏”。“华夏”。一词最早见于<>

三,赤县神州

战国时代,齐国的邹衍博学多才。他最著名的理论有‘五德始终说”和“大九州说”。原著已经失传,仅在《史记》中能找到他那些著名理论的简要记载。在他的“大九州说”中,他先罗列了中国九州(即大禹设定的冀、兖、青、徐、扬、荆,豫,幽、雍)的名山大川、不同水土、物产差别、禽兽异类等可以获得验证的事物,然后推论:既然中国的九州各不相同,那么中国以外还有小九州,都为小海所环绕,互不相通,故小九州又各不相同。小九州外又有大九州,为大海所环绕,各不互通,大九州也各不相同。天下共分八十一州,中国只是八十一州中的一个州,名为“赤县神州”。

四,九州由来

“九州”历来为中华大地的代名词,古诗中常用“一轮明月照九州”来形容中国。《汉书-地理志》说黄帝时代天下分为万国;尧时洪水为害,天下被隔绝,成为十二州。禹平水土以后,重新厘定九州,即:冀、兖、青、徐、粱、扬、荆、豫、雍.九州之外加并.幽,营三州,为禹前的十二州。颜师古解释说:“水中可定居者曰洪水汛大各就高地,人之所居凡十二处。”夏殷二朝,一直沿用禹九州制度。周朝时将禹九州中的徐州并入青州,凉州并入雍州,从翼州分出并州,幽州。成为周时的九州。

九州之确定,大体上划定了我国古代长江以北,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区域轮廓。九州之地则为华夏诸侯之居地。由此可看出禹舜时代我国土地已有版图轮廓。

五,北京由来

 

北京地区上古时称幽陵,夏朝时称冀州,周朝时称蓟,春秋战国时是燕国的都城,故称燕京。秦置广阳、渔阳,西汉设幽州,东汉为广阳、蓟县,北魏称燕都,隋改涿郡,京杭大运河的北端就从这里开始.唐改称范阳,安史之乱时,安禄山就是从范阳起兵的。唐以后又一度称幽州。辽建都在上京,把这里作为陪都,称幽都,也称南京,因此地在上京之南。金朝建都于此,称中都,并对其进行了扩建。这是北京八百余年建都史的开始。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将首都定在南京。后朱棣从朱允文手中夺得政权后,将首都迁到这里,故称“北京”。明朝时,还一度称北京为“京师’。清朝也建都北京,并沿用了明朝的名称。民国时仍称“北京”,1928年改称“北平”。1949年,新中国成立,又将“北平”改为“北京”。

六,西安的历变

长安即现在西安的古时之称。 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至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安”,意即即“长治久安”。历史上的西安叫做长安,曾有过大安府(后粱)、京兆府(后唐)、陕西路(宋)、安西路(元)、奉元路(元)等不同名称,一直是“八百里秦川”的中心。丝绸之路开通后,长安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史称“西有罗马,东有长安”。隋时,隋文帝杨坚曾被周明帝封为“大兴都公”,因而将新郡命名为“大兴城”,长安也被称为“大兴城”唐朝时,又恢复“长安”之名。元代,易名为“奉元城”。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取义‘安定西北”。“长安”此后便称做“西安”。

七,汴梁之变

汴粱是开封在元明时代的称谓,开封建城距今已近3000年。现在的开封城垣,是清代的开封府城,也是解放前的河南省城。这是河南现存规模最大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也是全国著名的中州古城,是我国仅次于南京城墙的第二大古城垣建筑。相传在2000多年前,周文王之子毕公高,曾经在此筑城。而“开封“之名始干春秋,是郑庄公取“开拓封疆”之意而得名的。战国时,魏惠王将国都迁到这里,定名。“大梁”五代粱太祖建都开封,改名“东都”,后汉、后周、北宋均沿称“东京开封府”。金灭北宋后,改东京为”汴京”。元明时代,开封又曾披称为“汴粱”和“北京”。因此,开封素有七朝古都之美誉。

八,金色帝都

历史名城南京,在漫长的岁月中曾经有过很多名称,其中最响亮的名字莫过于“金陵”。时至今日,金陵仍是南京最雅致的别称。 “金陵”二字最早用于城名是在战国时期。古代地方志记载,公元前333年,楚成王打败越国,杀越王无疆,尽取越国夺取的吴国的地域,而在石头山(今清凉山)筑城,称为金陵邑或石首城。那时的钟山叫做金陵山,它的余脉小山都还没有自己的名字,石头山当时是金陵山余脉的一部分,所以这座建在石头山上的城邑就被命名为“金陵邑”。唐代《建康实录》对此有明确记载:“因山立号,置金陵邑。”当时的“金陵邑”只是个具有军事意义的小城堡。城市虽然规模不大,但它却是南京设置行政区划的开始,也是南京称为“金陵”的发端。而由于“金陵邑”险要的地理位置,随着此地影响力的越来越大,“金陵”之名也越叫越响。

九,“洛雒大方”

 

洛河古时名雒水,其位居雒水之北,“水北为阳”,故名雒阳。此名既为地理区域名,亦为城名,一直沿用。秦朝时,五行学说盛行,秦始皇按“五德终始”进行推理,认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应为水德,因此改雒阳为“洛阳”。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因汉尚火德,复名雒阳。三国时魏以魏为土行,“水得土而乃流,土得水而柔”,改为“洛阳”,后世沿用至今。其间,明朝光宗朱常洛为讳“洛”字,曾改“洛”为“雒”。

西晋,隋、唐都曾以洛阳为都,五代时,后梁、后唐、后晋均以洛阳为都,后汉、后周、北宋、金以洛阳为陪都。后梁称“西都”,后唐称“雒京”,后晋至北宋称“西京”,金称“中京”。司马光说:“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洛阳地名的历史变迁,是一部洛阳的兴衰史,也是中国历史兴衰演变的缩影。

十,杭州悠悠

杭州始建于2200多年前,秦国时开始置饯唐县,同时置余杭县,同属会稽郡。余杭原名“禹航”,因大禹治水而得名,后改称余杭。今禹航路上有一座“大禹治水神像”以纪念其治水的功绩。至南朝梁、陈年间,先后置临江郡、钱唐郡,郡治钱唐县。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灭陈,废钱唐郡,并桐庐、新城入钱唐县,割吴郡盐官(今海宁)、吴兴郡余杭,及富阳、于潜共5县置杭州,杭州之名始此。杭州的“杭”是由余杭的“杭”而来,但现杭州市区古为钱塘县。为何公元5 89年不改称钱州或塘州,其原因大概如《(太平寰宇记·江南东道五》所说:“杭州在余杭县,盖因其县以立名。州治始设余杭县,次年迁至钱唐县。”因为设州时,州治在‘余杭,所以称为杭州,只是后来才迁到钱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谈天篇三--
九州禹跡
咱们河南为什么称作“豫”?开封的小伙伴有多少知道的?
地名的来历:河南
九州是大禹划定的吗
《尚书小疏》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