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间烟火 | 执子之手还是授受不亲


如果你不出去走走

你就会以为这就是世界

 五月十一·人间烟火

执子之手还是授受不亲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邶风·击鼓》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宋)柳永 《雨霖铃》


中华遗产杂志


在男女授受不亲的时代里,执手可能是最为直接的表达慕恋的方式。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在注解《诗经》时专门指出:“言执手者,思望之甚也。”然而在公共场所,思望再甚,最好还是把它压在心底,如果真去执握对方的手,就会被视为不雅的轻佻之举。


《史记·滑稽列传》中记录了能言善辩的淳于髡如何劝谏齐威王恣意作乐整夜喝酒的故事。淳于髡说,乡间的朋友聚会,酒喝多了,握了姑娘的手也不受责罚,盯着人家看也不受禁止,这等不雅场面当真吓住了齐威王,他从此停止了通宵达旦的饮酒。



◎图为河南许昌春秋楼文庙彩绘壁画局部,孔子正在教授弟子六艺之“礼”。孔子言“不学礼,无以立”,中国古代帝王圣贤治理民众、教化民众的方针,均可归纳为一个“礼”字。



| 不论男女,一律授受不亲


姑娘的手不可执,同性人的手也不是那么好执的。中国人素来讲“礼”,孔子有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之说,六艺中的《仪礼》教给当时的士子们如何与人交往,见面如何行礼。我们不妨看一段《仪礼》中规定的两位士子初次相见的礼仪: (高能预警,阅读以下文字之前请务必保持头脑清醒。+_+)



士甲欲上门求见士乙,须带上一只雉作为礼物;为表示对士乙的尊敬,还要手捧着这只雉;按当时的主流观念,左主吉、右主凶,因此士甲要特意将雉的头扭向左方。如此这般准备停当。

士甲立在士乙的门外说:“我一直想来拜见您,但不敢自已冒昧前来。今天某人(二者的中间介绍人)以您的命令让我来见您。”

作为主人的士乙则回答:“某人也曾命我去见您。可是您今天屈尊先来。还是请您先回家,我随即到尊府拜见。”

宾客士甲则说:“您的命令我实在不敢当,还是请您就此赐见。”

主人士乙答:“我决不敢虚言假意对您说话,所以还是请您先回尊府,我随即前往拜见。”

士甲曰:“我也不敢虚言假意对您说话,所以再次请求您。”

士乙答:“我一再地推辞,但没能得到您的允许,我随即出门去见您。但是听说您带了礼物前来,实在不敢当,谨辞谢您的礼物。”

士甲曰:“我若不带礼物来,就不敢见所尊敬的人。”

士乙答:“我实在不敢当此大礼,再次辞谢。”

士甲曰:“我不凭借礼物来表达敬意,就不敢见您,所以再次请求收下。”

士乙答:“我一再地推辞,但没能得到您的允许,岂敢不恭恭敬敬地从命!”

至此,主人这才出大门迎接客人,行再拜之礼。士甲亦以再拜之礼作答。士乙要揖请宾客入内,自己先进门,但要注意走右侧。士甲捧着那只雉,进门后走在左侧。士乙在庭中再拜后接受礼物,士甲则再拜后送上礼物,礼毕后还要出门。士乙也回到门口请士甲相见叙谈,士甲于是返回再与主人相见。这还不算完。士乙须改日至士甲家求见,礼物就用士甲送给他的那只雉。双方再经过若干回合“不敢”、“请辞”、“再请辞”、“一再推辞”,那只雉经过主宾多轮再拜后,回到它最初的主人家,两位士算是从此有交了。(……)



如此繁琐的目的是体现士子的谦恭。所谓“神气内敛”,不只在言辞和态度都有所表现,行礼的姿势也须如此。比如其中提到的“拜”与“揖”。“拜”乃是低头、弯腰、手伏地这一组姿势的连动。而“揖”,则相当于我们在影视剧中常见的拱手,左手成掌、右手握拳而成礼。

 

且“揖”礼对待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施法。《周礼》中:对公卿贵族要“特揖”,即一一揖之;对大夫要因其等级而“旅揖”,旅,众也,大概是按爵位一拨一拨分别作揖;而对士,则笼统地作揖三下。另外还有“土揖”、“时揖”、“天揖”等诸多仪礼。

 

这一众仪礼,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如果您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中国人相互施礼,绝没有肢体接触。不论男女,全部“授受不亲”。



《洪武三十二》剧照


| 第一次“握手”


与人施礼而与对方“保持距离”,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尊卑有序。纵览中国几千年礼仪文化史,礼教文化统领整个社会文化,这种士大夫阶层的高尚礼仪确是相当严肃的一件事。

 

近代以后,礼仪文化与国际“接轨”,人与人见面两厢握手行礼的风尚渐趋形成。但有学者研究表明,中国人最早的握手礼似乎并不是在晚近才出现。抛开表达男女恋情的“执子之手”,如果遍搜古籍,我们就会发现史上偶尔浮现的、与握手相仿的礼节。

 


图源:网络


刘向的《说苑·正谏卷》就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说秦王政九年(前238),齐说客茅焦冒死谏秦王,指责他车裂假父嫪毐,诛杀谏臣,其行为狂悖,令天下士人寒心,秦王诸举必将陷秦于危地。说完解衣伏质,等待受刑。然而秦王政却感动于茅焦一番言辞,“下殿,手接之”,并立茅焦为仲父,爵之上卿。


秦王政对茅焦的“手接之”是否相当于今天的“握手”并不可考,但至少是显示了秦王内心情感的流露,这远比揖请之类来得真切,想来当时茅焦先生可能也会有所触动吧。



| 跪拜、稽首之礼的突破

 

到了汉末,直至南北朝时期,大一统的政治文化被打破,礼教的束缚松动,社会思想多元化,一批追求肆意潇洒的名士出现,于是早年隔空相向的跪拜、稽首之礼仪风尚也有所突破了。

 

南朝宋时的著作《世说新语》记述了汉末至魏晋时诸多名士贵族的言行轶事,其中便可见当时名士圈的“执手”之风。譬如,东汉郑玄曾师从经学家马融,郑玄学成与老师分别时,马融“执玄手曰:‘大道东矣,子勉之。’”是为马老师对学生殷殷之情的表露。而名士之间也常以执手致意为礼。

 

东汉末年,南阳有一位名士叫宗承,当时尚未成名的曹操很是敬仰他,屡次登门却皆因客人太多,连说话的机会都捞不到。后来曹操终于等到了一个机会,“伺承起,往要之,捉手请交,承拒而不纳”。虽然宗承拒绝了曹操欲与交友的请求,但故事却体现了时人“执手”请交的礼数。非但如此,在某些情境下,倘若不行“执手”礼,恐怕还会被视为礼数不周。


图源:网络



| 然而“拜礼”才是正宫娘娘

 

然而,南北朝以后,“执手”这一礼仪姿势更少见于史料,尤其宋代理学盛行,中国人的礼仪仍在儒教的道统之下。何况,史上有关“执手”之礼的记录,甚至包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执手礼,也几乎都多少带着“私情”的色彩,是公开表达内心情感,却并不能改变普通意义上的礼仪。

 

如郑玄老师马融的爷爷、汉代名将马援,曾有一段有关执手礼的尴尬经历。王葬末年,公孙述称帝于蜀,马援前往参加他的登基大礼。马援与公孙述从小一起长大,两人关系又不错,满以为“既至当握手,欢如平生”。谁知公孙述却以正式的“交拜礼”来待他。可见在当时人眼里,“握手”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唯有“拜礼”才是正式、严肃的礼节。


而且,即使“执手礼”也仍有地位高下之分,通常是尊对卑施行,比如秦王政对茅焦、马融对郑玄,倘若君臣、师徒二者换过来施执手礼,那就有僭越之嫌,这种场面是不可想象的。


所以,中国礼仪史上的执手礼仍是在中国传统礼仪思想的框架之下,受着深厚的礼仪等级制度的影响。而近代的握手礼建立在人与人平等的基础上,与中国历史上的执手礼还是有差别的。

 

不是非要追求人家有的我们也有。林语堂先生就曾盛赞中国传统礼仪,说中国人施礼姿势的优美是西方礼节不可比拟的。如今又讲究文化多元化了,中国古代的诸多礼节,倘若抛弃那些等级观念、繁复形式一类的糟粕,仍有可借鉴之处。从某种角度讲,没有授受不亲,也就没有执子之手那一瞬的美好颤抖。从健康角度讲,拱手礼也比握手更安全,不妨一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周礼拜礼的演化总结篇——社科研究
关于“跪拜礼”礼节的形式和意义浅谈(中)
古人礼仪中的“拜”和“揖” 不是一回事
冠昏丧祭释奠等汉族基本礼仪
礼仪典范 >> 古代各种礼仪称谓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礼仪典  第十四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