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是爱上对方,还是爱上“爱情”——《约翰·克利斯朵夫》

【编者按】

    1.高二(3)班一个同学没提交作业,希望新学年能看到你态度的转变。

    2.何逸芃的两篇文章,颇有深度。作为一个理科生,他每次作业都堪称典范。我一遍遍读着电子稿,其圆润遒劲、醇厚自然的书法又浮现在眼前。我相信,这样文理兼修的学生会走得更远。昨天,高浩淳的作业也写得很好。不得不承认,他们的优秀首先源于态度端正,做事精益求精。这值得很多人学习。

    3.何逸芃、金童两位同学对主人公“爱情”的分析极其精当,对同龄人有借鉴、反思作用。谢谢他们。


打败我们的,不是天真,而是纯洁

高二(3)班,何逸芃

 阅读这一章的时候,脑海子里忽然回忆起小学时候学过的一篇课文——《蒲公英》,太阳公公说的话还历历在耳:“孩子们,记住,别落在表面上金光闪闪的地方,那是沙漠。也不要被银花朵朵所迷惑,那是湖泊。”我忽然疑惑起来:是不是人年少的时候,就是会被亮闪闪的东西吸引,那些浮华的美,对于风华正茂的少年,是怎样一种致命的诱惑啊!


爱上克里赫太太,对于小小少年来说,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了。经历着若干年痛苦和孤独的煎熬,一点点温情和善意对于克里斯多夫来说,都是不可能拒绝的,犹如火焰之于飞蛾,涓滴之于抛在岸滩上的鱼。贫穷的生活没有压垮他,伤害他的是高高在上的冷漠,是折辱自尊的践踏。这种践踏来自于贵族老爷们对这个孩子的冷冰冰的利用——利用他的才具,用钢琴使他们取乐;这种践踏也来自于家人,祖父和父亲贪慕虚荣,而母亲卑躬屈膝,委曲求全;这种践踏甚至来自于邻舍同僚的同情——这种同情同样伤害着克里斯多夫敏感的自尊。这种践踏也来自于自己,“从来没人肯纡尊降贵和他谈谈,除非是漫不经心的夸他几句。从祖父死了以后,不论在家里在外边,没有一个人想到帮助他求点学问,学点立身处世之道,使他将来好好的做个人。无知无识与举动粗鲁,使他受累不浅。他千辛万苦,搅得满头大汗,想把自己培植起来,可是一无结果。书籍,谈话,榜样,什么都没有。他很需要把这种苦闷告诉一个朋友,却下不了决心。便是在奥多面前,他也不敢开口,因为刚说了几个字,奥多就拿出自命不凡的轻蔑的口气,使他好似心上放了块烧红的烙铁。”

这时候,克里赫太太出现了,她的温情和友好似“一道爱怜的光留在他心上”;而青春懵懂时对异性的天性向往,使得他神魂颠倒,“象花一般柔和细腻的手指,有种温馨的感觉留在他手上;还有一股他从来没闻过的,微妙的香味,在他周围缭绕,使他迷迷忽忽,差点儿发晕。”在克里斯多夫眼中,克里赫太太欣赏他的音乐,关爱他的生活,从读书到衣着,从行为礼仪到说话时“在趣味与用字的习惯方面所犯的错误”。她聪明而且老于世故,高超的交际手腕使得“她对孩子多疑的自尊心应付得那么轻巧那么留神,使他没法生气”。这一切打动了少年的心灵,克里赫太太就像一位温柔慈爱的母亲——而这恰恰是他没有的,也是他极度渴望的。

他以为她怜爱他,他以为这些都是真诚的,像他自已一样真诚——纯真的心灵里觉得这都是理所当然的,关爱和友善当然是真诚的。长年艰苦生活的压力和孤独反而使这个少年的心灵无比纯洁无垢,他还没有足够的经验分辨这种友好中隐藏着的高高在上的冷漠,这种尊重其实是另一种打发时间的“交际”——他几乎没有这种交际场上的小手段。当他认为自己爱上克里赫太太,他就狂热地爱上了——“他爱她聪明的眼睛,爱她那副嘴巴张着一半的浮泛的笑容,爱她年轻的美丽的前额,爱她分披在一边的光滑细腻的头发,爱她带点儿轻咳的,好象蒙着一层什么的声音,爱她那双柔软的手,爱她大方的举动,和那神秘的灵魂。她坐在他身旁,那么和气的给他解释一段文字的时候,他快乐得浑身哆嗦:她的手靠在克利斯朵夫肩上;他觉得她手指的温暖,脸上有她呼吸的气息,也闻到她身上那股甜蜜的香味。”

 这时候的克里斯多夫,爱上的其实并不是克里赫太太,他爱上的是浮华的倒影,是想象中关于“爱情”的幻想和投射,是人天性中对于美好事物的追逐和渴求——尤其是这样一个敏感的、笨拙的,对一点点友爱都毫无招架之力的少年。他的弟弟们就是深谙这一点,“他们拐骗他的钱,扯着弥天大谎,再在背后嘲笑他。而克利斯朵夫是永远会上当的。他极需要人家的爱,听到一个亲热的字眼就会怨气全消,得到一点儿感情就会原谅一切。……他瞧不起他们,但因为天生的需要爱人家,相信人家,所以还是继续受骗。”

弟弟们的欺骗即使那样拙劣,都使得克里斯多夫每每上当,何况是这种包裹着温情的、老于世故的“友善”?克里赫太太聪明、圆滑。寡居避世的她,欣赏克里斯多夫的才华和优点,也敏锐地察觉到克里斯多夫“笨拙,丑陋,可笑的地方,”她觉得好玩,觉得克里斯多夫一家都有点儿精神不正常。然而克里斯多夫“并没觉察这种轻描淡写的嘲弄的态度,只感觉到克里赫太太的慈爱。他是一向得不到人家的温情的!”克里赫太太不是个坏人,她只是带有那个时代那个阶层特有的高高在上的特征,她聪明,心存善意,但是她早已经失却了真诚,她把克里斯多夫当作孩子教导,不过是一种打发时间的方式,是一种平淡生活的点缀。她漫不经心地享受着克里斯多夫的孺慕之情,完全没有当真——事实上,很多人,包括之前的朋友奥多和后面的莱沃那,都没有想到克里斯多夫的“真诚”居然是真的!

直到克里赫太太和克里斯多夫的最后一次交流,克里斯多夫才猛然发现了,“他看出友好的笑容原来是讥讽,和蔼的目光原来是冷淡;他突然懂得了他和她的距离,虽然他象儿子一样的爱着她,虽然她也似乎象母亲一样的待他。他咂摸出来,她那种亲热的感情有的是高傲与瞧不起人的意味。……他再也不觉得那些话说得多么悦耳,只感到她浮而不实的心多么冷酷。”

网上流传着一句名言:“打败我们的,不是天真,而是纯洁。”我以为,这是对克里斯多夫这一段经历的最好注解。



年少时,我们爱上“爱情”

高二(3)班,何逸芃


题记:

年事渐长,才终于明白:年少时,总要青春萌动一场。我们爱上的,只是爱情。而不一定是特定的某个人。但是,那种苦于恨,思于念,却是异常的真切,真切得,一生都不能忘!

                        ——九夜茴 《匆匆那年》


和弥娜的初恋,虽然几乎毁掉了克里斯多夫生活的信心,一度使得他几乎想要用死来逃避这种痛苦。然而这样一段初恋,却也是美好的——因为克里斯多夫如此真诚的,投入全部感情的爱上了“爱情”。

这一段初恋,开始的毫无逻辑,结束的理所当然。如果要简单的概括出来,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友善的初次会面——互相看不顺眼——意外的亲密接触——等待和观察——告白——矫揉造作的交往——挑剔和怀疑的种子——热烈缠绵的告别——日渐苍白的离别——变心的冷淡和一针见血地拆散

初次见面,偶遇克里赫太太和弥娜母子,克里斯多夫尽管局促不安,但是也感受到了来自母女两个的善意。然后是音乐会后的邀请。克里斯多夫初次正式拜访时,少女的本能,使弥娜表现出活泼热情,“她喜欢给人家一点儿印象,本能的觉得这是怪有意思的玩艺儿。”而克里斯多夫却“夸张这种浮而不实的好意和交际场中的殷勤,因为他一相情愿要认为那是深刻的感情。”他的鲁直言行并不招弥娜待见,鲁莽的留下吃饭,还在饭后一厢情愿地倾诉心情。

之后克里斯多夫成了常客,并且教授弥娜钢琴。弥娜却对他非常傲慢冷淡,“那天她对他笑脸相迎,无非是由于女孩儿卖弄风情的天性,喜欢随便碰到一个人就试试自己的媚眼的力量,哪怕是个丑八怪,她也会这样做一下来解解闷的。可是到了第二天,对这个太容易征服的俘虏,她已经全无兴趣。”她做着自己的爱情梦,“理想中的对象该是哪种人物,始终还没确定。”“一朝看到了一个不甚理想的,但比较切实的真正的人物走进了她的圈子,就极容易把她们的梦想忘掉。”

克里斯多夫对克里赫太太心存憧憬,就更加厌恶弥娜的傲慢。两人针锋相对,“和她常见之下,他也渐渐放大胆子,不再检点行动,公然表示他的不痛快了。她喜欢惹他;他也毫不客气的顶回去,彼此说些难堪的话。”不过虽然如此,他还是对这两位突然闯进他世界的,美好的异性产生了憧憬和深刻的感情。“某些诗句总使他想起这些恬静的黄昏,这些快乐的梦,和心爱的克里赫太太与弥娜的脸容。他可以几小时的望着她们,晚上,在她们念书的时候,......夜里,在床上睁着眼睛梦想的时候,......白天,在乐队里心不在焉的演奏,对着乐谱架半阖着眼睛出神的时候。他对两人都有一种天真无邪的温情。”

弥娜对待钢琴和音乐冷冰冰的态度,和故意捣乱的行为激怒着克里斯多夫,有一次,甚至故意反复让手帕掉在地上,等克里斯多夫去捡。两人闹翻了。三月里的一天,两人又因为弥娜弹错音而争论乐谱时,克里斯多夫看到了弥娜的手,对异性的朦胧向往让他本能的,神差鬼使的,“把嘴唇用力压在那只小手上。”这懵懂的青春期性冲动,意外的让弥娜“好奇”“破天荒第一遭的对他有了好感。”晚上小姑娘神魂颠倒,“脑海里出现的却是一个她想象中的克利斯朵夫,”她快活地想“噢!他爱我......多快活啊!他会爱我,可见他多好!......我也真爱他!”

之后,她对待克里斯多夫非常殷勤,“乖的像个天使”。她脉脉含情,等着克里斯多夫的下一步行动。克里斯多夫尽管“局促不安:对于这个他不认识的新的弥娜,他感到惊奇与惶惑。”,也有所防备,但还是“已经给抓住了。”“象飞蛾扑火一样。自然的那些盲目的力突然骚动起来了……”

“他们正在经历一个等待的时期:互相观察,心里存着欲望,可又互相畏惧。……他们都不出声。各人在静默中忙着培植自己的爱情。”这时候,他们坠入爱河,——然而,他们都没有发现,自己爱上的,只是“爱情”,这种身患颠倒的、狂热的感情,正是这个年龄段的少男少女需要的,并为之迷恋的。

傅雷先生的翻译是如此精辟:“固然,对象分明的热情能使精神过于紧张过于疲劳,但至少你是知道原因的。无论什么都受得了,只受不了空虚!”

这段恋情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破灭。两个孩子都还没有弄明白爱情。他们以自己为中心,受本能驱动,对爱人完全缺乏真正清醒的了解,他们在想象中认识爱人,殊不知“这些优点和缺点,全是凭空杜撰的。”他们的爱情观完全不同,却又各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克里斯多夫“的爱情是一种感情的饥渴,专横而极端,并且是从小就有的;他要求别人满足他的饥渴,恨不得强迫他们。他需要把自己,把别人,……或许尤其是别人,……完全牺牲”,这一点在对待奥多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了。“至于弥娜,特别是好奇心重,有了这个才子佳人的故事很高兴,只想让自尊心和多愁善感的情绪尽量痛快一下;她存心欺骗自己,以为有了如何如何的感情。其实他们的爱情一大半是纯粹从书本上来的。他们回想读过的小说,把自己并没有的感情都以为是自己有的。”

这种“镜花水月”的爱情使他们非常着迷,“她似乎学做舞台上扮情人的女演员。他虽然比较真诚,也扮着一个角色。”在克里斯多夫意外的“告白”后,过了一星期,弥娜在一次散步时“她扑上他的脖子,他扑在她的怀里。”两人互诉衷肠,表达热烈的爱情。

第二天早上,矫揉造作的热恋开始了。“她自命为瞧不起金钱。……他对她许愿,要成为一个大艺术家:她觉得很有意思,很美,象小说一样。她自以为一举一动非做得象个真正的情人不可。她念着诗歌,多愁善感。他也被她感染了,注意自己的修饰,装扮得非常可笑,也讲究说话的方式,满嘴酸溜溜的。”他们在自己想象的舞台上表演着一幕幕缠绵悱恻的爱情,被自己感动,被“爱情”感动,并且深陷其中。

克里赫太太很容易就发现了两个孩子的把戏,并且全不在意。她并没有做什么强硬的举动,只是凭着本能,在弥娜面前,挖苦克里斯多夫的缺点,语气随意,完全没有挑剔之意,只是照实叙说,就伤害了弥娜的自尊心,也把“种子”埋在弥娜心里。弥娜果然对克里斯多夫的诸多言行也挑剔起来。而克里斯多夫对她内心的变化一无所知。

复活节到了,弥娜和母亲要去魏玛的亲戚家。分别前的最后一周,他们恢复了亲密。尤其是弥娜,比什么时候都亲热。动身前夜,他们在散步时海誓山盟,第二天分别时,又上演了一幕凄美深情的“依依惜别”。

之后克里斯多夫陷入了痛苦的思念和等待中,直到弥娜热情洋溢的来信才让他又找到了生活的意义。他回信之后开始作曲,为满足爱人的愿望(虚荣心)努力用功。两个星期后作品完成,可没有等来弥娜的回信。他又开始焦虑,接二连三的给弥娜写信,甚至担心爱人生病了。可是等来的是弥娜半页纸又冷又傲慢的回信,表示自己没空写信,并要求停止通信。

陷入热恋的克里斯多夫没有发觉爱人的变心,只是埋怨自己的糊涂,不过终究感到了弥娜对他的爱不及自己对弥娜的爱。在沮丧和沉闷中度日如年,盼来了约定的归期却没有接到迎接爱人的通知。直到从地毯匠费休那里才知道母女俩已经回来两天了。

克里斯多夫奔到弥娜家已经晚上九点了,迎接他的是弥娜漫不经心的态度,和敷衍的语言。她虽然和气,却轻飘飘的打发走了克里斯多夫,使他惊骇地发现:“两个月以前的弥娜,他疼爱的弥娜,连一点影踪也没有了。”他还不知道世界上有“变心”这回事儿,还希望能与弥娜好好谈谈。

第二天见到的是克里赫太太,她依然和气温柔,但是坚决地表示了她反对的态度,面对克里斯多夫的热忱和保证,她轻描淡写地用“门第”打醒了克里斯多夫,使他睁眼看到了她骨子里的轻视、冷淡和讥讽。

克里斯多夫愤怒之下写了一封言辞激烈的信,在他后悔害怕又心存侥幸中等待后,收到了礼貌周全的、残酷冷淡的回信。他想到从此再也看不到弥娜,忘记了尊严,写了几封乞求原谅的信,却毫无回音。克里斯多夫陷入了深深的痛苦深渊,这是他幼年时代最大的危机。

这一段爱情之路,从“幻象”和“幻想”开始,到“破灭”结束,理所当然,但是依然刻骨铭心。在这段感情中,除了爱人不是真的,两个孩子投入的感情是真切而且热烈的。在爱情中,被感动是真的,在爱情中发现世界的美好,心中充满爱意,甚至泛滥到身边的人身上,这也是真的。

不幸的是,从头到尾,他们爱上的,不过是爱情本身。


问题:克里斯多夫与弥娜和克里赫太太的爱情对他以后的生活和性格有哪些影响?

(图片来自网络)

爱?

高二(9)班金童

约翰克利斯朵夫常常对墙的另一边那个静寂的,散发着芳冽气息的花园出神,没有缘由地沉醉其中,似乎冥冥中他与克里赫母女的相遇就是不寻常的。

几乎第一眼,克利斯朵夫就“爱”上了面目姣好而并不端正,仪容典雅,眼神又和善又俏皮的克里赫太太。从第一次见面的张皇羞涩到毫无保留的热烈的“爱”,克里赫太太难免露出的上流人物惯有的态度却丝毫不减亲热诚恳无疑起着强大的作用。克利斯朵夫太需要这种真诚与认可了,这是家里怯懦平庸的母亲没有能力做到,爵府里骄傲高贵的公主不屑做到的。克里赫太太作为第一个给予克利斯朵夫尊重与真诚的女性,在克利斯朵夫心中已经足够他付出自己真挚的情感了。更让他痴迷的,是克里赫太太的温和与睿智:她能自动的而且挺温和地指出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轻巧地应付孩子多疑的自尊心,使他无法生气;把“犯错是自然的”贯彻于一言一行中……这一切都是小约翰心中慈母的形象,也是鲁意莎永远不能做到的,所以克里斯朵夫愿意一次又一次,疯狂地一亲吻克里赫太太的手的方式宣泄自己无以复加的“爱”。

然而克利斯朵夫自以为的爱情,不过是一种天真无邪的温情,或者说一个孩子对心目中完美的母亲的孺慕,尊敬,感激之情。他愿意听从克里赫太太的建议,竭尽全力地改变自己以期克里赫太太的赞赏,就像一个小心翼翼讨母亲欢心的小孩,但如果让他一辈子与克里赫太太朝夕相对,以他与生俱来的直爽不羁的个性,想必是痛苦而煎熬的,总有一天他会不顾一切地挣脱这个枷锁。

克利斯朵夫与弥娜之间的爱,则是一场青春的游戏。缘起于弥娜由于女孩卖弄风情的天性而抛的媚眼,当然,这只是弥娜检验自己的魅力的手段。新鲜劲过去,弥娜骨子里对贵族姓氏和世家称号的自豪自然流露出来,各种故意捣乱的小把戏层出不穷,费尽心思地捉弄克利斯朵夫。可是忽然的,一个小小的戏剧性的意外——克利斯朵夫无意中吻到弥娜的手,将本应该互相厌恶的两人紧紧缠绕在一起,好像就在那一瞬间,他与她心意相通了,一种叫爱情的东西破土而出。接下来两人如冬天里的两只刺猬,渴望着彼此的温暖却又畏惧着彼此的尖刺。他们之间仅仅需要一捧紫藤上饱满的雨珠,就足够激发年轻的激情,立下矢志不渝的誓言。良辰美景总是不长久的。克里赫太太不动声色的暗中挑拨,一趟前往亲戚家的行程,轻易地取代了弥娜心中克利斯朵夫的地位。正当克利斯朵夫痛苦不已之时,克里赫太太毫不留情地将现实血淋淋地剖析在他面前,他也终于认清了克里赫母女和善面容下的高傲。这无疑是一把利剑,狠狠穿透了克利斯朵夫那颗炽热的心。他与弥娜,没有一声道别,自此天涯陌路。

其实克利斯朵夫与弥娜的爱从一开始就注定是没有结果的。也许有人说他们的分手是因为弥娜爱慕虚荣、喜新厌旧;是因为克里赫太太自认为高人一等,看不起克里斯朵夫。但他们浓墨重彩的爱,更像一种角色扮演:弥娜演的是一个为了爱情神魂颠倒,甚至反抗母亲的少女,她坚信着海誓山盟,与其说她爱克利斯朵夫,不如说她爱那些幻想出的与“青春期的德国女仆的那一套根本没什么分别”的故事、那种被全心全意爱着的感觉;克利斯朵夫演的是一个有梦想、有爱情的音乐家,他把自己的计划倾诉给弥娜,希望弥娜与他携手共进,与其说他爱弥娜,不如说他爱被同辈人理解、被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孩子所爱,从而填补“感情的饥渴,专横而极端,并且是从小就有的”的感觉。所以当金钱、门第、荣耀的现实问题出现时,他们本就镜花水月般的爱情便自然而然破碎了。同时,换个角度想,如果克利斯朵夫与弥娜真的不顾一切相结合,那是不是终究有一天,爱情的甜蜜会被生活方式的不合消磨殆尽,两人眼中对方的缺点无限放大?如此,两情又岂能朝朝暮暮?

甜蜜,痛苦,激烈,疯狂,这就是约翰克利斯朵夫的青春。带着美好的回忆,带着满身的伤痛,他还在继续前行。

 问题:

1.本卷最后克利斯朵夫听见了上帝的声音。上帝所说的话有什么含义?

   2.家里唯一理解克利斯朵夫的祖父去世了,与第一个朋友奥多的友情得而复失,与克里赫母女的爱情无疾而终。这些事对克利斯朵夫的音乐和他对世界、对人生的认识有什么影响?

 


干涸的心田

高二(9)班 江凌风

克利斯朵夫的童年可以说得上是病态的:家境败落,父亲蛮横且酗酒,又缺少真正理解自己的朋友。在这样一个缺少关爱的家庭里成长,他的心田逐渐变得干涸荒芜,正因如此,一旦被甘露浸润,便能迅速焕发生机。

他是一个野孩子,既无知识,又无教养,所以被嘲弄与轻视是常有的事,偏偏又有青少年特有的自尊心作怪,克利斯朵夫会装出一副不屑理会的态度,甚至用偏激的方法处理。但是在内心里,他是多么渴望受人尊敬、得到别人的温柔相待呀!而在这时,一对母女走进了他的生活。

首先便是克里赫太太。互相认识不久,她那宽容的态度,温和的言语便深深打动了克利斯朵夫。这一个善良妇女的本能,而他却认为这些温情是专门为他而发。克利斯朵夫的性格是直率的,哪些人对他有好意,他便会倾尽全力去回报,恰好这份好意是一种家人般的关爱——他童年所最缺少的东西。他是多么的害怕被孤立,以至于两个自私狡猾的弟弟每次都能用虚情假意博得他的原谅。就这样怀着无尽的感激,克利斯朵夫认为自己爱上了克里赫太太,其实不然,他只不过把自己那份带着卑微的感激错误地当成了爱情。我也在想,是否克利斯朵夫朦朦胧胧地在潜意识里把她当成了自己母亲呢?当然,不久他会发现,这种温情,骨子里也是一种轻视。(未抓住要害,请多向前面两个同学学习。)

再者便是弥娜。她起初和许多上层人物一样,不过把克利斯朵夫视如陌路,带着居高临下的姿态和他交谈。不过在她这少女的年龄,往往带着对恋爱的憧憬与幻想,而且大多是高贵美好的。不过当一个虽不理想,但真真切切的人走进她的生活时,一颗悸动的心便萌发了。

当然,弥娜的一开始的傲慢冷淡,也令克利斯朵夫愤愤不平,但不能否认的是,他也处在这样一个躁动的年纪里,在克利斯朵夫轻吻弥娜的手的那一刻,渴望爱恋的少女也被打动了。

一番试探之后,两人都互相袒露了感情。然而不得不说,他们都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恋爱满足了自己的欲望。克利斯朵夫期望利用它来满足自己的自尊心,肯定自己的卑微的价值,而弥娜也是因为对恋爱的好奇和自身的多愁善感,想让自己痛快一下。他们都在模仿爱情,把自己没有的感情都认为是自己有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都还带着自己的那份纯真——远超金钱、门第这些世俗。

这样的一段爱情也最终不了了之。克里赫太太发现了这一切,以门第、金钱等理由毫不留情地拒绝了他。就这样,克利斯朵夫在亲人去世之后又一次经历了如此大的打击。他在悲愤之中一次次质问上帝,为何渴望美和爱情,这些正义的请求不能被满足呢?回答是冷酷的。不过他没有沉沦下去,而是在痛苦中继续与命运反抗着。

(读书时,要真正进入文本,与人物同呼吸,进而跳出文本,分析情节发展、人物行为的事理逻辑,形成个人感悟。仅仅描述情节,不算深阅读。)

问题:

1、弥娜在旅行两个月之后是真的变了心意,还是屈于家族门第而故作冷漠?

2、克里赫太太似乎一直在玩弄克利斯朵夫脆弱的情感,但她看上去其实也很宽容温和,她能否算一个善良的人?

             (这是我认真读过的一本书,推荐给老师和家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
《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由来
罗曼罗兰的100句名言,和书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气
罗曼·罗兰文学句子
罗曼罗兰
最 后 的 小 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