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风云三尺剑,花鸟一床书(原创散文)

风云三尺剑,花鸟一床书(原创散文)

(2012-01-09 18:49:14)

    浙江省丽水市景宁县东坑中学 刘金

  “风云三尺剑,花鸟一床书”是明代左光斗先生给自己书斋题写的一幅对联。在一个冰冷而寂静的雪夜里,这副对联犹如一个幽灵从一本杂志上飘然闯入我的视线,侵入我的心间,植根我的脑海。人们都说:“文如其人。”即便一幅小小的对联也能够折射出其作者之品性。我心想,一位文人如果能把叱咤风云的济世情怀与读书赏花的超世脱俗完美地结合起来,那么他就可以称得上是文人中的上品人物。

 据史料记载,明熹宗刚即位时,魏忠贤乱政。明代著名谏官杨涟上了一份奏章,揭发魏忠贤二十四条罪状。左光斗等七十余人极力支持他,草奏弹劾忠贤等三十二斩罪,但熹宗却不信。魏忠贤反而诬陷杨涟等六君子接受熊廷弼的贿赂,判定杨涟、左光斗各坐赃二万,魏大中三千。接着,左光斗等人被捕下狱,受酷刑折磨,史载“五日一审,裸体受拶、夹、棍等刑,不能跪起,平卧堂下受讯”。将死之前,左光斗的学生史可法买通狱卒,前往探监,遭光斗怒斥而离去。受尽严刑后死于狱中。学生史可法赞其“吾师肝肺,皆铁石铸成”。史可法深受恩师的“忠义”感召,继其志业,忠君爱国,亦身殉社稷。天启七年(1627年)明熹宗逝世,明思宗即位,惩办魏党,魏忠贤自杀。南明福王弘光时,为左光斗平反,谥“忠毅”。诚然身为一介书生的左光斗其肝胆与忠义是天地可鉴的,与日月同辉的,所以后人一直缅怀与景仰着他。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皆济天下”历来就是我国古代许多文人的一种共同想望。纵观历史,“穷”是大多数文人的常态际遇,“达”则属于极少数文人的非常时运。因为恃才傲物是许多文人的本性,所以即便他们满腹经纶,也难以施展才华;因为性格耿直是许多文人的秉性,所以即使他们胸怀大志,也难以皆济天下;因为洁身自好是许多文人的操守,所以哪怕他们上下求索,也难以飞黄腾达。即便冷酷的现实把他们摧残得遍体鳞伤,但是他们的心中依然保持着一份纯真、洁净、坦荡与坚守,因为他们是纯粹的文人。

 在既能叱咤风云地济世又能读书赏花地脱俗的纯粹文人中,苏轼应该算是一个典范人物。

 1069年(熙宁二年),苏轼为其母服丧期满还朝,仍授官本职。正当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重重社会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外迁。

 因为苏轼在返京途中耳闻目睹新法给普通老百姓造成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的保守,所以他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革新变法。苏轼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于是上书反对。其后果自然是像他的师友们一样,不容于朝廷,被迫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先后被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苏轼在任期间,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稳当的日子大概持续了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以讽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网织“文字毁谤君相”之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在牢里呆了103天,多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方才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职位低微,并无实权。此时的苏轼经“乌台诗案”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公余之时,他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由此而来。

 神宗驾崩后,年幼的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的秘书,三品),知礼部贡举。

 当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苏轼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也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

 自此,苏轼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几近成了政界的“孤家寡人”,因而只得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工程,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这就是著名的“苏堤”,造福百姓,福泽后世。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白居易。但1091年(元祐六年),他被召回朝。不久,又因政见不合,外放颍州。

 1093年(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第二年6月,苏轼别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

 1097年,苏轼又被再贬至更远的儋州(昌化军,今海南)。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后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

 1101年(元符三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1101824日(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一代文豪苏轼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四岁,御赐谥号文忠(公)。

    苏轼之词,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里曾赞美道:“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苏轼之诗,燮星期在《原诗》里曾夸奖道:“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对于苏轼的《赤壁赋》及其书法,董其昌曾作过一段著名的跋语:“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也;此书,‘兰亭’之一变也。宋人文字俱以此为极则。”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极其推崇苏轼,他也曾说道:“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我想,一介书生倘若真的能践行“风云三尺剑,花鸟一床书”之高标,他定然足以名垂千古,流芳百世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萌萌与君共读·王安石传
苏轼的官场沉浮:与王安石、司马光有恩怨
放任的天才——苏东坡
浅评苏东坡的诗酒豪情(上)
苏轼,一个千年难遇的全才!
苏轼书法欣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