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永清黄家堡京剧 大戏一唱即百年

黄家堡京剧

大戏一唱即百年

作者/武瑞征


“拉大锯,扯大锯,姥家门口唱大戏。”我家乡永清县黄家堡村的京剧,从唱响的那一天起,一唱,就是一百年,不论是战乱、灾荒、十年浩劫时期,还是乱花迷眼的“一切向钱看”时期,百年中,从未间断。

黄家堡京剧,已经传承了四代人,而且是合村共传。在这个外表看起来毫无奇特的小村庄里,光是登过台、演过出的村民就有百余人,戏迷票友更是数不胜数。走在街上,迎面走过来的皮肤黝黑的村妇、满身灰尘的庄稼汉,一张嘴,可能就是满弓满调的梅派青衣、马派老生。因为对京剧的痴迷,我的家乡外表粗糙,却胸怀锦绣。

严格地说,我们村的京剧传承了97年,差3年就整整100年了。


1940年钧天雅奏乐队合影:左一为孟汇川,左二为黄家堡人韩良。


村里来了位孟先生

清末民国是京剧最辉煌的时期,我们村人正是在这个时候迷上了京剧。村民们聚在一起学唱,当时可买不起唱片机,所以怎么学都不得要领。

民国11年(1922年),在北京工作的黄家堡人姜有鑫回到村中,看乡亲们这么爱京剧,就举荐了北京一位姓孟的名票友。这孟师傅是满清旗人出身,家住北京地安门,一家子爱戏都爱到疯魔的地步,父亲为他们兄弟请了师傅教戏,跟坐科一样。孟家兄弟的水平比一般专业演员都强,但满人不许下海,只能玩票,教戏对他们来说就是过瘾。黄家堡的地主富户,集资供养孟师傅。孟师傅一看村民学戏的热情这么高,着实惊讶,既而赞叹,自认已经年迈,不能演示武戏动作,就主动请辞,并举荐了他的六弟。这位六弟,名叫孟广纯,字汇川,是孟家兄弟中水平最高的,各行皆通,文武不挡,是北京名票,人称孟六爷。

比我们村更好京剧的是信安。信安是个奇特的镇子,在很长时间内,一半属永清,一半属霸县,遇三逢八的集,也是一个算永清集,一个属霸县集。信安与黄家堡极亲近,两村就隔着一条沟,口音与周边村都不相同,但这两个村却是一个调调。两个村的喜好也一样,都好京剧。信安的钧天雅奏国剧社成立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听说黄家堡来了位孟先生,钧天雅奏国剧社就把孟先生请了去,黄家堡的京剧社就并入了钧天雅奏。孟先生从此再没离开过这里,在黄家堡、信安、南大王庄、王庄子教戏教了40多年,直到禁演传统戏,再加上自然灾害时期挨饿,孟先生也油尽灯枯去世了。在这一带的老戏迷心目中,孟先生就是神。


1940年,韩良饰演《定军山》中的黄忠


舞台上下皆有传奇

都说戏曲舞台演绎人生百态,当真是如此,黄家堡、信安的京剧舞台,台上台下,都演绎着传奇。

黄家堡的第一批演员从十来岁起就跟着孟先生学戏。其中韩良、姜有年是孟先生四位入室弟子中的两位,也是钧天雅奏国剧社中的两位台柱子。这两个人后来成了孟先生之后黄家堡京剧的师傅。另外还有两位则是传奇故事的主角,一位名叫韩让,一位名叫张相勤。韩让是韩良的亲弟弟,相貌极其清秀,从小工青衣,后专心读书,15岁就参加了革命。张相勤则性情粗鲁,工老生,成年后与信安的刘凤泉一起拉起了绿林武装,称霸一方。因为这段历史,俗称“黄家柳子”的黄家堡也被人们称为“土匪窝”。

民国27年(1938年),已经是华北抗日联军27支队骑兵连连长的韩让从大清河南潜回家乡,凭借自小建立起的感情,劝说刘凤泉、张相勤投入中共旗下抗日。劝说成功后,韩让乘船返回途中,在杨青口村的水面上遇到日寇袭击牺牲,年仅23岁。刘凤泉、张相勤投入27支队时间不长,因不堪约束,贪图享乐,便投敌叛变了,成为伪军的正、副司令。

但仅就信安、黄家堡的京剧而言,刘、张二人还是有贡献的。早在民国24年(1935年),张相勤就当了钧天雅奏国剧社的社长。民国27年(1938年),他们二人又向当地富户敛财,专程到上海,向上海梨园公会会长梁一鸣购买了全箱戏服一套。梁一鸣也是京剧老生名家,人称“小马连良”,见一个小村镇这么下血本买戏服,颇为感动,就慷慨地又送了一套。这些戏服从上海运回家,就花了一万多元。


韩良(左二)饰演《龙凤呈祥》中的刘备


百余人的演出阵容

1948年,剧社排演李少春先生的代表作《上天台》,此戏唱作并重,难度很大,遇到演唱难点不能破解,韩良等人到天津找到李先生求教。李先生是霸县辛章人,对老乡非常热情,一听说排《上天台》遇到了难题,马上就知道了难在哪,一番点拨,让韩良等人豁然开朗。

1949年,钧天雅奏国剧社改名为晓钟剧社,剧社经常演出现代戏,并增加了歌舞组,为新中国建设加油鼓劲。1950年,京剧社排演的《重欢》参加了霸县文艺汇演,获得嘉奖。1951年,又改名为新生剧团。1952年,由于行政区划调整,信安镇与黄家堡村分属霸县与永清县,又遭遇严重水灾,生活困难,两村只能分开各办剧社。

1952年独立办剧团后,韩良、姜有年成了顶梁柱,到1962年的10年间,他们二人在黄家堡村培养了70多名演员、戏曲爱好者。正是这一时期,打下了黄家堡合村爱戏唱戏的基础。这时期,村里能演全本的《大、探、二》《失、空、斩》《四郎探母》,能演《打渔杀家》等40多场单场戏,而且自编自演了小歌剧《二兰记》《借牛》。到三圣口、后奕、信安、里澜城等这些周边乡镇演出时,因形势要求,黄家堡剧团最常演的就是《打渔杀家》《二兰记》这些政治立场鲜明的戏,所以被乡亲们取笑为“黄家柳子戏,不用去,打渔杀家二兰记”。

1962年,黄家堡村新兵入伍,剧团演了一出最拿手的《四郎探母》送行,没想到却惹了祸端,因为《四郎探母》政治立场不清,杨四郎这个叛徒得到了优待和美化,哪能用在新兵入伍的场合?导演姜有年被批斗,京剧团也被迫解散。

到1964年,黄家堡人终究是耐不住寂寞,锁不住唱了40年的喉咙,成立了宣传队。黄家堡的宣传队也很了不起,曾代表三圣口、里澜城、前第五片区到县城参加全县汇演,一唱就是三天。

宣传队的演出到底是不过瘾。1968年,山东平原县的京剧团到信安演出《沙家浜》《红灯记》,村里人受到启发,重建京剧团,改排样板戏。这一时期,黄家堡的第二代演员已经很成熟,韩士元、王树茂等人成了新一批的台柱子。这一时期,黄家堡又培养了40多名新的演员,老老少少的演员不下百人,能唱几段的戏迷们更是数不胜数。


上世纪80年代,黄家堡京剧社在村民王文发家排练

黄家堡乐师、演员在信安排练


丝弦悠扬四代百年

到1979年,恢复传统戏演出,样板戏失去观众。不久,集体生产也结束了,土地分配到户,黄家堡村民更多地专注于生产,演员减少,京剧团再也没有排演整出的传统戏。韩士玉、韩士元、王文发、王吉增这些主要演员、乐师就都到信安京剧团参加演出。1988年,黄家堡京剧团正式解散。

京剧团虽然解散了,但京剧社却一直存在。从1979年开始,黄家堡村的配电室就成了京剧社的票房。每天晚上,如果从配电室外经过,就能听到里面的胡琴声、锣鼓点儿声,这是黄家堡合村人的共同记忆。京剧社一唱就是40年,从1979年到2019年,从没停过。

廊坊有很多票友都知道我们村,都说,你们村的京剧地道!你们村王吉增弦拉得好,带得唱也好,那可是经过燕守平指点的。

王吉增,相信很多永清人都知道,“感动永清”道德模范,永清县十大文明使者,事迹和大照片在全县各处张贴。他事迹的感人之处,正是对我们村京剧数十年的尽心传承。王吉增从1954年就开始跟随韩良、高云清学京胡,1983年结识了到信安演出的“京胡圣手”燕守平,经过燕先生的多次指点,王吉增的演奏技艺不断提升。从12岁拉弦,到今年82岁,70年每天弦不离手,那真是“一把胡琴拉断腰”。

从1979年到如今,黄家堡京剧社又培养了第三代、第四代演员、票友。好京剧的朋友都该记得永清的两位京剧小童星,当年跟刘长瑜、谷文月这些大师们都一起演出过,唱得是《沙家浜》中的“智斗”,大师们都连连夸赞。这两个孩子就是我们村的韩韵朝、李春雨,是黄家堡第四代京剧票友,是我们的希望。


黄家堡京剧社传承百年,至今每天开展活动


京剧,国粹,只要听进去,没有不说好的,连老外都不例外。称赞的同时,大家也都为京剧的传承担心,但我们村人从来不担心,我们村人对它的热爱,从一百年前到今天,从来没有改变过,那清脆的锣鼓点、缠绵的夜深沉从没有一天在我们村停止过。如今不停,以后也不会停!


来源:畅游永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天津青年京剧团三大头牌全梁上坝,孟、张、赵《二进宫》
文化丨临清:运河与京剧文化
【特讯】纪念四小名旦毛世来先生百年诞辰研讨会今天在京召开
邢佶:京剧在廊坊地区的流布与活动
谁说京剧团自己不能生存?这家剧社没有补贴,却在招兵买马!
一张四十年前的演出单,记录了一段吉林市的京剧票友团体往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