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谭天宇:阿瓦库姆·彼得罗夫与东正教分裂派运动漫谈(三)——罗曼诺夫王朝建立之初的政教关系

莫斯科的解放标志着俄罗斯人民反抗波兰侵略者的斗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然而,这还并不意味着“混乱时期”的终结。当时的俄罗斯全国上下依然混乱不堪,饱受内战以及外来入侵者的破坏,各地都是一片衰败和破落的状况。逃难的人群遍及城乡,田园荒芜,溃散的逃兵烧杀抢掠,俄国中央政府实际上处于瘫痪状态。而此时俄国的外部环境仍相当险恶:波兰不甘心失败,对俄国虎视眈眈;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瑞典军队还占领着诺夫哥罗德和芬兰湾的一些城市。

国不可一日无君,俄国各界把确立新的君主提上了议事日程。1612年11月,莫斯科的解放者们着手恢复莫斯科的国家政权。他们向全国各地发出了文告,号召东正教会和由地方官吏中选出的代表到都城来参加缙绅会议,选举新沙皇。

1613年2月8-21日,俄罗斯全国性的缙绅会议在莫斯科召开。会议代表约700人,来自于全国50多个城市。代表中包括波雅尔贵族、教士、地主和市民,还有极少数国有农民的代表。他们在莫斯科集合之后,在会议前戒斋三日。

在这之后,会议开始了讨论新沙皇人选的议程。在贵族代表中,有人提出在波兰王子弗拉季斯拉夫或瑞典王子查理·菲利普之间挑选。此项提议立即遭到迂回的绝大多数代表的反对。代表们决定:无论是波兰王子还是瑞典王子,也无论是信仰新教还是天主教,任何非东正教信仰的人都不得选到莫斯科沙皇的皇位上去,俄罗斯君主必须是一位俄罗斯人。然而此时的俄罗斯尚缺少一位颇具权威的、各个阶层都支持的人物,讨论进行了数日,与会代表也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许多达官显贵为了争夺权力,都收买选举人,或馈赠礼品,或封官许愿。会议代表由于支持人选的不同而分裂成了几个派别。竞争皇位者中有戈利津、姆斯季斯拉夫斯基、沃罗登斯基、特鲁别茨科伊和罗曼诺夫家族。当与会代表陷入于争吵的时候,缙绅会议收到了一封封的书信——一封封来自于波雅尔贵族、商人、市民,甚至来自哥萨克的拥戴米哈伊尔·罗曼诺夫为沙皇的劝进书。

米哈伊尔·罗曼诺夫当时年仅16岁,先前并没有什么突出的事迹,他本来也并不期望获得沙皇之位。但是,像波雅尔贵族、商人、市民、哥萨克这样利益存在重大分歧的团体,对他的看法却是很一致的。俄国众多社会阶层拥戴米哈伊尔·罗曼诺夫是因为他与前朝沙皇有着亲属关系,而且其家族在俄国享有着崇高的声望。米哈伊尔·罗曼诺夫的姑奶奶阿纳西塔西娅·罗曼诺娃是俄国首位沙皇伊凡四世的原配夫人。在“混乱时代”,俄罗斯人多次选举沙皇,结果选出的沙皇均无法保卫俄国的领土与主权。俄国各社会阶层普遍怀念伊凡四世时国家的统一与强大,他们想选出一个与伊凡四世有着亲属关系的人物作沙皇。一些俄国民众并非把米哈伊尔·罗曼诺夫看作是缙绅会议选出来的人物,而是看做沙皇费多尔的表侄、天经地义的世袭沙皇。而且,罗曼诺夫家族在莫斯科城很早就是享有盛名的大贵族,曾经给莫斯科的大公们提供过许多的帮助。早在1347年,罗曼诺夫家族的一名成员曾经被派往特维尔,给莫斯科大公西蒙说亲。从那时起,罗曼诺夫家族的成员即不断为莫斯科的君主效力,并常常受到重用。至伊凡四世时,罗曼诺夫家族便和沙皇皇室成为了亲戚。

在鲍里斯·戈东诺夫当政时期,他把米哈伊尔的父亲费多尔·罗曼诺夫看成是与自己争夺沙皇皇位的最危险的对手。罗曼诺夫家族受到了迫害,费多尔·罗曼诺夫被流放到阿尔汉格尔斯克东北100多公里的安东尼耶沃西伊修道院,在那里落发当了修士,修士名为费拉列特。费多尔·罗曼诺夫的妻子克谢尼娅·伊凡诺芙娜则被流放到扎奥涅日,在那里做了修女,名为玛丽娅。费多尔·罗曼诺夫的儿子米哈伊尔被流放到诺夫哥罗德省的一个偏僻的小城别洛泽尔斯克。鲍里斯·戈东诺夫死后,1605年伪季米特里一世将费拉列特召回,任命他为大主教。1608年,伪季米特里二世围攻莫斯科时,召他去图希诺,任命他为俄罗斯正教会的牧首。同时,他的妻子与儿子也获准和他生活在一起。

正是由于费拉列特的遭遇,罗曼诺夫家族的声望与日俱增。1610年,费拉列特作为代表团成员之一,与波兰进行谈判,然而在谈判过程中,波兰方面突然背信弃义,将代表团成员悉数扣押。费拉列特被波兰扣押期间,波兰国王派人对其威逼利诱,迫使其承认波兰对俄罗斯的侵占。然而费拉列特始终不肯屈服,这使俄国很多人民同情他的遭遇和佩服他的气节,并瞩目于他年轻的儿子米哈伊尔·罗曼诺夫。

波雅尔贵族支持米哈伊尔·罗曼诺夫任沙皇,还有着另外一层原因。米哈伊尔·罗曼诺夫由于少年时多年的流放生活,身体孱弱,且性格温顺,易受他人摆布。在米哈伊尔·罗曼诺夫的统治下,波雅尔大贵族的权益可以得到充分的保证。伊凡雷帝和鲍里斯·戈东诺夫统治时期波雅尔大贵族遭受的打压不会重演。俄国贵族们所需要的沙皇正是米哈伊尔·罗曼诺夫这样的人。

米哈伊尔沙皇即位

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米哈伊尔·罗曼诺夫成为新的沙皇便成了俄国绝大多数民众的普遍意见。1613年2月21日是当年东正教大斋期的第一个星期日,选举沙皇的缙绅会议在莫斯科开会。米哈伊尔·罗曼诺夫在投票中得到了与会全体代表的赞同。米哈伊尔·费多罗维奇·罗曼诺夫被正式选为沙皇。从此,罗曼诺夫王朝(1613-1917年)开始了在俄国的统治。

当缙绅会议选举米哈伊尔·罗曼诺夫为沙皇时,米哈伊尔和他母亲克谢尼娅还远在科斯特罗马的伊帕契耶夫修道院。莫斯科缙绅会议派出的使者立即前往科斯特罗马。米哈伊尔·罗曼诺夫和母亲对于在莫斯科召开的缙绅会议一无所知,对于当选沙皇毫无思想准备。当使者告知他当选为沙皇的消息时,母子俩不但未对此感到兴奋,相反对此感到害怕,因为前面几位“混乱时代”的国君大多死于非命。克谢尼娅请使者回去转告缙绅会议另选合适的人担当国君。只是在缙绅会议派来的使者反复劝说后,克谢尼娅才同意儿子去莫斯科任沙皇。

罗曼诺夫王朝的第一位沙皇米哈伊尔·罗曼诺夫虽然自称是“专制君主”,并宣扬“君权神授”和“全国选举”体现了上帝的意志,但是实际上从米哈伊尔上台到第二位沙皇阿列克谢即位之初,沙皇远没有掌握全部权力,在重大问题上必须同各等级的代表妥协,获得他们的认可与支持,否则就无法维持统治。当时有一个普斯科夫人写了一部关于那个时代的编年史,其中指出:在选出米哈伊尔沙皇之后,大贵族在俄罗斯国土上专权逞威,他们既不把沙皇放在眼里,也没有对他有什么特别的恭敬。编年史还指出:在米哈伊尔·罗曼诺夫即位时,大贵族们迫使沙皇吻十字架宣誓——不得因任何罪行处死大贵族家的任何人,只能把他们送进监狱。通过选举产生的沙皇登上皇位后,权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在留里克王朝时期,领主杜马曾经是俄国统治集团的最高执政机构。但是在米哈伊尔·罗曼诺夫沙皇在位时期,领主杜马就不再是沙皇统治下唯一的最高执政机构了,同它并列的还有另一个最高执政机构,即缙绅会议。这一时期参加缙绅会议的有东正教高级僧侣、波雅尔贵族、城市商人、市民和地方官员的代表。与伊凡四世时不同的是,这时贵族和市民的代表并非由沙皇政府所指定,而是在地方上选举产生的。米哈伊尔沙皇统治时期召开了近十次缙绅会议。几乎俄国内外政策的每个重大问题都要召开缙绅会议才能做出决策,于是缙绅会议必须频繁地召开。此时缙绅会议的权限比以前要广泛地多,以前只有领主杜马才管的一些大事——如国家机构的人选、征税问题等,现在都要由缙绅会议进行审议后方能实行。

米哈伊尔·罗曼诺夫16岁登基,不仅由于年轻,而且由于体弱多病、生性懦弱,很长时间没有独立执政。当他即位之初,国家大事全由罗曼诺夫家族、萨尔蒂科夫家族、切尔卡斯基家族、西茨基家族、李可夫家族、谢列米杰夫家族等名门望族掌管。一切事情都由缙绅会议决定,所有外出的使节都由缙绅会议委派。尽管官方文件上都有米哈伊尔沙皇的亲笔签名,但无论是国内的大臣,还是国外的君主,都没有将这位小沙皇放在眼里。

罗曼诺夫王朝建立伊始,俄国的国内外形势依然是风雨飘摇。动乱时期的战争严重地破坏了俄国的经济基础与社会关系。米哈伊尔沙皇即位不久后,来到莫斯科的外国人曾经这样描述当时的可怕图景:大小村落十室九空,还有一些被焚毁殆尽,在被抛弃的茅屋里堆满了没有掩埋的尸体,尸体发出的恶臭使得那些在冬天过路的人不得不在冰天雪地里过夜。那些在动乱中幸存下来的人四处逃难,各奔东西。国内秩序一片动荡,民众之间失去了相互的信任½½

1615年,曾在伪季米特里二世手下指挥过哥萨克部队的伊万·查鲁茨基公爵带着玛琳娜·姆尼舍克母子和一部分哥萨克逃到了阿斯特拉罕。在那里,他公然宣布自己为季米特里“沙皇”,姆尼舍克为“皇后”,他的儿子为“皇太子”。第三个伪季米特里的闹剧在俄国已经不再吸引人,但对于新成立的罗曼诺夫王朝来说仍然是一个相当大的威胁。缙绅会议立即决定对其进行讨伐。伪季米特里三世的军队不堪一击,很快为罗曼诺夫王朝的军队所击败。伪季米特里三世及其“皇太子”被捉并被绞死,“皇后”姆尼舍克被关进监狱,不久后死去。三个伪季米特里的闹剧以这样的结局而收场了。

俄国与瑞典、波兰的战争仍在继续进行着。占据诺夫哥罗德的瑞典军队在俄罗斯的北方地区一直没有停止军事活动,特别是对普斯科夫,曾经先后五次用兵企图占领它。1615年8月,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亲自率领13000人把普斯科夫团团围住攻打,守城俄军对进攻的瑞典军队进行了殊死的抵抗,使瑞典军队损失巨大也没有攻克城市。10月17日,前来救援的俄军与守城部队内外夹击,使瑞典军队大败。古斯塔夫二世损兵折将,不得不同意与俄国进行谈判。1617年2月27日,经过长达数月的谈判,俄国与瑞典终于签订了《斯托尔波沃和约》。根据和约,瑞典退出诺夫哥罗德地区,俄国割让包括奥列什克在内的一些城镇给瑞典。

《斯托尔波沃和约》虽然使俄国遭受了损失,但毕竟使西北边界上的战争得以平息下来,从而使俄罗斯可以继续与最主要的敌人波兰作战。

1617年4月,图谋俄国皇位的波兰王子弗拉季斯拉夫率领军队再次入侵俄国。然而,波兰军队的进攻由于天气寒冷和军事物资的匮乏而累累受挫。1618年10月1日,俄国与波兰军队在莫斯科阿尔巴特门一带展开激战,俄军顽强地抵御着波兰军队的猛烈进攻,迫使波兰军队撤退至卡卢加。12月,俄国与波兰签订《杰乌里诺停战协定》,俄国以割让斯摩棱斯克和谢维尔斯克领土给波兰的沉重代价,换取了两国停战十四年半的结果。“莫斯科不得不再一次远远撤离了梦寐以求的西部疆界。新王朝开始得很不体面:它不但放弃了旧王朝的民族事业,而且还丧失了许多从旧王朝那里继承下来的遗产。”¾¾条件苛刻的和约使俄国获得了喘息的机会,同时也使米哈伊尔沙皇的父亲费拉列特结束了在波兰为期9年的人质生活,重返祖国。

1619年,米哈伊尔沙皇的父亲费拉列特从波兰获释回国。他一回到莫斯科,立即被提升为俄罗斯东正教会的最高首脑和“第二君主”的职位。此时费拉列特已是66岁的高龄。虽然名义上他是“第二君主”,然而实际上他却以铁腕手段牢牢地控制着俄罗斯的僧俗大权。生性懦弱的米哈伊尔对父亲言听计从。俄国著名史学家克柳切夫斯基曾如此评说:在费拉列特去世之前,俄罗斯的国家事务一直由两位君主在贵族杜马和缙绅会议的参与下进行管理。“这种双重政权是家族观念和政治见解搅在一起的结果。父亲觉得成为自己儿子的普通臣民是难为情的。儿子却经常需要一位摄政者的协助……人们借助辩证法容忍了最高权力不可分享的思想。在同一个门第制的情况下,两个君主谁大谁小的问题是这样来解决的:‘陛下如何,那么陛下的父亲也如何,他们身为君主的尊严和权力是不可分割的’。”

俄罗斯正教会大牧首费拉列特

作为俄国东正教大牧首的费拉列特就这样成为了俄国实际上的统治者。为了控制国家混乱的局面,年迈的第二君主表现出了杰出的治国理政的才干。他首先从内政上解决最为迫切的问题,即整顿国家权力机构和整顿税收。为了解决这些问题,1619年召开了一次缙绅会议。从各个城市、各个阶层中选出的“善良而聪颖的人士”云集莫斯科开会。与会代表向米哈伊尔沙皇和大牧首、第二君主费拉列特诉说了各自所蒙受的屈辱、迫害和破产。之后,米哈伊尔沙皇便根据与大牧首、第二君主费拉列特商议的结果,做出了如下决定:确立新的土地清册,迫使逃跑的纳税人必须返回原地,对滥用权力的官员进行诉讼;缙绅会议代表可以以禀报的方式提出立法措施,而最高管理机构保留解决所提出的问题的权利。为了解决日益拮据的财政困难,必须确定居民所能承担的税收的数额,缙绅会议后便在全国各地进行了地产的清查和登记工作。与此同时,还对国家的收入和支出情况进行登记,建立了社会申诉机构,以便对滥用权力、浪费国家资财、中饱私囊的官员提出诉讼。

费拉列特在内政上的政策措施维护了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打击了贵族分裂势力,加强和巩固了俄罗斯沙皇政府的中央集权。

这一时期,俄国在对外关系方面的形势仍然相当严峻。俄国虽然和波兰、瑞典缔结了和约,但这种和约对沙皇俄国来说意味着丧权辱国,就在费拉列特回国时,芬兰湾沿岸的土地被割让给了瑞典,同时俄国还被迫支付了2万卢布的赔款。1626年和1629年,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尔道夫曾两次派使节出使俄国,希望与俄国结盟对抗欧洲的天主教国家。费拉列特不想因此得罪奥地利、法国、西班牙等国,拒绝了瑞典国王关于结盟的建议。结果瑞典转而与波兰结盟,从而加强了对俄国的威胁。

为了改变俄国军事上的落后状态,增强俄军的力量,这一时期俄国沙皇政府不惜耗费巨资提高军队的战斗素质和技术装备。为了组建一支强大的军队,采用了募兵制,即在修道院和地主的土地上征召农民入伍,应征者与志愿者组成“外国式”的俄罗斯团队。沙皇政府还向外国招募技工,聘请教官,订购武器。1632年,俄国仅从瑞士就购买了10000支火枪、5000柄长剑和大量的火药枪弹。在经过数年的努力之后,俄国有了一支按照德国方式组建起来的地方骑兵部队和在荷兰雇佣兵团中实习过的地方步兵部队在内的新式军队。费拉列特为有了这样一支新军而感到自豪,认为波兰的威胁已不足为患。

1632年4月30日,波兰国王西吉斯蒙德三世去世,新的国王尚未选举出来,国内出现了暂时的混乱。费拉列特以为时机已到,立即发兵进攻波兰,企图收复斯摩棱斯克。俄军统帅由著名将领米哈伊尔·鲍里索维奇·谢英担任。谢英曾长期与西吉斯蒙德三世交战,他对波兰人怀着刻骨的仇恨,因为波兰人杀死了他的妻子与孩子。1610年,谢英作为与波兰谈判的代表团成员之一,和费拉列特一同被扣押在波兰当了9年的人质。

1632年9月,谢英所部3万俄军分三路向斯摩棱斯克推进。1633年2月,俄军包围了斯摩棱斯克,波兰守军负隅顽抗,使俄军无法攻克城市。正当此时,波兰国王选举事宜已顺利结束,瓦迪斯瓦夫继任新国王,称瓦迪斯瓦夫四世。波兰新任国王立即派拉迪维尔率军前往增援。随后,瓦迪斯瓦夫四世也亲率军队前往斯摩棱斯克。俄军对斯摩棱斯克久攻不克,又被波兰援军包围,受到内外夹击,粮食和弹药的供应被切断,处境艰难。此时,波兰又用巨款唆使克里米亚汗国进攻俄罗斯。6月中旬,近3万克里米亚汗国的鞑靼骑兵侵入俄国,进抵奥卡河南岸,给俄国首都莫斯科以直接威胁。费拉列特无法分兵支援斯摩棱斯克的俄军,谢英率军孤军奋战。俄军因伤亡不断减员,只剩下了1万余人,军队战斗力锐减,阵地接连失守。9月初,波兰军队占领了大部分阵地,俄军败局已定。年迈的费拉列特壮志未酬,闻讯后一病不起,10月22日去世,终年80岁。

1634年2月初,已无法挽回败局的谢英被迫接受波兰国王瓦迪斯瓦夫四世提出的条件,率军投降。残余的8000名俄军士兵被迫交出武器,撤出了斯摩棱斯克。谢英平时为人傲慢、树敌众多,此时他由人民的希望变成了人民的敌人。米哈伊尔沙皇无奈地签署命令处死谢英,和他一同被处死的还有败军之将伊兹梅洛夫。其余曾投降波兰的俄国军官们也一一受到处罚,有的遭到鞭笞,有的流放偏远地区。

米哈伊尔·罗曼诺夫沙皇(1613-1645年在位

大权在握的东正教牧首、第二君主费拉列特去世后,米哈伊尔沙皇按理说应当独揽皇权了,然而一向懦弱无能和优柔寡断的他根本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专制君主。俄国中央政权被势力最大的列普宁家族和萨尔蒂科夫家族控制了。缙绅会议上的大贵族们因米哈伊尔在即位时曾亲吻十字架对他们做出过的承诺无所顾忌,他们胆大妄为,贪赃枉法,并不把沙皇放在眼里。一些当时居住在莫斯科的外国人曾如是说:达官显贵们把国库收入的一半奉献给了软弱的沙皇,而将另一半塞入了自己的囊中。

虽然没有了父亲的指点和决断,但米哈伊尔还要继续做沙皇。米哈伊尔沙皇没有自己独立的施政纲领和政策措施,他只是按照父亲的既定方针办事,在父亲设计的战略构想中开展活动。

1634年5月28日,俄国与波兰在波良诺夫卡畔缔结了“永久的”和平条约。根据和约,波兰保全了在《杰乌里诺停战协定》中所获得的利益,斯摩棱斯克、契尔尼戈夫和谢维尔斯克继续由波兰所占领,但同时波兰国王瓦迪斯瓦夫四世一被迫完全放弃了他对俄国皇位的要求。

在结束了斯摩棱斯克战役之后,为了防止克里米亚鞑靼人的再次袭击,米哈伊尔沙皇下令动员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建成了29个设防城堡,修建了一道又一道的防线。这些城堡和防线的修筑,对阻止克里米亚汗国鞑靼人的进犯起了一定的作用。1637年,顿河哥萨克和第聂伯河哥萨克出奇制胜地袭击并占领了克里米亚汗国在顿河口修筑的要塞亚速夫城。1641年5月,土耳其苏丹易卜拉欣率大军向亚速夫进攻,守城哥萨克一方面英勇抵抗土耳其军队的进攻,一方面向米哈伊尔沙皇求援,请求沙皇政府派军队接管亚速夫。为此,米哈伊尔沙皇召集缙绅会议讨论。然而与会的贵族和商人一方面惧怕奥斯曼土耳其的实力,另一方面又不想为战争付出金钱,于是他们不愿意开战。结果,米哈伊尔沙皇下令哥萨克从亚速夫撤出,并致书土耳其苏丹表示道歉,称哥萨克的行动为盗寇行径。俄国的妥协退让并没有让克里米亚汗国的侵略行径有所收敛,他们继续对俄国和波兰南部的边境城镇进行袭击。

米哈伊尔沙皇在位时期俄国唯一扩张成功的方向便是在南方。早在十七世纪初,俄国便已侵占了鄂毕河流域。1619年,俄国修建了叶尼塞斯克,这座城堡成为了俄国以后在叶尼塞河中上游向东南方向扩张的基地。1628年,俄国修建了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和坎斯克等城堡控制了叶尼塞河流域。以后沙皇俄国又不断顺叶尼塞河东侧的支流扩张,建立新的城堡,占领西伯利亚中部广大地区。阿瓦库姆·彼得罗夫被流放的地区,便是这片区域。当时沙皇政府将政敌及罪犯大量流放至西伯利亚地区。

在内政方面,没有了父亲的辅助和决断,软弱无能的米哈伊尔沙皇对俄国政局没有多少建树。税收不足、国库空虚、权臣们明争暗斗,已使他焦头烂额、无所适从。这时,又一个自称为王者的出现让米哈伊尔沙皇更为寝食不安。因为自伊凡雷帝去世后,俄国已有过多次自称为王者的事件,他们在政局上制造了巨大的混乱。而且这种自称为王者的背后大多有着外国势力的支持。如今,这种传闻自然与俄国的死敌波兰有关。1643年,米哈伊尔沙皇派近臣利沃夫前往波兰侦查,果然在那里发现了一个名为伊凡的自称为王者。米哈伊尔沙皇唯恐这个自称为王者煽动叛乱,于是下令将其抓回莫斯科并处死。

米哈伊尔沙皇统治的后期,为了保证地主的劳动人手,延长了地主寻找逃亡农奴的年限。最初的敕令规定,地主可以在5年之内追回逃亡农民,但是,地主贵族要求取消这定期的时间。米哈伊尔沙皇对此让步,1637年颁布敕令将寻找期延长至9年。1641年的敕令将寻找期增加至10年,如果农奴被其他主人带走,则寻找的期限延长到15年。敕令规定,任何人“不得接纳农民和赤贫农”。对农奴压迫的加强,激化了俄国农村的阶级矛盾。

在这一时期,城市市民的税收负担也十分沉重。俄国的城市市民们居住在城市的工商区,从事手工业和商业,通过纳税公社向政府交税。沙皇政府对工商业者横征暴敛,而且还由于封建贵族享有不纳税的特权,沙皇政府便将工商区的全部捐税负担转嫁到一般市民身上。市民不堪重负,对沙皇政府的不满情绪日增。

17世纪30年代,俄国国内局势动荡不安,农民逃离地主、市民逃离纳税公社的事情时有发生。在首都各衙门里贵族们要求追回逃亡农奴的请愿书纷至沓来。农民还多次举行起义,以反抗日益沉重的农奴制压迫。1632年秋,在斯摩棱斯克地区爆发了由农民巴拉什领导的驻军起义。起义者大都是在战争前应征入伍不久的农奴、市民。第二年秋,俄国军队中又一次爆发了起义,到1634年,起义队伍发展到了八千多人。这些起义最终都被沙皇政府所镇压。

身体孱弱的米哈伊尔沙皇经受不住强邻侵扰、国内财源不足和社会动荡不安所带来的沉重压力,终于在1645年6月12日因突发心脏病而去世,时年49岁。

综上所述,在俄国历史上的“混乱时期”,俄罗斯正教会号召俄罗斯人民奋起抵抗波兰侵略者,在抵抗外来入侵、结束“混乱时期”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罗曼诺夫王朝建立之初,尤其是米哈伊尔沙皇在位时期,兼有沙皇父亲、俄罗斯正教会大牧首、“第二君主”三种身份为一体的费拉列特掌握了至高无上的权力,成为俄国的实际统治者。东正教会在这一时期还占有了大片土地,成为俄国的大封建主。而这在后来成为了影响俄国东正教分裂派运动产生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巴洛克时代】平定俄罗斯大动乱时代—1613沙俄罗曼诺夫王朝的开启
​沙俄通史:米哈伊尔加冕,结束内乱开启下一个王朝盛世
罗曼诺夫王朝为何可以取代留里克王朝成为沙皇新家族?
浅谈俄罗斯历史—罗曼诺夫王朝的兴衰
俄罗斯历史之莫斯科大公国(四)米哈伊尔、阿列克谢、费奥多尔
俄国混乱时期,哥萨克人是如何影响局势的?浅析其对俄国历史影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