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市委、市政府为改变城镇建设相对滞后状况,大力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主要表现在:城镇规模不断扩大。2012年,全市城镇化率达46.7%,宣城市城区面积达48.35平方公里,6个县(市)的县城建成区面积达97.68平方公里,小城镇建成区面积达145平方公里。城镇功能逐步完善。实施“两环八射”路网工程、“三馆”建设等一批公共设施,推进重点区域棚户区改造、保障房(安置房)、天然气、污水处理厂、城市公交项目建设。各县市加大城镇建设投入,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城市特色得以彰显。突出“山水园林城市”主题,实施了敬亭山改造工程、宛溪河一期、宛陵湖以及梅溪公园建设工程,并大力实施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各县市注重特色加快城市建设,推动新一轮城市大发展。中心集镇发展提速。坚持“以产业立镇、以特色兴镇”,注重发挥中心集镇连接城乡的纽带作用,涌现了像宣州区水阳镇、广德县新杭镇等特色实力重镇。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教育投入不断加大。合工大宣城校区、宣城职业技术学院、新宣中建成启用。民办学校、民营医院逐年增加。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取得阶段性成果,城市管理水平和市民文明素养提升。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了城市化水平提升。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151.97亿元,上升到2012年的757.5亿元;财政收入由2000年的9.8亿元,上升到2012年的137.6亿元。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59户,其中超亿元企业达253户。

城镇承载能力的增强,促使农村人口不断转移,农民市民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目前城镇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一是开发区用工需要。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开发区1个,省级开发区12个,吸纳就业员工16.4万,其中多数在城镇安家落户。二是城镇优质资源拉动。城区的居住条件、就业渠道、教育资源、文化生活、医疗条件等公共服务水平优于农村,从而吸引农民进城。三是服务业发展吸纳。2012年全市有66.1万人从事服务业,其中多数在城镇生活。四是征地农民入城。截止目前,共有13.08万人口征迁入城。此外,进城务工人员的新生代、乡镇基层公职人员、驻宣单位职工等选择在城区购房生活。农村人口转移,使得城镇人口不断积聚。2012年,全市城镇常住人口达119.37万,其中宣城市城区人口20.77万。

二、存在问题

我市城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认识不深。往往把推进城镇化片面理解为增加城镇数量和提高城镇人口比重;片面理解为城区和规划区的扩张,实施大拆大建、力求面貌改观。城市的区域协调功能不完善,资源保护有效管理缺乏。忽视城镇居民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基本公共需求。

2、规划过于超前。目前规划2030年宣城市城区人口规模为100万,用地规模100平方公里。2012年,全市户籍人口279.6万,常住人口为255.6万,呈流出状态。2012年宣州区常住人口77.95万,其中城镇常住人口34.49万;广德县拟规划2030年县城人口规模为45万,用地规模50平方公里,而2012年全县常住人口49.17万,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4.49万;绩溪县拟规划2030年县城人口规模为16万,用地规模16平方公里,而2012年全县常住人口15.75万,其中城镇常住人口6.99万。用地规模与人口规模相挂钩的政策,造成土地城镇化过快,人口城镇化滞后。

3、产业支撑乏力。一是单位产出偏低。全市开发区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目前市开发区规划面积60平方公里,核心区规划17.25平方公里,已建成13平方公里。2012年底市开发区规模以上企业仅有29家,完成规模工业产值30亿元,占市本级31%。户均产值1.03亿元,规模偏小。2012年核心区亩均经营(销售)收入32.7万元,而同期全省152家开发区亩均经营(销售)收入为110万元。二是产业带动力弱。2012年我市工业化率为44.1%,低于全省的46.6%。主导产业规模小,产业链条短,竞争力不强,对财税贡献不大,吸纳就业的能力不足。市本级及县市区,普遍缺乏顶天立地的大企业,服务业发展不足,创新能力较弱,产业层次低。三是配套设施不完善。园区的教育、医疗、交通、商贸、文化、生活等公共服务设施不配套,职工、人才难以留住。

4、要素资源不足。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对常住农民工等外来人员及其子女在教育、卫生、住房等公共资源的保障不到位,需求难以满足。以教育为例,自建市以来,宣城市区小学仅增加一所二小华邦分校,而适龄入学儿童在成倍增长,以致班级超员严重。同时,户籍、农村产权和社会保障制度以及资金、土地等要素制约城镇化进程。

5集镇发展滞后。相对于城市建设,一些地方集镇建设还没有摆上应有的位置。集镇建设规划滞后,功能不全,产业聚集度低,管理水平低,影响和制约了农民就近转移的进程。

三、建议

为积极稳妥推进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以深化思想认识为前提,把握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向。党的十八大指明了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发展方向,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改革作了全面部署,要求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我们要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充分认识新型城镇化是一个重大的经济社会结构转型的过程,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把握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变城乡二元结构为一元结构,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要明确“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规划先行、完善机制、突出重点、统筹协调”的指导方针,从而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扎实推进,确保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迈入城乡一体化健康发展轨道。

2、以科学合理的规划为龙头,引领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

一是建立科学的空间布局体系。强化人口和生产要素的集聚,优化资源配置,结合安徽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南京都市圈规划等对宣城地区的相关发展指引,结合宣城市自身特点,形成“一核两区、多极多轴”的市域城镇空间结构,并制定相应发展战略。即:将宣城市城区建成中等城市,形成区域核心,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建设人口密集区域宁国、泾县、郎溪、广德城市群,将部分枢纽集镇建成小城市;在生态资源保护区旌德、绩溪实施小县大城战略,将县城发展成为区域中心城市。其中“多极”为县域中心城市和重要节点,“多轴”为主要城镇空间发展轴和交通走廊。要重点抓好宣城市城区的规划,合理布局新城区。

二是确定合理的发展规模。要改变传统的城市规划思路,对于城市发展规模的预测不能仅仅考虑人口的增长,而应立足于城市环境承载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据此确定城镇化的发展规模、速度及其布局,保持城镇化与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协调。根据全市人口、产业、资源、文化、生态、区位等综合要素,合理确定2030年宣城市城市化率发展目标,并以此规划宣城市城区科学合理人口规模。同时要确保城镇化的质量,根据各地不同的资源禀赋、文化背景等元素,赋予城市鲜明的特色,制定不同的城镇化发展战略,并进行分类指导,以先发地区带动落后地区,保证城镇化稳步、持续发展。

3以产城融合发展为支撑,提升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当前,我市在坚持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过程中要重点突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明确开发区的发展定位。开发区要整合资源,明确功能定位,一手抓产业集群形成,夯实工业发展基础;一手抓功能完善配套,实现产城融合。坚持把省级以上开发区作为新城区的目标定位,从区位优势、产业基础、文化资源、人才开发、生态环保等角度来明确发展方向,做到产业集聚、产城互动、融合发展,既要发展成为高度的工业化,更要发展成为人口集聚、就业充分、功能完善、服务配套的宜业宜居的新城区。作为新城区建设的合工大宣城校区产学研基地,要充分发挥其驱动引领作用,瞄准重点前沿行业,加大政策扶持,提升企业科技研发水平,使之早日成为新的增长极。加快建设彩金湖新区,增强产城一体集聚效应。

二是提高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夯实新型城镇化的产业基础必须发展现代农业,而现代农业离不开规模化经营加强对土地经营权规模化流转进行有效的制度设计,完善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和具体交易规则,尽快把农村富余劳动力占有的土地“腾”出来,“流转”给农业种植大户和龙头企业,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使土地收益最大化。郎溪县积极探索的“家庭农场”实践证明,这种经营模式符合有效解决当前“三农”问题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要认真总结,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有关规定,及时出台扶持政策大力推行。

三是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鼓励传统服务业发展,不断推进以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技术咨询、信息技术、电子商务、中介机构、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提升综合服务业水平,增强城市就业吸纳能力。我市文化、生态、旅游等资源优势明显,要将其转化为经济优势,依托文化旅游八大工程,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随着人口老龄化,健康养老业潜力巨大,要抓住机遇,及时跟进,力促发展。此外,还要进一步发展社区、家政等服务业。

4、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不断破解新型城镇化发展难题。

一是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制定相关政策,放开搞活公共服务市场,将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教育、医疗、福利保障等民生领域,不断提升城乡公共服务水平。适应人民群众对优质公共资源的强烈需求,加强对城镇的教育、卫生、文化、科技和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资源的优化布局,不断完善配套设施,发挥优质公共资源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特殊作用。

二是突出解决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矛盾。当前,随着进城落户人员的增加,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矛盾日益突出。要落实放宽市区、各县(市)城区落户条件的政策,实行户籍自由登记制度,彻底消除户籍同福利待遇挂钩的做法,给予已经进城的农民与城市居民平等的就业、教育、住房保障等社会权利及相应的政治权利。采取渐进式推进之路,逐级逐步把更多的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网,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行宁国市做法,实行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并轨管理,实现参保对象享受政策的统一,减轻群众负担。重视对农民工的就业培训,丰富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容,真正实现学有所专、学有所用。

三是探索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借鉴铜陵市的改革实践,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农村房屋、宅基地、承包地(林地)等进行确权发证,在此基础上,研究出台农村土地确权流转的统一政策,建立相应的土地专业管理市场,积极构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及农村土地抵押贷款融资平台。通过改革,让农民取得相应的财产性收益,保障他们的生活,并为其离乡进城创造条件。

四是着力解决发展瓶颈。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财力支撑,而近年来的土地财政难以为继。因此,一方面要拓展资金来源,增加供给;另一方面也要量力而行,逐步推行。要抓住省城镇化建设试点市、县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开发银行贷款,配套专项资金,集中力量上一批大项目。完善相关政策,让民营资本参与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要调整现有土地利用政策。坚持集约节约用地,提高城镇土地利用率,化解用地矛盾。

5、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目标,坚持美好乡村与小城镇建设协同推进。

美好乡村建设,实际上是小城镇建设的进一步延伸。要运用城镇的建设与管理方式,进一步加强美好乡村建设。巩固已有成果,建立长效机制,防止出现反复。积极培育农民市民观念,注重环保意识和文明养成。在抓好示范带、示范点的同时,要集中力量解决空壳村、偏僻户的集中归并问题,通过土地转让、规模经营使富余劳力能够就近转移进入城镇。

市、县要进一步加大对小城镇规划建设和政策扶持力度,正确引导小城镇建设。因地制宜,体现特色,避免同质化发展。通过空间资源整合,将现有的81个乡镇归并为适度的小城镇,分类制定发展规划。进一步做大做强扩权强镇和中心集镇并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把重点镇建设成为产业优势明显、带动功能强、人居环境优、人口集聚度高、特色鲜明的小城镇,辐射带动周边乡村的发展,实现农民的就近转移。注重集镇的产业集聚。借鉴淮安市做法,力避乡乡办开发区,强力推动乡镇特色工业集中区建设,使之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推助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德清县钟管镇总体规划
【至2020年完成37.51万人口市民化】《汕头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16—2020年)》明确发展目...
新型城镇化重点是要实施五大任务
新型城镇化:城市更新提速,放开落户提劲
新型城镇化:人与城的匹配
新型城镇化应围绕“人”字做文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