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穆网
正在加载...



金陵蒋氏以其富甲一方和乐善好施,为近、现代江南地区,特别是在广大回族中家喻户晓的。这个家族活动于我国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地区,因此它的发家、变迁史和家族风尚对于研究具有浓郁江南地方色彩的金陵回族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发家与育人
    蒋氏原籍安徽含山,清中叶有蒋锦堂者以运漕而迁居江苏南京,历文源、恒清二世,都与广大回族一样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从事小商小贩以谋生计,直至翰臣与福基兄弟这一辈艰苦创业,始彻底改变了家族面貌。南京古称金陵,由于已定居数辈,乃自称“金陵蒋氏”。
    创业者蒋翰臣(约1827——1897),名春华,以字行。青年时期曾投入清军中,因功官至四品衍同知,赏戴兰花翎,补缺后以知府用。然而他官运并不亨通,长期没有补到“缺”,且子女众多,又没有祖产可依靠,生计维艰,不得不退出仕途,与弟福基(名春源,约1833—1885)一起经商。此时正值太平天国战乱后,物资匮乏,他们以贩运紧缺的盐面积累了原始资本,继与邑人刘鉴中合资开设“春生鉴”号,转至缎业。
    缎是南京地方手工业名产,“春生鉴’经营的素缎,为求产品工精质细,品色优良,在市场上有竞争力,他们自设作坊自织自运,盛名遍及赣、鄂、湘川滇、黔数省。往往货运在这已被预定一空。“春生鉴”号于光绪廿年(1894)收歇,此时其弟福基已去世多年,老弟兄二房生齿日众,树大分枝,遂分了产业。此后各房都以长江中下游大都市汉口为枢纽,在各通都大邑广开商肆并经营典当与盐诸业,翰臣在世时经营决策虽几度调整,然而所经营项目均未跳出封建社会的行业圈。
    此时上海已开埠而向国际性都市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以其迷人的魅力吸引着这位壮志不已的江南回族商人。蒋翰臣在七十大庆时,借避寿之机赴日本考察,归来后反复思索,在临终时从自身的经济实力出发,遗嘱他的后人,收缩诸行业,将资金投人上海的房地产业,奠定了蒋氏跃入国际性都市经济序列的基础。
    蒋翰臣计有五子,依次为长城、长恩、长洛、长松、长泰。他们本是守成一代,由于父亲吩咐,在辛亥革命前夕都举家迁往上海,开创房地产业,经营至本世纪30年代,这期间是蒋氏家族的全盛时期。为了方便同族生活,长子长城在汉口开设了春源油行,在南京有德大酱园,在六合有广大油坊,都具有一定的规模,经营也很出色。抗日战争开始,中华民族陷于灾难,江南沦入敌、伪手中,蒋氏经济与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同趋于衰落。
    蒋翰臣的第二代都出生于清末,受到不同程度的传统文化教育。长恩曾补“官学弟子”,应试未第,蒋翰臣在世时以其财力为他和长松各捐了个举人。这一代的妻室中有了宦门闺秀,长恩的妻子马氏是漳州知府的小姐,她自幼即在壁后执卷随诸兄—起诵读,有一定的文化教养。尽管此时蒋氏已家产万贯,由于文化素质的提高,愿“遗子以经不以金”,将注意力转向百年树人。长洛还走出家门,兴办新式学校,为社会“树人”以救国。
    蒋长洛(字森书,?一1911),好与文人为伍,曾辟园于南京小火瓦巷,题名为“实国”,以为文人雅会之地。清末各种救国思想风气云涌,他痛恨清廷之腐败,认为非办学培养青年人才不足于救国,是个教育救国论者。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清帝下“明定国是”的诏书宣布变法时,他以其家庭的财力先在中正街(今白下路南端),后迁南捕厅,办起了一所中学。因南京钟山又名蒋山,“蒋”字与其姓同,乃命名为“钟英”。钟英中学广招各族子弟人学,开清真伙食,以爱国主义教育著称,在本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欲亡我中华时,学生群情激奋,纷纷要求赴抗日前线,因此当时社会上有“要当兵,进钟英”的美誉。可惜长洛早逝,逝世前还托其好友曹秉仁接办钟英,以竟其志。逝世后,蒋氏仍每年津贴3000元,直至这所学校取得“私立备案”资格,有政府拨付少量经费为止。
蒋翰臣有11孙,以“国”字排名。他们均依靠房地产业在上海过着优裕生活,都受过良好教育,他们的婚姻对象中已有受过新式学校教育的知识女性。这一辈的夫婿选择也以文化素质为主要条件。静珠(蒋长洛之女)的夫婿傅统先教授(1910-1985)曾任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系主任,著有《追求中的真宰》、《中国回教史》等;静凝(蒋长松之女)的夫婿哈雄文(1907-1981)是位建筑学家,早年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曾任上海沪江大学建筑学科主任及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教授,中国建筑师学会理事长等职,建国初期参加了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方案的设计并担任北京十大建筑艺术委员会的委员。然而民国初期的社会文化背景,只给这一代蒋氏兄弟中培养出一名在国学上具有一定造诣的蒋国榜。
    蒋国榜(字苏盦,1893—1970)早年曾师从国学名家郑鼎臣、冯煦、李祥、李瑞清(清道人)、曾熙,晚年从集哲学、儒学、理学、佛学、诗词、书法于一身的一代宗师马一浮,编著有《金陵丛书》、《简斋集》、《清道人遗集》、《嵩庵随笔》、《学制斋骄文集》、《躬庵文集》、《苍虬阁诗集》等多种。他为奉养其母,在今杭州西湖花港观鱼景点附近购别墅一幢,被俗称为“蒋庄”,与附近的刘庄、汪庄齐名,为当时西湖三大庄园。建国以后,蒋国榜迎马一浮来蒋庄同住,并在此筹建智林图书馆,任协纂。1957年周恩来总理陪同国宾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元帅,亲临蒋庄拜访马一浮,蒋国榜在座,并一同合影留念,此为蒋氏数辈人中最高的荣誉。
    第四代以“锡”字排名,共有曾孙18人。他们青年时代大多数跨新、旧两个不同性质的社会,早在房地产业被社会主义改造前,就四散各地及海外,在各个领域谋求发展。时代的进步使他们在接受高等教育时,把志向转向了科学,并利用家族的有利条件出国深造,仅蒋国榜的子婿中即有8人留学欧美,成为教授或高级科研人员。他们中现在国内为当代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夫婿蔡润生(妻蒋群玉),孜孜于抗生素研究40年,1981—1982曾应聘赴瑞士讲学,为巴塞尔生物中心客座教授,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三子蒋锡夔是蒋氏百年树人的硕果:当代我国杰出的化学家,I991年增选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2年被国际名人传记中心收入《世界有成就名人录》。
    蒋锡夔,1926年生,1947年以特等荣誉学士的称号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化学系,留校工作一年后赴美国华盛顿大学深造,在海普·道本教授的指导下,于1952年取得博士学位,后即受聘于美国凯劳格公司为研究员,从事探索性研究,有多项发明,其中B—磺内醋获得专利。然而他心向祖国,不顾美国政府的阻挠,于1955年底回到父母身边,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主持应用于导弹、超音速飞机的尖端材料氟橡胶的研究,研制出氟橡胶1号、2号、3号分别获得国家发明奖和国家科委重大科技成果奖。他在大学读书时就对有机化学发生兴趣,1978年主持创建了中国第一所物理有机化学研究室,经历12个寒暑取得的丰硕成果使中国在这个领域进入国际先进行列。1981年以来,他以在国际最有权威的《美国化学会学报》和《化学研究综述》发表了7篇重要论文震惊了我国化学界,还先后应邀去海外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作了近百次的学术报告。在为社会“树人”方面,大大超过了他的先人,为祖国培育出10名博士生和15名硕士生,他们中不少已成为教授或副教授。
第五代以“有”字排名,玄孙计有28名,大部分分布在祖国工农商学军各界;在海外求学或工作的有11名。他们的未来本文当然无法论述,然而蒋氏家族辈有人才出,相信他们在21世纪的贡献一定不会愧对先人的。


    二、敛财与施舍
    蒋氏富甲江南,还在进人上海房地产业之前,蒋翰臣老兄弟俩创业后期就已成为现实。在他们生活时代的社会经济中,盐业与典当业是两个令人翘首以望的摇钱树,蒋翰臣作经营战略调整时,不惜收歇颇负盛名的缎业和在各地开设的庄号,集中资金于这两个行业。至光绪二十年(1894年)老弟兄分家产时,福基早逝,他的二房还分得“鄂岸”、“湘岸”、“皖岸”的盐票10张,分布在江苏、湖北等地的典当铺“福源典”、“福安典”、“同沛典”等字号计6爿。“盐票”即盐田的股份权凭证,10张的价值当超过6爿典当铺。大房蒋翰臣健在,分家后又苦心经营了10余年,他名下的“摇钱树”,二房后人估计当数倍于他们。
    然而蒋氏却无财主特有的吝啬个性。受回族所信仰的伊斯兰教义影响,他们把施舍视为天职。尽管蒋翰臣无论在乡梓或他乡常年输财救灾赈贫,散衣施药,至晚年仍认为“愿多未逮”,谆谆教诲诸子公益为“人生分内事”,要世代举办以遂己志。因此,蒋氏为本民族、为乡梓造福,一诺千金、万金而不惜,由于时代较近,遗泽仍在人间,这也是家喻户晓的。
    蒋氏虽生活在民族散、杂居地区,回族人口以千分计,却世代保持本民族的信仰与习俗。蒋翰臣次子长恩每次造师门从不饮食,师母若先得到消息,几日前就洗锅刷灶,接回族习俗备食,届时还要一再说明才肯就餐;蒋国榜是位地道的儒生,然而在《重建花牌楼清真寺记》中还自称“天方学人”;重孙蒋锡夔是位大科学家,1991年增补为学部委员后,接受《瞭望》记者采访,谈到党和政府为他科研工作创造条件时,他首先感谢“真主保佑”。因此,蒋氏对本民族和所信仰的宗教爱得深、想得切,做了不少贡献。
    蒋翰臣生前就忧虑上海回族同胞日众,且多贫困,那里尺土寸金,恐怕10年后就难有葬身之地。他在70寿辰时,免去祝贺仪礼,捐资购市郊土地6.9亩,交上海清真董事会备用。三子长洛为上海清真董事会办学,提供英语、国文教师月薪50元及学费年600元,此费分4月和8月二次付清。五子长泰为翻盖上海清真别墅耗资数从未宣布,当时各富户共捐2000元,其余由他全部承当,把原来只有六间两厢的陋屋,翻盖成礼拜殿、沐浴室等齐全,可容数百人活动的华丽的宗教活动场所。此清真别墅后扩建成上海日晖港清真寺,现为民族招待所。
    蒋氏还在南京兴办了南郊义学,建筑了息心亭殡舍,重建了花牌楼清真寺;出资修缮了汉西门清真寺和净觉寺;还在无锡兴建了第一座清真寺,在苏州扩建了太平坊清真寺,在北京重修了什景清真寺。花牌楼清真寺即今太平路清真寺,於民国十三年(1924)建成,蒋氏除耗资二万元外,还捐房屋4幢供清真寺出租以租金维持日常开支;后来由于拓宽马路拆除了临街的门楼,今存对厅、礼拜殿、沐浴室、经堂等,乃是蒋氏建筑的原貌。此寺为建国前以白崇禧为理事长的中国回教协会总会及建国后的江苏省伊斯兰教协会、南京市伊斯兰教协会的会址;当年捐赠的40幢房屋已由房产部门代管经租,房租的定息仍是清真寺经费来源之一。无锡清真寺门前携刻着蒋氏堂名“蒋荫余”的石碑仍在,此寺与苏州太平坊清真寺都是当代江苏开放的清真寺、两市伊斯兰教协会会址。
    蒋氏热爱乡梓,极富同情心,尤其是女眷。蒋翰臣二媳马氏在清末江南数省发生旱涝灾害时,一次即捐银千两,以后江苏与安徽有涝,她拿出自己金饰救灾。蒋氏原生活在南京,她更忧虑这里的父老乡亲,与其三叔长洛共捐出数万金,建成金陵义仓,以备荒年。
    蒋氏的社会公益事业自发家起至抗日战争前夕,大都是蒋翰臣五子长泰(字星阶,1987—1935)经办的,清末他应两江总督端方的要求铺设了南京第一条弹石马路(城内至下关段),并在两边植树造荫。此时南京已有一座西医院——外籍人办的俗称“马林医院”(今鼓楼医院前身)他认为祖国医学不能偏废,应当与西医并行造福病家.于是主动寻求端方的支持,出资创办了中西医院。建成后日门诊量在千人左右.因此久负盛名的“马林医院”门庭就显得冷落了。辛亥革命后,蒋氏虽迁往上海,仍与家乡息息相关,民国二年(1913)发生的“二次革命”,江苏讨袁失败,南京被袁军攻破,战火造成大批父老乡亲缺衣少食,无家可归,在上海的长泰租赁了英商太古、大通公司两艘轮船,满载衣、食、药品驶往南京救灾,返程时还将无人收容的数千伤兵运往上海,借屋安置,给医给食。1932年上海发生的“一二八”淞沪抗战,他连子媳、女儿都动员起来,赶制丝棉背心分送抗日将士,其妻杨氏亦变卖金饰以助军用。
    蒋长泰生平嗜收藏古玩,鉴别亦精,晚年他见回族工业家陈经畬、杨叔平在南京办起一座孤儿院,萌生变卖古玩以在孤儿院旁兴建一座老人堂之念,使这里成为老有所安、少有所怀的乐土。不料正在进行时,他便赍志以殁,尽管老人堂未成事实,孤儿院址所在仍以慈善家理想的“安”与“怀”命名为安怀村,今村名犹存。
    蒋国榜是位文人雅士,常寄情于山水,他好捐资于名胜古迹,曾修浙江嘉兴的烟雨楼,还在南京清凉山添建方亭一座。他为母亲祝寿曾在紧邻今太平路清真寺旁建“寿萱堂”,建国后也捐献了,现与寺连成片。他在西湖的住宅蒋庄,1954年即提出捐献给人民,当时尚无接受私人住宅的政策,人民政府未予办理。10年浩劫后,蒋国榜已逝,子女秉承遗愿,将劫后余下的马一浮遗墨、著作、书信等捐献给国家,并提出请求展览于蒋庄,得到浙江省和杭州市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蒋庄终于得到重修,改名为“马一浮纪念馆”,于1990年12月23日起对外开放。
输金于公益事业被认为是广种福田,必善报于子孙,这在蒋氏是应验的。蒋氏举办公益事业都具有一定规模,所耗资时虽不伤筋动骨,也在其财富中占有一定的份量,因此制约了一般家庭成员的生活,他们与广大市民阶层悬殊并不太大。从居住条件看,发家后在南京太平路上建有新居,也只是砖木结构的;迁上海后,蒋翰臣第二代五房分住同院的里弄房。这样的生活条件使他们少些富家子弟骄奢淫逸的恶习,至第四代青年时期又适逢新中国诞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教育,一个个走上为人民服务的道路,避免了家族腐朽衰落的结局。这是生活对蒋氏的多情,创业者蒋翰臣亦当含笑于“天园”。


    三、牌坊与天伦
    民国初年,帝制已被共和所代替,社会风气也渐开,封建礼教已名誉扫地,然而南京却出现了两座旌表妇女的石牌坊,一座紧邻今太平路清真寺北侧,一座位于今湖北路的狮子桥口。它们都是旌表蒋氏节妇的,经风风雨雨半个世纪,直到文化大革命时才被拆除。这也是家喻户晓的。
    在湖北路那一座是为蒋福基五媳王氏而建。其夫家树年仅30而殁,其时王氏28岁,在亡夫“五七”之期乘人不备自尽而亡。家人以其夫妇感情素笃,此乃不愿独生而殉夫,因建此座牌坊,其详情无其他史料,不便评议。另一座是旌表蒋翰臣二媳马氏的,是窥视蒋氏天伦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马氏即本文前所说漳州知府的小姐,蒋长恩的主室,国榜的母亲,当代化学家锡夔的祖母,也就是愿‘遗子以经不以金”者。她中年丧夫,立志抚孤,大灾之年又捐千金,在清宣统三年(1911年)5月被筹赈大臣盛宣怀、查赈大臣冯煦奏准建坊旌表。这年10月爆发了辛亥革命,后再由江宁自治局申报民国执政者允准,于民国三年(1914)建成石牌坊一座。此时马氏健在,年仅53岁。蒋国榜于碑坊建成后,作《母亲节孝坊后记》,以亲子之情历叙其母之“节”。据云,其父母感情甚笃,其母颇识大体,婚后其父尚就读于“城南某寺”,家中生活虽优裕,可在“寺”只能过“寒素”的日子,“盘飨菜羹”不尽如意,其母多加“劝勉。有子女后,其母不恋富贵,只愿夫妻双双隐居田园课子以竟日。不幸其父早逝,遗下他兄弟二人:国榜仅4岁,国平3岁。其母从丧夫悲痛中“强起”后,即“不御华饰,不通阃外言”,独自承担起养育幼子的重担。当他们到入学年龄时,黎明促起,夜篝灯坐于侧,“令读日间书,温诸经必熟乃已”。如此寒暑无间,历十数春秋,国平不幸早逝,国榜学业有成,他认为乃“母作之师也”。
   为妇女树牌坊,民国初年即被诅咒为封建礼教吞噬妇女青春的猛兽。然而这一座似乎可作别论,清道人曾为此碑坊题“一代礼宗光典荣,廿年冰雪长芝兰”。如果一个女性为抚育下一代而自愿牺牲青春,这正是母爱的伟大体现,在寻常百姓家亦不罕见,只是由于蒋氏的门庭、时代的局限,才被抹上“礼宗光荣典”的色彩。国榜幼年即能体验母亲感情,其母以其亡父“立身勤学相告诫”,母子泣成一团;成年后十分孝顺,此牌坊是他一手筹建的,坊名也是他题的。旌表妇女守节的通常以“贞节”名之,他从母节子孝的实际出发,题名为“节孝之坊”携刻于牌坊的眉额。此座牌坊只能看作一个富有的儒生对亲恩的一种报答方式而已。另外,蒋国榜在西湖畔的蒋庄也是为颐养其母天年而购。在蒋庄内,她看到的是儿子与儿媳共同切磋学问,间有为娱亲的逗趣,此情此景,一个度过“甘年冰雪”生活的中国典型贤妻良母,当无悔于自己的青春年华。
   这位儿媳是蒋国榜的继室冯乌孝(1897—1983),是浙江省女子师范学校第一届第一名毕业生,曾留校任教师达7年之后方考虑婚嫁大事,当时可谓新女性了。国榜原配倪氏早故,留下5个幼子。他与冯氏婚前,由双方介绍人搭鹊桥相会于西湖畔的孤山下即“目成心许”而缔婚约,此时冯氏芳龄虽二十有七,却是待字闺中的室女。婚后国榜对她牺牲为继母感到抱愧时,她说:“诚知继母不易为,亦不信继母不可为,试拼此身为君抚诸雏,毁誉不计矣”他们切磋学问,逗趣娱亲的新婚生活十分短暂,冯氏亦有生育,此后她整个身心便被子女所占据,各个送人学,时时察看功课,奖勤劝惰,将他们一个个
抚育成人,难得的是她还为才子的夫君誊稿历40个春秋。
    当代化学家蒋锡夔是冯氏所出,幼年时在母爱中度过,对父母有深厚的感情,当他1948年赴美国留学前答应学成后一定要回到他们的身边。后来他成为美国一流的凯劳格公司研究员,报酬比一般博士后的高二、三倍,移民局知道他的心愿,又派人去许愿:帮助他找一个未婚妻,包办加入美国籍手续。这都挡不住他回归祖国的决心,终于在1955年底实现了对双亲的诺言。1992年他成了新闻焦点人物,许多报刊竟相发表介绍这位新增补的学部委员文章,谈到他回国服务动机都分为两方面:一是为祖国服务,二是孝敬父母。其实“祖国”
与“父母”这两个概念的内涵有时可合二为一,人们就常把“祖国”比作“母亲”,一个对父母充满感情的人,能不爱父母生息的地方吗?锡夔回国时,明知当时国内还不具备他进行尖端材料和基础研究的条件,但他相信条件可以逐步创造的。这么个家庭出身,又从海外归来的“学术权威”,在十年浩劫中,当然被列入“反动”的“一小撮”,用一切“革命”手段要从他口中掏出”美国特务”四个字来。他与报刊记者谈起这“史无前例”的遭遇时,对于归来为祖国服务丝毫没有悔憾之意,可见他对“母亲”挚爱之深。


   四、奇葩一枝
   蒋氏出身微寒,来南京后繁衍至第三代,在太平天国运动后发了家。这发家史一直是个谜,而引起当时社会上的猜测,蒋氏后人斥之为“荒谬”。他们中有位名国玕的,系蒋翰臣侄孙,为解开这个谜在青年时代曾专访过已90高龄的老家人马培基,并将其话写入所著《金陵蒋氏家事》中。据云,马培基在蒋氏家族服务了两代人,参与了蒋翰臣的创业,这位老人家说,同治三年(1864)太平军“退出金陵,曾国藩初定东南,地方久经糜烂.十室九空,库帑空虚。曾氏出示招商承运两淮食盐,运往湘、鄂、皖、赣四岸急解淡食久困,我家首先醵资纳官,领证购照,驰往十二圩盐场用帆船载大批食盐,溯江而上,舢舻千里,偏遇顺风,每抵一岸,销售一空,利益何祗倍数!空船放回,随船拖带上江各省土产、竹木、桐油、生漆、棕麻、药材种种民生用品”,这样根据市场急需,“先声夺人”,经年累月,如何不发家呢?
笔者将蒋氏家族置於江南回族经济发展历史背景下进行观察,认为:
    1.南京是江南六朝金粉之地,一惯是官僚政客。王孙公子歌舞升平的消费性城市。回族在为这消费服务的经济结构中占有相当比重,今国际旅游热点“十里秦淮凤光带”,昔日称作庙上(夫子庙)早就是销金窟,这里鳞比栉次的珠宝钻石古玩铺的店主几乎都是回回人;亮出“清真”招牌的名餐馆、茶社都在黄金市口,现今那里的“新奇芳阁”、“魁光阁”等店名还是他们留下的。如此众多的回族商人给四方回族乡亲来此谋生创造了有利条件,使他们有族亲可以投靠。安徽一些回族聚居乡镇近者距南京仅数十公里水路,来南京谋生的也最众,往往一副担子两头挑娃娃而来,先加人小商小贩行列,吃苦耐劳,
终身积蓄,不乏二、三代后就改变家庭面貌的,此时后辈乡音已改,成为有产有业的南京回回了。蒋氏只是其中之一,应该承认它是佼佼者。
    2、南京以其优越的地理条件,通过长江航道溯江而上可达中游重镇汉口,顺流而下则为新兴大都市上海。长江航道对于经商民族无异是黄金航道,不少南京回回通过它流入这两城市开拓市场,大展宏图。汉口是9省通衢,流人的南京回回大都聚居在汉口的大夹街,这里也就出现一座清真寺,被称为南京寺。清末有一部分人经营时髦的百货业,货源均来自上海,经长江航运至这座城市,再向四方扩散。鸦片战争后,上海开埠,从那时起就有人流入,太平天国时期,战乱促使南京回回流人达到高峰,以致他们聚居的今露香街道一度名为
“南京街”,附近也出现一座清真寺,即今福佑路清真寺。流入上海的以珠宝玉石人居多,这里的洋人、买办、太太小姐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大主顾。而蒋氏溯江而上,又顺流而下,如此充分利用和发挥长江航道的价值,在金陵回回中还是罕见的。
    3、俗话说“回回两把刀,一把宰牛,一把切糕。”意思是回回经商总离不开饮食行业圈子。南京回回也不例外,尤其是刚从安徽等外省流人的,所以也常发出“回回路窄”的叹息。然而这狭窄的圈子圈不住有眼力有胆识者,他们认为只要与饮食习惯无碍的,哪项不能经营?所以南京回回的行业圈逐渐扩大,除珠宝行业成为这里的传统行业外,清末民初还扩展至金融、丝缎、百货、五金等行业。无论在本乡土,还是在汉口、上海都有经营有方而成为执行业牛耳的商界头面人物。蒋氏创业者未落俗套,既不经营传统行业,也未到前人已开辟
的领域去闯荡,而是从事关系当时国计民生的紧俏物资的贩运而发家,以后又为决定其经营方针而去日本考察,在清末即选中房地产业,这在老一辈商人中,尤其是在回族商人中还是少见的。
金陵蒋氏是江南沃土上回族经济百花园中,在适宜气温下,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开放的一枝奇葩!


    五、结束语
    本文能够写成,首先感谢我幼年同学蒋锡鸾。她的父亲蒋国玕于1964年前后写成一篇《金陵蒋氏家事》,经历十年浩劫后人亡文存,锡鸾从箱底翻了出来,这是我获得蒋氏后人写本家族的第一份资料。以后,我又结识了蒋群玉女士,她就是本文常提起的文人雅士蒋国榜之女,手边保存了父亲许多遗作及其他资料。她共向我提供了:马廷树等《赞蒋翰臣前辈助公茔纪念》、《赞蒋森书君乐助学费纪念》、《赞蒋星阶君翻盖清真别墅缘起》、《上元蒋节母坊后记竝图颂合册》,蒋国榜《乌榜新邨记》、《三十自述》,蒋彬(国彬)蒋国榜《重建花牌楼清真寺记》等。这些资料大部分是蒋氏后人记自己的活动、内容较丰富,使我得以动笔。群玉女士健康欠佳,本文写作过程中,她又不顾劳累,以书面形式洋洋长篇提了许多意见,使本文史实基本无讹。谨在此向她们二位致以谢意。
    本文虽着意写“金陵蒋氏”,限于资料,只写了蒋翰臣一支人,与他同创蒋氏基业的兄弟福基不得不从略;即使是翰臣一支,也只详尽地写了他次子长恩一房,仅能透过他们的活动,看出蒋氏家族的概貌。因此,本文只是一块“砖”为引“玉”而作。蒋氏在金陵的活动颇有声有色,有待继续发掘,以在近代回族史记上一笔。
笔者曾作《近代江苏回族经济概貌》发表于1985年第四期《宁夏社科》与云南民族出版社《回族史论集》上,内容涉及蒋氏经济活动,如有不实之处,以本文为准,并向读者致以歉意。


注解:作者是原南京市伊斯兰协会会长,郑和后裔。
   


全部回复

只看楼主 倒序排列
正在加载...
回复 ●●● 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精品回放:“蒋百万”宅院的先生们 | 杨安翔
明清伊斯兰教在运河沿岸的传播
回族的命名礼
【永州蒋氏】蒋姓始祖蒋伯龄略传
南浙名宗
蒋氏宗亲俱乐部蒋泰会长率蒋氏代表慰问大西江百岁老人蒋光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