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瑜伽经》第二章 瑜伽及其修行


第二章 瑜伽及其修行


2.1苦行、研读和把工作成果奉献给神,是走向瑜伽的起步。


2.2 因此我们可以培养专注的力量,消除引起痛苦并阻碍觉悟的障碍。


2.3 这些障碍是人们痛苦的根源,是无明、我见、执著、厌弃和对生命的贪恋。


2.4 无明产生出所有其他障碍。它们可能以潜在的或残留的形式存在,可能是被暂时克服的或充分发展的。


2.5 把无常、不净、苦和非阿特曼认同为常、净、乐、阿特曼,这就是无明。


2.6 把意识本身认同为意识的反映者,这就是我见。


2.7 执著就总想着欢愉。


2.8 厌弃就是总想着痛苦。


2.9 对生命的贪恋无论愚人智者皆与生惧有。这是因为人心之中仍留有许多前世生命的死亡体验之印迹。


2.10 当这些障碍被减弱到残留形式时,就可以通过把心分解成它的最初因而将之摧毁。


2.11 冥想可以克服以充分发展的形式出现的障碍。


2.12 一个人的潜在习性是由他过去的思想和行为造成的,并会在今生或来世结出果实。


2.13 有因必有果:如再生、或长或短的生命以及喜乐和痛苦的经验。


2.14 喜乐和痛苦的经验分别是善行和恶行的结果。


2.15 但是有精神分辨力的人会把所有这些经验都视为痛苦。即使当前喜乐的享受也是痛苦的,因为我们已在担心会失去它。过去的喜乐是痛苦的,因为它留在我们心中的印迹会再度让我们渴求它。如果快乐仅仅依赖于我们的心情,它怎么持久?心情总在不断变化,因为相互敌对的三德之一种或另一种总会轮流操控着我们的心。


2.16 还未到来的痛苦是可以避免的。


2.17 这种痛苦是因为将经验者错误的认同为被经验对象。它是可以避免的。


2.18 经验对象由三德——光明(萨垛)、活动(罗奢)和懒惰(答磨)——构成。通过它们,整个宇宙与认识的工具(如心、感官等)以及被感知的对象(如物质元素)一起进化。宇宙的存在是为了让经验者能经验到它,并此获得解脱。


2.19 三德要经历粗糙的、细微的、最初的和尚未发展的四种状态。


2.20 阿特曼(经验者)是纯粹意识。它似乎可以改变心的色彩。但在本质上,它是不变的。


2.21 经验的对象仅仅为服务于阿特漫的目的而存在。


2.22 尽管对解脱的人来说经验对象是不真实的,但对其他存在者而言它仍然是真实的。


2.23 将阿特曼(经验者)认同于原质(经验对象),是为了认同原质和阿特曼二者的真实本性。


2.24 这种认同是由无明引起的。


2.25 无明一消除,这种认同也就停止。不再有束缚,经验者便独立和自由。


2.26 摧毁无明的方法是唤醒阿特曼的认识,直到没有幻相残留。


2.27 经验者获得这种认识要经历由低到高七个阶段。


2.28 灵修实践(瑜伽“八支”)一旦除去所有的不净,人的精神视界就会向给予光明的阿特曼知识开启。


2.29瑜伽八支是:持戒、精进、坐法、调息、摄心、专注、冥想和三昧。


2.30 持戒是:不杀生、不说谎、不偷盗、不纵欲、不贪婪。


2.31 这些戒条是行为的基本准则,应当不受时间、地点、目的或等级规定的任何限制予以践行。


2.32 精进是纯净、满足、苦行、研读和敬神。


2.33 要摆脱扰乱瑜伽的思想,就要培养与之相反的思想。


2.34 阻碍瑜伽的障碍,如暴力、不诚实,可能会直接产生,或被间接的引发和赞同,它们以贪(贪婪)、嗔(嗔怒)、痴(利己)为动机,无论其强度是温和、中度还是猛烈,都会不断带来苦难和无明。人们应当铭记于此,并以此来克服令人精神涣散的思想。


2.35 当一个人不再杀生时,所有生物都不会对他产生敌意。


2.36 当一个人不再说谎时,便获得为自己和他人带来善行的福报的能力。


2.37 当一个人不再偷盗时,一切财富就接近他了。


2.38 当一个人不再纵欲时,他便会获得灵性力量。


2.39 当一个人不再贪婪时,他就会认识其生存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2.40 纯净会使人疏远身体,厌恶与他人接触。


2.41 并使人心纯洁,心生欢喜,心注一处,控制情欲,得见阿特曼。


2.42 由于满足,人得到最大快乐。


2.43 由于苦行,不净得以清除,身体和感官因此会获得特殊的能力。


2.44 由于研读,人可看见他选定用以崇拜的神的面貌。


2.45 通过敬神,可获得三昧。


2.46 坐法必须安稳自如。


2.47 控制身体的自然习性,对无限者进行冥想,坐法便安稳自如。


2.48 这样,一个人不再受感官经验而二元性的困扰。


2.49 掌握坐法后,就要通过呼吸的停顿进行调息。


2.50 呼吸的停顿可以在外、在内,或完全停止不动,因地点、时间和固定的呼吸次数加以调节,因此停顿可长可短。


2.51 第四种调息是由专注于外部或内部对象而引起的呼吸停顿。


2.52 这样,内在光辉的遮蔽物就被除去。


2.53 心获得了专注的能力。


2.54 当心脱离感知对象,感官也会脱离各自的对象,因此便被说成是仿效人心。这就是摄心。


2.55 于是达到了对感官的完全控制(制感)。



原著:钵颠奢利

英文版著:(印)斯瓦米·帕拉瓦南达 Swami Prabhavananda ;(英)克里斯多夫·伊舍伍德 Christopher Isherwood

汉语版著:王志成 杨柳(译)

NAMO瑜伽(中国)由拥有资深经验的白宸东老师担任首席教学总监。团队同时拥有多名资深培训导师,瑜伽泰斗人物宋光明,杨凯瑞老师亲自指导,一站式系统教学,让你少走多年弯路。


2016年2月10日宋光明老师新年祈福静坐

2016年3月11-13日宋光明老师理疗瑜伽培训

2016年3月25日-27日杨凯瑞老师肝胆排毒课程

2016年4月1日-30日200小时教练培训课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瑜珈经节选
转载《瑜伽经》
《瑜伽经》书摘
商羯罗《自我知识》经文+瑜伽语音冥想(瑜伽经每日觉醒系列)
瓦西斯塔瑜伽精义
一日禅:痛苦与喜乐只在一念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