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外比较视野中的语文教材编制模式(上)
中外比较视野中的语文教材编制模式(上)

作者:土城布衣

在长期的探索实践中,语文教材已形成多种编制模式。从分和合的关系看,有合编(综合)型和分编(分科)型;从教材的组织看,有文选型、单元组织型、模块组织型等;从单元的组织看,有文体型、专题型、主题型等;从贯穿的线索看,有主线型(阅读主线型、写作主线型、知识主线型、方法习惯养成主线型)和多线交织型等。识字教材作为小学语文教材的组成部分,其编制模式也丰富多样,如随文识字型、集中识字型、词串识字型、注音识字型、字源识字型等。下面,我们把上述教材类型分成传统类、创新类和识字类这三种类型进行简要介绍。

(一)传统模式

传统模式是指那些历史悠久甚至古已有之的编制模式,主要指以下三种类型。

1.合编(综合)型

合编(综合)型教材,就是听说读写知等学习内容按照一定的编排思路,全部融于一套教材或一本教材甚至一个单元之中的编写类型。受语言文字、文化传统和教育传统的影响,我国的语文教材长期以来都是以合编(综合)型教材为主。由于这种类型教材特有的优势,在当前的全球范围内,合编(综合)型语文教材的使用呈不断扩大的趋势。研究者对合编(综合)型语文教材的主要特征、主要类型、演变历程、理论基础和价值局限等几个方面作了全方位的研究。研究者认为,语言文学、文言白话、听说读写和语文知识是否融为一体,语文教材编制的六大系统是否高度统一,是判断一套教材是否属于合编(综合)型教材的重要标志。研究者追溯了合编(综合)型教材大致经历的纯文选型、文选加评注型、单元编制型、综合编制型和专题板块型五个发展阶段,总结出这种教材呈现的由原始到科学、由简单到复杂、由粗放到精细的发展变化规律。另外,研究者还从传统哲学、课程论、心理学、教育学、方法论和学科论等方面,深入探讨了合编(综合)型语文教材编制的理论基础,正因为有了这些理论的支撑,合编(综合)型语文教材得以从自发走向自觉,由模糊变成科学。最后,研究者在分析这种模式的价值与不足的基础上指出,汉语文教材应坚持合编(综合)型为主导,不断吸收分编(分科)型模式的优点,这将是今后汉语文教材编制长期发展的方向。

    合编(综合)型语文教材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几种子类型编制模式,如阅读主线型、写作主线型、知识主线型、方法习惯主线型和多线交织型,研究者分别对这五种子类型进行了研究,对其特点、规律和编制方式都进行了令人信服的概括与分析。

2.分编(分科)型

分编(分科型)教材与合编(综合)型教材相对。所谓分编(分科)型教材,就是把语文课程内容分成不同的科目,分别编制成可以各自独立使用的教材。依据中外不同的分编(分科)标准,研究者把分编(分科)型教材划分为文学和语言分编、阅读和写作分编、文言和白话分编、多块内容的分编这四种主要类型,并提供了有足够说服力的中外教材实例予以证明。研究者对分编(分科)型教材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从理论到实践两个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研究者认为,我国的分编(分科)型教材主要表现为文言与白话分编(分科)和阅读与写作分编(分科)两种类型,而在西方,文学与语言的分编(分科)是最为常见的分类。研究者分别总结了文学教材、语言教材、写作教材、文言教材等几种主要分编(分科)型教材的编制模式,在分析分编(分科)型教材的优点(编排系统性、文化含量高、训练力度大)和缺点(整体性差、条块分割、知识堆积)的基础上指出,今后的语文教材编制发展,应该在综合与分科两方面各有侧重,这两种中无论选择何种编制方式,另外一种编制方式必定成为它的补充而不是阻碍。也就是说,要互相吸取对方的优点为我所用,使之更趋完善。

3.文选型

我国文选型教材发端于南朝梁太子萧统编选的《文选》。我国古代语文教材编制史上这座重要的里程碑,对于后世汉语文教材编制提供了颇多借鉴,直至今天我们仍然从中受益。在研究者看来,世界各国绝大多数语文教材均属文选型教材,汉语文教材更是如此,因为只要是以选文为主的教材,不论它以什么方式进行编排,大体上都可称之为文选型教材。研究者总结出两种类型的文选型教材,一是纯粹的文章汇编的文选型教材,二是加入注释、助读和作业后的文选型教材,后一种是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文选型教材。研究者将文选型教材的组合或呈现方式概括为四类:一是经典范文的无序排列,二是按时间顺序组织课文,三是按文体组织教材,四是将主题、题材、内容相近的文章组合在一起。以上编排或组合方式,体现了不同的语文教育思想,显示了文选型教材的张力。研究者认为,文选型教材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经典性,“取法乎上”“文质兼美”,无论是文采还是内容都堪称学生学习的典范。选文经典性的要求,至今仍然深刻地影响着汉语文教材的编制,发挥着教书育人的积极作用。

然而,过于注重选文系统,其他如知识系统、助学系统和作业系统等的营造不够,正是文选型教材的致命缺点。为此,研究者提出,要多方探索,不断完善,吸收其他教材模式的优点,使文选型教材永葆青春。

(二)创新模式

新世纪语文教育观念的变革,呼唤着语文教材编制突破旧模式创造新模式,教材编者总结经验,开拓创新,探索出诸如专题式、主题—情境式、模块式等新的语文教材编制模式,这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创新模式。创新模式包括以下三种类型。

1.专题式

综观中外母语教材编制现状可以发现,以专题形式来组织学生学习母语课程内容是当今时代的共同趋势。在欧美,这种形式往往被冠以“专题或设计学习”“多元文化联系”“跨学科学习”等名称;在日本,则被称为“综合学习时间”;在我国,新世纪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出现了“专题”“语文实践活动”“综合性学习”“综合实践”等新的学习栏目。研究者认为,无论冠以什么名目,以上都可以统称为专题式教材编制模式。

专题式是一种以“话题—任务”为核心,以实现综合性学习和变革学习方式为功能的选择与组合课程教材内容的教材编制方式。这种教材编制模式的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可以突出学习母语课程的综合性特质,二是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单一的讲授方式,以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学习活动的不同类型,研究者把专题型教材分为研究性学习、设计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四种类型,并分别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者重点研究了这种教材编制模式的演变轨迹、理论基础、特性和价值等几个问题。研究者指出,当代语用学研究和语言教学观念的嬗变,对于这种编制模式的产生构成巨大影响,它们是专题式教材编制最重要的理论基础。面对这种尚在摸索尝试中的编制模式,研究者特别指出几个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话题—任务”不应该完全由教材编者选择与确定,还要有教材使用者的广泛参与;“话题—任务”应该是有效的情境设置,而不应像现在这样由教材编者高高在上发出指令;专题式的教材设计应该加强学习方式和方法与“话题—任务”的有效统一;“话题—任务”设计既不能照录生活,也不能过于注重文人气质,而应该生活和人文兼顾,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并重;等等。以上正是专题式教材普遍的欠缺,也是今后努力和改进的方向。

2.主题—情境式

将“主题”和“情境”并列作为编排单元的要素,构建一种更加符合母语学习规律的语文教材编排方式,是许多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编写者不约而的追求。研究者把这种新的教材编制模式放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和当前世界各国母语教材编制的大背景下加以考察,论证了其出现的时代必然性。研究者的研究重点是这种编排方式的理论依据,从“主题—情境”分别作为背景、作为载体和作为支点三方面切入,用有关心理学、语言学和对话理论等分析这种编制模式背后的理论支持。研究者认为,作为背景的“主题—情境”能通过激发场景兴趣而帮助学生形成个体兴趣,有效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作为载体的“主题—情境”,植根于情境的知识与技能,贯穿于情境的过程与方法,渗透于情境的情感体验,体现了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突出了语文实践的重要性;作为支点的“主题—情境”,能更好地促使语文学习中平等对话的展开,充分纳入丰富的母语课程资源,很好地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研究者并不讳言“主题—情境”这种新模式存在的突出问题,即教材普遍需求的实用性和这种编排强调兴趣性两者之间的巨大矛盾。为此,研究者指出,如何实现“主题—情境”设计与学生认知水平、认知规律的有效匹配,如何在学科知识结构和学习者兴趣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如何提高这种编排方式的实用性,等等,这些都有待于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

3.模块式

“模块”是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即高中课程设置若干领域,领域下设若干科目,科目下设若干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语文必修设五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是听说读写各课程内容的综合,体现“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目标和内容,选修教材可以在五个系列之下设计灵活多样地不同模块。按照研究者的说法,过去的语文教材设计总是线性的语文知识内容的排列,而模块编制建立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基础之上,体现了对语文课程的整体思维和立体思维。整体、多元、立体、块状、开放,是模块编制法的基本特点,是模块式教材的基本结构,它们为教材编写者和使用者的创造性活动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就教材编写者来说,可以根据不同范围的学习材料设计不同的模块,大凡时代、地域、体裁,题材、流派、作家、专题等,均可作为模块设计的角度,编制出理想的选修教材。同一学习材料也可以从不同角度设计模块,如同样是唐诗宋词,既可以按时代顺序精选排列,也可以设计不同的主题来编排,还可以根据不同的风格和流派来编排,甚至可以选择几个代表性诗人以点带面来编排。对于教材使用者来说,模块提供了菜单式的组合与选择,教材相当于教师手中的魔方,对各模块进行自由选择与重组,主观能动性将得到充分的发挥。总之,研究者认为,语文模块是高中语文课程设计与教材编制的一种新尝试,是高中语文课程对我国语文课程建设的新贡献。

(三)识字模式

母语教育的基础是小学识字教育,识字教材是汉语文教材建设的基石。这里从60余种识字法中选择集中识字,注音识字、提前读写,随文识字,词串字识,字源识字这五种识字教材编制模式进行重点研究。它们有的长盛不衰,历久弥新,有的有中生优,堪称时代创新。

词串识字吸取了看图识字、注音识字、集中识字、随文识字、韵语识字、情境识字的长处,词串配上精美的图画再注上拼音,成为脍炙人口的识字材料,有生活的情致、语言的韵味和深厚的文化内涵。研究者就这种模式的特点、对传统识字模式的继承和发展、与其他识字方法相比显示的优势、所体现的教学能力及教材编写建议等诸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研究者对这种识字教材模式是如何继承和创新的论述尤值得称道。

字源识字是一种通过追溯汉字的本源、分析汉字的结构、利用汉字的构字理据来编制识记汉字的方法。研究者提出这种教材的呈现方式要贯穿趣味性、直观性、可接受性和学用结合的原则。词串识字教材中,表面看来这类识字课文好像是几行排列整齐、毫不相干的词语,其实它们是联系紧密、语义相关的,而且是形式整齐、押韵合辙的,是词语的串连,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年龄特征。

集中识字是在小学低年级把汉字集中起来学习,先识字,后读书;识一批字,读一些课文再来巩固识字;再学一批字,再读一些课文,以巩固识字结果。研究者考察了我国集中识字教材的悠久历史,通过重点介绍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教科所和苏教版两套有代表性的集中识字教材,从中梳理出我国集中识字教材继承与创新的发展思路。研究者还客观评析了集中识字教材存在的忽视儿童情感、认知心理和学习状况等方面的不足,最后指出,集中识字教材是时代的产物,它必将随着时代的改变、进步而发展、变化。

顾名思义,随文识字是一种结合课文进行识字的方法,即分散教,集中练,边识字,边阅读,生字随课文分散出现,结合课文来教学生字。因为识字不是目的,而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所以,识字教材必须与读写取得有机联系,不能为识字而识字,这样一来,与集中识字相比,随文识字的优势就显而易见。研究者把随文识字教材编制模式的精义概括为16个字:工具先行,置身语境,适度集中,大量随文,并作了具体阐述。研究者认为,语境理论是随文识字教材编制模式的理论基础,它的探索与成功反过来丰富了语境理论。

对上述几种识字教材模式的内涵和特征,几位研究者都用简要的文字进行了精要的概述,还对以上识字教材和识字方法分别进行了历史脉络的梳理,追寻它们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理论依据。其中,识字教材编制要根据汉字的特点和符合儿童心理的思想,得到几位研究者一致的强调。最后,关于这些识字模式的发展走向,研究者表达了这样的共识:应相互借鉴不同模式的优点,实现优势互补,使每一种识字教材编制模式越来越科学,不断走向完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综合型语文教材研究
到底什么是大单元教学?
一日一题:大学语文(大学国文)教材简介(8)
中职语文课程模式改革之我见
“控制自学教学模式”研究新思路
【知识】你应该知道的课程类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