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调治脾胃,张仲景常用这21种方法
userphoto

2023.11.10 云南

关注


脾胃是每个人安身立命之根本,脾胃病是人们生活中的常见病、多发病。脾胃病还可以成为引发其他脏腑多种疾病的基础,因此一向为历代医家所重视。据不完全统计表明,现代社会中脾胃病的发病率大概在20%到40%左右。明代医家兰茂认为“调养脾胃,乃医家之王道!”

医圣张仲景调治脾胃病方面思路灵活,措施与手段多种多样。今天,小编整理了云南中医药大学教学名师、云南省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云南吴氏扶阳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成员张晓琳教授在《滇南医学讲坛》第二十三讲直播中讲述的张仲景《伤寒论》调治脾胃病的常用方法,归纳为21法,以供同道参考借鉴。


1.解表和胃法

当人体感受外邪,出现表证的同时,使脾胃功能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可以出现呕逆或干呕等胃气上逆的症状。

治疗的代表方为桂枝汤、麻黄汤,用于外感表证、营卫不和之证,使表解里自和,邪去正安,脾胃功能可回归于正常。 

2.辛温解表,温中化饮法

代表方小青龙汤,用于表寒里饮证。症见表寒证并见咳喘、干呕。

治法:辛温解表,温中化饮。

方中麻黄、桂枝辛温解表;桂枝、半夏、干姜、细辛具有温中散寒,温化水饮,降逆止呕的作用;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和营养血;炙甘草和中,调和诸药。

3.理气健脾法

代表方为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用于脾虚失运,痰湿阻滞证。症见腹胀满,午后加重,进食后明显,食消则胀减,喜温不喜按,舌淡,苔白腻。

治法:温运健脾,消胀除满。

方中重用厚朴、生姜、半夏辛开苦降,宣通气机;人参、甘草补益脾胃。全方补而不滞,消而无伤。针对患者虚不受补的状况,体现三分补七分消,消重于补的治疗策略与用药思路。

4.温胃化饮法

代表方为茯苓甘草汤,用于胃阳不足,水停中焦。证见手足不温,胃脘胀满、悸动不安,口不渴,舌淡苔白滑。

治法:温胃阳,散水饮。

本方茯苓淡渗利水,桂枝通阳化气,生姜温胃化饮,炙甘草和中补虚。四药合用温阳化饮。

5.温中降逆法

代表方为苓桂术甘汤。症见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还可见上吐、下泄、中满等症。

病机:脾虚水停,水饮冲逆。

治法:温阳健脾,利水降冲。

方中茯苓淡渗利水,健脾宁心;桂枝温阳化饮;白术、甘草补脾益气。四药合用,充分体现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思想。


6.降逆和胃化痰法

代表方为旋覆代赭汤,用于心下痞硬,嗳气不止。

病机:胃虚痰阻气逆。

治法:和胃降逆,化痰下气。

旋覆花下气消痰,降气行水;代赭石重镇降逆。二药合用,下气消痰,和胃降逆;生姜、半夏和胃降逆化痰;人参、大枣、炙甘草补益脾胃,培土和中。

7.清上温中法

代表方为栀子干姜汤、黄连汤,用于胸膈有热,中焦有寒的病证。

心烦、下利者治以栀子干姜汤;腹中痛、欲呕吐者治以黄连汤。黄连清解上热,干姜温散中寒,桂枝辛温宣散,通畅阳气,以破除上焦热与中焦寒之格拒。人参、大枣、炙甘草甘平益气,调补脾胃。

8.和中降逆法(辛开苦降甘调法)

代表方为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干姜芩连人参汤,痞证病位主要在脾胃。症见嗳气,呕吐,泛酸,脘腹胀满,胃痛,腹痛,肠鸣,下利,苔黄白而腻。

辨证要点是寒热错杂,虚实并见,升降失常,气机壅滞。多以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散结消痞,泄热补虚。方中半夏、干姜辛温散结消痞;黄芩、黄连苦泄燥湿清热;人参、大枣、炙甘草甘平补益脾胃。

9.补脾建中法

代表方为小建中汤,主治气血不足之腹痛、心悸、心烦。

功效为调和气血,健运中州,缓急止痛,扶正祛邪,为补土御木法。

黄元御《长沙药解》对饴糖的解释:“味甘,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功专扶土,力可建中,入太阴而补脾精,走阳明而化胃气,生津润辛金之燥,养血滋乙木之风,善缓里急,最止腹痛。”

10.和解少阳,调达三焦法

代表方为小柴胡汤,病机为少阳胆热内郁,枢机不利,进而导致水、火、气机及情绪方面的变化。

辨证要点是寒热虚实并见,病位与肺、心、脾胃、肝胆、三焦、膀胱有关。

本方柴胡疏解郁滞少阳之邪,黄芩清解内郁之热,生姜、半夏和胃降逆而止呕,人参、炙甘草、大枣温中益气,既可防邪内传,又助达邪外出;全方和解少阳,调达三焦。

11.温中散寒法(温阳散寒法)

代表方为理中汤、桂枝人参汤、吴茱萸汤、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症见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或手足逆冷,下利清谷,脉微细等。


根据病情的轻重,病位不同,有脾阳虚证、胃寒证、肝胃虚寒证、心脾肾阳虚证、虚阳浮越证。如为脾阳虚,中焦虚寒证,用理中汤温中散寒;兼表邪未解,则用桂枝人参汤温中散寒,兼解表散寒;胃寒证、肝胃虚寒证、肾阳虚阴寒上逆犯胃证,均可用吴茱萸汤温散脾胃肝肾之寒邪而止呕。而心脾肾阳虚证,治疗以四逆汤回阳救逆;虚阳浮越于外,治疗以通脉四逆汤破阴回阳,通达内外;虚阳浮越于上,则以白通汤破阴回阳,宣通上下。

12.温阳固摄法

代表方为桃花汤。症见脉沉细,但欲寐,便脓血,无里急后重,舌淡苔白。

病机为寒湿流溢于下焦,脾肾之阳不足,无力固摄肠内之阴血而致,治疗以桃花汤温化寒湿,收涩固脱。

13.疏调气机和中法

代表方为四逆散,病机为阳郁气结。症候可见手足不温,腹痛,泄利下重。

治疗以四逆散疏畅气机,透达郁阳。

本方柴胡主升,枳实主降,有助于恢复人体气机的升降;柴胡辛散,助肝疏泄,芍药酸收,助肝藏血,二者一散一收,一出一入,有利于恢复气机的出入;芍药甘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四药合用,对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起到因势利导的调节作用,用于气机郁滞的肝胆疾病及肝脾不调证,疗效显著,彰显出“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14.清上温下,寒温并用法

代表方为乌梅丸,主治时静时烦,呕吐、腹痛,痛剧时手足厥冷,肠道寄生蛔虫,或久利不止,或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病机:上热下寒,虚实夹杂。

乌梅丸既可清上焦之热,又可温中下焦之寒,还可引火归元,养肝血,补益肺脾之气。全方发挥清上温下,寒温并用,攻补兼施的作用。

15.清热止利法

代表方为葛根芩连汤、黄芩汤、白头翁汤。治疗热性下痢。

葛根芩连汤治疗肠热下利,兼表邪未解。症见腹痛,下利,肛门灼热,喘而汗出,发热,口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或兼表证。治疗以葛根芩连汤清热止利,兼以解表。


黄芩汤治疗少阳胆热内迫阳明之下利证,症见下利,口苦,腹痛,发热,小便短赤,脉弦数;白头翁汤治疗肝经湿热下迫大肠之下利便脓血证,症见下利便脓血,血色鲜艳,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发热,口渴,舌红,苔黄,治疗以白头翁汤清热燥湿,凉肝止利。

16.泄热消痞法

代表方为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用于热郁痞及热痞兼表阳虚证。

大黄黄连泻心汤用于心下痞,按之濡,心烦,口渴,舌红太黄,关脉浮;病机为无形邪热痞塞胃脘;治疗当泄热消痞。热痞兼表阳虚则用附子泻心汤泄热消痞,扶阳固表。

17.清泻胃热法

代表方为白虎汤,症见发热,汗出,口渴,心烦,脉浮滑。

病机为阳明无形邪热炽盛,充斥内外。治法宜辛寒清胃热。

18.清热益胃法

代表方为竹叶石膏汤,症见身体虚弱,消瘦,发热,短气,干呕,口渴,心烦失眠,舌红少苔,脉虚数。

病机为余热未尽,津气两伤。治法以清热和胃,益气生津。

19.清热化痰开结法

代表方为小陷胸汤,症见心下硬满,按之疼痛,苔黄腻,脉浮滑。

病机为痰热互结。治疗以清热涤痰开结。

20.通腑泄热法

代表方为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症见发热,汗出,心烦谵语,口渴,腹胀满疼痛拒按,便秘,舌红苔黄,脉沉有力。

病机为阳明燥热,肠中有燥屎阻塞

病情有轻重缓急之分,治疗选择相应的承气汤,或急下,或峻下,或轻下,或缓下的方药。

21.润脾泄胃法

代表方为麻子仁丸,用于胃热肠燥津亏之脾约证。症见大便硬,小便数,而无潮热谵语,无显著的腹胀满与疼痛拒按。

治法宜泄热润肠通便。

就目前的基本状况而言,由于运动减少、学习工作压力增加,不规律的作息和饮食习惯及生活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临床中脾胃虚寒、脾肾阳虚的患者相对比较常见,但总应以辨证论治原则为宗旨,把握病证的关键,进行论治,方能获得显著疗效。

扫描二维码,收看直播回放

本期专家:张晓琳

教授,硕士生导师,云南中医药大学教学名师,留校工作37年,《伤寒论》主讲教师。云南省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张氏疏调气机学派弟子;云南吴氏扶阳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成员;云南姚氏妇科流派传承工作室成员。临床长期从事妇科及内科疾病的中医诊治工作。参编《伤寒论选读》(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教材及专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持并参与省部级科研课题多项。曾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分会常务委员,任云南省中医药学会文献古籍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

擅长:治疗胃痛、腹痛、腹泻、便秘、腰痛、畏寒怕冷、手足冰凉、失眠、心悸、眩晕、耳鸣、自汗、盗汗、水肿、尿路感染、感冒、头痛、发热、咳嗽、抑郁症及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并对不同体质者进行养生防病的具体指导。

栏目名称:滇南医学讲坛  
主办单位:云南省中医药学会

承办单位:云南省中医药学会学术流派传承专业委员会

主      编:彭江云
责任编辑:林沛岑 吴明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半生折磨,竟然被一方解决——泄泻20余年 - 中医临床经验交流版 - 复兴中医网 中国优秀...
探本朔源说阳陷--孙乃雄
【真传一刻】第157期:刘宁-经方在脾胃病中的应用
紧抓病机巧辨证 |揭秘刘渡舟先生治疗胃痛十二法
中医各家学说复**重点
颜氏内科流派传承与应用进展研讨班讲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