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儿童心理特征与儿童舞蹈艺术特色的关系

论儿童心理特征与儿童舞蹈艺术特色的关系

 

(该文获天津文联理论研究室、天津舞蹈家协会1996年优秀论文奖,刊登在1996年优秀论文选编《艺思录》。19971月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办《舞蹈》杂志登载。)

 

将心理特征和艺术特色结合在一起加以分析讨论,是因为艺术特色的最终形成,与艺术创造者和表演者的心理特质,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的缘故。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曾经说过:“个人原因与艺术作品的关系,不多不少恰好相当于土壤与从中生长出的植物的关系”(《论分析心理学与诗歌的关系》)。儿童的“美梦园”到处是奇异美艳的花朵,这正是儿童心理特质的显现。在舞蹈艺术活动中,如果说儿童与成人在生理上的差异是动作“量”的差异,并由此导致动作形态、动作节奏的差异,那么他们在心理,以及情感方面的差异,就是艺术特色“质”的差异,也即由此产生了儿童舞蹈与成人舞蹈,在艺术特色方面的根本差异。

我们认为儿童舞蹈的艺术特色应当是童趣性、童知性、童幻性和童乐性的统一的整体性反映。在儿童舞蹈艺术活动中,童趣性是吸引儿童注意力,培养儿童观赏能力、审美能力,唤醒儿童参与意识的重要因素;童知性是儿童在习舞过程中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学习感知事物的具体方式和提高各种能力的实践活动;童幻性体现着儿童自我世界的璀璨绚丽,是儿童行为能力在思维领域中,理想化以后的艺术显现,它是儿童舞蹈艺术活动中最突出的特点,童趣性则充分体现儿童舞蹈的自娱性特点,同时也反映着舞蹈活动在儿童日常生活中的地位。

以上四点就是我们用以界定和评价儿童舞蹈及其艺术水准的基本参照点,同时也应该是我们在进行儿童舞蹈创作中的基本出发点。下面就让我们根据一些优秀的儿童舞蹈艺术作品的成功经验,具体分析一下儿童舞蹈的艺术特色。

 

童趣性

童趣即儿童的兴趣、情趣。所谓兴趣是指探究或从事某种事物和活动的意识倾向,这种倾向又和一定的情感体验相联系着的。它是形成某方面爱好和能力的先决条件。

假如我们问一个孩子“你最喜欢什么”?他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玩”。玩什么?幼儿时玩玩具、玩手绢儿、完挑绳、玩小草、玩小虫、玩土、玩泥……待稍长大些就踢球、踢毽儿、骑马打仗、跳皮筋儿、跳绳、跳房子、打羽毛球、滑冰、游泳……当然还有网络游戏,凡此种种无不充满着儿童情趣,无不体现着儿童自主自立的意识倾向,这就是儿童兴趣的特点之一 ——直接性,即儿童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直接建立和感受兴趣。一旦他们参与了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即体现出注意力高度集中、情感极端投入的现象,这是儿童兴趣的特点之二。这两个特点在儿童舞蹈艺术活动中都能够得到印证,因此舞蹈艺术的直观性、表象性、寄情性、模仿性等因素正是儿童建立和培养兴趣、情趣的依托和基石。

在儿童舞蹈艺术活动中如何突出趣味性呢?

首先应注意选材的趣味性。翻看一下曾获得一定声誉的儿童舞蹈节目单,你似乎能够看到一个充满生命力的、鲜活的世界,天上、地下、飞的、跑的、水中游的、岸边叫的、田中站的稻草人、园中滚的大西瓜、手中玩的小木棍、睡觉枕的花枕头……而这些生活中的图景,是如何产生实际意义上的儿童舞蹈艺术活动中的趣味性呢?这正是儿童舞蹈编导站在儿童内心的角度,以儿童感知事物的特点和方法,去观照人生、社会和自然,而后加以表现的结果。

例如舞蹈《幼儿园里多快乐》,仅听此名似乎应是表现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唱歌、跳舞、做游戏的快乐生活。实则不然,舞蹈编导者颇具匠心地选择了一个午间休息的特定时间,和睡床上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一群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每人抱着一个大枕头迈着并不整齐的步伐,走进休息室,在老师的督促和照料下,一个个很不情愿地躺下准备休息。忽然外面有人把老师召唤出去,于是休息室便成了这群“自由小天使”的天国乐园。有人悄悄爬了起来,挑逗着身边的小朋友;有人拍着屁股翻起了斤斗;有的头顶枕头出尽了洋相;有的干脆打起了枕头仗……“老师回来了”,随着一声喊叫小家伙们横七竖八地躺了一地,静悄悄地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一样。老师进来了,看看这个,动动那个,好象都睡得很香,此情此景终于令老师忍俊不禁,笑出了声,孩子们也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他们跳起身来围着老师又蹦又跳……在老师轻轻的一声“嘘”中,孩子们轻手轻脚地走回到自己的小床上,乖乖地躺下睡觉了。

这原本是幼儿园中较为常见的普通生活图景,很多孩子对此都有亲身体验(只是结局未必都是如此),所以这种题材极易引起儿童的兴趣和共鸣。在这个舞蹈中作为艺术处理和反映儿童情趣关注焦点、反映儿童内心激烈活动的瞬间,是老师回到休息室的那一刻,静场的原因是孩子们对一场恶作剧式的游戏,将要产生的最终结果的焦虑的期盼,是儿童自觉意识处在最觉醒状态下的高度注意阶段。此老师的态度是儿童情感意识最为关注的焦点,因为它具有支配事件向两极发展的趋势,具有支配儿童情感兴奋或压抑的大起大落的催化作用。老师那通融理解的一笑,恰是孩子们最盼望得到的事态结局,也正是这一笑将孩子们兴奋的情绪推向了顶峰,同时畅情的宣泄和爆发,又为最后的嘎然而止做了铺垫,使该舞真正进入艺术的境界。

其次应讲究语汇的趣味性。关于儿童舞蹈的动作特征,前边已经简要地陈述过了,那是必须把握的基本原则。提炼舞蹈语汇,增加舞蹈语汇趣味性的含义,即是在更大范围内发现和捕捉更具儿童情趣、更令他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形式。应该说舞蹈艺术中各种元素,无不具备语言的功能——动作语言、音乐语言、道具语言、美术语言、服饰语言……我们说凡是有助于舞蹈艺术表情达意的手段或形式均具有语言的功能。儿童舞蹈艺术中的语言功能,突出强调的“趣”字,即是要调动一切艺术手段来满足儿童好奇、求新的心理需要和乐于模仿的生理需要。

一般地讲,儿童舞蹈语汇的趣味性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儿童舞蹈动作形态的趣味性

儿童日常生活中常伴有大量下意识动作,如耸肩、眨眼、晃头、蹭痒、咬手指、撒娇时的晃肩摆臂、跑跳起步时欲攀扶它物的动作等,这些动作瞬间即逝,但绝具儿童特色。因其是带有普遍性的儿童下意识状态行为,所以当你将其提炼为一种固定的、夸张的动作形态,并让儿童来模仿时,就会轻而易举地得到儿童的二度创作,就会成为饶有趣味的儿童舞蹈动作形态了。例如幼儿舞蹈《泥娃娃》,将儿童浇水和泥捏娃娃的户外游戏搬上舞台,那一双双有力的小手揉呀、按呀、捏呀,最后终于捏出了一个土头土脑的泥娃娃!贴上嘴巴、画上眼睛,泥娃娃活了。

又如舞蹈《小蝌蚪》,仅用了一个小臂与臀部相配合的快速摆动的动作,形象地再现了小蝌蚪在水中游动的情景。儿童在这组动作中,不但体会了模仿蝌蚪形态的乐趣,更在模仿中注进了他们的欢乐嬉戏之情。因此不难发现儿童舞蹈动作形态的趣味性也是调动儿童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

2儿童舞蹈服装、道具的趣味性

服装道具,也是提升儿童舞蹈趣味性的重要艺术辅助手段之一。当前在儿童舞蹈艺术活动中,借助服装道具等手段创造特殊艺术效果的实例非常之多,《西瓜娃娃》的绿衣服,往下一翻露出了“红瓤黑籽”的小肚兜——西瓜熟了;身穿黑色衣裤的《小蝌蚪》,裤脚向上一提,一个个变成了绿色的“小青蛙”;《大蒲扇》不但是扇凉的工具、打逗的武器,翻转过来往脸前一挡,又变成一张张令人惊奇发笑的怪脸谱……这些正是可以满足儿童求新、求异、求刺激,易于联想的心理需求,满足儿童舞蹈艺术趣味性要求的有效手段。同时正是这些巧妙的设计将儿童们的奇想,用科学的方法,变成通俗易懂的具体形象展现在儿童面前,并使之产生了审美的效应。

 

童知性

童知性即儿童感知、认知和把握事物的方式、方法和能力的特点,在儿童舞蹈活动中的表现。在儿童艺术活动中“知识性”是一个广义的概念,重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儿童舞蹈中所表现出的,带有儿童感知事物方式特点、经过艺术化处理的知识性内容。二是舞蹈艺术本身内涵的知识性因素,对儿童的教育和启迪。这里我们仅就第一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

儿童感知和认识世界的需要是强烈的,范围是广泛的,无论是生活知识、科学知识,还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乃至道德规范、民族习俗等,统统在儿童欲知范围之内。那么“童知性”在儿童舞蹈实践活动中是如何体现的呢?我们认为在儿童舞蹈活动中知识性的内容往往是以“爱”的方式、模仿的方法,体现儿童自控能力的艺术手段来实现的。

渔童爱大海,海有海的奉献;山童爱高山,山有山的风采;森林中的孩子爱树木,牧民的孩子爱草原……他们爱的方式不同,爱的行为各异,同时在这深深的爱中无不充满着他们对“爱的对象”的熟知和了解。这里有事物的本来面目,有寄物生情的远思长想,有无边无际的奇妙幻想,我们决不能忽视这“爱义”中的知识性内容。

儿童舞蹈《鱼儿快来》,描绘了一位小姑娘在公园的湖水中看到一只美丽而活泼的小金鱼,喜爱之余将其捕获,失去自由的小金鱼不肯吃东西,乱游乱撞的不安情景,同时撞击着小姑娘善良的心,这时她又看到湖边禁止捕鱼的告示牌,抱歉地将小金鱼又放回到湖水中去。看着小金鱼摇头摆尾地游走后,小姑娘似失去一位好朋友一样的惆怅,喊着“小鱼快来”!。在这个舞蹈中既表现了小姑娘热爱、陶醉于美丽的大自然的感情,又表现了她聪明、灵巧并富于爱心、同情心的性格。即表现了儿童观鱼捕鱼的生活情景,又反映了社会道德对儿童行为的约束。舞蹈以爱为出发点(观鱼、捕鱼、放生使我们看到儿童对自然的热爱,对小金鱼的喜爱、疼爱,而放走小金鱼的惆怅实则是一种友爱的失落),以社会公德的约束和对爱心的自我控制为契机,使《鱼儿快来》中的小姑娘这一形象,得以升华为儿童行为的典范。这就是该舞所表现出来的丰富的知识性内涵。

模仿是儿童日常生活中增长知识和能力的主要手段。亚里士多德认为:儿童从一开始就有模仿的本领,模仿就是学习。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模仿能产生表象,是形成思维的准备。而从游戏的模仿到生活实践的模仿,正是儿童求知过程的基本发展趋势。

在儿童舞蹈活动中,模仿向儿童提供和揭示的知识性内容是:奇妙的想象与联想——《啊·明天》中一群小宇航员登上月球,将五星红旗插在月球之上,他们成了月球的小主人;《小蝌蚪》由黑变绿,由在水中游动到在岸边的蹦跳,是人格化、美化后的动物、植物的动态、形态及其运动的基本规律的认识,是对两栖类动物的蜕变的认识;《小金鱼》在湖水中摇头摆尾、悠然自得的形象,是对动物运动形态的观察与模仿;《拔萝卜》是形态化、通俗化的社会知识,象征了人多力量大;《懒猪的梦》讽刺的是好吃懒做的坏品质;《看人家多幸福》则以对比的手法揭示了流浪着的超生儿的心态,反映了计划生育这样一个大题目。

另外舞蹈艺术本身所包涵的地区、地域文化,民族、民间习俗等文化因素都对儿童心理素质、知识结构潜移默化地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都可以说是构成儿童舞蹈活动中的知识性因素的重要内容,是儿童们在学习与模仿过程中逐步可以认识、掌握、驾驭的知识对象。

 

童幻性

童幻性通常是界定儿童舞蹈艺术的较为显著的标志,因为幻想(又可以称为憧憬)往往是儿童心理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

    所谓幻想是指:个人对于自我追求的未来事物所进行的想象,并创造出从未知觉过、甚至未曾存在过的事物的形象。

    在儿童幻想题材的舞蹈艺术中,他们可以像鸟儿一样在天空中飞翔;可以在地穴中做统领蚂蚁的蚁王;可以是穿行于太空的外星小超人;他们虽然弱小,但在想象中他们却是无敌的巨人;怀中抱着洋娃娃他们就是妈妈;玩具锅中的碎橡皮是丰富的午餐;他们可以和春姑娘联欢,和彩虹姐姐跳舞……儿童幻想过程中真实而强烈的情感体验,和对于想象情景直接表露的特点,正是儿童舞蹈艺术形象的依托,是构成儿童舞蹈艺术特色的基础。

在儿童舞蹈活动中,幻想即是沟通儿童与万物交流、互变,并唤起审美感受的桥梁,又是产生夸张、变形、谐趣、幽默等艺术形式的重要手段。日本平多舞蹈团表演的儿童舞剧《十一只猫》,运用童话的表现方法,形象地刻画了一群可爱的小猫:在城市的一个角落里十一只小猫挨冻受饿生活艰难,他们偶然拾得一张地图,得知山顶湖泊里有一条很大很大的大鱼。经过讨论,不安于现状的猫们决定离开城市,到高山湖泊去抓那条大鱼,于是他们上路了。在路上日出日落、月升月没非只一日,他们戏蝴蝶、逗公鸡,与火车赛跑……他们终于来到了高山湖泊,驾着帆船行驶在海鸥飞掠的湖面上。最后他们齐心合力终于抓住了那条很大很大的大鱼。他们相约谁也不许吃,要把大鱼带回家去。天黑了,又累又饿的一群小猫们一个个伸伸懒腰趴下睡觉了,可是第二天天亮时,那条大鱼竟变成了一副干干净净的鱼骨头架子,小猫们的肚子却个个圆滚滚的,他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用说大家都明白夜里发生的事情了,他们乐呀、唱呀、跳呀……

整个小舞剧除了演员们形象逼真、感情细腻的表演外,另有一组动画演员,他们运用白色的小木棍、绳子、大大小小的圆圈等道具,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不断变换、拼摆出场景背景的图案,一会儿是火车,一会儿是公鸡,一会儿是帆船,一会儿是大鱼,还有那捕鱼的大网,都形象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这不但使整个小舞剧时空概念清晰,情感寄托点一目了然,且使观众对本来抽象的动作形态、图案变化,产生切实的联想,无形中将观众带入一种充满幻想的、浪漫的美妙意境当中去。

这是一个充满童趣的、极富想象与幻想的、优秀的儿童舞蹈。在这个小舞蹈中以猫拟人,展现出一片儿童舞蹈世界的天真,亦幻、亦变、亦玩、亦耍、亦探求、亦追寻,有儿童特点的嘻嘻哈哈式的打赌发誓,有“我偷着吃了,谁也不知道”的儿童心理写照,有为追求目标而历尽千辛万苦的追求,有对幸福生活、美好未来的憧憬……这就是幻想创造的艺术效果之一。利用各种道具组成活动变化的图案,产生一种空间流动的感觉,使观众有较大的联想余地,这是幻想创造出的艺术效果之二。结尾时大鱼变成鱼骨架,小猫们各个鼓着圆溜溜的肚子又蹦又跳,原因是不言而喻。这种手法正是为了给观众留有充分的联想余地,任你将猫的形象夸张到何种贪婪的地步也不过分,这就是幻想创造出的艺术效果之三。

三种幻想效果的产生与运用有虚有实;有演员的刻意追求;有编导的蓄意空白;有观众的无意再创作。这就是我们称之为儿童舞蹈活动中童幻性运用与产生的具体的艺术手段和效果。

 

童乐性

童乐性是指儿童舞蹈活动主体,在艺术创造过程中的非自觉性与儿童舞蹈活动的游戏性的统一。即儿童在舞蹈艺术与生活游戏过程中相似的情感体验,也即自娱自乐。

前边我们曾经提过,儿童情趣往往是建立在自主自立的意识倾向之中的,就是说只要他们感到有兴趣、好玩儿,立刻就能够全心身地投入并乐而不疲。相反如果他们觉得无趣,而硬要他们学而习之,任你吼破嗓子、棍棒高举也于事无补,绝收不到理想效果。儿童心理上的这一特点在舞蹈艺术活动中,特别是儿童舞蹈教学和训练中具有重要意义,这就是儿童舞蹈活动中自娱自乐的特点。“使童子乐闻而易晓焉,欢呼戏笑之间,莫非理义身心之学,一儿习之诸儿流布,童时习之终身体认”。明代吕得胜所撰《小儿语·序》即准确、鲜明地论述了童乐性在儿童艺术创作中的地位。儿童舞蹈活动中的童乐性,即是以情节内容的通俗性、直观性和动作、技巧的简单易学、轻松自如的灵活性为表现形式的。

幼儿舞蹈《北京喜讯传边寨》,从幼儿园音乐教材中的模仿操发展开来,以通俗的内容——演奏一只欢快的乐曲;简单的动作——模仿器乐演奏的动作;有机的艺术组合——一位身穿黑色燕尾服的小姑娘手拿指挥棒,面对一排红鼻头,红脸蛋,两手空空却摆着准确、标准的演奏姿态的丑娃娃们一同吹的吹,拉的拉,弹的弹,敲的敲,演奏着欢快的乐曲。台上小演员传神的演奏动作模仿,使台下的小朋友们在各自的座位上,立刻也加入了表演的行列,一同吹呀、敲呀、跳呀……。

幼儿舞蹈《黑猫警长》驾着摩托车追捕“一只耳”,能令满场的孩子们高喊“它在那儿藏着哪”,台上的小演员们也煞有介事地高抬脚,轻落步,猛地冲上去抓捕“大坏蛋”。

这些舞蹈演出对儿童来说是艺术创造,还是游戏?是表演还是自得其乐?事实上是只要他们看的懂(通俗性),玩得来(易学、灵活性),就立刻沉浸在自娱自乐的状态下,非自觉地进行并完成艺术创造。这就是儿童舞蹈艺术与游戏的统一性。

但是有一点必须明确,说它们具有统一性并不是说儿童的游戏即舞蹈,舞蹈即游戏,它们还是有本质上的差别的。首先游戏在极大程度上是一种散漫状态的运动形式,有规则但不追求规范,舞蹈艺术则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做标准运动形式。其次,游戏时儿童自我意识倾向主导一切,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象,追求的是群体意识的体现,是一种氛围的创造,要求儿童有更强的自控能力。

讨论儿童舞蹈与游戏统一性的目的,在于提醒我们在儿童舞蹈活动中要更多、更广泛地关照儿童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更有效地依靠趣味性,调动儿童参与舞蹈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鲜明、有趣、富有模仿意味的舞蹈艺术形象统一和同化儿童的行为,让他们学在其中、美在其中。

 

总之,儿童舞蹈艺术特征具有较强的亲合力,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每一个优秀的儿童舞蹈往往聚童趣性、童知性、童幻性、童乐性于一身。归根结底我们所做的一切只是欲将舞蹈的前面切实地冠以“儿童”二字,并以此作为区别成人舞蹈的界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用舞蹈塑造孩子的完美人格
中小学舞蹈创编(幼教学生可学习)
儿童舞蹈|童趣-摇到外婆桥
学习量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都极强-----所以我听老师讲量学听的上瘾
惊叹!中国扇面艺术之二 (组图)
中医故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