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之不亡,天下有医

天下有大医者,执道而行于世。

故执道者,即为大医。

道之所存,医之所存。


大道甚夷,夷即是平,天道为平道。道先天地而生,道依于物可明即是因物生而明);天地即在,道即可明,天地不亡,道之不隐,是谓“道之不亡”。天下守平,天地为大医,以道平衡万物,医道为平道(平衡之道)。

道之为何?道之何性?《老子》有言: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先天地而生,为天地之母;而后,道生一,“一”即是“有物混成”;一生二,“二”即是天、地;天地即生,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阴阳交合而化生万物,即是二生三,三生万物。故,行于万物者道也。万物即生,人亦得以生,道不可见,因物生而明,故人观天地而可明道。

古人自身有“名和字”,又为万物取名。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人体察万物,发现万物天性各自不同,以性分类;形亦有异,按形分群,便有“形分”;人以“类、性、形”分别万物,为了言传之便,亦给万物命名,万物便有了“名分”。我们不知道这个“可以为天地母”的东西叫什么,勉强为之命名为“大”,取字为“道”。

有一场大戏,天地是导演,戏的主基调是道,故行于万物者道也,以此规范万物的角色演出,道是那个“自会如此”、“本该这样”的规律,万事万物自然运化,固有天命,即是庄子所谓的“天地固有常,日月固有名,星辰固有列,禽兽固有群,树木固有立”,这些都是道所主宰,不需人为干预,也是所谓的“道法自然”。

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又曰:道乃久,没身不殆。

四时终而复始,是谓周行不殆;每天昼夜交替,是谓周行不殆;万物死而复生,生而复死,亦谓周行不殆。

因形而移易者,谓之变,谓之化。主变化者,道也。形物只是载体而已,道凭借身形主宰万物发生变化。此物消亡,道身不在,而道却不亡,又在“彼身”体现。即便所有有形之物消亡殆尽,无非是再重新来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已。此之谓“道乃久,没身不殆”。

所以,“道”就在那里客观存在,不增不减,只是借助万物具体之形而幻化,即便是万物消亡,而道不会消亡,假若万物消亡后,道只是不能“因形而明”而已,即是“道隐”。

老子曰: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里的“常有”,即是道因生而明之。

现实里,即便道因形而明,而人心却有障碍,以人心只能看有局限的人与物,以天地心为心方可体察天地整体。而以人心看天地,不能同频,故不能看见整体真相,亦是“道隐”。

既然道因形而明,之所以我们不能明道,既然“常有”,之所以我们不能观其,其实是因为我们有人心,人心即是私心,有人心则无天地心,即无道心。有人心,为自满;无人心,为虚空。为道日损,损之又损,损到虚极为空的无为境界,空心即可明道。所有玄机,皆在于心,古人曰:心乃道。

故,心空则道明,心满则道隐。心空道不亡,虚心可长久。

庄子曰: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此之谓也!

故,道之不亡,依于形、依于事而明,调整天下之平衡,天地执道而成“大医”。心乃道,明心见性者即有道心,执道者行事于世,便生出各行各业之大医。

人之所谓的有道与无道,亦是以人眼所观所分别,是以人的立足点来命名;而以天眼看世界,万物皆在道中,有道亦是道,无道亦是道,顺道亦是道,逆道亦是道。

即便众生皆不明道,还有天地这个大医,平衡万物于“终极”之处,终后为始,始而复终,阴极生阳,阳极生阴;天下有医,此说恒定。

天地无心,是以有心,此心为道心,故天地乃大医。

天地执道而均调天下,无非随机应变而已。

道生诸法,诸法皆偏,偏为方,所谓方法;一时有一时之法,一代有一代之制,一年四季,天地之间,道生四法,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子明察天地,故人间有四政,春庆、夏赏、秋刑、冬罚。“生、长、收、藏”、“庆、赏、刑、罚”皆为当其时而行,所谓“合时宜”、“有时序”。

《易经》如此定义“大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

所谓“大”者,因时而变,随势而为,谨守无常之道,变幻无穷尽,周行而不殆。道本自如此,故道大;天依道如此,故天大;地依道如此,故地大;人若亦依道如此,那么人亦大。故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若医者依道如此,此医亦大,名曰“大医”。

道大而无常道,因时而变。故,善执道者,无常道,无道始得道。善御术者,无常术,应变而出招。人常曰:无招胜有招。

地法天,天法道。天下有常道,常道即是变易之道,即“道可道,非常道”。天地乃大医,调寰宇于无形,化万物于无声,因其执道而无常道。

天地之大,大在道无常道,法无常法。古今天下医者众多,而大医者甚少,几人留名;众医固守一法,反说有道,岂知,道昭而不道。

道不可见,因生以明之,法亦无形,而体现于术。道生法,诸法为方法,诸术为方术。故,一切法与术皆可以“(以道)一以贯之”。时过境迁,古今异样,故执道者重在合其时,古人曰: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此之谓也。又曰:温故而知新。

道通过具体方术表现出来就是方法,一时有一时之方法,历史上多有变法,管仲变法,使齐称霸 ;伍子胥变法,大破楚越;范蠡改革,成功灭吴;李悝变法,使魏强大;商鞅变法,强秦出世。以上变法,均是因于当下形势,合其当下时宜,合其当下事宜。但何故诸国并不能常保太平,大抵是因为时过境迁之后,而没有随时势改变新法,随机应变。古人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天地无常法,故天地均调天下。人若法于天地,必然成就其大。

诸业秉承大道,则从业者皆为“大医”,届时天下有医。

子曰:吾道一以贯之。

以道行于医术,此医为大医;以道行于教育,此师为明师;以道行于商业,此商为大商;万般术业皆有“大义”,此义即是行道,所谓道义。所以,以道贯通诸业,诸业成其大。

天地之道,平衡为止,无时无刻不在调整着万物整体之平衡。此起彼伏,此生彼死,此盛彼衰,万物生生死死,无非是转化。

奉天之道者,替天行道,损有余以奉不足,以达平衡,此乃大医。

常人之道,为大逆不道,损不足而奉有余,少者愈少,多者愈多,当其有极,极点为央,万事万物于有极处生变化,所谓物极必反,及其遭殃之时,即是天地在重新调节平衡于最后,所以万物遭殃,皆是归根复平。故,众生若有自不可平者,天地总是在最后时刻平天下,就像电脑死机之后的重新启动。

医道可以宽泛概括,医道即是“平衡之道”,诸业宗旨亦为平衡天下,故凡执道者御诸术,皆为“大医”:

君主,替天行道,平天下,为大医。能臣,辅佐明君,君正则天下正,为大医。良将,用兵如用药,为大医。明师,开悟心智,为大医。立言者,作调神之书,平当世后世人心于无形,为大医。

故,所有以平衡为准则而行事者,皆为大医。道之不亡,岂曰无医。

而今世人皆谓救死扶伤者为医,不知古人常曰: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可见道同而已。

今人常说无良医,多指无善用针者、善施药者,即是无善用医术者,可知术之不善,本于无道。至若有道,天下皆医。宣扬正义者,为医;自正而后操正以政奇者,为医。

形象为物质所表,术业为大道所御,心性为天地所生。心即是道,心立天地,则道法彰明。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道法灭,则万众术业无根无本,无由无宗,则天下便无大医。

道之不失者,则治病无常术,因人因病而应变,大医之手段不只是用药施针,调神为上。

有无相生,人之病痛,有“形之病和神之病”,神可以影响形,形亦可以反过来影响神。

天有天气,天气变化,万物应变,故春天行春气,万物成春象,即是所谓的“物候”反应。天子为天下之心,天子有何格局气象,万众有何生活,天下有何运势。对于个人来讲,心为君主之官,心气决定行为和形体状态,心有何格局,便有何人生。古人曰“病由心生”,众人之病,首在于心不平,形体之疾只不过是心气在外形的表象而已。

于此,毛泽东的《心之力》(亦有人怀疑不是出自毛泽东之手,但作者心必通达)有如下论断,甚是精彩:

人生于天地之间,形而下者曰血肉之躯,形而上者曰真心实性。血肉者物质之所成,心性者先天地之所生。故而有唯物唯心之论说。人活于世间,血肉乃器具,心性为主使,神志为天道。血肉现生灭之相,心性存不变之质,一切有灵生命皆与此理不悖。

神依于形,形保守神,善唯物者必会唯心,善唯心者必会唯物,心物合一。

人包含形与神,形体保神,形与神俱,则百病不生。形体相当于一个房间,神相当于房子里住的人。形坏则神去,房间如若损坏,人自然会离开;神去则人亡,人不想在房间住了,也会弃房间而去。人之神不想居住在自己的身体,则会残害身体而去。房间坏了,我们需要修缮一下,所谓调形,神不想在房间住了,我们需要安抚留住,所谓调神。

今之医生,多看到有形,而忽略无形之心神。所以医生的定义变得狭隘,治病的手段多有局限。

有形之病,用以针药,所谓调形;无形之病,用以祝由,所谓调神。神通则心通,无忧患于内,无苦形于外,如此则可以与天地神通,与四时合其序。

《黄帝内经》通过黄帝与岐伯的对话,来说明了何为“调形”和“调神”,又说了为何古人有病以祝由可愈,而今人却是施以汤药针石以及祝由皆不可愈:

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

岐伯对曰: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已也。

其实,调神即是同时在调形,所谓心通脉解;调形即是同时在调神,所谓脉解心通。“心通”是神的范畴,“脉解”是形体的范畴,这是医者治病的两个途径,这亦是修行和学习的两个途径:

1、心通到脉解,为顿修顿悟之法,真正静的那一刻,心空而无思想之患,即是心通无结,即可豁然开朗,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心通即可同时脉解。

老子曰:有无相生。又有象由心生,无去则无亡,心空则象离,心空即心通,此过程类似于天气与物候的关系。此法为内动,内外相应,病本由心生,心气通达,病自可去。若再从外部调形协助,心有一道门,内启外开,更是完美。

2、脉解到心通,如冰释,渐渐然。有无相生,调整有形,到一定时候,有形之变自对应无形之化,“有形之状”不在,则“无形之神”不存,最后达到空无,也可心通,不过这很多时候需要从外帮扶,从外打破;很多时候象为心所生,心为根,根源若不去,外面调着形,根源生着象,这就没有尽头了。于此,还是需要调神作为辅助,至少令象不再多生。

病由心生,病去如抽丝,病被慢慢抽去,无形质之病时,心自可通,那时反观之前的情绪想法,如梦初醒。但是常常会有“治得了病,治不了命”的后果,在外的帮扶可以解病人一时之病,但是病人若心性不变,回归到自我人生的境遇,依旧时常会再秉承旧有的心气,生出原来的病象。

以上这两种方法,对于学习中医,或者其他一切学问,都有指导作用。心通即为务虚学道,脉解即为务实学术。如果通过格物先心通,则其他一切外象、形式、术业都可以豁然贯通。如果从基本术业开始,一步一步地迈向“心通”,亦可以,但常有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之状况;有明师方可,最怕的是穷其一生未到心通境界。

传道与受业,应该是要同时进行的,务实务虚同时,则有无相生,虚实相应,可以得道。

要想治病,看书可以,看天书亦可以,明道有各种路径。

中国经典本来就是调神之书,可治心神之病。在懂得医术之前,我们是否可以先懂得大道,调节心神,神通之后心通,则又有何患。心即无患,外岂会有乱象呢?

之前提到过,看书是对于不天真的人,天真的人,可以直接读天书,来调节诸物之神,诸物之形。

个人需要治病,国家民族更需要治病。个人需要救死扶伤的具体之医,国家需要真正的调神之医,而传统文化,即是古圣先贤所作,可以调民族之心神,那些立言的古圣先贤,皆是大医。

《心之力》中有如下阐述:

盖古今所有文明之真相,皆发于心性而成于物质。德政、文学、艺术、器物乃至个人所作所为均为愿、欲、情等驱使所生。精悟则可改天换地。

故个人有何心性即外表为其生活,团体有何心性即外表为其事业,国家有何心性即外表为其文明,众生有何心性即外表为其业力果报。故心为形成世间器物之原力,佛曰: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个人人生、集体事业、国家命运之外象,皆可以来源于心。心有何志,外有何象,古人云:得于心者必应于手。如今民族将失文化之根,个人将失天生之德,所以,欲治国家民族之大病,需立天之道,以定人也,何以定人,定人心也,何以定心,读千古流传之经书,进而明白宇宙天地之大道。个人心定,国家安定;国家安定,个人心定。届时,华夏之神归来,民族之魂不亡,国之大病痊愈。

作为各行各业之大医,首先需要自身调神,自正而后可以正人,学艺学道不精者,不可以去枉费苍生。万万个人心正,则泱泱民族之心正,众人居正方可天下平安。

天下平安之时,个人执道,国家有道,道之不亡,替天行道,则天下大医尽是,天下有医。

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者,流散无穷。此文不免前后文过于繁复累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 庸 题 解
田诚阳道长—一位实证者的丹道体验(增加养生视频) - 谈仙论道-初学 - 修真论坛 - 求...
《道德经》的哲学观点
道教语录
守一与守中诀要
《老子西升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