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3年高考(湖南卷)阅卷组分析与评价

2013年高考(湖南卷)阅卷组分析与评价

    2013年是湖南省实行新课标高考的第四年,语文试题体现了新课标考试纲要的基本内涵,题型结构稳中有变,选材和测试点有不少突破,整体风格典雅厚重。参加评卷的大多数教师认为,与前几年相比,今年湖南语文试题难易度和区分度都把握较好,更有人文内涵,与新课标语文实践结合紧密,具有很好的导向性。

  试题具体分析

  第一大题,语言知识及运用(12分)

  四道选择题分别考了语音、字形、病句和句子衔接。都是近年重复出现或循环出现的题型,考生不陌生,语料也较有时代感,测试点难易度把握较好。

  第三小题正确答案是B。语句之病在偷换主语。“既要传承它,更要创新和发展它”的主语应该是“我们”而不是“文化”。

  第二大题,文言文阅读(22分)

  选文为史家裴松之所作两段文字,一为史事叙略,一为议论,互为呼应。第7小题很巧妙地体现了这一选材组合的用心。第8小题继续考了断句,从语料的熟悉度而言,本题也许较去年为难,但若考生在句式积累上有心得,或教师在文言句式类型上指导有方,本题会显得更容易(裴松之所在六朝,四字句和四六句式流行)。

  第9小题文言翻译,平均得分6.07(含零分,下同),得分率60.7%,比去年略低(67.5%)。其中第2句得分较高,第3句得分最低。主要错误在实词“旧”“诸生意”“乖背”及虚词“得无”、“良”等。不少考生把“得无”(恐怕、大概)译成“难道”,把“良”译成实词。

  第三大题,古诗词鉴赏和默写(13分)

  古诗词鉴赏题选材为北宋著名词人贺铸的《钓船归 添声杨柳枝》。贺因“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而得“贺梅子”雅号,其词融豪放婉约于一炉,仕途不顺,报国无门,中年既有归隐之意。《钓船归》即是表达此种“自甘淡泊”的心意。

  不少考生把文本的表意读解成了“感叹韶华易逝”“思念故乡”之类,实际上,从“际柴扉”“两忘机”“鳜鱼肥”等作者“添声”部分(四句七言诗引自杜牧《汉江》)即可看出作者的情感态度是积极的,是乐在其中、逍遥自适而非惆怅自怜。

  另外,本题的第一小题默写填空,本出于一种人文关怀,也提醒学生注意古诗记诵,结果多数考生未能准确默写出这个他们在小学就背过的句子。

  本题平均得分4.29,得分率为53.5%,比去年略高(去年52.3%)。但我省中学生古诗词鉴赏水平还是不及格。

  11小题默写题平均得分1.6,得分率为32%。所默写内容并不难,主要是五句话中生僻字较多,容易写错别字,如“桑葚”的“葚”、藩篱的“藩”、“瀛洲”的“瀛”,另外“报怨”容易被写成“抱怨”。

  第四大题,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0分)

  本文选材很好,填空和推断都有一定区分度。12小题是通过整体概括引导考生做局部概括,明确而有人文关怀。本小题平均得分2.75,得分率为63.9%,比去年略低(去年70%)。

  第五大题,文学类现代文阅读(21分)

  今年本题的阅读素材是一篇外国小说,出自法国女作家奥杜(1863-1937)手笔,奥杜的小说集即以《未婚妻》(1932)命名。湖南卷的文学类现代文阅读以外国小说为素材,是近十年来的一个突破,应该予以高度肯定。因为素材的局限会导致表意的局限、设题空间的局限,而取材的开放是文学类阅读各项指标得以实现的基础。

  今年四道题的设置紧扣文本,设题兼及人物、情节、主题及艺术手法,考查面广,每小题的难度都比较适中,提问明确,答案亦无争议。可以进一步考虑的是对考生探究能力的测试。

  第15小题,“看报纸的旅客”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一问题的答案是多元的,如推动情节发展,使主要人物相联系,以及表达主题内涵(农民夫妇思想情感的拓展与“他”有关)等。但不少考生只答了推动情节一点,这显然是小说鉴赏能力贫弱的一种反应。作为教师,也应多学一点叙事学或小说理论知识。本题在理论上就属于“行为者功能”,各家叙事学都有详细解释。

  第17小题,农民夫妇性格特点较容易指出,但后一问“后一处文字对深化作品主题有何意义”很多同学未能准确指明,这是核心细节与小说主旨的关系,要从夫妇俩的对话中看出他们思想情感的升华(从家庭亲情到人家温情)。

  第18小题,作品表现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全文中“我”的感情是复杂而变化的,包括感伤、羡慕、渴望爱情等。文中好几处表达出的感伤自怜的情感,很多同学未指出,令人颇感意外。

  《未婚妻》这篇小小说,文笔质朴而生动,情感浓郁,非常感人。我们的考点比较客观,还可以考虑在情感、道德意识等方面让考生结合阅读感受,联系现实展开多元、开放的探究。

  本题平均分12.2215-164.93,17-187.29),得分率接近60%,较去年有较大进步(去年47.5%,前年55.8%)。

  第六大题,选做题(12分)

  19题考查“文章写作与修改”,考查点涉及语言表达和写作创意,都与选修教材联系紧密。但由于很多老师认为本课程不好出题,或者认为检测目标与写作题有重叠,而可能减弱了本课程的教学与训练。从考生答卷情况来看,只有不到四成的考生选做了此题,而从答题情况看,似乎是比较容易的问题——“语言表达特点及其效果”——失分较多,描写、记叙、说明等表达方式,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很多同学都没有指出来。

  第20题,中国文化经典科目的考查。今年的命题形式比较新颖,第2问既联系了教材有关篇目,也具有主观探究性,将学习的问题引向现实和个体。

  两道题的第1问,目前侧重于客观性和知识性,将来还可以考虑增加开放度,在权重方面更倾向于主观探究。

  19题平均分6.57,20题平均分7.57,去年19题(新闻)得分8.1320题得分7.57

  第七大题,写作(60分)

  今年的作文题提供了两则材料,第一则材料以鸟喻人,语言形象,具有较浓厚的象征意味和一定的情节发展过程。第二则材料语言平实,截取一个生活场景,表意相对明确。两则材料均以主体的“愿意”收束,似乎暗示这是两则材料意旨的结合点或共通点。

  两段材料的并置,会造成一定的语境压力,加之具体、现实的文化语境,可使读者对材料意旨产生多元理解,如前者的“追求个人理想”与后者的“陪伴亲人”,前者的“动荡壮阔”与后者的“宁静平和”。前者可以是“少年壮志不言愁”,后者可以是“三十以后才明白”——或明白亲情于人生幸福的重要,或明白平平淡淡才是真。正因为题意的开放性,使得今年的许多佳作立意趋于多元。

  两则材料都以“愿意”收束,一方面使多元开放的题旨以一定限制,明确各种价值选择都需以“愿意”(听从内心招呼)为前提;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至少从句意表达上说,没有结尾部分的“我愿意”表述,材料的表述会更为自然顺畅。

  由于材料本身包含与社会思潮及考生个体的思想情感有密切联系的众多思想元素,有多元开放的意义指向,以及“任选角度”的操作空间,今年湖南卷的作文题获得了较以往几年更高的认同度。事实上,今年考生的文章,佳作更多,表达真情实感的文章更多,分数的区分度也更大。如果有更明确的引导,更直接地与考生交流,能更强地引发考生的感兴和思考,今年的湖南的作文题将更为完善,对中学写作教学的引导作用更大。

  本题相关数据:去除1.4%的零分卷(主要是空白卷),平均得分42.31120分,占总人数的0.2%2135分,占3.2%5060分,占2.4%(去年1.4%)。

  作文答题反馈

  在题意方面,最主要的立意是“愿意”(或“心甘情愿”“心有所愿”“听从内心召唤”“听从本心”等),比例过半。其他的立意包括“追逐梦想”(谈理想)、“两种幸福”(“猛虎与蔷薇”、“激昂与恬淡”),“亲情”(父爱、母爱),“付出”、“执著”、“值得”、“信念”等。

  文体方面,最主要的文体是议论文,比例过八成。非议论文中有一部分是抒情散文或文学性随笔,比例较往年为高。

  作文中的问题及建议:

  1.审题问题:湖南考生在材料作文的审题方面能力不强,应加强指导。比如,严格来说,对今年的两则材料,不应有“二选一”的思维,所谓“任选角度”,还是在整体语境内,根据整体意涵来选择。也就是说,至少应以一则材料的意思为主,另一则作为背景来立意,而不能完全无视另一则材料的存在。

  2.立意问题:立意除了应与题旨符合,还应考虑如下三点:一是立意有高下之分,如有些考生的“我愿意”未考虑社会伦理需求;二是立意要真诚、真实可信,有些同学写“情愿陪伴父母终生”,缺乏真心实意;另有考生观点是“父母在,不远游”,也不可信,不合理。三是立意应有内涵层次。特别是对议论文而言,所立之意应有延展性,事理上可供充分讨论,经验上能容纳诸多实证材料。

  3.论证问题。今年的作文题在思想上丰富多元,众多历史的、现实的、艺术的材料都可容纳,但也容易流于经验、联想而弱于理性论辩。比如有考生论“听从本心”,“本心”是什么?是基本人性吗?如果是,对基本人性有权威的可信的界定吗?你对自己使用的核心概念都停留在一种模糊感受阶段,又如何与读者进行有效的、理性的交流?很多写“愿意”的考生对核心论题都只是一味地形象描述,而不能给出一个基本定义,论证过程云遮雾罩,得出的结论似是而非。

  还有不少同学的论述依然是横向展开,依材料意涵而临时设分论点,不能建立起论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如某考生写“听从本心”,中心论点是“遵从本心幸福之源”,分论点是“本心,是追逐精神的自由”,“本心,是追求学术的纯粹”,而这两个分论点是从自己准备的两个材料中得来的,根本没有与主要论点建立起内在的逻辑联系。这当然是比较幼稚的思维了。但从数量上看,这种思维方式目前仍是我们考生写议论文的主导模式之一呢。

  4.材料问题。今年的考生作文中仍然可见大量的历史、文学和“感动中国人物”素材,如陶潜、嵇康、梭罗、李白、林逋、林俊德等。大量考生重复使用,显然是出自批量生产的素材书。读过嵇康或梭罗的作品、传记,与单从素材书获得的认知是完全不同的。没有经过心灵的电击,写下的文字永远是华服裹尸,是不可能动人的,也不可能达到事理圆通的效果。另外,“纸上得来终觉浅”,对自然和社会的感受、观察、思考才是更重要的聚材路径。

  所见问题不少,难以一一解说,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今年的高考作文让我们看到了很多考生的思想个性和诗意情怀,开阔的知识视野和不错的语言素质,同时也暴露出了思辨能力的贫弱。即使在某些“优秀作文”中,批判性思维或思辨思维也是可见其孱弱的。

  任重而道远,伟大的一线教师们,请继续努力!

  以下教师对本文观点多有贡献,特致谢忱:湖南师范大学张良田教授、周敏博士,师大附中欧阳荐枫,雅礼中学胡岭,地质中学谢雀飞老师。

                                                                        湖南省高考语文评卷组

                                                                                      李作霖

                                                                                 2013618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作文365】顺其自然不是敷衍,而是竭尽所能后的不强求
中考语文知识精讲 试题分析和专项练习(第九部分:作文)
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人啊,认识你自己
独家!2022高考作文十大绝密原创押题及“教程式”50 黄金范本
中考“材料作文”审题方法及写作指导
2022年中考考场范文:材料作文(二),初中生暑假必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