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药内服与外治结合疗效好

一谈到中医。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中药。知道中药是咱们中医的主要内容,但是针灸、拔罐、刮痧、穴位贴敷等这些外治法,也是咱们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配合应用可以相得益彰,很多时候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些外治法的作用,我就不一一介绍了,各位老师应该比我掌握理解的都好。我主要是结合几个简单的病例,向大家做一个汇报。

  • 病例1(中药配合穴位按压治疗顽固性腹泻)

第一个患者,乔某,63岁。长期腹泻、腹痛,加重一天。这个患者她做过子宫切除、直肠切除、阑尾切除、胆囊摘除和甲状腺手术,她还有糖尿病。她直肠切除后,就腹痛、腹泻。我们这里是中医院的一位老师,给她瞧了一年,效果不明显。最后,每天服用654-2和苯乙哌啶来维持。这一次可能是吃了不洁食物吧,腹泻加重。她从家里坐电动车到我这里来,也就十几公里的路程吧,腹泻了六次。她一进的门,我看她一愣神儿,我能感觉到一种不信任。她女儿给我介绍过她的病史,我有点胆怯。但是又不能说我不能治。我就想,先压压穴位吧,这样也有思考的时间。我就选了内关、合谷、足三里和阴陵泉,一边压一边问诊。

通过问诊,我了解到,她一腹痛就泻,泻后就痛减。纳差,口苦,打嗝,头两侧疼痛,夜间易惊醒,醒来半边汗出,有时候左边汗出,有时候右边汗出,舌有麻辣感。我看了看她的舌头,舌尖红,苔白腻,脉沉弦。压了几分钟穴位,她自觉舒服多了。可能就对我产生了一种信任的感觉,她说给我开几副中药试试吧!我想到她一痛就泻,泻后就痛减,有痛泻要方的证。但是她也有柴胡证,她的半边汗出,小柴胡汤和解表里,我当时也想,这样也能和解左右吧,就开了痛泻要方合小柴胡汤的原方,加120克仙鹤草。因为我心里实在是没底,就开了一剂,我想试一试。

当时是早上9点,我让她十一点来吃药,十一点多,她来到诊所告诉我,这期间没有腹泻,并且从我这儿回去之后,就觉得饿的慌,就吃了两碗稀饭。听了这些,我心里面有点愕然。下午5点的时候她来吃第二煎,说仍然没有腹泻。这个患者一共吃了十几副中药,竟然除了糖尿病之外,别的都正常。

对于这个病号,我就想,我开始的时候只是按压她的穴位,她从家到我这儿这十几公里,拉了六次。我给她压了穴位之后,她到她女儿家,这中间是三个小时的时间,竟然没有拉一次,我想,这种穴位的作用,是不是就像一个开关开合失灵了?通过对穴位的刺激,身体的开合功能得以恢复呢?各位老师,大家可以思考一下。有的疑难病号,大家可以适当的配合一下穴位治疗。我平时对于急性腹泻、急性腹痛、胃疼、痛经,我都是先按压穴位,或者是扎几针。

腹痛、胃痛,我常用足三里、合谷、肩井。腹泻者,则配上上巨虚、下巨虚。痛经,我常选十七椎和膻中。当然这些病症都要随症加减。这样患者绝大部分都减轻了痛苦。这样倒也增加了患者对我们的信任。也给咱们开中药治疗赢得了时间。

  • 病例2(中药治里配合一针疗法治疗膝关节冷痛)

第二个病例是庞某,女性,49岁,她有膝关节冷痛十余年,手脚凉,麻木。背部沉紧,吃凉东西易腹泻。舌淡大,苔薄白,脉沉细紧。我给她处的方是,当归四逆加附子吴萸生姜汤合苓桂术甘汤。开方之后,我在她的右侧曲池穴扎了一针,让她活动膝关节。她当时膝关节冷痛明显减轻,十几分钟后疼痛已不明显。

这个患者共服用十五剂汤药,扎了三次针,各种症状消失。像这种伴有关节炎、肘关节、手、脚,及颈肩腰腿疼的患者,我开中药内服的同时,经常配合扎几针。平时我用针很少,一般也不过三、五针。这些我都是根据王文远老师的平衡针,张显臣老先生的手三针、足三针,还有高树中老师的一针疗法,有时候也参考董氏奇穴的针法。我用体针的时候很少,一是不方便,二是避免风险。我觉得咱们作为中药内服的一种辅助,这几种针法就可以了。并且这几种针法都立竿见影,平衡针一共38个穴位,手、足三针,共六个穴位,一针疗法也就二三十个穴位。如果不是专业的针灸师,这样的几十个穴位就够咱们用了。

  • 眼三针

在这里,我前一段时间和李彦超老师探讨过这个眼部疾病的治疗。我觉得针对眼部疾病,咱们扎针的效果可能好于别的效果。一般眼部疾病或者是眼睛红肿疼痛,或者是麦粒肿、霰粒肿,一般的我就扎三个穴位:第一个是,液门穴透刺;第二个穴位是,第二、三掌指关节,握拳的时候,它的指间也是透刺;第三个穴位,在拇指指背的地方,用董氏奇穴的去污穴。

图为穴位1,穴位2

图为去污穴

这三个穴位,一般的疾病,我刚才说的这些,绝大部分都能立竿见影。一般的麦粒肿、霰粒肿,可能今天晚上扎一针,明天它就消肿了,它就不疼了。那些肿的比较厉害的,当时可能就能见效,就能看到水肿往下降。这三个穴位扎下去,一般都能立竿见影,疼痛的能明显感觉到疼痛的减轻。你麦粒肿、霰粒肿的,当天晚上扎进去,可能第二天它就消下去了。像这一种眼部的疾病,大家如果遇到了,可以试一试,真的效果确实是很神奇。

  • 病例3(发泡疗法治疗顽固性固定痛点)

这第三个病例呢,他是黄某,男,十八岁,是菏泽学院的学生。他颈部不适,后背沉紧,有时觉胸闷,咽中不适,总觉得有痰。身上容易出汗,胸前区乳头右侧和乳头左侧偏腋中线,各有一个痛点。家里人怕是心脏病,从初中就中医西医看了不少,各种心脏检查也做了不少,没有发现什么问题。他二便饮食都正常,舌淡苔白,脉略沉。我给他用了桂枝加葛根汤加厚朴杏仁。吃了三剂后,各种症状减轻,唯有两个痛点没有变化。

再开药时,我在痛点处和痛点对应位置拔了罐。起罐后,罐印显示有瘀血。给他刺了血,刺血后痛点有点减轻。当时我正做三伏贴,我想我就给他贴一幅试一试发个泡。贴完后,几天后复诊,他说:回去后起了水泡,水泡消除后两个痛点不疼了。患者当时非常高兴,他说:治病那么多年,如果早一些遇到你,肯定能考一所好学校。

从这以后,我遇到有固定痛点的,长期治疗效果不好的,且痛点大小不超过硬币大小的,就会配合这种贴敷发泡,它的效果非常好。各位老师如果有这种情况,也可以试一试。

  • 关于三伏贴

关于三伏贴,这几年很火,我觉得也需要我们这些有良知的中医同道的冷思考。因为现在,他是懂的不懂的各种机构和个人都在做,辨证不清,或者根本就不辨证,穴位把握不准,或者根本不让它起泡,这样造成疗效不好。很多人一开始对中医有感情,觉得中医好,贴了之后反倒不信任中医了。我觉得这对中医的发展不是一件好事。我做三伏贴,吸取了宁波的陈蓓华老师的经验,参照《张氏医通》的配方(白芥子25%,细辛25%,元胡20%,甘遂20%,麻黄10%)。

三伏贴本身就是一种发泡疗法,它不起泡也有效,但是不如起泡效果更明显。我们现在的医疗环境不好,我们让患者贴后有反应,又不能让他们反应太重。

我的方法是:白芥子占25%,这25%的白芥子我就把生的和熟的掺一块儿。这两者的比例我分为四种:1:0,1:1,2:8,0:1。第一次用0:1的贴的部位,如果有点红或者有水泡,我下次还用0:1的,如果没有任何反应,我下次就用2:8的,以此类推。

我做三伏贴已经有四年的时间,我总结了一下,三伏贴,对于寒性疾病的有效率能达到70%吧,关节炎见效最快,寒性的关节炎用一年大部分都有效,最快的一次就能感觉到症状的减轻。各位老师,以后我们用中药的时候,可以配合着使用,如果我们辨证准确,穴位配合适当,这种疗法的效果还是很好的。刚才说的,拔罐的痛点和项背位置同时拔罐,也可以单独的相对位置拔罐,也可以扎几针。这里所说的相对位置,也是我们针灸所说的缪刺取穴法,即左病刺右,右病刺左,前病刺后,后病刺前。就比如胸前区有一个痛点,那我们就找到与其相对应的后背的位置。

  • 病例4(中药配合拔罐起泡治疗上肢沉痛)

第四个病例,是我用中药配合拔罐联合治疗的一个病例。陈某,女,52岁。身体沉重无力,她本人描述,拿筷子都特别费劲。她的手和上肢,沉重、疼痛、麻木。两肩胛骨之间,沉、紧,按压不适。纳可,二便调。舌淡,苔薄滑,脉沉细紧。我当时给她用的麻附辛和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7剂。开完药,我给她配合背部太阳经和天宗穴拔罐。只拔了十五分钟,她的罐内就开始起水泡,拔到三十分钟,所有的罐内都有水泡,密密麻麻,水泡大的有葡萄粒那么大。我把水泡给她排完,患者顿时感觉轻松很多。她本人讲,减轻有三成吧。

患者十几天后复诊,她自己说在家干了几天农活,耽误了复诊。但是干农活的时候,现在已不觉得太累,她身上轻松了有七成吧。患者复诊了有三次,配合拔罐拔了四次,最后一次已经没有水泡。

最初我碰到拔罐起水泡这种情况我不太明白,我就咨询在医院工作的老师,他们都觉得拔的时间太长了,拔的时间短一点,可能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我当时觉得应该不是这回事。拔同样的时间,为什么有的人起水泡,有的人就不起?为什么有的部位起,有的部位不起?并且,有的年份起泡的人多,有的年份起泡的人少。今年起水泡的就比较多。我觉得这和身体情况,和五运六气都应该有关系。只是五运六气,我不懂这方面。在我这里,凡是身体沉重乏力,背部沉紧,或者是颈项腰腿疼,又没有明显的气虚的情况。我在用中药的同时,我都给他配合拔罐,大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各位老师如果有兴趣也可以做一下试验,这方面效果真的挺好。

  • 病例5(中药配合艾灸治疗崩漏)

这第五个病案,是一个崩漏的患者。48岁,月经一月未尽,量大,色黑。已经服用了二十多副中药,疗效不佳。患者腰酸,小腹胀,月经量多、有块,易生闷气,手脚冷,嘴唇发暗,身体乏力。纳可,二便调。舌暗,苔白,舌底瘀血明显,脉弦滑。

我的处方是柴胡12克、枳壳12克、白芍12克、黄芪24克、当归15克、生地15克,三七粉10克、桑叶15克、地榆30克、贯众30克、白头翁30克、黑芥穗10克、升麻10克、川断15克、益母草60克。开完药后我给患者针断红穴和太冲穴。用断红穴是学习徐芳老师的经验。针完后,我给患者拿了一盒艾条,让患者回去,自己去灸断红穴和隐白穴。

第二天,患者打电话来说,经量明显减少。第三天,患者电话告知,月经已经干净了。一般妇科的疾病,我经常药、针、灸合用,特别是一些虚寒性的妇科疾病。有句话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艾灸的作用确实不可忽视。

  • 病例6(穴位贴敷治疗腹胀如鼓)

前几天我还单纯用穴位贴敷,治疗了一个顽固性腹胀的患者。这个患者,45岁,女。她膝关节手术后,可能和麻醉有关吧,腹胀如鼓,出院时依然没有减轻。有位老师建议他用四磨汤,可是用的时候轻一点,不用的时候依然如故。

找我诊治的时候,患者痛苦连声,但声音洪亮,腹胀如鼓,我第一次见腹胀得那么厉害的。舌略红,苔略白厚,脉略滑。我想给患者开厚朴半夏生姜甘草人参汤,可患者说现在一闻见中药味儿,就有点想吐,吃不下中药。我就给用半夏、白豆蔻、砂仁研粉,姜汁调和,贴敷神阙、内关穴。

第三天,患者的老公告知,中药刚吃下去就吐了出来,没有再吃,只贴敷了三个穴位。而患者腹胀那么严重的情况,居然恢复正常了。这几天患者给我介绍了好多病号。我用的半夏、白蔻、砂仁,它的比例是5:1:1,生姜汁,我一般再加一些水,用50%以下的浓度,浓度太高容易起水泡。这种方法用于腹胀、小儿厌食、恶心呕吐,如果辨证准确,效果非常好。

穴位贴敷,很多书上都提到了透皮剂。透皮剂一般用桂氮酮,桂氮酮的用量,占总量的1%到2%。我个人的经验是,辛香的药物本来就具有走窜性,如果辛味比较大,不加透皮剂效果也挺好。

陈某某,女,60岁,2009年6月10日初诊。

患者黏液脓血便伴腹痛腹泻反复发作3年,发作加重一月余。现大便日行7~8次,为紫红色黏液血便,伴腹痛隐隐。纳谷尚可。小溲调。面色萎黄,少华。舌淡红,苔薄黄腻,脉小弦。6月12日门诊查大便常规:色黄,黏液(++),红血球(++),隐血(+++)。

此乃脾虚失运,湿热阻滞肠道,肠道气机不利之证。治疗以清热健脾、利湿助运为大法,中药内服结合中药煎汁保留灌肠治疗。预约结肠镜检查。

处方:党参20克,炒白术10克,赤白芍各15克,川连5克,煨木香10克,焦山楂10克,焦神曲10克,蒲黄炭10克,仙鹤草15克,白头翁20克,马齿苋20克,白花蛇舌草20克,炒槐花15克,地榆炭10克,炮姜5克。4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便血基本消失,腹痛,黏液便减少,结肠镜检查初步报告:乙状结肠及直肠炎症,待病理报告。因查肠镜近2日停药。原方去止血药,加用灌肠剂,以标本兼顾,全身与局部同治,提高疗效。

中药内服方:太子参15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黄连5克,广木香10克,仙鹤草15克,佛手10克,黄柏10克,白头翁15克,地榆10克,炙甘草5克。6剂,每日1剂,水煎服。

中药保留灌肠方:荔枝草20克,鱼腥草10克,乌梅10克,生大黄5克,虎杖10克。6剂,每日1剂,每剂浓煎100毫升,分二次早晚保留灌肠。

三诊:大便日行2~3次,有时成形,有时稀溏,腹痛减轻,黏液脓液减少,仍可见少量暗红色脓血。纳寐可,小溲调。纤维结肠镜检查报告:慢性结肠炎。舌淡红,苔白腻,脉沉弦。肠镜病理报告:黏膜组织慢性炎,伴淋巴滤泡增生。治守原法,方药稍作调整如下:

中药内服方:党参20克,炒白术10克,赤芍15克,白芍15克,川连5克,煨木香10克,焦查曲各10克,蒲公英10克,仙鹤草15克,白头翁20克,马齿苋20克,蛇舌草20克,炒槐花15克,地榆炭10克,炮姜5克。4剂,水煎服,每日1剂。

中药保留灌肠方:荔枝草30克,茜草10克,紫草10克,五倍子5克。4剂,每日1剂,浓煎100毫升,分2次,每50毫升保留灌肠。

四诊:脓血便消失,大便软,每日1次为多,腹不胀不痛,纳谷香,苔薄。查大便常规正常,大便培养未找到致病菌,舌淡红,苔薄白微腻,脉弦。患者病情已日趋平稳,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予带药出院后继续门诊巩固治疗。原内服方14剂续服,原外用方14剂继续灌肠。

按:溃疡性结肠炎是西医病名,在中医古代医籍中没有明确对应的病名。目前根据本病的症状特点,将其归属于“肠澼”“滞下”“痢疾”“久痢”“休息痢”“便血”“泄泻”“肠风”“脏毒”等疾病范畴。黏液脓血便是本病的主要症状之一,在中医古籍中常被称为赤白痢,指下痢黏冻脓血,赤白相杂。《素问》又有注下赤白、泄注赤白、赤白沃等名。《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赤白痢候:然其痢而赤白者,是热乘于血,血渗肠内则赤也;冷气入肠,搏肠间,津液凝滞则白也。冷热相交,故赤白相杂。重者状如脓涕而血杂之,轻者白脓上有赤脉搏血,状如脂脑。”《医林绳墨·痢》以伤气伤血分赤白,谓白者湿热伤气,自大肠来;赤者湿热伤血,自小肠来;赤白相杂,气血俱伤。

朱秉宜认为,溃疡性结肠炎黏液脓血便的病机重点是湿热蕴肠,脂膜血络受伤。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见脓血便与黏液便,在体实者多因湿热所致,故用药以川连、黄柏、白头翁、白花蛇舌草、马齿苋为主,以清热解毒、燥湿。久病又见虚象者则加生黄芪、生薏苡仁,生地榆、炒槐花、蒲黄炭、仙鹤草、炮姜炭等药健脾止血。血多脓少者加凉血止血的生地、炒槐花及丹皮、赤芍地榆炭、蒲黄炭、仙鹤草等止血药。

朱秉宜认为,在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中,脾胃虚弱,甚则脾肾两虚为发病之本。本病病位虽在大肠,但正常的大肠传导功能有赖于脾胃气机升降的调畅,脾胃虚弱或湿热阻滞,气机郁滞等皆可导致肠腑传导失司。明代张介宾在《景岳全书·泄泻》云:“脾弱者,因虚所以易泻,因泻所以愈虚,盖关门不固,则气随泻去,气去则阳衰,阳衰则寒从中生”。朱秉宜同时认为,寒热错杂是本病的一大特点。本病的急性发作期以标实为主,湿热、血瘀、气滞之象明显;缓解期以本虚为主,主要是脾肾阳虚,常兼有湿热、血瘀的临床表现。若迁延失治、邪恋正虚、脾胃、肝肾受损,形成上热下寒、外热里寒的寒热错杂、虚实夹杂证。

朱秉宜认为,对脓血便用灌肠效果较好,因脓血便多因直肠或乙状结肠的溃疡所致,部位较下,用保留灌肠法可以让药物直达病所而快速奏效。朱秉宜常用荔枝草、紫草、五倍子、茜草、生地榆等药,煎取药汁去渣,每剂煎200毫升,每100毫升保留灌肠,可以起到清热解毒、止血生肌的作用。

黄连解毒汤出自中医古籍《肘后方》,由黄连、黄芩、山栀子、黄柏组成,有清热解毒、疗外疡痈疔之效,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黄连抗微生物、抗原虫,对溶血性链球菌、炭疽杆菌、金葡菌有较强抑制作用;黄芩能抗炎、抗变态反应,对葡萄球菌、绿脓杆菌、链球菌等有抑制作用,而且有镇静作用;山栀子镇静、抗微生物,对多种真菌有抑制作用,并可加速组织愈合,治疗疮疡、肿瘤;黄柏对常见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对阴道滴虫有杀灭作用。在临床中,每遇疖、肿、疔、疮、带下、皮肤感染诸疾,将黄连解毒汤由内服改为外用,疗效显著,现例举如下。

脓疱疮

胡某某,男,4岁。患儿头部长脓疱疮十余天,经静脉输液、搽药,均不见好转,检查:患儿面颊部及头部发际见散在黄豆大小脓疱,小块融合成片,结痂与脓疱相夹杂,有少量渗出物。

处方:黄连、黄柏、山栀子、蒲公英、苍术各10克,甘草6克,黄芩、冰片各5克。三剂,水煎,每剂浓缩成500毫升,每次取100毫升,先洗患处,后用纱布浸药湿敷,每次15~20分钟,再涂以红霉素软膏,每日2次。二诊:面颊及头部大部分脓疱已结痂,无渗出物,未出现新的皮损,继用原方两剂外洗湿敷,一周后脓疱消失愈合。

体会:脓疱疮一症,属中医“黄水疮”,多发于夏秋季节,皮损以水疱、脓疮糜烂为主,由暑湿熏蒸,壅阻肌肤,故生红斑、水疱、脓疮,黄连解毒汤中三黄均有泻火解毒之效,且能清热燥湿,小儿服用汤药不便,改内服为外洗湿敷,使药液直接作用于皮肤患处,有抑制细菌生长、杀灭细菌、促进愈合的作用。

痤疮

蔡某,女,21岁。患者面部密布米粒及针头大小皮疹,部分融合成片,前额、鼻旁、面颊尤甚,呈酒醉面容,已达半年之久,遇日晒则加重,用痤疮平等治疗,效果不佳,甚为苦恼。中医诊为痤疮,症见面红赤,舌红,脉数,辨证属湿热阻滞、肝胆湿热,火性上炎、脉络受损,治宜清热解毒,化瘀消疹。

处方:山栀子、薏苡仁、土茯苓各15克,黄柏、黄芩各12克,黄连、当归、甘草各10克。五剂,每剂水煎浓缩成500毫升,先用毛巾洗净,后浸药液湿敷患处,每日3次,每次15分钟。二诊:面部红色已退,疹已消失,继用上方五剂,并口服六味地黄丸(药店有售)。三诊:面部痤疮消失,嘱继服六味地黄丸,以资巩固。随访1年未复发。

体会:痤疮一症,属中医“肺风粉刺”“面疮”一类,现代医学称“寻常痤疮”,是一种毛囊上皮脂腺慢性炎症,好发于青春期男女。《外科大成》论:“肺风由肺经血热郁滞不行而致酒刺也。”说明肺经炽热上冲颜面、熏蒸肌肤、致局部血热受阻,气血停滞而生斑丘疹,黄连解毒汤外用,辅加消炎解毒之品,共奏凉血解毒、活血消瘀之功而收效。

带下病

刘某某,女,41岁。患者诉外阴瘙痒带下稀水,色黄量多,有气味,每天换内裤6~8次,经妇科诊为宫颈糜烂、阴道炎,用消炎药效果不佳,妇科建议中药治疗。察其形体丰腴,舌淡苔白,脉浮弦,治宜化湿解毒。

处方:蒲公英、苦参、地肤子各20克,山栀子、黄芩各15克,黄连、黄柏、土茯苓、冰片、甘草各10克。三剂,水煎外洗,每日2次,每次坐浴15分钟,并每晚用药液浸湿药棉塞阴道。连用3天后,诸症减轻,继用上方加五倍子10克,5天,三诊:患者诉带下及瘙痒已消失,无任何不适,嘱妇科检查,阴道炎已愈,宫颈光滑,无分泌物,临床痊愈,随访2年未复发。

体会:该例属脾虚湿盛,湿毒下注,黄连解毒汤加蒲公英、土茯苓,增强解毒化湿,杀虫止痒之功,首诊3天后,瘙痒减轻、带下减少,二诊加五倍子,加强收敛、固涩作用,虽为外用,但药物直达病所,增强解毒化湿之功,故而获效。

老年性膝关节疼痛是一种常见病,多发于老年人,女性居多。疼痛及关节活动受限为主要症状,且易反复发作。X线片可见膝关节面骨质增生,部分病例骨松质见脱钙表现。临床诊断为退行性骨关节病,简称OA,中医辨证属虚实夹杂。笔者自1992年始针对该病的特点,采用中药内服外洗相结合的方法治疗,近远期疗效较为满意。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3例全部为门诊患者,男14例,女39例,年龄最大75岁,最小48岁。女性<50岁4例,50~60岁25例,60~70岁8例,>70岁2例;男性<50岁2例,50~60岁2例,60~70岁10例。

1.2 治疗方法

口服方

淮牛膝12g,杜仲10g, 枸杞子12g,黄精15g,熟地15g, 白芍30g, 桑寄生15g,当归10g,木瓜10g,制二乌各6g, 乌梢蛇10g,丹参30g,伸筋草10g, 丝瓜络10g, 独活10g, 五加皮12g。

水煎服,1日3次。益气填精,祛风通络,活血止痛。

外洗方

艾叶20g,川椒20g,透骨草20g,与口服方药渣给水同煎,熏、洗、敷患膝。

2、 结果

全部53例,关节肿胀及疼痛消失,关节活动正常为治愈,3剂药治愈36例,占67.9%,6剂药治愈8例,占15.1%,好转6例,占11.3%,总有效率94.3%;无效3例,占5.6%。

3 、讨论

在1997年由骨科、风湿科的专家教授召开的全国OA专题研讨会上,胡慧敏老师提出,在OA发生的早期使用非手术治疗,治愈或控制延缓病情的发展是很重要的,是积极的治疗和预防疾病发展的手段。手术治疗是不得已而为之。(本文由国学髓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根据对该病软骨、软骨下骨以及炎性介质、滑膜的研究,使用双氯芬钠等药物治疗,可以起到治疗与保护软骨的双重作用。但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使用双氯芬钠类药物治疗OA近期疗效好,远期效果不很理想,患者停药后复发几率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肛肠科】宋光瑞:热毒蕴结痢疾医案一则
黄连解毒汤,泻火解毒,改善放化疗后腹泻不止
久痢一则
周平安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
脑梗突发,中医一方常按三穴位,梗塞自然消除
一种治疗肿瘤的中药制剂的制作方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