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远离抑郁 珍爱生命
  “9月10日”,大家都知道是中国教师节,但很少有人知道这天还是“世界预防自杀日”。调查显示,每年全球死于自杀的人数超过85万人,而自杀未遂的人数可能至少是自杀死亡人数的10倍。据卫生部的报告显示,我国每年至少有25万人自杀死亡,200万人自杀未遂,自杀虽然是我国人口排名第五的死亡原因,但在15-34岁人群中,自杀则是死亡原因的首位。可能是职业的关系,经常接触到各类人群因心理问题用极端的方式对待生命的悲惨故事,扼腕叹息之余深深感到自杀已经成为当今社会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亟待引起重视。

  剖析自杀 为了不再重演

  自杀是指个体精神或情绪的困扰厉害到难以控制自己而彻底“精神崩溃”的表现,自愿采取各种手段以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它是一种复杂又奇特的现象,既可见于正常人,也可见于精神病病人。从自杀的发展过程,可以把自杀分为冲动型自杀和理智型自杀。冲动型自杀通常被称为情绪型自杀,它是在情绪失控状态下的冲动行为,常常因爆发性的激情引起。这种自杀进程比较快,发展期短,具有突然发生的特点。理智型自杀是经过长期的评价和体验、推理和判断之后而形成的自杀。这种自杀有目的、有计划,进程较慢,发展期较长,心理表现比较复杂。

  当一个人罪恶感和攻击性转向自身、生命力的重要支柱被瓦解、个体的积极行为失去了强化来源、个人生活急剧变化,有些人无法适应这种变化,便采取自杀方式来逃避。如果一个人缺乏社会支持系统,也很容易走上自杀之路。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等的动荡、巨变、充满危机、价值观混乱、冷漠、专制、过于严厉都是容易产生自杀行为的危险环境。自杀往往是有诱因的,例如:严重的人际关系冲突、严重的挫折、受到他人威胁或羞辱、失恋、亲人死亡、严重疾病、空虚和厌倦……一系列微弱的刺激事件通过积累或突发严重事件,是导致自杀的强有力诱因。而抑郁症是自杀的头号杀手,在自杀人群中,有近八成的人患有抑郁症。

  但同样的环境和同样的刺激事件,导致的行为却因人而异。这是和个人的性格特点和认知模式有关,认知是影响自杀的重要因素,例如:事实是“我在这件事情上失败了”,而他却概括成“我全部失败了”。这些轻生的人绝大多数性格内向,心中有解不开的结也不愿与人交流向人诉说,他们感情脆弱,心理上不能承受不幸的考验,当他们的某种愿望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时,便选择了“自杀”这条“自我解脱”的不归路……

  预防轻生 把控自我情绪

  自杀是生命的自我毁灭,无论对社会、家庭、还是对个人,其危害都是巨大的。加强对自杀的预防十分必要。我国多数的自杀未遂属于冲动性行为,50%的自杀未遂者考虑自杀的时间小于或等于2小时,28%的自杀未遂者在采取自杀行动之前考虑的时间仅仅不到10分钟。大多数考虑自杀的人难免流露出蛛丝马迹来,如有的会在自杀前的某个时候谈到自杀或者在日常生活中一反常态,表现出厌世,饮食和睡眠毫无规律,反叛行为特别明显,情绪喜怒无常。因此,只要做有心人,自杀的预防是完全可能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愈发显得重要。

  每个人都应具备预防轻生的能力: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明确自身的优点及缺点,不过分苛求自己及他人,面对现实,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加强自我肯定;增强应对能力,积极疏导不良情绪,学会适应环境,寻求适当的发泄方式,倾诉则是缓解压力的一种最好方法,当在工作中遭遇不快,可以找家人、亲朋好友倾诉,寻求必要的帮助,也可以积极参加各种娱乐活动,注意休息及放松;改善人际关系,灵活处世,以诚待人,退一步海阔天空,生活中保持悠然,不要斤斤计较,用你的真心、爱心去对待每一个人,为自己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当你自己或者你的亲朋好友无法缓解你的消极情绪时,不要拒绝专业医生的帮助,通过适当的心理治疗及药物治疗完全可以助你走出情绪低谷。  林国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医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9岁的她纵身一跳,看出多少丑恶的人性
心理亚健康的15种表现
现代人压力大,要学会时常给心理减减负
自杀干预:来自生命的呼吁
自杀已成中国青少年头号死因 如何预防悲剧?
媒体“自杀报道”的观察与思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